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 T2DM) 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沉默调节蛋白1(SIRT1)、线粒体脱偶连蛋白2(UCP2)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T2DM合并NAFLD的干预治疗效果及可能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2只)、T2DM合并NAFLD对照组(MC组,12只)和T2DM合并NAFLD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12只)。通过高脂高糖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建立T2DM合并NAFLD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A组给予二甲双胍300 mg/(kg.d)灌胃8周。实验结束时测各组大鼠空腹血糖(FBG)、肝功能、血脂、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胰岛素(FINs); 观察肝组织的病理变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及Real-time PCR法测定肝组织中SIRT1和UCP2的表达情况。结果: MC组大鼠FBG,ALT,AST,TC,TG,LDL-C,VLDL,FFAs,FINs,HOMA-IR均较NC组大鼠升高(P<0.05),HDL-C较NC组减低(P<0.05); 给予二甲双胍治疗后,大鼠上述血清学指标均较MC组有所改善(P<0.05),MC组大鼠肝脏SIRT1表达较NC组明显降低(P<0.05),而UCP2表达较NC组明显升高(P<0.05),经二甲双胍治疗后,SIRT1表达较MC组升高(P<0.05),而UCP2较MC组降低(P<0.05)。SIRT1与UCP2的表达呈负相关(r=-0.61,P<0.01)。结论: 在T2DM合并NAFLD大鼠肝组织中SIRT1表达明显降低,UCP2表达明显升高,而二甲双胍可以上调SIRT1的表达及下调UCP2的表达,并且SIRT1与UCP2的表达存在负向调节关系。  相似文献   

2.
杨玲 《河北医学》2008,14(5):528-53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对糖尿病模型大鼠血清内皮素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的糖尿病大鼠用二甲双胍干预后,检测血糖、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检测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内皮素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比较,模型大鼠血糖、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明显升高(P<0.05或P<0.01),而血清CAT、SOD活性则明显降低(P<0.05)。二甲双胍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糖(P<0.01),降低其血清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水平,对模型大鼠血清CAT、SOD活性也具有明显的升高作用(P<0.05)。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提高抗氧化能力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内皮起到保护作用,降低糖尿病大鼠血清内皮素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非乙醇性脂肪肝(NAFLD)大鼠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高脂饲料制备Sprague-Dawley大鼠NAFLD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中药治疗组、中剂量中药治疗组和大剂量中药治疗组,分别给药后观察其对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肝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TC、TG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中药中、大剂量治疗组ALT、TC和TG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大剂量组AST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各中药组的ALT、AST、TC和TG水平随着剂量增加逐渐降低,大剂量组显著低于中、小剂量组(P<0.05)。模型组的SOD及GSH-PX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而MDA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随着中药剂量的增加,与模型组比较,各中药组MDA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SOD及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大剂量中药治疗组MDA、SOD、GSH-Px水平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理脾化瘀祛湿方对NAFLD大鼠具有降脂及保肝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有效清除过氧化自由基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Ⅰ)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大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末处死,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肝组织匀浆中CHO、TG含量;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CHO、TG、LDL-C和HDL-C水平,比色法检测血清FFA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含量;以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PARαmRNA和CPT-Ⅰ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FFA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CHO、TG、LDL-C水平和肝匀浆CHO、TG的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1),而血清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脂肪变程度积分和炎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肝组织PPARαmRNA和CPT-Ⅰ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持续12周的高脂饮食可以诱导NAFL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mRNA和CPT-ⅠmRNA的表达降低,在肝细胞成脂性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茴香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48只大鼠根据血糖分层随机分为造模组(n=40)及正常对照组(n=8),造模组给予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给予等体积柠檬酸缓冲液.成模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二甲双胍组、护肝片组、茴香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各8只.给予相应处理后,比较各组FBG、AST、ALT、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肝脏系数,并观察肝脏组织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经不同处理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FBG、肝脏系数、MDA、血清和肝组织中AST、ALT水平均升高,GSH、SOD水平均降低(均P<0.05),肝组织病理变化较重;茴香各剂量组肝脏系数、FBG均低于模型组,其中两组FBG均低于护肝片组(均P<0.05).与模型组相比,茴香高剂量组SOD、GSH水平较高,MDA水平较低;茴香低剂量组仅GSH水平较高;茴香各剂量组SOD水平均低于护肝片组(均P<0.05).茴香各剂量组血清和肝组织ALT、AST的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其中茴香高剂量组血清及肝组织ALT、AST均低于二甲双胍组,血清ALT低于茴香低剂量组(均P<0.05).茴香各剂量组肝组织病理变化均轻于模型组.结论 茴香可能通过减少肝组织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提高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来降低糖尿病的肝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妊娠期糖尿病模型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妊娠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和葛根素组,每组18只;另取18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组。二甲双胍组大鼠给予二甲双胍(200 mg·kg~(-1))灌胃;葛根素组大鼠给予葛根素(160 mg·kg~(-1))灌胃,正常组、妊娠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连续14 d。检测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in,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水平,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的水平以及大鼠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二甲双胍组和葛根素组大鼠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且血糖水平呈持续性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二甲双胍组和葛根素组大鼠TC、TG、LDL-C和MDA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HDL-C和T-AOC水平高于模型组,且葛根素组大鼠TC、TG、LDL-C和MDA水平低于二甲双胍组,HDL-C和T-AOC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二甲双胍组和葛根素组大鼠脑组织中SOD、GSH-Px、CAT水平均明显高于模型组,且葛根素组明显高于二甲双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葛根素组大鼠脑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模型组和二甲双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可以降低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血糖和血脂,并且能够明显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可通过提高SOD、GSH-Px和CAT水平来减少脑组织的损伤,预防脑损伤。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报》2019,(5):1007-10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肝肾功能及血脂、随机血糖(random blood glucose,RBG)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熊果酸低剂量组、熊果酸中剂量组和熊果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应用高脂饮食和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建立模型,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100 mg·kg~(-1)进行干预,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熊果酸25 mg·kg~(-1)、50 mg·kg~(-1)、100 mg·kg~(-1)进行干预,每天灌胃给药1次,共6周。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RB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肾脏系数水平。结果:其他5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情况、排泄情况优于模型组。其他5组RBG、TG、TC、LDL、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5组RBG、TG、TC、LDL、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低于模型组(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RBG、TG、TC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熊果酸高剂量组TG、TC、LDL水平低于二甲双胍组,熊果酸中剂量组、高剂量组RBG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RBG、TG、TC、LDL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高于二甲双胍组与熊果酸高剂量组(P<0.05);各组大鼠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果酸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RBG、血脂水平,改善肝肾功能,且100 mg·kg~(-1)熊果酸效果优于25 mg·kg~(-1)、50 mg·kg~(-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连续入组2017年4月-2019年4月本院新诊断的T2DM合并NAFLD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二甲双胍组和罗格列酮组,每组各30例。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采集所有入组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相关生化指标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二甲双胍组治疗12周后FBG、2 h PG、HbA1c、FMN、TC、TG、LDL-C、AST、ALT、γ-GT、TNF-α、IL-6均显著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相比,罗格列酮组治疗12周后,FBG、2 h PG、HbA1c、FMN、AST、ALT、γ-GT、TNF-α、IL-6、hs-CRP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TC、TG、LDL-C、HDL-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二甲双胍组FBG、2 h PG、FMN、TG、LDL-C、AST、γ-GT、IL-6、hs-CRP均较罗格列酮组下降显著(P0.05),而HbA1c、TC、ALT降低更显著(P0.01);罗格列酮组IL-6、hs-CRP下降均较二甲双胍组显著(P0.05),TNF-α下降更显著,(P0.01);两组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对T2DM合并NAFLD患者肝功能好转具有显著效果,罗格列酮在抗炎方面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肝脏脂肪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磁共振波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定量检测肝脏脂肪含量,脂峰下面积/(脂峰下面积+水峰下面积)大于5.5%认为具有脂肪肝。将T2DM合并NAFLD分为二甲双胍治疗组(A组,24例)和无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24例),分析二甲双胍治疗T2DM合并NAFLD肝脏脂肪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NAFLD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经二甲双胍治疗后,与B组相比,A组肝脏脂肪的含量有减少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WC、BMI、FPG、HbA1c、TG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T、ALT等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不仅能改善T2DM合并NAFLD的糖代谢,还可以减少肝脏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模型大鼠肝脏保护作用的抗氧化机制。方法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模型组(42只)。正常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饮食结合饮10%果糖水,饲养6周时,分别随机抽取2只大鼠,取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细胞病理组织变化。模型组根据体质量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二甲双胍组(200 mg·kg-1)、白芍总苷高、低剂量组(200、100 mg·kg-1)。连续灌胃给药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和肝脏指数;测定大鼠血清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亚氮合成酶(NOS)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丙二醛(MDA)和氧化亚氮(NO)含量的变化;测定大鼠血清果糖胺(FMN)和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增高(P<0.01);SOD和GSH-PX活性降低(P<0.01),NOS活性增高(P<0.01),MDA、NO、FMN和AGEs含量升高(P<0.01)。药物治疗4周后,明显降低ALT、AST和GST活性以及肝脏指数(P<0.01,P<0.05),提高SOD和GSH-PX活性(P<0.01,P<0.05),并降低NOS活性(P<0.01,P<0.05)以及MDA、NO、FMN和AGEs含量(P<0.01或P<0.05)。结论白芍总苷具有保肝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黄连素对2型糖尿病(T2DM)伴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大鼠肝脏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合并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建立T2DM伴NAFLD模型,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和黄连素组,同性别、周龄的未造模动物作为正常组。灌胃给药20周,检测肝功、血脂及肝组织SOD、CAT、GPX、TC和TG含量。肝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其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检测FAS表达。Q-PCR检测CAT、GPX1及FAS的m RNA表达。结果 :黄连素可显著降低模型大鼠血清中ALT、AST、TC、TG和LDL-C水平及肝组织中的TC、TG含量,升高肝脏SOD、CAT、GPX活性,改善了模型大鼠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炎细胞浸润。黄连素能显著抑制FAS蛋白表达,上调肝脏中CAT、GPX1的m RNA水平,降低FAS的m RNA表达。结论 :黄连素对T2DM伴NAFLD大鼠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改善脂质代谢、增强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方法 将100例NAFLD患者采取单盲法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安慰剂治疗,试验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各自治疗前后肝功能差异,肝脏B超检查,胰岛素抵抗指数以及两组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在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及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方面均有改善(P<0.05);且二甲双胍无明显毒副作用(P>0.05).结论 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显著疗效,且安全性能好.  相似文献   

13.
阮勇  莫伟明  陈健  杨康 《中医学报》2019,34(5):1007-10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熊果酸对糖尿病大鼠肝肾功能及血脂、随机血糖(random blood glucose,RBG)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二甲双胍组、熊果酸低剂量组、熊果酸中剂量组和熊果酸高剂量组,每组10只。应用高脂饮食和尾静脉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不建立模型,二甲双胍组给予二甲双胍100 mg·kg~(-1)进行干预,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分别给予熊果酸25 mg·kg~(-1)、50 mg·kg~(-1)、100 mg·kg~(-1)进行干预,每天灌胃给药1次,共6周。比较各组大鼠一般情况、RBG、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肾脏系数水平。结果:其他5组大鼠精神状态、活动情况、饮食情况、排泄情况优于模型组。其他5组RBG、TG、TC、LDL、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5组RBG、TG、TC、LDL、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低于模型组(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RBG、TG、TC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熊果酸高剂量组TG、TC、LDL水平低于二甲双胍组,熊果酸中剂量组、高剂量组RBG水平高于二甲双胍组(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RBG、TG、TC、LDL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0.05);熊果酸低剂量组、中剂量组ALT、AST、Scr、BUN、UA、肾脏系数高于二甲双胍组与熊果酸高剂量组(P0.05);各组大鼠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熊果酸可以降低糖尿病大鼠RBG、血脂水平,改善肝肾功能,且100 mg·kg~(-1)熊果酸效果优于25 mg·kg~(-1)、50 mg·kg~(-1)。  相似文献   

14.
王翔燕 《中外医疗》2013,32(8):49-49,5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4例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46/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36/57)(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AST、TC、TG、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两组比较,ALT、AST、FINS、TC、TG、BMI、W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二甲双胍联用,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水平及肝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和肉碱棕榈酰转移酶(CPT-I)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模型组SD大鼠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大鼠予以普通饲料喂养,12周末处死,HE染色,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的病理改变;测定肝组织匀浆中CHO、TG含量;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CHO、TG、LDL-C和HDL-C水平,比色法检测血清FFA含量,放免法测定血清TNF-α含量;以RT-PCR法检测大鼠肝组织中PPARαmRNA和CPT-I mRNA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血清ALT、AST、FFA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CHO、TG、LDL-C水平和肝匀浆CHO、TG的含量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P<0.01),而血清HDL-C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脂肪变程度积分和炎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而肝组织PPARαmRNA和CPT-I mRNA的表达水平则显著下降(P<0.01).[结论]持续12周的高脂饮食可以诱导NAFLD大鼠模型,模型组大鼠肝组织PPARαmRNA和CPT-I mRNA的表达降低,在肝细胞成脂性改变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80例NAFLD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盐酸小檗碱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清指标[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水平,血脂指标[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转肽酶(GG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17、TGF-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GGT、AST及A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小檗碱联合二甲双胍治疗NAFLD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IL-17和TGF-β水平,改善血脂指标和肝功能指标水平,其效果优于单纯二甲双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物种差异对NAFLD模型复制的影响,探讨不同鼠种NAFLD形成及其机制。方法长爪沙鼠、SD大鼠、ICR小鼠各20只,按种属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模型组,对照组给予普通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16周后,观察肝脏HE及Mallory三色染色病理变化,计算肝指数,检测血清血脂(CHO、TG、LDL-c、HDL-c)、肝功能(GOP、GPT)及肝组织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及羟脯氨酸(Hyp)、丙二醛(MDA)、游离脂肪酸(FF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模型组:沙鼠Hyp、CHO、TG、LDL-c、HDL-c、肝指数、GOP、GPT、MDA、FFA均升高,SOD、GSH-PX、CAT活性降低(P<0.05,P<0.01), 肝脏出现纤维化;大鼠CHO、肝指数、GOP、GPT、FFA、SOD活性升高,MDA含量、GSH-PX、CAT活性降低(P<0.05,P<0.01), 有局灶性脂肪肝炎;小鼠CHO、LDL-c、HDL-c、肝指数、CAT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P<0.01), 肝脏病理正常。结论三种动物在脂质代谢、肝功能、氧化应激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并形成了不同的NAFLD模型:沙鼠形成伴高TG、CHO血症的肝纤维化模型、大鼠形成伴高CHO血症的局灶性脂肪肝炎模型、小鼠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模型但肝脏未发生明显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北五味子提取物(EFSC)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马洛替脂组,100、200和400 mg/kgEFSC组,每组10只。皮下注射CCl4花生油溶液10周建立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各组大鼠给药4周后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总蛋白(TP)和一氧化氮(NO)水平,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羟脯氨酸(Hyp)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00和400 mg/kgEFSC组大鼠血清ALB水平和ALB/GLO比值显著升高(P<0.05或P<0.01),血清AST、ALT活性和GLO、NO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中SOD活性和GSH 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Hyp和MDA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EFSC可改善肝功能,抑制肝脏胶原纤维的生成,纠正肝纤维化引起的ALB水平低下,减轻肝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从而防止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MEK抑制剂PD98059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MEK抑制剂PD98059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高脂饮食复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32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PD98059+普通饲料组(P组)、高脂模型组(M组)和PD98059+高脂组(PM组)共4组,每组8只.于分组喂养的第4、6、8周末分别给予P组和PM组大鼠鼠尾静脉注射MEK抑制剂PD98059干预.10周末结束实验.检测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肝组织TG、TC、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光镜观察大鼠肝脏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表达.结果 与N组比较,P组血清转氨酶、血脂、肝组织TG、TC、MDA、SOD以及肝脏病理学和p-ERK1/2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M组所有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范围均超过50%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p-ERK1/2表达增强,ALT、AST、TC、肝组织TG、TC、MDA显著升高,SOD明显降低(P<0.05,P<0.01).与M组比较,PM组p-ERK1/2表达减少(P<0.01),ALT、肝组织TG、TC、MDA降低,SOD升高(P<0.05,P<0.01),同时大鼠的肝脏病理学得到了改善.结论 PD98059通过抑制MEK/ERK信号通路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对双氯氛酸钠(Dcf)肝损伤大鼠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及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Dcf组及Dex组。Dcf组给予Dcf 100 mg/kg腹腔注射,Dex组在Dcf注射前1 h予10 mg/kg腹腔注射,24 h后测血清ALT、AST、TBil水平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化学法检测血清及肝组织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内皮型NOS(eNOS)和诱导型NOS(iNOS)的表达。结果 Dcf组血清ALT、AST、TBil水平明显升高(P0.05),病理积分大幅度增高,血清和肝组织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肝组织iNOS表达显著增强(P0.01),eNOS表达减弱。Dex可明显改善升高的转氨酶及病理积分(P0.05),并降低肝组织iNOS表达及NO含量(P0.05)。结论 iNOS和NO在Dcf肝损伤中起促进作用,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体内iNOS表达,减少NO合成起到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