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痉挛性肌张力增高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障碍~([1])。表面肌电(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 EMG)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等中枢控制因素及肌肉兴奋传导速度等外周因素的共同作用,可用来评价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患者神经肌肉系统功能状态~([2])。目前,表面肌电技术已在临床疾病的筛查、肌肉力量的评定、肌肉疲  相似文献   

2.
<正> 肌无力是限制卒中后病人运动康复的一个主要因素,临床上表现为痉挛性偏瘫病人不能产生正常肌力,难以维持正常姿势,起动运动,或在骨骼肌负重的情况下控制运动。一、正常肌力的产生正常肌肉收缩时产生肌力的大小取决于所募集运动单位的数目和类型,以及运动单位的放电特性。激活运动单位的绝对数或放电速率增加时,产生的肌力增加。一般来讲这两个过程会同时发生。在运动过程中,根据运动神经  相似文献   

3.
用精确分解肌电图(PDEMG)检测15例正常人和12例临床病人,从中获取受募集运动单位数、平均发放率、不同运动单位间最大发放交叉相关系数和最大发放同步率等参量.所获结果显示正常肌肉收缩力量的增强受上述多因素影响,在肌病、运动神经元病和脑血管病三种病变条件下,这些参量分别有不同改变,可能表明了神经系统对运动控制的不同病理生理特性,有助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 对外周神经系统完整的偏瘫病人用神经肌肉的电刺激可以增加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和维持关节活动度,训练肌群,消除水肿,矫正畸形.理疗师喜欢用便携式功能性电刺激器,但是没有选择刺激参数的公认准则,不利于提高收缩质量。功能性电刺激(FES)以同步募集的方式引起的肌收缩,首先兴奋粗神经纤维支配的快疲劳肌,比自主收缩更易  相似文献   

5.
正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记录肌肉肌力首选方法~([1]),利用表面电极技术从骨骼肌表面导出多个运动时所产生的电变化在时间和空间叠加,与肌肉的纤维组成、解剖结构及功能状态、运动单元数量、放电频率等都有密切关系~([2—3])。根据医学研究,12—19岁人群被称为Adolescents;20—29岁人群被称为Vicenarian;30—39岁人群被称为Tricenarian~([4])。国内范洪彬等~([5])研究不同年龄段肌肉特性  相似文献   

6.
<正>H反射是一种可以在人类记录到的非侵入性的简单反射,类似脊髓牵张反射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牵张反射~([1]),可以用于脊髓Ia反射弧通道、脊髓兴奋环路、定量运动神经元池兴奋性等方面的研究~([2—3])。H反射的产生是通过电流刺激混合神经的传入纤维,其产生的神经冲动主要通过脊髓的单突触反射到同侧运动神经元池,引起运动神经元募集产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4])。H反射的波幅可以反映给定刺激强度下反射所激活的运动单元数量,在一定条件下H反射波幅的改变还  相似文献   

7.
正等速运动又称可调节抗阻运动,以恒定速度运动,利用专门设备,根据运动过程中肌力大小变化,相应调节外加阻力,使整个关节运动依预先设定速度运动,由Hislop与Perrine在1967年提出,是关节运动过程中肌肉在整个关节活动范围能承受的最大负重的运动模式,是增加肌肉力量和功率的有效方法~([1]),在运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如可以提高专业高尔夫球运动员手臂力量及躯干旋转力量~([2])。近年来等速  相似文献   

8.
<正> 肌力增强训练是骨科疾患康复的主要手段之一,特别是与膝关节疾患有关的股四头肌训练更为重要,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一、肌力和耐力改善的概念和意义肌力是由肌肉收缩力所发挥的力,一般指瞬间爆发力。耐力是保持肌肉长时间收缩力量不衰的能力。根据Delorme 原则“增强肌肉瞬发力的运动用大负荷,少次数;增强耐力的运动用小负荷,多次数”。但是两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训练的目的应根据疾病种类、障碍程度、年龄因素,在日常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离心收缩的特点及作用机制,以及离心运动在心脏疾病康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运动损伤康复、老年人肌肉减少症的康复、前交叉韧带修复后康复,以及癌症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的康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脑卒中是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约80%的脑卒中患者伴有肢体功能障碍[1]。据统计,约40%的患者会遗留有中度功能障碍,15%—30%的患者会留下严重的残疾[2]。由于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性质,患者不能或者是比较困难募集运动单位,导致肌肉自主收缩困难,从而影响肌肉力量的产生和运动,导致肌无力。相对于肌无力,脑卒中患者更多表现为肌痉挛,或者是肌肉活动过度,导致肌肉出现适应性、结构及功能上系列的改变。另外,脑卒中的发生率与年  相似文献   

11.
<正>吸气肌力量训练(inspiratory muscles strength training,IMST)是通过对机体吸气过程施加相应的负荷阻力,从而训练以膈肌为主的具有吸气功能的肌肉,以增强肌力和耐力,强化其携氧能力,延迟肌肉疲劳的发生,同时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此种训练方式在心肺康复临床中的应用已超过30年,目前国际康复领域中,吸气肌力量训练的研究重点仍然集中在心肺疾病上~([1]),但随着吸气肌训练在临  相似文献   

12.
<正>脑卒中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致死类疾病之一~([1])。脑卒中患者即使在发病后存活,仍有大部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2])。运动功能障碍常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受限与社会参与能力的下降。通过积极、规范的康复治疗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能力~([3—4])。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已成为康复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Bohannon等~([5])的研究显示,偏瘫侧姿势控制相关肌群的肌力较非偏瘫侧相差约30%,在多个运动方向  相似文献   

13.
表面肌电图(sur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是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因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单位募集和同步化等中枢控制因素,以及肌肉兴奋传导速度等外周因素的  相似文献   

14.
正1次可重复最大力量(one-repetition maximum,1-RM)定义为人体肌肉或肌群在单次最大努力中对抗施加阻力的能力~([1—3])。在运动训练中这一指标被用作标准负载单位。1-RM,具有较高的运动量量化精准度和较强的可操作性,且诸多研究使用%1-RM作为力量训练及效果评估的阻力设置单位~([4—7])。因此1-RM测试通常被应用在运动训练、大众健身、康复治疗等领域。随着数字化训练设备的发展应用,1-RM测试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同时准确度也越来越高。本文旨在探讨目前常用的1-RM测试方法及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康复评估与力量训练强度指标的量化和规范化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据统计,脑卒中后有30%~60%的患者遗留上肢运动功能障碍~([1]),尤其表现为手部的运动功能障碍,致残率比较高。脑卒中后手部的活动障碍也成为阻碍患者整体康复的重要因素,本文就脑卒中后手部活动障碍的病因、评定方法及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综述。1脑卒中后患侧手部活动障碍病因1.1肌力减退根据脑卒中后手部的Brunnstrom分期,在脑卒中发病的数日到两周,患侧手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无随意运动,也无联合反应及协同运动,偶有主要肌肉的微缩,但不能够引起  相似文献   

16.
运动对骨骼肌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王小燕  周蓉晖 《现代康复》2001,5(1):8-10,25
受运动强度、运动量和运动状况等因素的影响,骨骼肌基本代谢发生变化,出现结构和功能上的适应:表现在骨骼肌细胞内的收缩成分、肌糖原、肌红蛋白增多,线粒体体积、数量增加,以及毛细胞 血管分布在骨骼肌上的密度加大等,使骨骼肌的有氧代谢能力加强,肌肉收缩效率提高,运动到力竭时间延长。同时指出急性运动时肌浆网结构改变和功能下降是诱发骨骼肌疲劳的重要原因,而高强度训练却可以提高肌浆网功能及Ca^2 摄取率,从而改善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生理效能。并由此提出,抗阻力练习作为运动疗法的手段之一,可有效的增加肌肉力量和预防肌肉萎缩。  相似文献   

17.
正肌肉无力是脑卒中偏瘫患者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等速技术是目前安全、有效的肌力训练方法,研究证实等速肌力训练可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运动及平衡功能~([2])。但目前研究多集中在下肢单一关节开链模式训练~([3—4]),对于多个关节共同参与的下肢等速闭链模式训练鲜见报道。本研究拟应用BIODEX S4多关节等速肌力评  相似文献   

18.
用等速测试指标评定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膝关节的运动功能评定是膝关节矫形外科、康复医学和运动医学的基础。由于膝关节伤病的不同 ,临床可选用多种方法对膝关节运动功能予以评定 ,如常规X线检查、徒手肌力测试、关节活动度测量以及各种综合性的膝关节评定量表等 ,本文将就利用等速测试指标来评定膝关节运动功能做简要介绍。1等速测试的概念等速运动是一种新的运动模式 ,指运动过程中 ,运动的角速度恒定而运动的阻力变化 ,受试者的主观用力只能使该肌肉张力增加 ,力矩输出增加。等速运动具有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的特点和优点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两者的缺点 ,成为一种新型、…  相似文献   

19.
康复医学领域的表面肌电应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表面肌电(sulface electromyography,sEMG)信号是神经肌肉系统在进行随意性和非随意性活动时的生物电变化经表面电极引导、放大、显示和记录所获得的一维电压时间序列信号,其振幅约为0—5000μV,频率30—350Hz,信号形态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与传统的针式肌电图(needle electromyography,NEMG)相比,sEMG的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但是探测空间较大,重复性较好。基础研究表明,sEMG信号源于大脑运动皮层控制之下的脊髓α运动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形成于众多外周运动单位电位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总和,信号的振幅和频率特征变化取决于不同肌肉活动水平和功能状态下的运动单位活动同步化、肌纤维募集,以及和肌纤维兴奋传导速度下降等生理性因素以及探测电极位置、信号串线(crosstalk)、皮肤温度、肌肉长度,以及肌肉收缩方式等测量性因素的共同作用。在控制良好的条件下,上述sEMG信号活动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定量反映肌肉活动的局部疲劳程度、肌力水平、肌肉激活模式、运动单位兴奋传导速度、多肌群协调性等肌肉活动和中枢控制特征的变化规律,因而对于康复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还原体肌病(RBM)的病例特点与康复治疗方法。方法:收集RBM患儿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肌肉病理及基因检测结果。对患儿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对患儿作康复评定,评估其转移能力、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GMFM评分等。结果:基因检测示FHL1基因c.C369G杂合突变,病例特点均符合RBM表现。经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肌力、GMFM-88、Berg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提高。结论:综合康复训练可维持RBM患儿肢体肌力及平衡能力,促进运动功能和转移能力恢复,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