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王庆红  王晓娟  甘成军  彭旭  罗高兴  吴军 《重庆医学》2007,36(11):1055-1057
目的 初步探讨CD4 CD25 T细胞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以及TGF-β1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磁珠分选纯化BALB/c小鼠脾脏CD4 CD25 T细胞与NK细胞,体外用ConA激活CD4 CD25 T细胞,将激活的CD4 CD25 T细胞与NK细胞共培养,并加入抗TGF-β1抗体,在共培养的24h和48h,用51Cr标记的YAC-1检测NK细胞的杀伤毒性.结果 初始CD4 CD25 T细胞在与NK细胞共培养的24h和48h能够显著抑制NK细胞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50.8%和49.1%,加入抗TGF-β1抗体后,抑制率变为:-0.1%、0.25%;ConA激活的CD4 CD25 T细胞在与NK细胞共培养的24h和48h也能显著抑制NK细胞活性,其抑制率分别为19%和20.9%,加入抗TGF-β1抗体后,抑制率变为25.2%、16.3%.结论 TGF-β1参与了CD4 CD25 T细胞对NK细胞毒性的抑制,并且,其在CD4 CD25 T细胞激活、不激活状态下的影响结果不同.  相似文献   

2.
CD4+CD25+Treg细胞调节T细胞的作用机制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4、CD28表达和细胞因子IL-10、TGF-β1分泌水平;以TransWell Millicell-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10、TGF-β1抗体的阻断方法,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和TGF-β1水平分别达到(380±36.3) pg/ml和(790±56.8) pg/ml,Treg细胞分泌IL-10和TGF-β1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共刺激分子CTLA4、CD2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通过分泌IL-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β1.结论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而细胞因子机制中,以通过分泌IL-10的方式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3.
Li H  Ren XB  Zhang P  An XM  Liu H  Hao XS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4):3134-3138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 IK)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影响;同时分析树突状细胞(DC)在逆转Tregs细胞免疫抑制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分别利用培养前分选去除CD4+CD25+T细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常规PBMC,分别培养C IK,检测细胞增殖和杀伤活性;同时在培养前去除Tregs组(C IK-Tregdel)中加入CD4+CD2+5T细胞,检测细胞杀伤活性的变化。利用DC诱导C IK细胞,分别检测DC+C IK及单纯C IK组中Tregs细胞的比例、细胞杀伤活性和TGF-β、IL-10等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结果培养前去除Tregs组中增殖细胞比例、细胞杀伤活性均高于常规C IK组,在C IK-Tregdel组加入分选的CD4+CD25+细胞后,C IK的杀伤活性降低。DC诱导前后C IK中CD4+CD2+5细胞含量分别为13%±5%和10%±4%(t=3.977,P=0.001),证实经DC细胞诱导后C IK细胞中的Tregs数量减少,同时,观察到CD8+、CD3+CD5+6细胞增加;DC+C IK组对肺癌细胞系A549、乳腺癌细胞系MCF-7、结肠癌细胞系HCT-8和淋巴瘤细胞系Raji的杀伤活性分别为49.47%、32.78%、40.28%、47.11%,均高于单纯C IK组(P均<0.05);另外,C IK及DC+C IK组TGF-β分泌分别为546 pg/m l±134 pg/m l、489 pg/m l±132 pg/m l,IL-10分别为107 pg/m l±32 pg/m l和92 pg/m l±32 pg/m l,证实经DC诱导后C IK细胞TGF-β和IL-10分泌水平低于DC诱导前;同时,观察到DC+C IK组IFN-γ和IL-6分泌高于单纯C IK细胞(P<0.05)。结论DC细胞可以增强C IK的抗肿瘤活性,而其对Tregs细胞的影响很可能是DC活化C IK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检测Treg细胞表达介导抑制性共刺激分子CTLA4和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 ,并设置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共培养和分隔培养实验模型 ,分析Treg细胞对效应性T细胞形成抑制作用的可能机制及各机制的主次要关系。方法 :对比分析Treg细胞与效应性T细胞膜分子CTLA4、CD2 8表达和细胞因子IL 10、TGF β1 分泌水平 ;以TransWellMillicell PCF分隔培养槽分隔培养Treg细胞与不同淋巴细胞组成的反应体系 ,采用向共培养及分隔培养体系加入与不加入IL 10、TGF β1 抗体的阻断方法 ,检测Treg细胞对不同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结果 :Treg细胞分泌IL 10和TGF β1 的浓度水平明显高于效应性T细胞 ,Treg细胞培养上清中IL 10和TGF β1 水平分别达到(380 0± 36 3)pg ml和 (790 0± 5 6 8)pg ml,Treg细胞分泌IL 10和TGF β1 的浓度水平与效应性T细胞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共刺激分子CTLA4、CD2 8在Treg细胞和效应性T细胞膜表面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Treg细胞以表达CTLA4为主。Treg细胞对共培养体系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效率明显高于分隔培养 ,通过分泌IL 10对效应性T细胞的抑制作用亦明显强于通过TGF β1 。结论 :细胞接触机制是Treg细胞抑制效应性T细胞的主要作用机制 ,而细胞因子机制中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CD4+CD8+T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宏伟  吴昊 《北京医学》2006,28(2):108-110
T细胞在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中枢的作用.CD4 T细胞具有辅助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CD8 T细胞则是重要的效应细胞.外周血中95%以上为CD4或CD8单阳性T细胞,CD4 CD8 T细胞(DP)<5%[1].有关DP T细胞的研究近年来发展较快,研究显示,在某些病毒感染中,DP T细胞比例增加,这群细胞参与抗感染适应性免疫应答,具有独特的功能特点.我们就这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是一类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具有强大的免疫应答诱导能力,在启动T细胞特异性免疫应答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DC还参与机体对抗原的免疫无反应性或免疫耐受。DC参与T细胞耐受诱导的研究正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是最近才被认识的一类免疫调节细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探讨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直肠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对免疫杀伤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②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5例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同时观察各实验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③结果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与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11.12±0.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的(8.77±0.66)%(t=2.687,P=0.012);去除Tmg细胞后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为(33.74±4.42)%,显著高于未去除Treg细胞的对照组CTL的杀伤效率(17.39±2.54)%(t=3.206,P=0.0034).④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含量明显增高,并且时肿瘤抗原诱导的CTL的免疫杀伤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描述了具有抑制活性的T细胞亚群并将其命名为抑制性T细胞,但当时这群细胞和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因为缺乏让人信服的证据而被搁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在直肠癌过继免疫治疗中对免疫杀伤细胞的负性调节作用。方法 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15例直肠癌患者和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分离提取直肠癌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免疫磁珠法去除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同灭活的LOVO直肠癌细胞珠共培养并扩增为肿瘤抗原特异性CTL,以LOVO细胞为靶细胞行肿瘤杀伤实验,观察各实验组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结果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T细胞总数的(11.12±0.5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77±0.66)%(t=2.687,P=0.012);去除Treg细胞后诱导产生的抗原特异性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效率为(33.74±4.42)%,显著高于未去除Treg细胞的对照组CTL的杀伤效率[(17.39±2.54)%; t=3.206, P=0.0034]。结论 直肠癌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含量明显增高,并且对肿瘤抗原诱导的CTL的免疫杀伤功能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是一类最近才被人们认识的免疫调节细胞,起源于胸腺,发挥抑制性免疫调节作用,持续性表达IL-2Rα链(CD25),具有免疫抑制性和免疫无能性两大特征,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肿瘤的免疫治疗以及移植耐受的诱导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作者拟对CD4+CD25+Tr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对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的调节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自身耐受以及保持对非己抗原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正常人体内一般都有对自身抗原产生特异性反应的T细胞存在 ,但都由于受到各种耐受机理的严格控制而不会导致免疫性疾病的发生[1] 。过去几年里在诸多自身耐受机理中研究比较深入的是抑制性T细胞的特性和作用。研究表明[2 ] ,CD4+ CD2 5 + 细胞的反应性低下 ,并对CD4+ CD2 5 -细胞具有抑制作用。CD4+CD2 5 + 细胞必须通过其T细胞受体 (TCR)激活才能发挥抑制活性 ,但一旦被激活 ,便不再需要抗原 ,也不需要通过TCR重新活化。因此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研究小鼠体内外胸腺细胞CD4^+CD25^+双阳性T细胞发育的动态变化,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14.5天龄胚鼠胸腺进行体外培养,以FACS检测不同时间点胸腺细胞的表型变化,同时计数每个胸腺小叶的细胞数变化。结果胸腺在体内发育的第14.5、15、16、17、18、19天CD4^+CD25^+双阳性T细胞的比例、细胞的数量与在体外胸腺培养的第1~6天在胸腺细胞中的比例、细胞数发育趋势相似;CD4^+CD25^+双阳性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8.19%、16.41%、24.06%、13.62%、8.10%、2.35%,占CD25^+细胞的比例分别为0.34%、1.08%、2.40%、10.59%、32.51%、34.04%。与体内结果相似,胸腺细胞体外培养的结果显示:在培养的第1~6天,CD4^+CD25^+T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58.29%、12.14%、6.08%、17.78%、9.06%、4.04%,占CD25^+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3.75%、10.81%、17.20%、51.93%、61.64%、80.06%。结论体外培养的CD4^+CD25^+双阳性胸腺细胞数量和比例变化与体内发育变化趋势一致,在体外培养第4天(约等于18.5天胚鼠)和体内发育的第17天该群细胞比例最大.这将为天然调节性T细胞的发生、发育学研究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与CD4+Th细胞分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CD4+Th细胞亚群分化的关系.方法 分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以rhlL-4(50ng/mL)、rhGM-CSF(10ng/mL)和rhTNF-α(100μ/mL)诱导培养DC.以流式细胞仪检测DCs表面CD1a、CD83、CD80、CD和HLA-DR分子的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分离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PMA+Ionomycin刺激后胞内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Th细胞内特征性细胞因子IFN-γ/IL-4以判断Th1/Th2分化.ELISA法检测DCs或Th细胞培养上清中IL-6、IL-12、IFN-γ和IL-4的含量.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s表达CD1a、CD83、CD80、CD86和HLA-DR分子的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培养至第7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分泌的IL-12水平低于正常人,而分泌的IL-6水平高于正常人.与正常人相比,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中Th1细胞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低,Th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量也较低.患者DCs与同种异体的健康人Th细胞共培养,刺激Th1型细胞因子IFN-γ产生的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体内DCs功能的异常可能导致了外周血Th1分化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 Treg)在Graves’病( GD)发生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GD患者( GD组)和10例健康对照者(健康对照组)外周血Treg数量。3 H掺入试验测定Treg与效应T细胞( Teff)共培养环境中的Treg对其增殖抑制作用,ELI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2(IL-2)等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Treg所占CD4+细胞的比例在GD组与健康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GD组的Treg抑制功能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两组之间的细胞因子浓度有一定的差异,GD组IL-10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IL-2和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结论 GD患者的Treg有功能缺陷,与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Treg在GD中的诊断价值以及病理生理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细胞内外Ca2+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细胞内外Ca2 + 变化对细胞调亡影响的研究状况。方法 综述了近 10多年来有关细胞内外Ca2 + 变化促进或抑制细胞调亡以及Ca2 + 在细胞调亡信号传递机制中的作用的文献。结果 细胞内或外的Ca2 + 变化都会影响到细胞凋亡 ,且随研究对象及处理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结论 诱导细胞凋亡信号传递机制的复杂性可能是Ca2 + 对细胞调亡的影响具有双向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SD大鼠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前后外周血抑制性T细胞( suppress T lymphocytes,Ts)和细胞毒性T细胞( cytotoxic T lymphocytes,Tc)亚群的变化规律。方法:取10只健康雌性SD大鼠,采用纽约大学脊髓损伤撞击仪制作重物坠落SCI模型。于SCI前及后1、3、5、7、14、21、28和56 d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CD3+CD8+CD28-Ts 和CD3+CD8+CD28+Tc亚群的变化规律。结果:SCI前,正常大鼠外周血中Ts和Tc亚群占CD3+总T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30.27±12.09)%和(14.75±4.29)%。损伤后1 d,Ts的比例为(22.58±12.12)%。术后5 d时其百分比下降至最低,为(20.86±10.41)%。术后7~21 d,其比例恢复至术前水平,28 d时显著升高,其比例为(37.90±12.98)%。56 d时其比例为(33.79±11.44)%,恢复至损伤前水平(P>0.05)。 Tc和Ts亚群的变化趋势相反,在损伤后1、5、21和28 d时其比例分别为(17.29±7.10)%、(20.02±6.24)%、(23.89±6.78)%和(13.81±11.21)%。但56 d时其比例没有恢复至术前水平,而是进一步下降至(8.71±6.44)%(P<0.01)。结论:在SCI后的早期阶段,SD大鼠外周血Tc占明显优势,提示Ts功能抑制、Tc功能增强是SCI免疫损伤机制之一。 SCI后5~21 d是进行免疫调节治疗的关键时间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4+CD25+Treg细胞与喉鳞状细胞癌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05年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手术治疗的30例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和同期13例健康献血者的外周血,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比,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TGF-β,IL-10,IFN-γ的含量。结果:喉鳞状细胞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8.72±1.54)%和(4.64±0.93)%,喉鳞状细胞癌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与性别、年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关。喉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TGF-β,IL-10含量分别为(10.96±1.19)pg/ml和(15.87±2.17)pg/ml,高于正常对照组的(6.77±0.72)pg/ml,(1.8±2.5)pg/ml(P<0.05);但IFN-γ的含量为(16.67±8.39)pg/m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21.98±9.64)pg/ml(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在喉癌患者外周血中大量增加,下调T细胞介导的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18.
CD4+ CD25+ 调节T 细胞(CD4+ CD25+ Treg) 是调节性T 细胞的一个重要亚类,Treg 可以通过IL-2 、TGF-β1等促炎症细胞因子调节Th17 / Treg平衡, 调控Th17 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本文将Th17细胞/CD4+ CD25+ Treg 细胞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D34 细胞含量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测定移植前骨髓单个核细胞中CD34 细胞含量.观察患者移植前和移植后3个月的心肌梗死缺损区面积、左室射血分数、每搏量的变化.结果:在移植后3个月,CD34 细胞<4.45×105者心肌梗死缺损区下降幅度、左室射血分数和每搏量上升幅度均明显小于CD34 细胞>4.45×105者(P<0.05).结论:在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过程中,细胞系中CD34 细胞含量多者,其心功能改善好于CD34 细胞含量少者.  相似文献   

20.
李安  曹晶茗 《医学综述》2009,15(6):807-8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而且炎性反应的起始与持续都有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参与。CD4+ CD25+调节性T细胞(CD4+ CD25+ Treg)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调节功能的T细胞亚群,能够抑制效应T细胞的活性。过去许多研究已证实,CD4+ CD25+ Treg在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CD4+ CD25+ Treg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