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吡格列酮对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浓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合并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例,按发病前有无口服吡格列酮分为吡格列酮组(17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0例),另选择老年健康体检者23例作为对照组,抽血测定三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396.5±67.3μg/L比290.8±75.5μg/L)和C反应蛋白浓度(8.73±2.59 mg/L比3.21±1.11 mg/L)明显升高,吡格列酮可降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浓度(339.2±79.8μg/L)和C反应蛋白浓度(6.33±2.25 mg/L)。结论吡格列酮可降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C反应蛋白水平,提示吡格列酮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之外还对心血管系统有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 .方法 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 h后,再加用Ang Ⅱ作用24 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 与Ang 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 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 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 mRNA表达增高.结论 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α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凋亡的干预作用,并观察其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分别以非诺贝特和/或吡格列酮预处理体外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24h后,再加用AngⅡ作用24h。采用软件分析细胞表面积,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用Western-blot法观察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PARα和PPARγ的mRNA水平。结果与AngⅡ组比较,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的心肌细胞表面积、细胞凋亡率及Bax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而Bax蛋白的表达和Bcl-2/Bax蛋白水平比值显著增加(P<0.05),非诺贝特组、吡格列酮组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组间的上述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诺贝特组的PPARαmRNA和吡格列酮组的PPARγmRNA表达增高。结论PPARα和γ激活可逆转心肌细胞肥大,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并能改变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表达,但PPARα、γ配体合用无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高果糖诱导的代谢综合征(MS)大鼠血压及体重的影响.方法: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Ms大鼠模型,将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8),代谢综合征模型组(n=39).又将代谢综合征模型组分为4个亚组:模型对照亚组(n=10),非诺贝特亚组(n=8),毗格列酮亚组(n=11),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哑组(n=10)分别单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对MS大鼠收缩压、体重等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升高(P<0.01).非诺贝特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ISI变化均不明显(P>0.05).非诺贝特+吡格列酮亚组干预后与干预前比收缩压降低,ISI升高(P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各药物干预亚组与模型对照亚组问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用吡格列酮或合用非诺贝特干预明显改善MS大鼠胰岛素抵抗、降低收缩压,可更好地控制其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对果糖饲养的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重构的影响.方法 用高果糖饮食饲养SD大鼠构建代谢综合征大鼠模型,分别单用非诺贝特或吡格列酮及二者合用干预.分析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合用干预后,代谢综合征大鼠在主动脉形态结构上的差异.结果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均可使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内膜变平滑,抑制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使血管壁变薄;吡格列酮干预还使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及弹力纤维排列更为整齐.舍用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干预,使主动脉结构更趋向于正常状态.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干预均可抑制代谢综合征大鼠主动脉的病理性重构;但单用非诺贝特作用不如单用吡格列酮明显;合用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可通过不同的机制和作用靶点,产生协同作用,进一步改善及逆转代谢综合征状态下的血管重构,降低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顽固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每日口服缬沙坦胶囊80mg,吲达帕胺片2.5mg和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治疗8周血压仍未达控制目标的顽固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36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12例,每日A组加服吡格列酮片15mg和非诺贝特缓释片250mg,B组单加吡格列酮片15mg,C组单加非诺贝特缓释片250mg,加强治疗8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的血压、血清甘油三酯、空腹血糖水平及腰围的变化。结果加强治疗8周后,3组的血压、血清甘油三酯及空腹血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A组的血压目标控制率的升高、空腹血糖和甘油三酯水平的下降比B组或C组有显著差异(P<0.01),但各组的腰围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吡格列酮联合非诺贝特能显著的改善缬沙坦、硝苯地平控释片和吲达帕胺对顽固性高血压伴代谢综合征的血压水平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a和γ(PPARα和PPARγ)的配体非诺贝特、吡格列酮对左心室压力超负荷大鼠左心室肥厚过程中心肌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腹主动脉缩窄复制压力超负荷模型,术后48 h存活的40只随机分为手术组(CAA组)、非诺贝特组(F组,非诺贝特30 mg·kg-1·d-1)、吡格列酮组(P组,吡格列酮3 mg·kg-1·d-1)及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合用组(F加P组,非诺贝特30 mg·kg-l·d-1和吡格列酮3 mg·kg-1·d-1).以假手术组(SH组)为对照,在给药处理8周后观察左室质量指数(LVMI)以及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左心室心肌Ⅰ、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H组比较,CAA组的LVMI、CVF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P<0.05),F组、P组及F加P组的上述指标低于CAA组(P<0.05);F组、P组及F加P组间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α和γ信号通路激活能抑制压力超负荷大鼠的心肌胶原重塑.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和非诺贝特对高脂饮食大鼠胰岛内PPAR-α、-γ和细胞内信号分子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NC)、单纯高脂饮食组(HF)、高脂+非诺贝特组(FF)、高脂+吡格列酮组(FP).HE染色测定胰岛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岛中各种蛋白的表达.结果 HF组胰岛面积、胰岛素、PPAR-γ、PPAR-α、NF-кB、p38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APK)、ERKl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吡格列酮明显增加PPAR-γ蛋白水平,降低NF-кB、p38 MAPK、ERKl的表达水平;非诺贝特能使PPAR-α.表达水平明显升高,也能够降低NF-кB、p38MAPK的水平.结论 非诺贝特和吡格列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胰岛功能的异常和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紊乱,保护胰岛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和-α激动剂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对高淀粉饮食SD大鼠能量代谢及体脂分布的影响。方法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C组),高淀粉组(SC组),高淀粉 非诺贝特组(SF组)、高淀粉 吡格列酮组(SP组)。CT测定大鼠腹部皮下脂肪面积及腹内脂肪面积。结果吡格列酮增加大鼠摄食量[(1524±145) vs (1437±162)g,P>0.05]、摄食效率[(0.050±0.005) vs (0.044±0.004)g/kcal,p<0.05]及体重[(428.0±20.6) vs (361.7±23.6) g,P<0.05],与高淀粉组相比,没有进一步增加腹内脂肪及皮下脂肪面积。非诺贝特显著降低大鼠摄食量[(1174±169) vs (1437±162)g,p<0.01]、摄食效率[(0.034±0.001) vs (0.044±0.004)g/kcal,P<0.05]及体重[(287.7±61.5) vs (361.7±23.6)g,P<0.01],减少总体脂含量。结论吡格列酮、非诺贝特对大鼠能量代谢及体脂分布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注射用血塞通对PCI术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血塞通组,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口服;血塞通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注射用血塞通。2周后分别测定两组病人血清脑钠肽、超敏C反应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2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结果血塞通组治疗2周后,血清中脑钠肽(427.8 pg/m L±39.9 pg/m L vs 964.4 pg/m L±67.5 pg/m L,P0.05)、超敏C反应蛋白(2.9 mg/L±0.4 mg/L vs 8.8 mg/L±0.9 mg/L,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2(824.63 ng/m L±59.61 ng/m L vs 1 829.42 ng/m L±110.23 ng/m L,P0.05)及白细胞介素6(29.4μg/L±4.6μg/L vs 61.8μg/L±8.1μg/L,P0.05)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结论注射用血塞通可减轻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介入治疗术后病人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血清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水平的改变。方法 收集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内分泌科2021年1月到2022年10月就诊的T2DM合并NAFL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吡格列酮治疗组,随访4周。分析两组研究对象基线及随访时血糖、血脂、肌酐、谷丙转氨酶等生化指标;运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NLRP3水平。结果 最终吡格列酮组35例、对照组36例完成全部试验。吡格列酮组基线血清NLRP3为(5.4±1.1)μg/L,随访时为(4.8±0.8)μg/L,有明显下降;而对照组基线血清NLRP3为(5.2±1.0)μg/L,随访时为(5.2±0.8)μg/L,无明显改变,并且随访时吡格列酮组血清NLRP3水平低于对照组。除随访时吡格列酮组TC水平高于对照组外,两组间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T2DM合并NAFLD患者使用吡格列酮治疗后在改善糖脂代谢的同时,也可以降低血清NLRP3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探讨保护作用与ATP敏感性钾通道开放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分为8组:溶媒组、缺氧复氧组、0.1μmol/L吡格列酮组、1 μmol/L吡格列酮组、2μmol/L吡格列酮组、2μmol/L吡格列酮+30μmol/L HMR-1098组、2μmol/L吡格列酮+0.5mmol/L 5-羟基葵酸盐(5-HD)组、2μmol/L吡格列酮+30μmol/L HMR-1098+0.5 mmol/L 5-HD组。利用膜联蛋白-V与碘化丙啶双染法及Hoechst 33258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结果缺氧复氧组乳鼠心肌细胞发生明显凋亡,经吡格列酮预处理后减少心肌细胞凋亡(P<0.05);与0.1μmol/L、1μmol/L及2μmol/L吡格列酮组比较,5-HD削弱吡格列酮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P<0.05),HMR-1098无作用(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的开放可能介导了吡格列酮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作用下,吡格列酮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第4代HUVECs分5组:空白组(无干预);ox-LDL组(80 mg/L ox-LDL);低浓度组(1μmol/L吡格列酮+80 mg/L ox-LDL);高浓度组(10μmol/L吡格列酮+80 mg/Lox-LDL);对照组(10μmol/L吡格列酮),各组培养24 h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LOX-1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LOX-1 mRNA的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对照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均无明显改变(P0.05),ox-LDL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ox-LDL组比较,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LOX-1及LOX-1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高浓度组较低浓度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吡格列酮能降低ox-LDL刺激下的HUVECs LOX-1及LOX-1 mRNA的表达,提示吡格列酮可能通过干预ox-LDL的病理生理过程起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单核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循环血单核细胞,在体外无血清培养,设两孔,一孔直接培养,一孔加入氟伐他汀(360μg/L)干预48h,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上清液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的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均高于正常对照非干预组(351±141μg/L比121±10μg/L,P<0.01;41.4±13.6ng/L比25.5±5.4ng/L,P<0.01)。急性心肌梗死氟伐他汀组较非干预组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因子表达明显下降(226±89μg/L比351±141μg/L,P<0.01;31.4±11.2ng/L比41.4±13.6ng/L,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环血单核细胞产生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增加,氟伐他汀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组织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非诺贝特对C反应蛋白诱导的外周血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分离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分为4组:①对照组;②C反应蛋白各浓度组(1.0、2.5、5.0 mg/L);③C反应蛋白(5.0 mg/L)+非诺贝特(10.0μmol/L)组;④非诺贝特组(10.0μmol/L)。加入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干预,或预先加入非诺贝特作用4 h,再加入5 mg/L C反应蛋白,培养7天后行SA-β-半乳糖苷酶染色,检测细胞衰老并计数每组衰老细胞数。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免疫印迹杂交法半定量测定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结果 (1)不同浓度的C反应蛋白与内皮祖细胞培养后,C反应蛋白促进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且C反应蛋白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随着C反应蛋白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 mg/L C反应蛋白组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最显著(P<0.01)。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减少C反应蛋白诱导的衰老细胞数量(P<0.01)。(2)C反应蛋白作用内皮祖细胞后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随着C反应蛋白作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加入非诺贝特10μmol/L后可以明显逆转C反应蛋白诱导的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表达下调(P<0.01)。(3)C反应蛋白抑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但在加入10μmol/L非诺贝特后能明显上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表达(P<0.01)。结论 (1)C反应蛋白削弱内皮祖细胞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引起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逆转录下降,从而使端粒酶活性下降,最后加速内皮祖细胞的衰老,从而影响内皮祖细胞的功能。(2)非诺贝特活化人端粒酶逆转录酶,抑制C反应蛋白诱导的细胞衰老,可能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上调有关,从而起到保护内皮祖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5月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20例,随机被均分为瑞格列奈组[接受瑞格列奈(诺和龙)治疗]和格列吡嗪组[接受吡磺环己脲(格列吡嗪)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治疗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以及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1);与格列吡嗪组比较,瑞格列奈组治疗后空腹血糖[(6.94±0.41)mmol/L比(6.05±0.54)mmol/L],餐后2h血糖[(8.03±0.74)mmol/L比(7.66±0.78)mmol/L],血清hsCRP[(5.75±0.26)mg/L比(4.71±0.32)mg/L]和血清oxLDL水平[(98.30±25.05)μg/dl比(52.21±17.50)μg/dl]均显著降低,P均0.01。瑞格列奈组满意率(93.33%比60.00%)显著高于格列吡嗪组(P0.01)。结论: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硬化患者效果显著,可显著降低血糖血脂和血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7.
C反应蛋白对U937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对U937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影响 ,探讨C反应蛋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甚至破裂的可能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U937细胞 ,予不同浓度C反应蛋白及普伐他汀干预 ,分为空白对照组、C反应蛋白 5mg/L、2 0mg/L、10 0mg/L及C反应蛋白 2 0mg/L +普伐他汀 10 3 mol/L组 ,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观察各组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差异。结果 蛋白免疫印迹分析显示 ,C反应蛋白 5mg/L、2 0mg/L和 10 0mg/L组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蛋白条带灰度相对值逐渐增高 ,呈浓度依赖性 ,均高于空白对照组 ,其中C反应蛋白 2 0mg/L和 10 0mg/L组与空白对照组差别显著 (P <0 .0 5 ) ;而普伐他汀干预组的灰度相对值亦明显低于C反应蛋白 10 0mg/L组 (P <0 .0 5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 ,随着C反应蛋白浓度增加 ,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 2mRNA表达量也相应增加 ,呈浓度依赖性 ,而普伐他汀可以减轻这种作用。结论 C反应蛋白干预体外培养的U937细胞后 ,可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 2的表达 ,进而可能导致其它一系列炎症反应 ,因此C反应蛋白在导致斑块不稳定方面有直接致炎症作用及炎症放大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C反应蛋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影响,探讨C反应蛋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的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给予不同浓度的人重组C反应蛋白及普伐他汀干预,分为空白对照组、C反应蛋白5mg/L组、C反应蛋白20mg/L组、C反应蛋白100mg/L组及C反应蛋白20mg/L 普伐他汀组,培养24h后采用Westernblot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在蛋白及mRNA水平观察各组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差异。结果C反应蛋白5mg/L组、20mg/L组及100mg/L组基质金属蛋白酶2蛋白条带的相对灰度值逐渐增高,呈浓度依赖性;而普伐他汀干预组相对灰度值明显低于C反应蛋白20mg/L组(P<0.05)。随着C反应蛋白干预浓度的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2mRNA的表达量也相应增加,呈浓度依赖性,普伐他汀可以减轻这种作用。结论C反应蛋白干预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可上调基质金属蛋白酶2的表达,因此C反应蛋白在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方面有直接致炎症作用及炎症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非诺贝特对溶血卵磷脂(LPC)诱导的内皮细胞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①正常对照组、②LPC组、③非诺贝特低浓度(10μmol/L)组、④非诺贝特中浓度(50μmol/L)组及⑤非诺贝特高浓度(100μmol/L)组。采用实时定量PCR及流式细胞仪分别观测LPC对内皮细胞XIAP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及非诺贝特干预后的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LPC使XIAP mRNA及蛋白表达减弱。非诺贝特干预后内皮细胞XIAP mRNA及蛋白表达增强。结论:非诺贝特可通过促进XIAP基因表达干预LPC对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高脂饲料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其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影响,以探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取9只17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普通饲料喂养4周为对照组;另取31只同周龄雄性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成三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4周,其中模型组(n=10)单用高脂饲料喂养,低剂量治疗组(n=10)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10 mg/(kg.d),高剂量治疗组(n=11)经胃管给予吡格列酮20 mg/(kg.d)。所有试验小鼠均观察其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血脂、血浆脂联素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所有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血脂水平显著升高并伴有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及内膜下粥样斑块形成;与对照组(18.96±4.89μg/L)比,模型组血浆脂联素水平(12.41±3.84μg/L)显著下降,而两治疗组脂联素水平(18.78±7.24和24.00±4.71μg/L)比模型组显著升高,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却减轻,且这种变化在高剂量治疗组更明显。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可能与其提高血浆脂联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