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单纯针灸、针灸结合康复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患者随机均分为3组,对照组15例仅予常规药物治疗,针灸治疗组30例予药物结合针灸治疗,针灸康复综合治疗组20例予药物、针灸结合康复治疗。3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用NIHSS量表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①对照组总有效率83.30%,针灸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综合治疗组总有效率93.3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也有统计性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能显著改变患者运动功能、防止致残及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张振伟  薛维华  袁军 《陕西中医》2010,31(4):474-47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对照组45例运用常规针刺法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评分、疼痛改善程度、ADL积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6%和75.6%(P<0.05),治疗组在缓解疼痛、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总的生活活动能力上优于毫针组(P<0.05,P<0.01)。结论:温针灸配合离子导入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补气活血,消肿止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桡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46例桡神经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25例,予电针治疗,取穴臂、曲池、手三里等;对照组21例,予神经损伤治疗仪治疗。两组均给予弥可保0.5mg,并以治疗前后桡神经功能评分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后电针组的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治疗桡神经损伤疗效优于神经损伤治疗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两组均采用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中药熏洗(当归、赤芍、红花、木瓜、川芎、莶草、桑枝等)。结果:治疗前两组缺血性中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液流变学、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康复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液流变学明显改善(P<0.05),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P<0.05)。结论:综合疗法配合中药熏洗能促进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头针配合体针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2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子信  王仙梅 《陕西中医》2010,31(7):880-882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遗症的效果。方法:治疗及针刺人中、外金津、外玉液穴的基础上,头针组21例以针刺头部督脉、胆经穴为主;体针组21例以针刺手足阳明经穴为主;头针加体针组22例针刺腧穴为前两组取穴之和。分别于针刺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我国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及有效率观察。结果:针刺治疗后三组颅脑损伤后遗症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与针刺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头针加体针组P<0.01、体针组P<0.01、头针组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头针加体针组优与头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针加体针组与体针组、头针组与体针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间显效率、有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无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针刺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针刺人中穴有涤痰作用,针刺外金津、外玉液穴对失语、吞咽困难等症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易莉  刘玲 《陕西中医》2011,32(9):1224-1225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0例(针刺联合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对照组50例(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两组均以2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长谷川痴呆量表(HD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并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与中药补阳还五汤联合应用对血管性痴呆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弹拨手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3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德峰  李珍斌 《陕西中医》2010,31(7):893-895
目的:观察弹拨手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KOA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手法弹拨联合中药熏洗(归尾、红花、苏木、白芷、姜黄、灵仙、羌活、五加皮、海桐皮、牛膝、土茯苓等)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以5周为1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3.3%),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疼痛、功能、活动度、肌力、屈曲畸形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组临床症状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改善(P<0.05)。结论:弹拨手法联合中药熏洗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新红  朱秀莲 《陕西中医》2012,33(7):888-889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神经性耳鸣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疗法。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病程在3个月以内者,疗效优于3月以上者,且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艾炳蔚  妥金芳  焦琳 《陕西中医》2006,27(11):1418-1419
目的:探讨光电治疗仪治疗单纯性肥胖并发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光电治疗组和电针组各30例,观察针刺治疗前后患者肝脏B超、VFA、FAT的变化。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两组FAT比较P<0.05。治疗后两组VFA比较P<0.01。治疗前后脂肪肝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60%,P<0.05。结论:两种方法都可以降低内脏脂肪含量,改善脂肪肝临床症状,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0.
王福育 《陕西中医》2011,32(7):898-899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类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镇痛类药物,并配合牵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药方(黄芪、杜仲、续断、独活、附子、制首乌、熟地、丹参、全蝎等)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VA S评分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对照组总有效率6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14d、28dVA S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组间28d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解除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11.
针刺屋翳、乳根等穴治疗乳腺增生病1678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近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门诊、住院共治疗1678例患者,将其中140例分为针刺组,中、西药物组和空白组对照观察。结果:近期治愈率为62.28%,总有效率为97.32%;门诊与住院、不同年龄、不同中医辨证分型间疗效无差别(P>0.05);远期随访1、5年的治愈率较3年为高(P<0.05);针刺组的疗效高于中、西药物组(P<0.05,<0.01)。结论:针刺治疗本病近、远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耳针联合麻仁软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帕金森病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以耳针联合麻仁软胶囊及单纯口服麻仁软胶囊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P<0.05)。结论:耳针联合麻仁软胶囊治疗帕金森病便秘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黄玲  罗雪梅  罗凯 《陕西中医》2009,30(12):1646-1648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采用腹针疗法(选中脘、商曲、滑肉门为主穴)治疗本病8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2%;对照组总有效率82.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调理脏腑,疏通经络,贯通气血,缓解疼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4.
高生业 《陕西中医》2011,32(8):1058-1059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配合西药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灸推拿(针刺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并推拿按摩)配合西药(低分子右旋糖酐、维脑路通、脑活素)治疗脑梗塞6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明显提高,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0%,优于对照组的68.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调节经络气血,改善血循环,促进肢体肌肉神经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颈夹脊穴电针治疗颈性眩晕4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华 《陕西中医》2011,32(8):1053-1054
目的:观察颈夹脊穴电针疗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针刺颈椎2、4、6棘突两侧旁开0.8寸处,两侧各三穴,及双侧风池穴,加用脉冲电疗仪,同时神灯照射颈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对本病有舒筋活血,增加细胞新陈代谢,可调节神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肩周炎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两组在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临床治愈率为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3%,临床治愈率为31.7%,治疗组总有效率及临床治愈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肩周炎具有显著疗效能发挥协同效益,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17.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对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采用针刺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天突以及配合康复训练的方法治疗;对照组28例患者仅采用康复训练方法治疗。每组患者均治疗3个疗程,以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治疗前后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71.4%,总有效率为96.4%;对照组痊愈率为35.7%,总有效率为71.4%,两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改善中风后吞咽功能的方法,可明显改善吞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3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涛  韩景献 《陕西中医》2007,28(6):726-728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无痴呆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4例,施与“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对照组33例,给与尼莫地平。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观察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Blessed行为量表(BBS)等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针刺组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认知能力、行为能力等指标针刺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益气调血、扶本培源”针法可显著改善VCIND患者认知、行为能力,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石菊姣  柳文娣 《陕西中医》2012,33(5):595-596
目的:观察耳周腧穴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耳周腧穴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药物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耳周腧穴针刺配合穴位注射联合药物治疗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0.
郭树林  鲁新建 《陕西中医》2014,(11):1550-1551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针刺对脑血管意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脑血管意外病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8例患者给予单纯西医治疗,而治疗组48例患者采用中西医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具体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即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良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显效率分别为79.17%(38/48)、39.58%(19/48),二者相比,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法应用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其效果理想,不仅积极改善患者的预后康复,还可有效抑制致残率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