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患者72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N组、T组,每组36例。两组均在术后给予舒芬太尼0.1μg/kg、帕瑞昔布钠40mg,并使用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A)。T组在此基础上行双侧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并置入导管术后间断注射罗哌卡因注射液。比较两组返回SICU即刻(T1)、术后2h(T2)、6h(T3)、12h(T4)、24h(T5)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24hPCA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及PCA情况,以及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T1、T2、T3、T4、T5时间点T组静息、运动VAS评分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24h舒芬太尼用量和PCA药液输注量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24hPCA自控按压有效次数少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24h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例数及发生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轻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使用,降低术后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下肢神经(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复合喉罩全身麻醉与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恢复的不同。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80例, 随机分为神经阻滞(NB)组(n=40)与全身麻醉(GA)组(n=40)。NB组先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0.4%罗哌卡因50ml), 随后静脉诱导置入喉罩保留自主呼吸, GA组直接静脉诱导, 插入气管导管, 控制呼吸。麻醉维持两组均采用TCI泵注。分别记录两组入室麻醉前(T0)、喉罩置入或气管插管即刻(T1)、切皮(T2)、止血带1h(T3)、松止血带5min(T4)、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5)、术后6h(T6)、术后24h(T7)时的平均动脉血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 术后6、24、48h视觉模拟评分(VAS), 术后6、24、48h进行简易智力状况检查法(MMSE)评分以评估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术后48h行床旁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记录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苏醒时躁动、术后恶心、呕吐、咽喉疼痛、呼吸系统不良事件及心血管不良事件等)。结果 MAP在T1、T3、T5、T6时点GA组均明显高于NB组(P<0.05)。GA组在T1、T3、T5、T6时点MAP均高于T0(P<0.05)。T4期GA组低于NB组(P<0.05)。GA组HR在T1、T3、T5、T6时点均高于T0(P<0.05)。GA组和NB组T4时点HR均高于T0时点(P<0.05)。SpO2在T6、T7时点NB组均高于GA时点(P<0.05)。术后6、12hVAS NB组低于GA组(P<0.05), 但24hVA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降低在6、24h时发生率GA组高于NB组(P<0.05)。NB组术后恶心、呕吐及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GA组(P<0.05)。GA组有15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8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5例肺不张, 3例出现室性心律失常, 1例出现异常Q波, NB组有2例苏醒时发生躁动, 1例发生术后肺部感染, 无心血管不良事件。结论 下肢神经阻滞联合喉罩保留自主呼吸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单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 并可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的影响。方法 将62例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采用单纯全身麻醉(对照组,n=31)、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联合组,n=31)。比较两组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血流动力学及POCD的发生情况。结果 联合组丙泊酚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从T2时刻起,对照组HR水平较T0时刻显著升高,MAP水平则显著降低(P<0.05),且联合组T2、T3、T4时刻的MA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天,对照组MMSE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且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组POCD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术后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组降压目标均为≤140mmHg/90mmHg,每间隔6个月定期至门诊随访,共随访24个月,即入选时(T0)、6个月(T6)、12个月(T12)、18个月(T18)、24个月(T24)。于随访各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脑钠肽、尿量、超滤和肌酐清除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心胸比等,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观察T0、T12和T24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压变异率并通过一系列计算获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 与基础值T0比较,降压治疗第18个月后两组LVMI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应时点比较,A组T6、T12、T18和T24时点LVMI显著降低(P<0.05)。与各组基础值比较,治疗后心胸比值下降(P<0.05);A组T12、T18和T24时点心胸比和脑钠肽值较B组相应时点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12和T24时间点24h收缩压变异、24h舒张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A组(5.4%)显著低于B组(11.6%)。结论 ARB能促进其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降低血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可减少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羟考酮联合丙泊酚用于全凭静脉麻醉对乳腺癌保乳手术患者术中全麻效果、围手术期不良反应和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评分Ⅰ或Ⅱ级,年龄26~61岁,体重指数19~28 kg/m2 ,择期行乳腺癌保乳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组和羟考酮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 (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手术开始时(T2)、切除乳腺标本时(T3)、手术结束时(T4)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术后2 h 、6 h、24 h、48 h 静息状态及运动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丙泊酚用量;观察两组患者诱导期咳嗽反射、术中知晓、术中低血压、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T2、T3时羟考酮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显著高于芬太尼组(P < 0.05)。羟考酮组患者术后2 h静息及运动时疼痛NRS评分均低于芬太尼组(P < 0.05)。羟考酮组诱导期咳嗽反射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芬太尼组(P < 0.05)。结论:羟考酮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可安全用于乳腺癌保乳手术,全麻诱导以及维持期间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对循环影响小,术后镇痛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6.
程思  董春山  马祥  孙鹏  周昕怡 《安徽医学》2021,42(2):174-178
目的 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应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腘动脉与膝关节后囊间隙(IPACK)阻滞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择期行TKA的患者80例(年龄54~85岁)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收肌管阻滞组(S组)与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组(I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都在气管内全麻或喉罩全麻下完成手术,术后给予自控静脉镇痛。分别记录手术后4(T1)、8(T2)、12(T3)、24(T4)和48小时(T5)各个时间点的静息和运动态的疼痛数字(NRS)评分;NRS评分>4分则给予补救镇痛;记录补救镇痛患者的比例和患者首次下床时间及术后关节活动度与舒适度评分,记录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组患者在T1~T3时点的静息态和运动态NR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S组比较,I组患者在T1~T3时点的膝关节活动度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组患者在T1~T5舒适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组患者手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较早,术后需要补救镇痛的比例降低,术后48 h以内镇痛泵按压次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谵妄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KA应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收肌管阻滞。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对肝脏切除手术患者肺换气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7月在笔者医院进行肝切除手术患者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于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后A组快速输注琥珀酰明胶行AHH;B组常规速度补液,记录两组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液体出入量、麻黄碱用量和术野Fromme评分;分别于术前(T0)、AHH后30min (T1)、AHH后6h (T2)、AHH后24h (T3)抽取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和分流率(Qs/Qt)值,测定血浆IL-1β、IL-10、TNF-α浓度。结果 A组MAP在稀释后(硬膜外起效)、肿块切除后、术毕较平稳,B组则下降明显,A组稀释后CVP高于稀释前及B组同时相值(P<0.05),但均值处于正常范围。A、B两组输液量、总出血量、尿量及术野Fromm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输血量及麻黄碱用量明显低于B组(P<0.05)。与T0时比较,两组A-aDO2在T1、T2、T3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A-aDO2高于B组(P<0.05);两组T1、T2、T3时点的IL-1β、IL-10及TNF-α水平升高(P<0.05);且T2、T3时点A组IL-1β、IL-10及TNF-α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用于肝脏切除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同时激发炎性反应和围术期肺换气功能障碍,是实施高容量血液稀释可能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Dex)对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作用。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采用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Dex低剂量组(Dex-L组)、Dex高剂量组(Dex-H组)和生理盐水组(NS组),每组30例。Dex-L组、Dex-H组患者分别静脉泵注Dex负荷量0.5μg/kg、1.0μg/kg,10min泵注完毕,后分别以维持量0.3μg/(kg·h)、0.5μg/(kg·h)继续泵注至手术结束前30min;相同时间内NS组患者静脉输注等量生理盐水。Dex负荷量泵注结束后开始麻醉诱导。分别观察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0min(T1)、单肺通气1h(T2)、手术结束后1h(T3)、6h(T4)、24h(T5)、48h(T6)和72h(T7)时抽取颈内静脉球部血液,测定颈静脉球部血氧饱和度(SJvO2)和血氧分压(PJvO2),并检测T0、T3、T5~T7时血清中星型胶质细胞S-100β蛋白(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采用ICU意识障碍评估法(CAM-ICU)评估患者术后72h谵妄发生率。结果 与NS组比较,Dex-L组和Dex-H组SJvO2及PJvO2分别在T1时点明显降低(P<0.01);与NS组和Dex-L组比较,Dex-H组SJvO2及PJvO2分别在T2~T7时点明显升高(P<0.01)。与NS组和Dex-L组比较,Dex-H组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分别于T3、T5~T7时均降低(P<0.01)。与NS组和Dex-L组比较,Dex-H组患者术后72h谵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1.0μg/kg剂量的Dex可明显降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谵妄的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轻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9.
匡燕  肖广莉  沈伯雄 《安徽医学》2016,37(11):1355-1358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麻醉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4年2月至2015年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臂丛麻醉手术的1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A、B、C组,每组40例。A组术前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B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C组在阻滞前10 min静脉泵入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泵完,同时术前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记录3组患者给药前(T0)、给药10 min后(T1)、20 min后(T2)、30 min后(T3)、60 min后(T4)以及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警觉/镇静(OAA/S)评分。结果 与B、C两组比较,A组患者的感觉完全阻滞时间、运动完全阻滞时间显著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33、5.849,P=0.007、0.004)。与给药前(T0)HR、MAP和OAA/S评分相比,A组仅T1时显著降低,C组T1~T4均显著降低(P均<0.05);B组各个时刻均保持平稳(P均>0.05);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A组患者T1时刻低于B组,C组患者T1~T4时刻均低于B组,且T2~T4时刻低于A组(P均<0.05);3组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术中因心率减慢而给予阿托品治疗的例数多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P=0.02)。结论 右美托咪定辅助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较高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择期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B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5μg/kg+氢吗啡酮0.15mg/kg进行术后镇痛;C组患者术毕给予舒芬太尼1.0μg/kg+氢吗啡酮0.15mg/kg+右美托咪定2.0μg/kg进行术后镇痛。3组术后镇痛泵总量为100ml,持续镇痛量2ml/h,单次负荷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分别于术前(T0)、术后2h(T1)、4h(T2)、8h(T3)、12h(T4)、24h(T5)及48h(T6)时记录3组患者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及呼吸频率(RR);记录3组患者T1~T6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记录3组患者术后48h内单次自控镇痛(PCA)平均按压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B组和C组患者T1~T6时HR、MAP均较A组更平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A组(P<0.05),且C组患者T1~T3时的VAS和Ramsay镇静评分均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A组,而C组患者术后48h内的PCA平均按压次数低于B组(P<0.05)。B组和C组患者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氢吗啡酮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可减少舒芬太尼的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中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时氧合和无效腔通气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COP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诱导前静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10min),随后0.3μg/(kg·h)泵注至术毕;C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测定入室时(T0)、气管插管成功后(T1)、人工气腹体位后30min(T2)和60min(T3)动脉血气值。观察气管插管成功后(T1)、人工气腹体位后30min(T2)和60min(T3)气道峰压(Ppeak)、气道平台压(Pplat)和动态肺顺应性(Cdyn),计算无效腔率(VD/VT)和氧合指数(OI)。结果 与C组比较,D组T2和T3时点氧合指数均升高(P<0.05,P<0.01),Ppeak下降和Cdyn显著升高(P<0.05,P<0.01);而两组间pH、PaCO2和Ppl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后D组VD/VT呈降低趋势,与C组比较,D组T2和T3时点VD/VT显著下降(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术中输注可显著降低中度COPD患者的气道压力,降低无效腔通气率,改善肺内氧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anterior 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at the lateral supra-arcuate ligament, QLB-LSAL)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 TAPB)对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即外侧弓状韧带上腰方肌前侧阻滞组(Q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组(T组),每组各31例。记录术前(D0)、术后24h(D1)及48h(D2)QoR-40评分;记录术后2h(T1)、6h(T2)、12h(T3)、24h(T4)、48h(T5)静息与运动时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手术时长;记录术后48h内补救镇痛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Q组患者术后QoR-40量表评分明显高于T组患者(P<0.05);Q组患者术后T2、T3、T4、T5时间点静息及运动时疼痛VAS评分低于T组(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少于T组(P<0.05)。结论 与TAPB比较,QLB-LSAL可以提高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与分析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择期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观察组通过在麻醉诱导前30min给予负荷剂量的右美托咪定(0.5μg/kg),然后以维持剂量0.3μg/(kg·h)的速率输注至手术结束。而对照组患者给予等负荷量和维持剂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不同时间点,包括麻醉前(T1)、患者手术结束时(T2)、患者手术结束后30min(T3)及患者手术结束后24h(T4)记录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及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通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各时间点应激指标如血浆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皮质醇(COR)水平,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结果 与T1时点比较,对照组T2、T3时点的MAP显著升高,HR显著加快,而观察组MAP明显降低,HR显著减慢(P<0.05)。通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T2、T3时点MAP显著降低,HR显著减慢(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T2、T3和T4时点应激指标包括血糖、皮质醇、血浆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在T2、T3和T4时点CD3+、CD4+、CD4+/CD8+和NK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显著降低老年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改善其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在年轻患者术后谵妄的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笔者医院40例术后谵妄入ICU的年轻患者,随机分为4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舒芬太尼组(S组),右美托咪定联合舒芬太尼组(DS1组),小剂量联合组(DS2组),记录患者术后入ICU T1(0h)、T2(1h)、T3(2h)、T4(4h)、T5(8h)各时间点生命体征、视觉模拟评分(VAS)、镇静-躁动评分(SAS)、CAM-ICU评分、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呼吸遗忘次数。结果 与D组相比较,其余3组在T2、T3、T4、T5时刻VAS,SAS和谵妄的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T5其余3组心率,血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相比较,DS1组在T3,T4,T5时刻VAS,SAS和谵妄的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S2组舒芬太尼使用量,呼吸遗忘明显低于S组和DS1组(P<0.05)。结论 对已发生谵妄的年轻患者,抑制疼痛可能是降低谵妄发生的基础,右美托咪定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从而减轻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纳布啡预防性镇痛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疼痛、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于术前15 min静脉注射,分为纳布啡0.1 mg/kg(N1组)、纳布啡0.2 mg/kg(N2组)和生理盐水5 ml(NS组)。分析比较3组麻醉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拔管后Ramsay评分,以及术后2 h(T1)、4 h(T2)、8 h(T3)、24 h(T4)、48 h(T5)及72 h(T6)静息状态下和活动时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补救镇痛用量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N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较NS组减少(P <0.05)。3组T1、T2、T3、T4、T5、T6静息状态下和活动时NRS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 <0.05)。与NS比较,N2组术后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P <0.05),补救镇痛总量减少(P <0.05)。NS组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N1组和N2组(P <0.05)。结论 纳布啡预防性镇痛能够有效缓解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疼痛,不良反应少,0.2 mg/kg较0.1 mg/kg纳布啡预防性镇痛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王韦玮  王春峰 《安徽医学》2016,37(11):1384-1387
目的 观察前臂手术中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辅助镇静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3~6月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择期行前臂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成试验组(D组)及对照组(N组),每组30例。D组患者麻醉前15 min予以右美托咪定0.7 μg/kg微量泵静注,0.4 μg/(kg·h)维持,N组患者入手术室后静卧15 min,两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予0.37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时(T0)、穿刺前(T1)、穿刺时(T2)、穿刺后(T3)、切皮时(T4)及手术开始后20分钟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及镇静评分(Ramsay评分),记录麻醉操作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术后记录麻醉满意度评分。结果 在T1、T2、T3、T4、T5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N组(P<0.05),HR慢于N组(P<0.05),Ramsay评分高于N组(P<0.05);D组患者麻醉操作及手术开始切皮时VAS评分低于N组(P<0.05),麻醉满意度高于N组(P<0.05)。结论 在前臂骨科麻醉及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可明显降低患者在麻醉穿刺操作时的不适感,切皮时麻醉效果更加完善,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利于维持麻醉及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同时患者对麻醉的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去甲肾上腺素(NE)与多巴胺(DA)治疗低血容量休克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对血压稳定性和血流动力学影响。 方法 82例低血容量休克患者在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分别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组,41例)和多巴胺(DA组,41例)。比较血压恢复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并发症及病死率。 结果 两组血压均于用药后15min时基本恢复正常,30min后血压平稳。除了15min时,DA组的收缩压高于NE组,其余时点两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0时点比较,两组T1、T2、T3时间点的CVP、CI、ELWI、ITBI明显升高(P<0.05)。DA组除了T2时点ELWI较NE组显著升高,其余各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两组血氧饱和度、尿量均明显上升,血乳酸明显下降,而NE组乳酸明显低于DA组(P<0.05);NE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周内病死率均较DA组显著下降(P<0.05);两组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NE在维持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稳定方面与DA是等效的,且未增加急性肾损伤的风险,但NE可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减少心律失常及病死率,改善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前锯肌平面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物质能量代谢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日照市人民医院全身麻醉下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阻滞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阻滞组先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两组患者入手术室后5 min(T0)、麻醉诱导前(T1)、手术切皮时(T2)、手术结束时(T3)平均血压(BP)和心率(HR)。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 h(T4)、12 h(T5)、24 h(T6)、48 h(T7)时静止状态及咳嗽状态下行视觉模拟量表评分。两组患者T0、T3、T6、T7时检测C反应蛋白、静息能量消耗、呼吸商、甘油三酯、血糖、胰岛素。采用间接测热法测定静息能量消耗和呼吸商,稳态模型评价胰岛素抵抗指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甘油三酯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检测C反应蛋白。结果 两组性别比例、年龄、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生协会分级、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较对照组少,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两组患者T0、T1、T2、T3时BP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BP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0、T1、T2、T3时HR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H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2、T3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HR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静息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T4、T5、T6、T7时咳嗽状态下VAS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阻滞组T4、T5时较对照组低(P <0.05);③两组VAS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T0、T3、T6、T7时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结果 ①不同时间点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两组C反应蛋白、REE、RQ、甘油三酯、IRI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前锯肌平面阻滞可减轻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炎症反应,改善物质代谢和静息能量消耗,减轻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下肢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64例接受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32)采用单纯全身麻醉,联合组(n=32)采用全身麻醉联合B超引导股神经、坐骨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术中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状态、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及苏醒后躁动发生情况。结果 T2时刻,联合组和对照组HR、MAP均较T1时刻明显下降(P<0.05),T3~T5时刻,联合组HR、MAP均与T1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均明显高于T1时刻水平(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联合组苏醒后躁动的发生率、躁动程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行下肢骨折手术,可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镇痛药物用量,促进早期苏醒和拔管。  相似文献   

20.
李娜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6):154-157
目的 比较压力控制通气和容量控制通气对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患者围术期失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接受PLIF的患者共88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即压力控制通气组(PCV组,n=44)和容量控制通气组(VCV组,n=44),分别采用压力控制通气模式和容量控制通气模式进行机械通气。分别于麻醉诱导即刻(T0)、仰卧位改为俯卧位后10min (T1)、皮肤缝合即刻(T2)、俯卧位改为仰卧位后10min (T3)及气管导管拔管时(T4)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中心静脉压(CVP),并于上述时间点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及血细胞比容(Hct)。记录T0~T3时的呼吸参数。记录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术后96h失血量。记录两组患者异体输血情况、补液量和二次手术止血率。结果 与VCV组比较,PCV组于T1~T3时的气道峰压(PIP)均明显降低(P<0.05)。VCV组和PCV组间不同时点的MAP、HR、潮气量、呼吸频率(RR)、PaO2/FiO2及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患者各时点Hb及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CV组比较,PCV组术中失血量、血浆输注量及红细胞输注量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术中给予PCV通气模式可降低接受PLIF术患者术中的失血量,其原因可能与术中更低的气道峰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