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接受针刺与PNF治疗,对照组接受针刺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肢MAS分级明显降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MA评分和MBI评分升高值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基于MAS分级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刺结合PNF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效果。方法选取于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0例脑卒中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划分为各30例的3组,行单纯电针拮抗肌腧穴疗法组(A组)、行新Bobath治疗的新Bobath技术组(B组),行电针拮抗肌腧穴疗法联合新Bobath治疗技术的C组(C组)。对比分析3组不同治疗方法前后Fulg-Meyer评分、下肢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erg平衡量表具体改善情况。结果三组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评定指标方面均有效改善,治疗前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Ashworth痉挛评定较其他组明显高,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行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新Bobath技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痉挛改善效果,且能够有效提升日常生活能力,可以在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温针与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脑卒中常规治疗及早期康复锻炼,观察组患者给予温针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电针治疗。采用Ashworth量表评估肢体痉挛状态,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脑卒中影响量表(SIS 31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上、下肢Ashworth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及SIS 310各项得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与电针治疗相比,温针可显著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点按拮抗肌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减轻能否有效。方法 72例脑卒中后出现上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康复疗法,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上点按拮抗肌。在康复前以及干涉一月后,分别采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改良Barthel指数(BI),表面肌电(sEMG)四个量表对患者的恢复过程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点按拮抗肌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的减轻痉挛程度,增加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调神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调神火针治疗,45例)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痉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评分为(1.79±0.55)分,对照组MAS评分为(2.07±0.58)分,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为(41.28±4.0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为(36.22±3.81)分,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芒针透刺督脉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芒针透刺督脉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共21 d。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 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CSI)评价患者肌张力情况;采用简化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价患者的活动能力。并用MAS分级评定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MAS、CS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FMA、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M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FMA、MBI评分升高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芒针透刺督脉可改善脑卒中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的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樊留博  刘素芝  刘莹莹  卢战  刘宝华  唐艳  金欢欢 《浙江医学》2015,37(20):1658-1660,1663
目的 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定,监测患侧大腿主动肌、拮抗肌的sEM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提高,CSI和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协同收缩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膝关节控制训练能降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协调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皮部浅刺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康复效果.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皮部浅刺针刺组)与对照组(常规取穴针刺组),每组各50例,治疗组选取患侧上、下肢拮抗肌群阿是穴进行皮部浅刺治疗,对照组选取常规穴位治疗.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Ashworth量表评定肢体痉挛状态,Barthel指数评定肢体运动功能水平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Ashworth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皮部浅刺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的疗效,并探讨其对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eurone specific enolase,NSE)、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8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应用针刺治疗,研究组54例应用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分、Fugl-Meyer评定量表(fugl-meyer rating scale,FMA)评分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NSE和Hcy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FMA总评分、FMA上肢评分、FMA下肢评分和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NSE和Hcy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化瘀通脉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疗效显著,同时能明显降低血清NSE、Hcy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芍药甘草汤联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偏瘫伴肢体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口服替扎尼定片治疗,治疗组口服芍药甘草汤加味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疗程为4周。采用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定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采用简化Fugl-Meyer(FMA)运动功能评分法来评定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SI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的CS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上肢FMA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下肢FMA评分亦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患者的MBI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结论:芍药甘草汤结合替扎尼定片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痉挛症状,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83例,按建档顺序分组,对照组41例予以康复训练治疗,研究组42例予以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2组均持续治疗30d,分析比较2组治疗前后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拮抗肌腧穴与康复训练联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可促进其运动功能恢复,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梁辉  卢英  吴赞华  曹湾  郭佳  李荣祝 《微创医学》2021,(1):34-37,50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体外冲击波(ESW)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的疗效、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的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电子生物反馈治疗),运动疗法(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PNF技术、Rood技术),以及针灸、推拿等,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运用BTX-A注射联合ESW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6周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肢肌张力、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患者上肢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M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2周、4周、6周后,两组上肢Fugl-Meyer评定(FMA)量表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明显提高,且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点的上肢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康复治疗相比,BTX-A联合ESW能更迅速且持久地缓解脑卒中患者上肢痉挛,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上肢屈曲关节的活动度,减轻患者肢体疼痛,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患者针灸配合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A型肉毒素注射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6、12周后分别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简易Fugl-Meyer量表(FMA)、改良Ashworth量表(MAS)对上肢肢体痉挛程度、肌力、肢体活动能力变化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AS、MBI评分均较治疗前低(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MAS、MB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两组MBI和FMI评分均较治疗前高(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个时间点MBI和FM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0.05)。结论 A型肉毒素注射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肌张力增高,不仅能缓解患者肌痉挛、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肢体运功功能,且药效可持续至治疗12周后,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康复疗效,阐述其可能机制。 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6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脑卒中后存在上肢痉挛的132例患者,排除12例失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运用了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组在综合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2组患者采用改良的痉挛评估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评估患者的痉挛程度,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运动功能恢复(Signe Brunnstrom创建 ,Brunnstrom)分期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疗效。 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偏瘫侧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均P<0.01);同时治疗组的Ashworth评分、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优于对照组(均P<0.01)。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上肢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镜像疗法,能部分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关节痉挛状态,改善患者上肢肢体功能,促进上肢肢体功能康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患者脑卒中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夹脊穴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随即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治疗4周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分级、Fugl-Meyer评分法(FMA)、改良Barther指数(B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间MAS分级,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MAS、FMA、BI评分均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MAS分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上下肢FMA评分、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夹脊穴配合康复训练用于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有助于缓解痉挛状态,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治疗对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温州中医院收治的单侧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患者60例,采用数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局部振动治疗组)和试验组(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治疗组),每组各30例,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量表评定(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分级、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ugl–Meyer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FMA)、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积分肌电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MAS分级、上肢功能FMA评分及肱二头肌、肱三头肌iEMG较各组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的MAS分级、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MA评分、肱二头肌及肱三头肌iEMG的改善均不同程度优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的临床疗效、上肢功能FMA评分及肱二头肌iEMG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刺络拔罐联合局部振动法对脑卒中患者的上肢痉挛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痉挛上肢肌张力,同时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偏瘫肢体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均进行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另加针刺治疗(头针+肢体穴位电针)。每周治疗6 d,休息1 d,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改良Barthel评分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改良Ashworth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状态,而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在缓解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对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采用平行设计法,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观察组26例及联合组34例。对照组予节律性运动训练,观察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联合组予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3组均治疗3周。比较治疗前、治疗3周后患者的改良Ashworth(MA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FMA-LE)评分。结果 治疗后,与对照组、观察组对比,联合组MAS评分、NIHSS评分、CMCT均降低(均P <0.05);BBS评分、MBI评分、FMA评分均升高(均P <0.05);与对照组、观察组相比,联合组总有效率最高(P <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节律性运动训练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卒中偏瘫下肢痉挛患者下肢肌张力,改善平衡能力及神经功能,降低中枢运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住院及门诊脑卒中同时伴有患侧肢体痉挛的患者8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效果、生存质量(QOL)评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四肢简化运动功能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表(MBI)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升高,MAS、ADL评分明显降低,QOL、FMA、MBI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温针灸能显著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肌张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悬吊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10月‐2017年9月接诊的14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对照组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悬吊训练。对比两组患儿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康复效果。下肢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进行测评,肢体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评分(FMA)进行测评,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进行测评。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71%vs. 85.71%,P 0.05)。治疗后两组MAS明显降低(P 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P 0.05)。治疗后两组FMA、BBS明显升高(P 0.05),但观察组升高更明显(P 0.05)。结论悬吊训练较传统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及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