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卢震海  万德森 《广东医学》2004,25(3):233-235
胃肠道间质瘤(GIST)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对传统的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一直以来,外科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最主要和最有效的处理手段。在总结外科治疗在GIST中的作用前,很有必要对其临床特点和生物学特性作一回顾,因为GIST有着与其他软组织肿瘤不同的特性,影响了外科治疗在GIST中的应用。1 GIST的临床特点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质细胞肿瘤,其发病率约为1 / 1 0万~2 / 1 0万,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 %~3% ,小肠恶性肿瘤的2 0 %和全部软组织肉瘤的5 % ,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GIST主要分别在胃,占5 0 %~70 % ,其次为十二指肠,占2…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与格列卫靶向治疗的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友兼 《广东医学》2004,25(3):239-24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恶性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 %~3%。虽然近2 0年来对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不断深化,但对GIST发病的分子机制及其分子靶向治疗取得关键性的进展只是近5~6年的工作。本文就此作简要叙述。1 GIS  相似文献   

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发生于消化道的原发性间叶源性肿瘤,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随着对GIST的逐步认识,诊断手段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胃肠道间质肿瘤 (GIST)是一类发生在消化道腔壁的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其组织发生尚未完全明了 [1 ]。我院外科于 1996~ 2 0 0 0年共收治 4例 ,均行手术治疗 ,但术前均未确诊。本文对本病的特点及诊断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性 3例 ,女性 1例 ,年龄 5 0~ 5 8岁。有隐约的腹痛、上消化道出血、腹部包块等症状和体征。肿瘤部位 :胃体 2例 ,十二指肠球后 1例 ,网膜下与胃大弯侧后壁1例。肿瘤直径 2~ 10 cm。肿块境界清楚 ,但无明显的纤维性包膜 ,切面多为灰白色 ,病理诊断均为胃肠道间质肿瘤。1.2 方法…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肿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0.1%~0.3%,所有软组织肉瘤的5%[1],过去胃肠道间质瘤一直被认为基本上属于平滑肌性质的肿瘤,近年来,随着免疫组织化学及电子显微镜的应用,现多认为G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质Cajal细胞的肿瘤,其恶性潜能未定。结  相似文献   

6.
154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危险度参考指标。方法 应用光镜观察 1 5 4例GIST的形态特征 ,用免疫组化L -SAB法检测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1 0 0蛋白及bcl2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1 5 4例GIST占同期消化系统间叶肿瘤的 88 0 % ,年龄 2 0~ 92岁 (平均 5 5岁 ) ,男女之比为1 5 7∶1。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 1 38例 (89 6 % ) ,上皮样细胞为主型 7例 (4 6 % ) ,混合细胞型 9例 (5 8% )。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1 1 7及CD34的阳性率分别为 6 8 8%和 92 9% ,HHF35部分有灶性的表达 ,S1 0 0蛋白一般不表达 ,bcl2阳性率较高 (70 1 % )。结论 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 ,CD1 1 7,CD34,vimentin ,HHF35 ,S - 1 0 0蛋白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GIST。肿瘤直径大于 5cm、核分裂数大于 5 / 5 0HPF可作为高恶性潜能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外科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 stromal tumor,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1%-4%。国外报道GIST的年发生率约在10/百万-20/百万,绝大部分位于胃(52%-58%)和小肠(25%-35%),位于结直肠(2.5%-11.0%)与食管(0~5%)者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与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观察其病理形态并应用CD117、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S-100等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合33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中有GIST36例,平滑肌瘤和交界性平滑肌瘤3例(食管),平滑肌肉瘤1例(直肠),神经鞘瘤1例(胃)。36例GIST中,发生于胃22例(61.1%)、小肠8例(22.2%)、食道3例、十二指肠1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镜下观察:GIST以梭形细胞为主26例(72.2%),以上皮样细胞为主7例(19.4%),另有3例为混合型(8.4%)。免疫组织化学:41例消化道间叶组织肿瘤波形蛋白均阳性,36例GIST中有33例表达CD117,其中28例同时表达CD34(阳性率78%),4例表达SMA,2例表达结蛋白,5例表达S-100蛋白。36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分为良性及潜在恶性GIST各11例,恶性GIST14例。33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时间18~72个月,不同恶性程度分级的病例组之间预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GIST主要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CD117阳性对诊断有确定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与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肿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消化道最多见的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此类肿瘤在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上还存在许多问题 ,特别是在肿瘤的良恶性判断上有时难于预测。作者综合近年来的研究文献 ,对 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一综述。1 临床特征GIST的发病无性别差异 ,见于各年龄段 ,5 0~ 70岁为高峰年龄组。发病年龄越小 ,恶性机率越大 [1 ]。约 6 0 %~ 70 %发生在胃 ,2 0 %~ 30 %发生在小肠 ,不足 10 %发生于食管 ,结肠及直肠 ,另外网膜和肠系膜也可见类似肿瘤。临床症状无特征性 ,与肿瘤大小、发生部位、肿瘤…  相似文献   

10.
2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雪芬  陈红  滕娟 《右江医学》2003,31(6):574-57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的特征。方法 对 2 0例胃肠道间质瘤作回顾性研究 ,观察其病理特征 ,以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对CD 117、CD 3 4、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肌特异性肌动蛋白 (MSA)、S 10 0等抗体的表达。结果 CD 117、CD 3 4、α SMA、MSA、S 10 0的表达率分别为 92 .9% ( 2 6/2 8)、82 .1% ( 2 3 /2 8)、17.9% ( 5 /2 8)、2 1.4%( 6/2 8)、14 .3 % ( 4 /2 8)。结论 CD 117和CD 3 4是确诊GIST的最有价值的指标 ,且CD 117的阳性率比CD 3 4更高  相似文献   

11.
顾渊 《海军医学杂志》2012,33(1):63-65,70
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发病率约占全部胃肠道肿瘤的1%~3%,主要发生于中老年患者。由于GIST缺乏特异性症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呕血或便血)、腹痛、腹部包块和体质量减轻,但有20%患者没有任何症状,仅通过内窥镜检查或其他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甚至是手术中发现[1]。这就需要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0.1%~3%。GIST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其中Ki-67是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免疫组化中常用的指标,并且具有便于量化的特点。本文概述胃肠道间质瘤的流行病学状况并综述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术后免疫组化中Ki-67增殖指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CD117与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 CD1 1 7及 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 or,GIST)中的诊断价值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 SP法检测 6 5例 GIST中的 CD1 1 7与 CD34的表达情况 ,并与胃肠道和软组织的平滑肌瘤、雪旺瘤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 :GIST中的 CD1 1 7阳性表达率为 92 % (6 0 / 6 5 ) ,CD34阳性表达率为 72 % (4 7/ 6 5 ) ,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GIST的 CD1 1 7和 CD34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CD1 1 7:χ2 =1 .1 5 7,P >0 .0 5 ;CD34:χ2 =1 .2 1 6 ,P >0 .0 5 )。胃肠道和软组织平滑肌瘤和雪旺瘤 CD1 1 7与 CD34均阴性表达。结论 :CD1 1 7是胃肠道间质瘤特异而敏感的标记物 ,CD34亦可作为GIST一个较好的标记物 ,两者联合使用可提高 GIST的检出率 ,但 CD1 1 7和 CD34均不能作为 GIST分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刘栋  李昭宇 《包头医学院学报》2011,27(3):109+117-109,117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种独立的、源于胃肠道原始间叶组织的非定向分化肿瘤。GIST可发生在消化道的各个部位,最常发生于胃(60%~70%),其次为小肠(25%~35%)、结直肠(5%)、食管(〈2%),偶尔可原发于网膜、肠系膜和腹膜后,发生在十二指肠者极为少见。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0年10月收治十二指肠间质瘤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DOG1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与CD117表达比较,为进一步提高GIST的病理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方法 收集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102例,其中47例GIST肿瘤组织及55例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DOG1在所有GIMT和CD117在GIST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DOG1的表达与GIST临床病理参数、CD117表达及其它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表达的关系。结果 (1)GIST中DOG1和CD117蛋白表达率分别为95.73%(45/47),93.6(44/47),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发生部位、细胞形态及Fletcher危险程度分级均无显著相关(P>0.05),2例CD117阴性GIST DOG1蛋白均强阳性表达,但二者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 DOG1在其它间叶源性肿瘤表达率为1.8% (1/55).与其在GIST中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DOG1是 GIST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与CD117联合检测能够进一步提高GIST的诊断水平。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DOG1;CD117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被临床和病理医生逐渐认识的、起源于胃肠道壁Cajal细胞与Cajal细胞同源的间叶干细胞肿瘤,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1].本文回顾性分析24例资料完整的GIST,着重探讨其CT表现及病理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DOG1、CD117及CD34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表达及病理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DOG1、CD117及CD34在6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14例其他类型间叶源性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GIST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非GIST间叶源性肿瘤(P=0.000)。发生于胃的GSIT组织中DOG1蛋白表达明显高于肠道GIST(P=0.011)。60例GIST组织中,DOG1、CD117和CD34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5%、95%和83.3%,DOG1蛋白表达高于CD34(P=0.040),而DOG1与CD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CD117、CD34阳性表达GIST组织中DOG1表达率分别为94.7%、94.1%,CD117、CD34阴性表达GIST病例均全部表达DOG1(3/3,9/9),其中有3例CD117及CD34两者阴性,但DOG1阳性。结论DOG1是一个诊断GIST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GIST标记物,在GIST临床病理诊断工作中,联合检测DOG1、CD117及CD34蛋白表达情况,有助于进~步提高诊断GIST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方法:观察50例胃肠道间质瘤病理形态学特征,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合17例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0例GIST中,男性37例,女性13例。年龄34~83岁,平均年龄59.2岁。镜下观察:梭形细胞型42例,上皮样细胞型2例,混合细胞型6例。瘤细胞长、短梭形和圆形,胞质丰富,弱嗜酸性,排列呈漩涡状、栅栏状或弥漫巢状。免疫组织化学:39例表达CD117,36例表达CD34,9例表达SMA,6例表达S-100蛋白。50例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为:GIST 13例,潜在恶性GIST 14例,恶性GIST 23例。17例GIST有随访资料。随访率34%,随访时间10~42个月,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生存率比较,P=0.361 3。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有较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免疫组化可协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约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82%。GIST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地区存在差异,北美发病率每年(0.68~0.70)/10万人,欧洲发病率为每年(1.00~1.45)/10万人,韩国约为每年1.60/10万人。有关中国GIST发病率的资料十分有限,有4项研究仅在单个城市...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来自胃肠间质组织的恶性肿瘤,与消化道上皮性肿瘤相比,间叶肿瘤所占比例较低,约占胃肠道肿瘤的3%左右[1]。但在消化道间叶性肿瘤中,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该病病灶多位于肠系膜、网膜与胃肠道上,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2,3],且男性与女性发病率并无显著差异。根据《中国GIST病理共识意见》,GIST是一种间叶源性肿瘤,其在组织学上主要由多形性、上皮样或梭形细胞以弥散状或束状排列,在免疫表型上有功能未知蛋白(DOG1)、巢蛋白及c-Kit蛋白(CD117)表达,在遗传学上有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A(PDGFA)与频发c-Kit基因突变,且其存在光谱生物学行为。在分子靶向药物与免疫组化技术于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广泛背景下,GIST诊断与治疗的方法也在逐渐改进[4],然而如何通过探究促使其治疗效果进一步得到提高,是现阶段众多医生与广大患者极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对GIST最新研究情况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