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小板参数的影响。 方法将确诊的8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组(简称观察组)以及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治疗组(简称对照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磁疗和全身温泉水疗法。除全身温泉水疗法进行1个疗程外,其他治疗均连续2个疗程,20 d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其中观察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功能锻炼、腰椎牵引和手法按摩的基础上,给予磁疗加全身温泉水疗法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加微循环灌注量,从而改善腰椎间盘缺血缺氧,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如重症期患者给予骶管注射、中医推拿治疗,并强调卧床休息及起床后佩戴腰带等;轻症期患者给予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及运动训练等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统一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等。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腰椎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 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28.04±2.67)分]及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20.15±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以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78.0%)及治愈显效率(96.0%)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8.0%和74.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缩短病程,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SET)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2例LDH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干扰电、超短波及湿热敷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同时辅以SET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腰痛及腰椎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疼痛VAS评分[(3.22±0.94)分]、腰椎功能评分[(23.6±5.8)分]、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66±0.92)分]、腰椎功能评分[(15.4±6.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改善率[(90.3±16.5)% vs(79.3±24.9)%]及治愈显效率(87.5% vs 73.3%)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ET训练可显著减轻LDH患者腰痛症状,促其腰椎功能改善,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将7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共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2组患者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及步行速度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8周治疗后,发现其FAC分级及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1),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腰椎牵引与手法、热-磁-振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方法将确诊的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腰椎牵引及手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磁-振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14 d后评价疗效,并均于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测。 结果2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浆纤维蛋白原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而治疗组治疗后红细胞聚集指数亦有明显改善,2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腰椎牵引与手法、热-磁-振疗法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是通过改善患者局部血液循环和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和水肿,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方法将2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观察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照组患者在与观察组相同的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进行为期4周的上肢任务导向性训练,2组进行上肢训练的时间均为每天1 h,每周训练5 d。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和4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上肢部分)、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及Barthel指数(BI)对2组患者进行功能评估。 结果在治疗2周后及4周后的评估中,2组患者的FMA(上肢部分)、FTHUE-HK及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治疗2周后的评分中观察组仅FMA(上肢部分)提高的分值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周后的评估中FMA(上肢部分)及FTHUE-HK所提高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2次评估中BI评分的提高分值2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镜像治疗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是一种有效的神经康复治疗方法,可用于改善脑卒中早期患者短期内的上肢功能,但是对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尚不确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及其疗效观察。 方法将6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2组均采用电针治疗,其中治疗组选取腰部夹脊穴,对照组常规取穴,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β-内啡肽的含量,采用杨氏评分法评定疗效。 结果治疗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增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治疗组β-内啡肽含量增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电针夹脊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可提高患者血浆β-内啡肽活性,这可能是电针镇痛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肩关节腔内注射并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的效果。 方法将62 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对照组30 例。对照组采用悬吊疗法、电针、肩关节运动训练、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增加关节腔内注射、肩胛骨松动术,2组均治疗4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分法(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能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上肢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后的改善程度。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FMA及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相应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关节腔内注射结合肩胛关节松动术辅助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可明显缓解疼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熏蒸组、超短波组及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牵引及推拿治疗,熏蒸组则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熏蒸治疗,超短波组则辅以超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则辅以中药熏蒸及超短波联合治疗。于治疗2周后对各组患者疼痛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各组患者分别经2周治疗后,发现其疼痛病情及腰椎活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改善,其中以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83±1.07)分]的改善幅度及总有效率(95.5%)较显著,与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药熏蒸联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并改善腰椎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64例A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如塞来昔布、柳氮磺吡啶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行为干预、康复体操训练、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等。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采用疼痛VAS评分、AS疾病活动指数(BASDAI)、AS躯体功能指数(BASFI)等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同时对2组患者血沉(ESR)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其临床症状评分(包括疼痛VAS评分、BASDAI评分及BASFI评分)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ESR及CRP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经6个月相应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治疗组临床症状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ESR及CRP水平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综合康复治疗能进一步促进AS患者病情缓解,防止脊柱关节畸形,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前后腰部肌肉表面肌电信号变化特征及其疗效。 方法邵逸夫医院康复医学科收集38例诊断明确且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对照组仅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训练组在接受2周常规牵引理疗治疗后,再进行2周腰背肌核心稳定性训练。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治疗后)进行VAS评分、JOA下背痛评分及表面肌电图(sEMG)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1.11±0.74)分]和JOA评分[(21.05±3.08)分]及训练组VAS评分[(0.95±0.62)分]和JOA评分[(23.47±2.04)分]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1),组间对比,治疗后,训练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训练组患侧竖脊肌中位频率值[(84.84±12.78)分]、患侧竖脊肌平均振幅值[(108.94±24.70)分]和患侧多裂肌的中位频率值[(95.63±16.35)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提高(P<0.05),健患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组间对比,训练组患侧竖脊肌[(84.84±12.78)分]与多裂肌[(95.63±16.35)分]中位频率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前后2组平均振幅值比较,除患侧竖脊肌[(108.94±24.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余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可进一步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部症状、改善腰背部核心肌群耐疲劳性和两侧多裂肌肌功能不平衡性,但训练对于腰部整体肌肉力量的改善程度有待于进一步延长治疗时间后的研究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系统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65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2,4,8周时进行疗效评定,包括采用Fugl-Meyer量表评定下肢运动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步行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Fugl-Meyer、FAC及Barthel指数评分治疗前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rt;0.05),治疗2,4,8周时上述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以MOTOmed训练组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各观察时间点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作业疗法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 方法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92例,随机分为2组。运动疗法组(n=46)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在接受临床常规处理的同时先后予以床上摆放良肢体、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神经促通术、坐位平衡、站位平衡及步态训练等治疗;运动结合作业疗法组(n=46)患者在运动疗法基础上,早期开始予以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重点予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 结果运动作业疗法组在康复治疗8周后,Fugl-Meyer评分(P<0.01)、Barthel指数(P<0.01)、单侧空间忽略程度的改善(P<0.01)均高于对照组。 结论早期应用作业疗法配合运动疗法干预,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单侧空间忽略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其康复疗效优于单用运动疗法组。  相似文献   

15.
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疗效及腰腹肌训练对复发率的影响。 方法将7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McKenzie疗法、腰椎牵引、超短波、干扰电及低周波等治疗;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术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同治疗组。于治疗1,2个疗程后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腰椎功能评分(JOA)对患者疼痛及腰椎功能进行评定。治疗组患者于疗效评定结束后,继续坚持腰腹肌训练。 结果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腰椎功能评分(JOA)均明显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发现治疗组患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结论采用McKenzie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其疗效明显优于关节松动术;腰腹肌训练对维持疗效、降低LDH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大角度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方法TKR术后患者3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大角度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组(观察组)和常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组(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活动角度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其中康复医学科病房治疗2周,出院后采用同样的方法治疗10周,观察组采用大角度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仅被动关节活动训练的屈膝角度较对照组大20°,其他方法与对照组完全相同)。于康复治疗前和康复治疗1,2,4,6,12周后采用美国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的膝关节功能评定量表、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范围(ROM)和被动ROM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康复治疗前,2组患者HSS评分和膝关节主动ROM和被动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康复治疗1,2,4,6,12周后,观察组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康复治疗1,2周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1,2,4,6,12周后,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主动和被动ROM较对照组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早期大角度被动关节活动可有效地改善TKR后患者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对脑卒中后视空间忽略的康复作用及其脑机制。 方法将脑卒中视空间忽略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和常规康复治疗2周,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康复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字直线二等分测试(LBT)、字母划销试验(LCT)、画钟试验(CDT)和注意网络测试(ANT)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间的LBT、 LCT和CDT测试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LBT、 LCT、CDT测试结果分别为(4.27±1.39)分、(9.52±6.95)%、(8.80±1.01)分,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患者间ANT测试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ANT测试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虚拟现实棱镜适应训练结合常规康复作业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视空间忽略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我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5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给予运动训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等系统康复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药物治疗及非正规康复干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和Barthel指数对患者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经相应治疗后,其FIM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或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结论术后早期康复治疗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功能恢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6例腰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2周为1个疗程。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时及治疗结束3个月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量表(ODI)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其疼痛程度、腰椎功能障碍情况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疗程结束时2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OD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明显升高(P<0.05),MBI评分较疗程结束时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结束3个月后其疼痛VAS评分[(1.88±0.93)分]、ODI评分[(26.7±11.4)分]及MBI评分[(86.2±7.4)分]与疗程结束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疗程结束时观察组患者ODI评分[ (21.8±10.6)分]较对照组ODI评分[(29.6±12.3) 分]明显降低(P<0.05);治疗结束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疼痛VAS、ODI及MBI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腰椎病复发率(13.8%)亦显著低于对照组(29.3%)。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较常规康复干预能更显著改善腰椎病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同时还能预防短期(治疗结束3个月内)内腰痛症状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推拿、中频电疗、腰椎牵引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常规腰腹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CSE)。于治疗前、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1年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 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定患者生活质量,另详细记录治疗前、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情况。 结果治疗12周时及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13±1.11)分和(1.48±0.82)分]、Roland-Morris失能问卷评分[分别为(11.58±4.77)分和(5.42±2.31)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9±1.38)分和(2.49±1.32)分]、Roland-Morris评分[分别为(13.90±5.57)分和(8.74±4.0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上述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Roland-Mo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经12周治疗后,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无痛行走距离均较治疗前持续改善(P<0.05),并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缓解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增加无痛行走距离,从而延缓甚至避免手术治疗,并且该疗法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有效、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