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22例癫痫患儿进行间歇期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探讨癫痫患儿SPECT的影像特点,评价SPECT对癫痫患儿的诊断价值。方法静脉注射99Tcm—ECD30—40分钟后进行SPECT显像,以2个以上的断面出现异常放射性药物分布区为阳性病灶。结果17/22例癫痫患儿间歇期SPECT显像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7.3%,其中15例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17例阳性检出者中2个以上病灶并存者13例,单个病灶者4例,共检出病灶42个。42个病灶中有20个病灶为某一叶的双侧对称性改变(占45.5%);22个病灶为单侧或双侧非对称性改变(占54.5%)。额叶、颞叶、枕叶、顶叶和基底神经核的病灶数分别占50.8%、26.3%、16.7%、5.3%和0.9%。结论本组患儿间歇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大多表现为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其病灶具有双侧对称性、多灶性或广泛性的特点,且额叶的病灶数明显多于其它各叶。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运用放射性核素脑血管造影及脑血流断层显像检查11例临床诊断“脑死亡”患者的结果。其中9例颅内未见灌注,提示“脑死亡”。认为这是辅助诊断脑死亡的一种更为客观的检查方法。可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并就这类患者及家人的最佳临终关怀模式的建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针刺对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疗效的量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应用SPECT观察针刺治疗改善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的可行性和价值,为针刺促醒及功能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严重脑损害继发脑梗死(DCI)昏迷患者39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针刺组,17例)和对照组(22例)。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电针患肢合谷、曲池穴、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使用Siemens ECAM/ICON SPECT系统,同一患者同体位下,40min之内连续接受针刺前和电针状态下2次SPECT脑灌注显像。用BFCR%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并在同样针刺1周后比较对照组临床指标。结果 17例严重脑损害昏迷患者针刺治疗前SPECT皆显示脑内大片放射性分布稀疏区或缺损区。电针治疗时,诸患者脑血流灌注和脑功能活动增高,所有病灶都有不同程度的缩小。BFCR%增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促醒和防治DCI作用。结论 针刺治疗确实可以改善病灶区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的功能,激发脑细胞活性,可以作为严重脑损害患者综合治疗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在脑出血患者早期诊断、治疗及监测疗效、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46例脑出血患者静脉注射99mTc-ECD 925-1110MBq(25-30 mci)15 min后进行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结果46例患者SPECT显像出血部位均出现局部脑血流(rCBF)减少,78%(36例)有同侧或对侧大脑半球广泛性放射性分布稀疏,25例2周后复查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11例放射性分布减低区有所缩小;有缺血灶患者血流功能变化率(BFCR百分率)大于血流灌注减少者。结论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是一种无创伤的功能性影像检查,能较早的诊断出损害区的功能异常,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5.
王瑛  金耀革  高静  林槚晟 《上海医学》2007,30(9):692-695,F0002
目的通过核医学的脑血流灌注与脑细胞代谢显像的比较分析,观察其在老年脑血管性疾病中的表现特点。方法选择曾经患有脑梗死且目前无明显其他脑部疾病的患者50例(病变组)及同期临床诊断无脑部疾病的住院患者7例(对照组),先后进行锝标记的双半胱乙酯(~(99m)Tc-ECD)脑血流灌注和2-氟-2-脱氧- D-葡萄糖(2-~(18)F-fluoro-2-dexy-D-glucose,~(18)F-FDG)脑细胞代谢显像检查,分别采用目测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图像,除常规的临床各项检查外,均进行头颅CT检查。结果病变组:脑血流灌注和脑细胞代谢显像检查示,50例患者的脑皮质均有1个或多个异常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异常阳性率达100%;在脑血流灌注显像和脑细胞代谢显像中分别有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210个(42.0%)和294个(58.8%),病变范围远大于CT检查所示。在脑血流灌注显像中,目测定性分析的稀疏区域的放射性比值为0.655±0.073,缺损区的放射性比值为0.371±0.071,与~(18)F-FDG脑细胞代谢显像中稀疏区和缺损区的放射性比值(0.604±0.093、0.351±0.0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99m)Tc-ECD脑血流灌注显像和~(18)F-FDG脑细胞代谢显像能为脑血管疾病提供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信息,能提供解剖结构性影像检查如CT、MRI等难于显示的脑皮质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脑血管的储备功能、血管性和实质性功能异常的鉴别及脑血管疾病治疗的监测和随访等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一日法静息^99mTc-MIBI及^18F-FDG双核素同时采集(DISA)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与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心肌灌注、存活和心功能状况,并探讨CEqual心肌灌注定量分析软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技42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拟行CABG的患者,进行^99mTc-MIBI和^18F-FDG DISA灌注/代谢显像及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结果1.42例DISA显像中,39例为灌注/代谢不匹配型,提示心肌存活,适合进行CABG;1例为灌注/代谢匹配型,提示心肌梗死,无存活心肌;2例正常。2.CEqual心肌灌注定量分析软件对左心心肌总的灌注缺损区定位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0%及67%。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供血区域的定位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100%、79%、77%及50%、75%、60%。结论一日法DISA心肌灌注/代谢显像与门控法心肌灌注显像,可全面评价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灌注、存活及心功能状况,可用来作为选择CABG适应证患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脑灌注显像技术,观察针刺对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情况,探讨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功能状态和SPECT技术对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符合临床血管神经性头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针刺前后分别进行了SPECT 99mTc-ECD脑灌注显像检查,并对此类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灌注改变和易损部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8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SPECT检查中发现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区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流灌注异常,以额叶和颞叶功能受损最常见。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血流灌注降低病灶放射性摄取改变差异显著,通过结果分析,可以得出针刺可使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脑血流灌注降低病灶增加放射性摄取,即明显改善了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结论应用SPECT显像技术可直接观察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针刺前后局部脑血流灌注量的改变情况,可客观定量分析针刺治疗效果,对以后评价、判断治疗疗效和针刺选穴等方面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是一种直观可行的客观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8.
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对糖尿病脑血管病的早期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对糖尿病脑血管病(DCD)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用^99mTc-ECD对30例临床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按脑正常解剖和脑SPECT图像应用解剖关系将有每侧大脑灰质分为11个区域,用目测法对每个区域的核素分布进行判定。结果 糖尿病组检出22人共60处有脑血流灌注异常减低,低灌注以颞叶发生率最高(33.33%),提示脑缺血以大脑中动脉受累为主。糖尿病<5年的异常影像主要表现为脑皮层限局性楔形样稀疏/缺损,随病程延长,尤其是>10年者,主要表现为一叶皮层大范围核素分布稀疏,甚至还可伴有楔形病性,说明糖尿病病程也是影响DCD的主要因素。该法对诊断糖尿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73.33%,90.00%和80.00%。结论 脑血流SPECT断层显像能直观显示脑皮层缺血部位,范围及程度,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DCD,以达到积极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NTG)介入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心肌断层显像对心肌梗死患者存活心肌的检测价值。方法对18例心肌梗死患者先行静息心肌断层显像,48h后在静注99mTc-MIBI前10min舌下含服NTG0.6mg,然后再行心肌断层显像。12例患者于经皮穿刺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3个月后重复静态心肌断层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8例患者静息心肌断层显像者有64个节段放射性分布异常,平均得分(8.2±2.9)分,NTG介入后有28个节段灌注改善,平均得分(5.9±3.3)分,12例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术前灌注异常的42个心肌节段中,NYG介入后有19个节段灌注改善,术后有15个节段灌注改善,两者符合率78.9%。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断层显像估测心肌存活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脑血流显像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50例脑外伤综合征患者进行TCD及SPECT脑血流断层显像,结果TCD异常率为74%,MCA/ICA≥3为脑血病痉挛所致的,SPECT脑显像异常率为84%,为大脑皮质内放射性分布不均匀或有1~2个以上独立的放射性缺损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脑转移瘤患者放疗前后进行FAIR技术成像,观察肿瘤血流灌注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接受头部颅脑X-刀联合全脑照射治疗的肺癌脑转移患者33例,各病例均有病理证实,分别于治疗前3天内、治疗后第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常规MR检查及FAIR检查,观察肿瘤灌注图的变化情况,比较放疗前后肿瘤区血流灌注的变化。结果36个病灶中,FAIR可以观察到肿瘤有异常灌注的肿瘤有15个,其中呈均匀强化肿瘤8个,环形强化肿瘤7个。余21个病灶中FAIR图像与正常脑组织无差异,其中5个病灶呈均匀强化,直径在1cm以下,而余下16个环形强化的病灶FAIR图像未见肿瘤异常灌注。结论FAIR技术可以用来观察脑转移瘤放疗前后血流灌注的动态变化,为疗效的判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盛强  钱银锋  余永强 《安徽医学》2004,25(4):267-269
目的 初步评价磁共振脑肿瘤灌注成像 (PWI)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 3例脑肿瘤患者 ,根据平扫图像确定PWI层面 ,层面数为 6层 ,序列为GE -EPI ,成像时间 81s ,对比剂量为 0 .2mmol/kg ,注射速率 3ml/s ,PWI图像经工作站处理 ,计算并分析PWI图像和PWI参数 ,包括相对局部脑血流容积 (rrCBV)和相对平均通过时间 (rMTT)。结果 PWI的时间分辨率为 2s ,灰质的rrCBV平均为 2 .11,6例PWI图像存在几何变形 ,但未对灌注分析产生影响 ,3例鞍区肿瘤由于信号缺失致灌注失败 ,各种脑肿瘤的PWI参数有一定差异。结论 GE -EPI是PWI的适宜成像序列 ,但位于鞍区的小肿瘤PWI容易失败 ,初步的结果表明PWI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脑SPECT-DA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疗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部SPECT-DAT显像在帕金森病诊疗中的价值。方法 用^99mTc-TRODAT-1 SPECT-DAT断层显像。PD患者行Hoehn-Yahr分级。结果 早期PD患者起病肢体对侧SPECT-DAT放射性浓集减少,中晚期PD患者双侧纹状体SPECT-DAT放射性摄取明显减少。SPECT—DAT浓集程度与PD病情严重程度有关。结论 SPECT-DAT显像有助于PD的诊治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采用125I标记大豆皂甙,观察了腹腔注射放射性示踪大豆皂甙在大鼠体内和脑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大鼠腹腔内注入放射性大豆皂甙30min后,脑和外周组织器官中浓度达到高峰,其中含量较高的组织是脑和肾上腺,在脑中含量最高的区域是下丘脑。证明了外周给予大豆皂甙可以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并支持大豆皂甙作用于下丘脑、参与中枢心血管调节的观点;还发现大豆皂甙对肾上腺有很高的亲合性,很可能同时具有外周心血管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99m 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对病毒性心肌炎 (VMC)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VMC的 5 5例患者及正常人 14例进行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5 5例患者中 39例心肌显像出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分布异常区 ,11例出现单节段放射性减低 ,17例多节段放射性分布异常 ,11例呈花斑样改变 ;总阳性率为 71.0 % ,急性期阳性率为 71.4 % ,恢复期阳性率为 5 0 .0 % ,慢性迁延期阳性率为 81.8%。结论 :99m Tc MIBI心肌灌注显像能够直观的表现病变心肌的部位、范围及程度 ,有助于病毒性心肌炎诊断 ,是病情监测、预后判断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局部脑血流 (简称rCBF)显像在帕金森病 (简称PD)、阿尔茨海墨病 (简称AD)和橄榄桥脑小脑萎缩 (简称OPCA)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PD ,AD和OPCA的rCBF显像放射性分布特点 ,寻找三种疾病的放射性分布规律。结果 :rCBF显像对PD ,AD和OPCA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 88 4 % (38 4 3) ,95 8% (2 3 2 4 )和 85 7%(30 35 ) ;PD的放射性分布特点为 :大脑皮质 (2 5 4 3)、基底神经节 (2 1 4 3)、丘脑 (18 4 3)放射性降低 ;AD的分布特点为 :双侧大脑皮质 (17 2 4 )对称性放射性降低 ;OPCA的分布特点为 :大脑皮质 (17 35 )、小脑 (14 35 )、基底神经节 (14 35 )和丘脑 (10 35 )放射性降低。结论 :rCBF显像能灵敏地诊断PD ,AD和OPCA ,根据各自不同的放射性分布特点可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脑死亡26例临床诊断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脑死亡的临床诊断标准。方法 对 2 6例病因明确的脑死亡患者进行了脑干反射、GCS昏迷量表、瞳孔大小、肢体反射等常规检测 ;其中 10例进行了呼吸暂停试验 ,5例脑电图(EEG) Holter监测 ;2 1例脑死亡患者进行阿托品试验 ,按 1mg、2mg、5mg分组 ,并与 15例深昏迷患者对照分析。结果 呼吸暂停试验阳性与选用的人工呼吸机性能有关 ;脑死亡组阿托品试验阴性与深昏迷对照组比较结果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EEG Holter对确定脑死亡时间具有重要鉴定价值 ;瞳孔改变包括双瞳散大 19例、双瞳缩小 2例、双瞳大小不等 5例 ;肢体反射存在 5例。结论 推荐 1个呼吸暂停试验规范操作方案 ;阿托品 1mg为首选用量 ;动态脑电图具有法医学鉴定价值 ;瞳孔散大和肢体反射消失并非脑死亡的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灌注成像在脑肿瘤中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研究旨在初步评价脑肿瘤磁共振灌注成像(PWI)的成像方法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钙例经病理证实的脑肿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3例,高级别胶质瘤23例,脑膜瘤8例,淋巴瘤4例,行MR灌注成像及常规MRI检查。由灌注数据获取脑血流容积(CBV)图,计算出相对脑血流容积(rCBV)值。结果高级别胶质瘤和脑膜瘤为高灌注,低级别胶质瘤和淋巴瘤为低灌注,高、低灌注组间rCBV值有显著性差异,而高灌注肿瘤之间和低灌注肿瘤之间rCBV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WI在脑肿瘤的鉴别诊断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