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磊  杨锡  刘本亮  李胜忠 《中成药》2002,24(11):842-844
目的:制定香砂平胃丸(苍术,陈皮,厚朴,木香等)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色谱法鉴别苍术,木香,厚朴,陈皮;用HPLC法测定橙皮苷的含量。结果:橙皮苷在0.8-4μg范围呈良好抽线性关系,r=0.9993。平均回收率为96.7%。RSD为2.42%。结论:所建立的方法可准确,快速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测定调胃舒肝丸中厚朴酚、和厚朴酚的含量。方法:HPLC法,Zorbax SB C18色谱柱(4.6 mm×1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溶液(62∶38),检测波长为294 nm。结果:厚朴酚在0.145 9~0.437 8μg线性良好(r=0.999 9,n=5),和厚朴酚在0.028 5~0.085 5μg线性良好(r=0.999 6,n=5)。加样回收率厚朴酚为101.73%,RSD 0.57%(n=6)、和厚朴酚为97.27%,RSD 0.82%(n=6)。结论:本试验处理方法简单,测定结果稳定可靠,可作为调胃舒肝丸中厚朴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伟  朱叶珊  蔡春江 《中成药》2014,(5):980-985
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丁沉透膈丸(厚朴、白术、丁香、沉香、木香、香附、砂仁、草豆蔻、陈皮、麦芽、广藿香、青皮、法半夏、云曲、茯苓、甘草)中和厚朴酚、厚朴酚、白术内酯Ⅰ、白术内酯Ⅲ和儿茶素的量。方法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00 mm,5μm);体积流量0.7 mL/min。和厚朴酚与厚朴酚的测定以乙腈为流动相A,流动相B为2%冰醋酸溶液(V/V),检测波长294 nm;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的测定以甲醇-乙腈(1∶1)为流动相A,流动相B为0.1%磷酸水溶液,检测波长220 nm;儿茶素的测定以甲醇-0.5%冰醋酸溶液(26∶7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78 nm。结果和厚朴酚与厚朴酚分别在0.032 40.648 0μg(r=0.999 6)、0.021 80.648 0μg(r=0.999 6)、0.021 80.436 0μg(r=0.999 8)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7%、99.29%,RSD(n=9)分别为0.84%、1.04%;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分别在0.006 80.436 0μg(r=0.999 8)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17%、99.29%,RSD(n=9)分别为0.84%、1.04%;白术内酯Ⅰ和白术内酯Ⅲ分别在0.006 80.136 0μg(r=0.999 4)、0.010 20.136 0μg(r=0.999 4)、0.010 20.204 0μg(r=0.999 3)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2%、99.15%,RSD(n=9)分别为0.69%、0.75%;儿茶素在0.004 60.204 0μg(r=0.999 3)范围内进样量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2%、99.15%,RSD(n=9)分别为0.69%、0.75%;儿茶素在0.004 60.092 0μg(r=0.999 8)进样量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9.30%,RSD(n=9)为0.69%。结论该测定方法结果准确、灵敏度高、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理胃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理胃丸中的厚朴、木香、山楂、延胡索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理胃丸中厚朴的有效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延胡索中的延胡索乙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薄层色谱专属性强,阴性对照无干扰,含量测定厚朴酚在0.1034~3.102μg(r=0.9994)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5.94%(RSD=0.44%);和厚朴酚在0.0408~1.224μg(r=0.999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12%(RSD=1.3%);延胡索乙素在0.0512~1.536μg(r=0.999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8.02%(RSD=0.46%)。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有效控制理胃丸质量。  相似文献   

5.
王登旭  高国敬  房霞 《中成药》2006,28(7):973-975
目的:制定调经至宝丸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的大黄、木香、陈皮、黄芩等4种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处方中大黄的大黄素和大黄酚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大黄素在2.06~65.9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6.5%,RSD为1.6%;大黄酚在2.14~68.4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7.6%,RSD为1.9%。结论:本法准确、可靠地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能有效控制调经至宝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厚朴温中泡腾颗粒剂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依利特C18(4.6mm×200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水(31.5:30.0:3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4nm.结果:厚朴酚在0.27~4.08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50%,RSD为1.85%;和厚朴酚在0.06~0.84μg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4%,RSD为1.91%.结论:本方法快速简便,可用于厚朴温中泡腾颗粒剂中厚朴酚、和厚朴酚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林於  刘新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653-655
目的建立舒肝顺气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TLC)、显微镜对处方中的药材进行了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制剂中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含量。结果可鉴别出白芍、枳实、木香、延胡索、佛手、甘草、香附;厚朴酚与和厚朴酚分别在0.1096~0.8220,0.1176—0.8820μg内色谱峰面积与含量呈线性关系(r=0.9997,0.9996),平均回收率为96.1%。结论所建方法可行,专属性、重复性好,可用于舒肝顺气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香砂养胃丸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提取及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快速提取及测定香砂养胃丸中厚朴酚及和厚朴酚。方法:用ASE300型快速溶剂萃取系统进行快速萃取香砂养胃丸中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厚朴酚及和厚朴酚的含量,Diamonsil(TM)C18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甲醇-水-冰醋酸(79:21:0.25),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294nm,柱温:23℃,结果:HPLC法测得在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和厚朴酚的平均回收率为100.89%,RSD为1.41%;厚朴酚的平均回收率为99.83%,RSD为1.61%。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能有效地控制香砂养胃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五积丸质量标准中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用HPLC测定五积丸中厚朴酚的含量。结果:厚朴酚对照品在0.15256~1.22048μg之间线性关系良好r=0.9999(n=5),重复性RSD=0.79%,加样回收率为101.6%,回收率RSD为1.8%,含量限度为每袋含厚朴酚(C18H18O2)不得少于7.7mg。结论: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结论:本方法可有效地控制五积丸的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开胸顺气丸(大蜜丸)质量标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开胸顺气丸(大蜜丸)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TLC法对处方中牵牛子、厚朴、木香和陈皮进行了定性鉴别;应用HPLC法对方中厚朴的有效成分厚朴酚与和厚朴酚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本品定性鉴别薄层色谱特征明显,专属性强;厚朴酚含量测定线性范围为0.082—16.4μg(r=0.9996,n=9),平均回收率为97.12%(RSD=0.78%,n=5);和厚朴酚线性范围为0.046—9.20μg(r=0.9998,n=9),平均回收率为98.48%(RSD=1.86%,n=5)。结论: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行,重复性好,作为药品标准可有效地控制开胸顺气丸(大蜜丸)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黄是一味常用大宗药材,临床上配伍应用非常广泛。蒽醌类物质为其泻下作用主要活性成分,中医认为大黄泻下峻猛为大黄的毒性。有着"国老"美誉的甘草,一直被认为是解毒圣药,缓和药性,调和诸药。该文将大黄配伍甘草减毒作用分为煎煮过程、肠道代谢2个环节,分别从化学成分、肠道菌群、Ⅰ/Ⅱ相代谢、药物转运方面综述近年来大黄配伍甘草减毒的研究进展。二者配伍的物质基础和机制仍不完全清楚,甚至有相左的结果出现,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大数据方法,探讨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临床真实环境中,风湿科常用中药(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饮片的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将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的龙华医院近5年间使用过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的所有患者的个人资料(年龄、用药记录等)、处方以及肾功能(肌酐、尿素氮、24 h尿蛋白定量)等信息共1 256万条,通过大数据系统处理,分析肾毒性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使用泽泻、细辛、寻骨风、威灵仙四味中药的患者肾毒性的发生率分别为,泽泻1.15%,细辛2.46%,威灵仙1.50%,寻骨风0.00%。泽泻肾毒性的发生随着累积用药剂量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而威灵仙、细辛未出现此情况。5年间临床使用寻骨风者仅有1例,累积用量300 g,未发生肾毒性情况。泽泻、威灵仙、细辛肾毒性的发生有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结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君臣佐使配伍使用泽泻、细辛、威灵仙较为安全,肾毒性的发生率远低于相关的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对复制性衰老人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CMEC)的影响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的作用。方法:以HCMEC为研究对象,第8代HCMEC建立复制性衰老HCMEC模型,实验分为衰老模型组(衰老组)、白藜芦醇组(10μmol·L-1)、人参三七川芎低、中、高剂量组(50,100,200 mg·L-1),相应药物作用24 h后,采用β-半乳糖苷酶(SA-β-gal)衰老染色鉴定,CCK-8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采用激光免疫共聚焦显微镜观察VEcadherin的形态学改变,Western blot检测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衰老组比较,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各剂量组减少SA-β-gal衰老染色比例,促进细胞的增殖,减少G0/G1期细胞比例,增加G2/M期细胞比例,保持VE-cadherin形态的完整性,升高V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均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结论:人参三七川芎提取物能够延缓衰老,促进增殖和有丝分裂,保持复制性衰老HCMEC VE-cadherin的完整性和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益气活血中药延缓内皮衰老的重要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通脉颗粒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黄芪、红参、三七、赤芍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测定通脉颗粒中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b1的总量。结果:本品TLC定性鉴别薄层色谱斑点清晰,专属性强,重复性好。HPLC测定三七皂苷R1,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b1进样量分别在0.058 8~0.588 0,0.487 9~4.879,0.104 9~1.049,0.308 3~3.083μ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6,0.999 6,0.999 7,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5.34%(RSD 1.8%),95.42%(RSD 2.0%),98.99%(RSD 1.8%),102.13%(RSD 1.8%)。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简便,专属性强、重复性好,适用于通脉颗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5.
补阳还五丹的薄层色谱鉴别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鉴别补阳还五丹中的大黄、川芎、黄芪、赤芍。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结果:建立了四味中药简便、灵敏、可靠的TLC鉴别法。结论:方法可用于补阳还五丹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人参中皂苷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参是常用传统中药之一,主要分为水参、生晒参和红参.本文概述它们所含人参皂苷成分的研究,分析其人参皂苷结构类型特点,为确定它们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科学依据.水参和生晒参的人参皂苷苷元具有结构类型单一的特点,包括原人参二醇、原人参三醇和齐墩果酸3种类型,而红参中的人参皂苷苷元具有结构类型多样性的特点,它们与其生物活性具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优化配伍并对其作用机制作初步研究。方法:以人肝癌细胞SMMC-7721为研究对象,人正常肝细胞L-O2为对照,采用CCK-8法以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和正常肝细胞保护作用为筛选指标,正交设计优选丹参-人参活性组分抗肝癌有效组合,确定优化配伍;应用实时细胞分析技术(RTCA DP)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L-O2增殖的影响,并进行时效关系考察;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经高内涵细胞成像系统(HCS)检测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对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的影响。结果:丹参-人参组分配伍抗肝癌SMMC-7721细胞的优化组合为丹参总酚酸、人参总皂苷和人参多糖,其配伍剂量分别为10,10,5 mg·L-1;优选的丹参-人参组分配伍能显著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呈现时间依赖性,而对正常肝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不明显;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能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对正常肝细胞的凋亡无显著影响。结论:丹参-人参组分优化配伍具有潜在的特异选择性抗肝癌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的、复发性的炎症性肠道疾病,主要累及结肠黏膜。UC的主要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黏液和血便等,严重时还可能伴随营养不良和全身症状,发病率也不断攀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显著的影响。UC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西医治疗多使用柳氮磺吡啶、糖皮质激素类、免疫抑制剂等为主,但其不良反应较多,治疗效果不理想。中药安全性高,且不良反应较少,以其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发挥药效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故从中药中寻找治疗UC的药物已成为一大热点。甘草为我国传统中药材,是临床上应用较广的传统中药之一,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之功效。甘草主要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甘草酸二铵等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甘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有研究统计在治疗UC的中药中,甘草位居前三。近年来,中药甘草及复方治疗UC也取得了一定进展。基于此,通过对甘草主要化学成分如甘草酸、甘草酸二铵、甘草多糖、甘草次酸和异甘草素及甘草相关复方的抗炎、调节免疫、调节肠道菌群、调控细胞凋亡和降低氧化应激等作用机制进行分析总结,为甘草进一步开发及临床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定二黄散的质量标准。方法:依照《中国药典》2005版一部,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二黄散进行定性测定。结果:方中延胡索、大黄定性检出。结论:方法简便快捷,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良好,可用于二黄散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究茜草炒炭对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超高效液相串联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分析茜草和茜草炭的成分,比较炒炭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进行数据统计,寻找茜草炒炭前后的主要差异成分,同时依据一级质谱精确质荷比和二级质谱碎片信息进行结构解析。结果表明:茜草炒炭前后有6种差异较大的成分,根据其在生品和炭品中的峰面积值,选择其中的3种成分作为主要差异成分,并鉴定为光泽汀、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且炒炭后异茜草素、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含量显著增加,光泽汀含量明显减少,可作为化学标记物区分生品和炭品。该实验的研究成果对于揭示茜草炒炭的炮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茜草炭药效物质基础的阐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