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讧分型规律进行探讨,为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为MM的12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提示MM病机以脾肾虚为主,以痰瘀湿毒为要。结论:聚类分析应用于中医证候研究能较为准确地反映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2种不同的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MM)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并对比,为寻找中医建立和完善MM的规范化辨证治疗体系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初诊的128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运用聚类分析和专家经验辨证的方法,观察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初诊MM的临床中医证型通过聚类分析分为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5种类型,通过专家经验归纳出脾肾两虚;脾肾两虚、痰瘀毒滞;脾肾阳虚、痰湿内阻;脾肾阴虚、湿热蕴毒;脾肾阴虚、痰瘀互结5种类型。结论聚类分析能画龙点睛地阐明辨证要素,专家的意见贴合临床实际,符合临床需要。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内在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性骨髓瘤(MM)是恶性浆细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属祖国医学"骨痹"、"虚劳"、"腰痛"、"骨蚀"等范畴。目前中医药治疗MM已取得较好的疗效,但关于其中医辨证分型的标准化、客观化仍在积极的探索中。我课题组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128例初诊的MM中医辨证分型规律进行探讨,得出了脾肾两虚、脾肾阳虚、脾肾阴虚、水湿内蕴、痰毒瘀阻等5个基本证  相似文献   

4.
87例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琨  李达  张宏业 《新中医》2007,39(8):57-58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医证候特点,分析其证型分布规律,以指导临床辨证治疗。方法:对87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诱因、症状、舌脉体征等,综合临床资料,进行证型分布分析。结果:87例MM患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按比例依次为肾虚血瘀型52例(59.8%)、肾虚湿热型9例(10.3%)、脾肾阳虚型8例(9.2%)、肝肾阴虚型8例(9.2%)、痰毒瘀阻型8例(9.2%)、气血亏虚型2例(2.3%)。结论:肾虚为本病虚损的根本,血瘀为本病的主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肾虚血瘀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证型,治疗宜以补肾化瘀为大法。  相似文献   

5.
多发性骨髓瘤属中医"骨痹"范畴,多因脏腑经络失调,阴阳气血亏损,气机阻滞,痰瘀互结,热毒内蕴所致。其病位在骨,病本在肾,为本虚标实之证;以五脏亏虚为本,气滞、痰阻、血瘀、毒结为标;早期以邪实为主,后期以本虚为主。临证时宜辨为肝肾阴虚、气血两虚、热毒炽盛、痰毒瘀阻、脾肾阳虚5型,分别以骨痹系列方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其分布规律并进行分析,从而给临床辨证治疗以一定指导。方法:对5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除了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家族史外,还包括诱因、症状、舌脉体征等,通过临床资料的综合,对证型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按常见中医证型分布来说,58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有34例(58.6%)为肾应血癣型,6例(10.3%)为肾虚湿热型,5例(8.6%)为肝肾阴虚型,5例(8.6%)为疚毒癣阻型,8例(13.7%)为气血亏虚型。结论:本病虚损的根本为肾虚,主要病理产物及致病因素为血瘀,肾虚血瘀是多发性骨髓瘤的基本证型,在治疗中应该以补肾化瘀为主。  相似文献   

7.
吴杰  张小敏  胡芷菁  蓝惠旋  朱玲玲 《新中医》2024,56(11):171-176
多发性骨髓瘤(MM) 是老年人多发的血液恶性肿瘤,严重危害患者健康。朱玲玲教授临床上发 现天癸与MM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认为MM多虚实夹杂,病机以天癸竭、肝肾亏虚为本,痰毒瘀为标,合 而致病。朱教授临证提倡分期辨治,早期以痰毒瘀阻证、气滞血瘀证为主,选用黄连解毒汤合身痛逐瘀汤以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中期以肾虚血瘀证为主,选用独活寄生汤以补肾活 血;晚期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血亏虚证为主,分别选用六味地黄丸合芍药甘草汤以益肾填精、柔肝 止痛,附子理中丸或肾气丸合四君子汤以温中散寒、补益脾肾,八珍汤以益气健脾、补血活血。同时,朱教授 强调临床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以达到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疾病复发、延长生存周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寻糖尿病足溃疡患者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的关系,为足溃疡病人的辨证分型提供一个新思路。方法 选择140例DFU患者按照指南进行辨证分型,采集实验室指标,同时配以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做对照,分析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结果 中医证型以气血两虚、脉络瘀阻证(28.6%)最为常见。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及热毒伤阴、瘀阻脉络证CRP明显高于其他证型;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TC高于其他证型,而ALB低于其他证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CRP、ALB是湿热毒蕴、筋腐肉烂证的危险因素;ALB、TC是脾肾阳虚、痰瘀阻络证的危险因素。结论 DFU患者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有一定相关性,对DFU的辨证分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应用描述性分析、聚类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大肠癌术前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结果:大肠癌术前证候以湿热蕴结型最多,其次依次为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结论:大肠癌术前主要证候群: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及肝肾阴虚型,以湿热蕴结型、瘀毒内阻型和气血两虚型最常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恶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方法:选取确诊为恶性胸腔积液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录入证候四诊信息,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计算中医证候四诊指标频数及聚类分析(指标聚类及病例聚类)对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分析。结果:102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聚类结果显示主要有以下四种证型:肺脾两虚,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痰饮犯肺证、气阴两虚,痰热犯肺证及阴虚内热,瘀毒内生证。四种证型分别占52.94%、28.43%、9.80%、8.82%。结论: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多表现为虚实夹杂的证候,以单独实证或虚证难以概括整个证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方法:对103例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组织专家组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对患者证候的出现频次进行统计。结果:所有患者的证候中以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肝阴虚、肾阴虚证4种证候为主。结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的证候分布具有一定规律性。  相似文献   

12.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浆细胞系恶性肿瘤,以骨髓中浆细胞恶性克隆增生,血清或尿液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或其成分(M蛋白),正常免疫蛋白受到抑制以及广泛溶骨病变和(或)骨质疏松为特征,引起骨折和骨髓功能衰竭,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预后差[1]。张镜人老中医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医治疗有着深厚造诣,认为其病机乃肝肾气阴亏虚为本,外邪夹瘀痰阻络为标,治疗上扶正与祛邪并重,虚症以益气养阴、补益肝肾为主,实证以清热散瘀、凉血止血为主,有一定疗效。该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角度对张教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心得进行探讨,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药益肾活血饮对骨髓瘤凋亡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以阿霉素共培养的骨髓瘤细胞上清作为条件培养液诱发凋亡抵抗(化疗后组),再加入益肾活血饮含药血清(中药+化疗后组),观察其对骨髓瘤细胞HIF-1α表达(免疫印迹法)及继发凋亡抵抗(流式细胞术)的影响。结果:化疗后组骨髓瘤细胞HIF-1α表达上升,凋亡率下降。中药+化疗后组HIF-1α表达低于化疗后组,但较中药组及空白组高;其凋亡率则高于化疗后组,但较中药组及空白组低。结论:益肾活血饮可能通过下调HIF-1,部分逆转骨髓瘤细胞的继发凋亡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的证候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中医证候临床观察表",对106例儿童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调查,并检测相关血液学指标,建立SPSS 13.0统计数据库,运用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合临床确定其证候分布特点。结果:聚类分析结果聚为4类,分别为气血两虚证(42.5%)、肝肾阴虚证(36.8%)、脾肾阳虚证(15.1%)、阴阳两虚证(5.7%)。肝肾阴虚证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阴阳两虚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广州地区的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中,中医证候分布特点为气血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为进一步规范化辨证论治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5.
CT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证辨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血管性痴呆中医辨病辨证中的作用。方法 对 3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头颅CT表现及中医辨证分型及辨病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中医辨证以瘀血阻窍型多见 ,CT表现以多发性梗死灶者多见。结论 血管性痴呆各证型中CT主要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梅国进 《山西中医》2011,27(10):13-14
目的:研究乙肝肝硬化各中医证型与CHE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诊断和排除标准的入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为5个常见证型,100例患者进行血清胆碱酯酶检测,探讨其与乙肝肝硬化中医证型的内在联系。结果:CHE水平肝气郁结组最高,湿热内蕴及脾虚湿盛组次之,之后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证组最低。结论:乙肝肝硬化临床以脾虚湿盛及肝气郁结多见。肝气郁结证处于肝硬化的初期,肝脏储备功能尚可,血清CHE水平较高;肝肾阴虚证多属乙肝肝硬化终末期,肝功损害严重,肝脏储备功能低下,CHE水平降低。而脾虚湿盛、湿热内蕴证属于疾病中期病情较稳定;脾肾阳虚证多属肝硬化病程中后期,血清CHE水平较低。血清CHE对于判断肝硬化中医证型及判断肝硬化肝脏储备、辨别疾病所处阶段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客观分布规律和特点,为该病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可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借鉴循证医学和流行病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开展现代文献对照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7篇高血压病相关文献分成老年人高血压病组和对照组,用SPSS13.0软件对证型进行描述性统计和卡方检验。结果:老年人高血压病组常见中医证候类型按构成比由大到小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肾气亏虚证、痰湿壅盛证、瘀血阻络证、肝火亢盛证、痰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肝阳上亢证,证型分布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老年人高血压病证候分布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肾气亏虚是老年人高血压病的基本病机特点和常见证候类型。  相似文献   

18.
李筱  冯敖梓  马文  吕军  徐安定 《世界中医药》2020,15(3):305-309,314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中医证候学特征,为COVID-19中医辨证及治疗方案的制定及优化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相关数据库和权威网站网站,并筛查参考文献,纳入COVID-19患者中医证候学得临床研究,研究类型不限。采用JBI评价工具和STATA 13分析软件进行质量评价和单组变量的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0项研究。COVID-19确诊患者中医证候50个,发生率前10的主要症状为发热、纳差、乏力、咳嗽、口干、咳痰、纳呆、腹泻、肌肉酸痛、食欲减退。舌质分类4种:中淡红舌、红舌、暗红舌和绛红舌的发生率分别为33.4%,39.1%,23.3%和3.9%。舌苔表现15种,以腻苔(65.3%)、白苔(58.8%)为主。脉象分类8个,以沉脉(44.4%),、滑脉(40.1%)和数脉(21.3%为主)。结论:本研究首次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COVID-19中医证候学研究,为全面考虑中医证候、降低漏诊、初步辨证提供当前可参考的综合证据。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10):844-846
目的:探讨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研究中的应用,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分类及制定诊断标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拟《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收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441例,并行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应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候为脾胃气虚证、大肠湿热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6类;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溃疡性结肠炎证候的症状量化指标。结论:因子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合的多元统计方法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研究,为该病的证候诊断标准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及其分类证候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首先根据文献确定观察的证候和症状,然后设计统一表格进行。结果:96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的出现频率分别为肝胃不和证490例(51.0%)、肝郁脾虚证180例(18.8%)、脾胃虚弱证112例(11.7%)、脾胃湿热证98例(10.2%)、胃阴不足证80例(8.3%);不同的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结论:与传统相比,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候分布发生了变迁,以肝郁相关证候最为常见;分类证候症状出现频次各有不同模式特点,症状谱则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