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粉防己碱(Tet)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钙离子超载、氧自由基损伤机制的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粉防己碱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于缺血再灌注12、24 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后,取出右侧大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钙离子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结果 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钙离子含量及MDA水平显著升高(P<0.01),SOD水平明显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损明显(P<0.001);粉防己碱组与模型组相比,脑组织含水量、钙离子含量及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或P<0.05).SOD水平明显增高(P<0.01),神经功能缺损明显减轻(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应用粉防己碱,可通过拮抗钙离子内流,抑制钙离子超载;以及通过增强缺血脑组织SOD活力,降低MDA含量,从而起到清除氧自由基、减轻再灌注损伤、保护脑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超氧化物歧化酶类似物锰四(4-苯甲酸)卟啉(MnTBAP)对脑挫伤大鼠脑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探讨MnTBAP对脑挫伤后继发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SD大鼠60只,雌雄不拘,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损伤组和MnTBAP治疗组.用自由落体方法制备大鼠脑挫伤模型,损伤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术后立即腹腔注射MnTBAP( 10 mg/kg体质量).于术后1、6、12和24 h取挫伤侧脑组织标本,测定SOD、MDA和NO活性和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相比,损伤组脑组织SOD水平降低(P<0.01),MDA和NO水平增高(P<0.01).与损伤组相比,MnTBAP治疗组脑组织SOD水平增高(P<0.05),相反,MDA和NO水平降低(P<0.01).结论 MnTBAP具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功能,能有效提高挫伤后脑组织SOD含量,减少MDA和NO含量,对继发性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疏宁对脑外伤大鼠脑水肿及脑组织AQP4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脑疏宁对脑外伤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创伤性脑水肿的机制.方法 SD大鼠26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88只)、模型组(88只)和脑疏宁组(88只),建立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分别在6 h,1、3、5 d 4个时间点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含量,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脑组织AQP4蛋白的表达,电镜观察血脑屏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模型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伤侧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及伤灶周围AQP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均P<0.001);电镜下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开放、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肿胀.中药治疗组各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EB含量及AQP4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降低(P<0.05);血脑屏障紧密连接的破坏减少、星形胶质细胞足突肿胀减轻.结论 脑疏宁可改善血脑屏障损伤,减轻创伤后脑水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AQP4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减轻星形胶质细胞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外源性H2S改善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水肿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Control组(假手术,n=20)、CPR组(CPR模型对照,n=20)和H2S组(CPR复苏模型上行H2S预处理,n=20).分别在6、12、24和72 h测脑组织H2S含量、含水量及伊文思蓝(EB)含量.在H2S含量和含水量差异最大时间点,检测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PR后脑组织H2S含量、含水量及EB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外源性H2S可以明显升高脑组织H2S含量,减少CPR后脑组织含水量及EB含量,P<0.05.且经H2S干预后,脑组织中含水量与EB含量呈强正相关,P<0.05.CPR后脑组织MMP-2和MMP-9表达明显升高,H2S干预可以降低其表达,P<0.05.结论:外源性H2S可以改善大鼠CPR后脑水肿,可能与H2S抑制MMP-2和MMP-9表达,降低血脑屏障通透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血脑屏障的改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大鼠血脑屏障的改变及对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撞击法建立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模型.每组6只测量伤侧脑组织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脑组织含水量.每组3只电镜观察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急性局灶性脑挫裂伤后24 h脑组织含水量为(79.79±0.83)%,与正常对照组(78.68±0.63)%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损伤后6 h脑组织中EB含量为(362.12±28.16) μg/g,与正常对照组(11.89±2.28) μg/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脑损伤后30 min,微血管内皮细胞有轻度受损迹象,伤后3 h毛细血管腔内有微绒毛形成,伤后6 h微绒毛增多,伤后24~72 h毛细血管腔明显狭窄.结论 脑含水量的变化与脑组织中EB含量变化不同步,BBB的开放先于脑水肿的形成.BBB的开放与微血管的机械性损伤、内皮细胞吞饮小泡增加、内皮细胞紧密连接中断有关,也与早期缺血、缺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蜕皮甾酮(ecdysterone,EDS)对大鼠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 SD雄性大鼠1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6组,每组20只.采用Feeney法自由落体打击鼠脑造模.假手术组动物只开颅,不打击;治疗组:分别采用4、8、16 mg/kg的EDS腹腔注射模型动物;阴性治疗对照组:模型动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阳性治疗对照组:模型动物腹腔注射3 mg/kg依达拉奉.伤后7d计算各组动物死亡率;检测各组动物脑组织含水量及丙二醛(MDA)、羟自由基能力及超(过)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等.HE染色观测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病变情况.结果 伤后7d,16 mg/kg EDS治疗组的死亡率、脑组织含水量MDA与羟自由基含量较阴性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SOD活性显著升高(P<0.01),脑细胞损害明显减轻,大鼠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量明显优于阴性治疗组(P<0.01).结论 蜕皮甾酮对脑损伤具有保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脑组织中MDA和SOD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脑损伤(DBI)后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的动态变化,探讨MDA和SOD在DBI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Marinarou A脑损伤模型,造成大鼠DBI(模型组),并以正常大鼠作对照(假手术组),分别于DBI后3h,6h,12h,24h,48h,72h及假手术后处死动物,取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中MDA含量和SOD活力。结果大鼠DBI后脑组织含水量于伤后3h逐渐增加,24h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MDA含量于伤后3h出现上升,12h达到高峰,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SOD活力于伤后3h出现下降,12h最低,与假手术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大鼠DBI后MDA含量显著增高,而SOD活力显著降低,提示MDA和SOD可能参与颅脑损伤病理损伤机制并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甲基苯丙胺与HIV-Tat蛋白协同对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每天2次腹腔注射给予MA10 mg/kg的同时尾静脉注射给予HIV-Tat 400 ng/kg,连续7d,给药结束24 h后随机取10只大鼠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检测脑组织EB含量,随机取5只大鼠断颈取脑,用于SOD活力、GSH和MDA含量的测定.余下2只大鼠快速断颈取脑,戊二醛-锇酸溶液固定前额叶皮质部分,透射电镜观察结构变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脑组织中EB含量不同程度增加,提示实验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P<0.05);MDA含量升高、SOD活力和GSH含量不同程度降低,提示实验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P<0.05).MA+Tat组与MA组、Tat组相比,EB含量升高明显,提示MA与HIV-Tat蛋白联用能协同增加血脑屏障通透性;MDA含量显著升高,SOD活力、GSH含量明显下降,提示MA与HIV-Tat蛋白联用能协同增强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反应(P<0.01);NAC+MA+Tat组与MA+Tat组相比,EB含量降低,提示NAC能一定程度拮抗MA与HIV-Tat蛋白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P<0.01);MDA含量下降,SOD活力、GSH含量明显升高,反映NAC能在一定程度拮抗MA与HIV-Tat蛋白对大鼠脑内氧化应激反应增强作用(P<0.01).各实验组在电镜下观察到血脑屏障一系列超微结构改变,如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变薄,血管周围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肿胀,胞饮小泡增加等,这些改变以MA+Tat组最为显著.结论 MA和HIV-Tat蛋白能改变血脑屏障通透性,两者具有协同作用,协同作用机制可能与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介导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保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功能的机制.方法:选取72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和氟比洛芬酯组(F组),每组各24只.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经典模型,缺血时间为2 h,再灌注24 h,称湿干重测量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EB)染色法检测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的磷酸化p38 MAPK蛋白表达,免疫印迹法检测磷酸化p38 MAPK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F组的脑组织含水量及EB含量高于Sham组,低于IR组(P<0.05);p38 MAPK蛋白阳性表达的等级及相对表达量高于Sham组,低于IR组(P<0.05).结论:氟比洛芬酯可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血脑屏障功能,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信号通路、下调p38 MAPK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大脑中动脉法建立雄性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和聚花过路黄组,手术前2周,灌服蒸馏水或相应药物,观察各组术后缺血3、6、24 h的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缺血24 h脑组织含水量、Ca2+含量、脑梗死体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缺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评分逐渐升高,脑缺血24 h脑组织含水量、 Ca2+含量明显升高(P<0.01);缺血24 h后,聚花过路黄组和川芎嗪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Ca2+含量、脑梗死体积均显著性低于模型组(P<0.01),且聚花过路黄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川芎嗪组(P<0.05或 P<0.01).结论 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11.
脑损伤后谷氨酸含量变化与脑水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脑损伤后早期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 按谷氨酸含量测定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测量伤侧皮质谷氨酸含量,用干湿法测量脑损伤后伤侧皮质水含量。结果 创伤性脑损伤后15min神经细胞外液谷氨酸含量明显升高,伤后30min达高峰,伤后6h已开始降低,伤后24h降至最低值;脑操作后伤侧皮质水含量于伤后30min开始出现,6 ̄24h最明显。结论 脑损伤后谷氨酸迅速释放是引起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弥漫性脑损伤(diffuse brain injury,DBI)合并二次脑损伤(secondary brain insult,SBI)大鼠模型。方法:在Marmarou模型基础上,双侧颈总动脉结扎30min,制成缺血性SBI模型,测定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及观察室上区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变化。结果:DBI合并SBI组大鼠死亡率(54.8%)约为单纯DBI组的(28.6%)2倍;单纯DBI1h后脑含水量明显升高,24h达高峰,168h降至正常水平;单纯DBI6h后皮层神经元明显损伤,12h达高峰,168h接近正常;DBI合并SBI组皮层神经元损伤数12h后仍持续增加,24h达高峰,168h仍未恢复正常。结论:此模型可以复制SBI的重要临床特征,对SBI的基础研究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人们对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的研究越来越深入,继发性损伤主要表现为脑水肿、脑肿胀、脑微循环障碍等。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各种损伤途径彼此间错综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通过研究发现,脑外伤后微循环改变、氧自由基产生、神经递质释放、炎症因子损伤等途径在继发性损伤中起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可进一步揭示颅脑外伤的病理发展过程,对诊断治疗也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颅脑局部冲击伤后的神经行为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神经行为检测方法,并将其用于颅脑局部气体冲击伤。方法用神经学检查和运动功能测定,对颅脑局部气体冲击伤伤后24小时、72小时、168小时等不同时相和不同损伤程度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评价。结果颅脑创伤后神经行为明显缺陷,运动功能障碍更为显著;神经行为的变化与受伤程度成正比;随受伤时间延长,伤后神经行为有一定的改善。结论神经行为变化可作为判定颅脑创伤伤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制和应用非麻醉型清醒大鼠颅脑外伤模型(BIMuar)装置 .方法 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 BIMuar装置 ,准确定位于非麻醉大鼠头顶的特定位置 ,打击使其致伤 ,且打击高度可调节 ;从力学、行为学及病理等方面对其进行评估 .结果  1力学参数 (打击高度 12 cm) :施力前平均线加速度2 5 0 m· s- 2 ,施力开始时线速度 7.75 m·s- 1 ,施力时程 2 .6ms,施力过程平均线加速度 5 0 m· s- 2 ,2行为学及病理 :致伤后大鼠 81.8%符合弥散性脑挫伤的表现 ,4.5 %病理改变不明显 ,13.7%死亡 .结论 该模型可直接用于非麻醉清醒大鼠颅脑外伤研究 ,更换本装置有关活动配件后亦可用于其他中、小型动物的致伤模型制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犬腹部爆炸伤后早期脑病理形态学的变化特点。方法:15只犬按伤后不同时相点分为5组,即伤后即刻、3、6、12、24h组,每组各3只动物。致伤犬腹部后,对其脑组织进行大体及光、电镜观察。结果:15只动物中,12只大脑表面出现1-3个点、片状出血灶。伤后即刻,光、电镜主要以小血管的出血改变及部分神经髓鞘的分层为主,未见明显神经元的损伤。伤后6h则可见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水肿的表现。伤后24h可见部分水肿组织溶解变性、神经微丝凝固性改变。结论:腹部爆炸伤比一般枪弹伤造成了更加严重的脑间接损伤,且伤后病理改变进展迅速。  相似文献   

17.
颅脑伤死亡患者282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造成颅脑伤患者死亡原因,为提高颅脑伤患者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对282例颅脑伤死亡患者作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282例中,车祸(49.6%)、坠落伤(24.8%)、跌伤(19.5%)是导致颅脑伤的最常见原因。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脑肿胀所致的颅内高压(41.5%)、脑干伤(28.4%)和肺部并发症(15.2%)是导致颅脑死亡的最常见因素。结论: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控制创伤后颅内高压,防治  相似文献   

18.
19.
兰德彬  唐渊  赵渝 《西部医学》2010,22(10):1823-182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和处理策略。方法分析33例重型颅脑损伤术中迟发性血肿引发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分类,并对治疗方法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33例患者中双侧开颅27例,存活16例(48.5%),死亡17例(51.5%%)。术后疗效采用GOS标准,于伤后治疗6个月评定结果。术后植物生存2例(12.5%),重残2例(12.5%),中残4例(25%),轻残2例(12.5%),良好6例(37.5%)。结论迟发性血肿是重型颅脑外伤术中引起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之一,手术中处理正确,可以减少脑膨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外伤性弥漫性脑损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进一步提高颅脑损伤诊疗水平。方法 分析报道我院3年来152例外伤性急性弥漫性脑损伤(DBI)的抢救治疗效果。结果 152例,手术治疗75例,非手术治疗77例;交通事故90例(机动车82例,自行车8例),跌滑摔伤36例,坠物击、砸、碰撞伤8例,斗殴等18例。治疗效果(GOS):1分5例(包括2例24h内者),2 ̄3分5例,4分8例,5分134例,优良率93.4%(142/152例)。结论 及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