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用~(125)碘标记抗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体的McAb(LB_1株IgG_2b)静脉注入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型豚鼠,证实钩体抗原主要分布在肝、肾、肺及脾器官内。以往抗血清抗体放射自显影实验在肺内钩体抗原很少,本结果表明肺内有不少钩体抗原(平均为82.2 16×10~3cpm/200mg),揭示了用单克隆抗体结合~(125)碘探讨钩体特异性抗原在肺组织分布,具有高特异性和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的免疫过程较为复杂。传统的概念认为体液免疫在钩体病的抗感染机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Faine,Adler),但近年来亦有人指出,钩体病的免疫机理不能排除细胞免疫作用(姚楚铮)。现将钩体病的免疫机理及其他有关免疫问题简介如后。  相似文献   

3.
我县于1983年8月遭受水灾后,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首次大流行。经胸片检查,发现钩体病肺出血型病例多,其X线改变颇具特征性,且发展快,病死率高。关于本病的临床特点,发病原理和X线表现,文献上虽有过报道,但回顾本文2例误诊的教训及调查来看,反映相当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常见的流行病。它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虽早有专著报导,但仍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致病的钩体中,常见者为波蒙那型,犬  相似文献   

5.
1983年我县在临床上首次发现钩端螺旋体病大流行。部分病例经县防疫站钩端螺旋体血培养阳性,及猪、鼠肾组织中检出钩体而得以证实。现将我院1983年7月~10月份收治500余病例中诊断明确的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41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应用光敏生物素和~(32)P标记黄疸出血群赖型017株钩端螺旋体DNA(简称017DNA)作为探针,打点杂交检测问号状钩体。结果表明:两种探针均能检测不同群、型的问号状钩体DNA,最小检测量分别为5pg和1pg;与双曲钩体patoc型PatocⅠ株、细螺旋体属illini型3055株及其他致病菌和正常人血清未发现明显杂交信号。提示光敏生物素制备的017DNA探针可以用于检测钩体,也可应用于钩体病的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7.
葡萄球菌细胞壁A蛋白(SpA)具有与人及多种哺乳动物IgG分子Fc段结合而Fab段仍保持抗原抗体反应的特性。国外从70年代初开始将SpA作为一种新的免疫试剂应用于多种细菌和病毒的鉴定,国内开展SpA的研究较迟。晚近,张颖悟等报告,用自选的葡萄球菌Z_5株作肠道病原菌和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的鉴定,并用1800株作脑膜炎球菌的群别鉴定,效果满意,可以代替传统的试验方法。鉴于钩体菌型复杂和来源的多样性,张氏等作钩体协同凝集试验(简称CA)时,标本数较少,菌型和来源亦较单一,故我们作了进一步研究。兹将实验情况和应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各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自1915年日本从患者血液中分出本病病原体以来,迄今,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有此病的存在和流行。本文对其病原学、发病机理、诊断、防治等方面的进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9.
现用的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全菌体菌苗预防钩体病已有显著的预防效果,但因接种剂量大、针次多、人群不易接受、给预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于1978年~1984年我们所与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省卫生防疫站共同协作,先后完成了钩体外膜菌苗实验室小量研制与人体试验观察,结果证实外膜苗既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又有使用方便等优点。然而上述研制只限于  相似文献   

10.
一,前言钩端螺旋休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各国均有报告。我国各地在夏秋农忙季节,南方诸省常有发生。特别是城镇易感人群(大批支农人员),进入疫区之后,更容易发病,甚至引起爆发流行。在中发(70) 2号、31号、49号文件的指引下,我国钩体病的调查研究和防治工作,已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以往文献中,多认为流速不大的各种地面水(如稻田、溪沟、荒泽、堰塘、游泳池等)受污染后,在本病传播中起重要作用。近来,又有些文献指出,即使流速较大的江河水,也同样可以感染本病。长江水能否感染钩体病?尚未见有报导!本文就长江水(重庆段)游泳者,发生一例钩体病,予以报导,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选用具有高效价、特异性的黄疸出血群保护性单克隆抗体(McAb)E4B7G5,用Western-bloting,对TritonX-114(TX-114)抽提的6株问号状钩体(017、601、603、609、620、245株)的疏水外膜蛋白进行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提纯的017、601、603、609株问号状钩体39kd疏水外膜蛋白(OMP)有明显的免疫反应,而620、245株此带区无明显的免疫识别。这一结果提示:用MbE4B7G5筛选问号状钩体保护性抗原,分离、纯化39kd的疏水外膜蛋白(OmpL39)在构建钩体基因工程疫苗中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2.
钩端螺旋体病(下称钩体病)急性期可累及整个神经系统,引起脑膜炎、脑膜脑炎、脑 炎、脊髓炎和周围神经炎。本文报告1例少见的、经血清学证实的致死性钩体病脑炎,鉴于重庆地区尚未见报告,特简要介绍于下。 病例摘要 彭××,男性,35岁,四川巴县籍,工人,住院号10713。主诉发热4天,昏迷1天于  相似文献   

13.
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症状典型的黄疸出血型患者在病程极期可有肺弥漫性出血  相似文献   

14.
钩端螺旋体菌苗(死)注射液(以下简称钩体菌苗),过去人们仅用作预防注射,以防人类发生相应的钩端螺旋体病。它是生物制品,因此,曾认为包括急性菌痢在内的急性传染瘸发热,是预防注射时的禁忌证。我们发现并非绝对如此。1972年我在给亲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犬型钩端螺旋体(以下简称钩体)Moulton株23SrRNA基因273-293位点和376—396位点的引物A和B,即5'GATCTAATTCGCTGTAGCAGG~(3')及~(5')ACTTTCACCCTCTAT-GGTCGG~(3'),对52株钩体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49型50株问号状钩体均发生特异性扩增,而双曲钩体patoc型PatocⅠ株及细螺旋illini型3055株钩体不出现特异性扩增。用引物A和B对1992年从井研、西昌两地收集的早期钩体病患者的早晚期血清进行PCR扩增,结果第一次血清55份(发病后1~5天),PCR阳性51例(92.72%),第二次血清55份(发病后6~60天),PCR阳性41例(74.55%)。由此表明PCR不仅可广泛用于钩体病的临床早期诊断,而且可用于检测不同病程患者血中钩体DNA。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以下简称钩体病),临床类型复杂,病情轻重不一,但病情急重,变化快、病死率最高的是肺游漫性出血型(过去称肺大出血)。关于肺(氵弥)漫性出血型临床特点,发病原理和抢救措施,曾有报导,国内外所见到资料对钩体病及危重钩体病肺部 X 线变化有了报导,但我院1958年的报告对钩体病肺(氵弥)慢性出血 X 线胸片的早期变化,发展规律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所见到一组症候群和病理变化之间的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电子显微镜对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进行微细结构的观察。国外文献上虽有某些类型钩体的电镜观察资料,但本型钩体的徽细结构报导较少。材料及方法菌株:实验系用黄疸出血型017株钩体菌株。在柯索夫(Korthof)培养基培养7—10天,浓度为每毫升一亿条左右。  相似文献   

18.
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一种人、畜和野生动物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区解放前还不知道本病的存在。1958年黄氏首次报告2例病人(经血清学确诊)。1970年我们从病人和鼠类、猪等宿主动物分离到病原体,证实我区存在着钩体病的疫源地。随着我区广大医务卫生人员对本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和调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对钩体病在我区的分布、流行特点、宿主动物及流行菌型等情况已基本明确,现将我区四年来(1970~1973年)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湛江地区位于广东省西部,地理座标介于  相似文献   

19.
青霉素已被公认是治疗早期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首选的抗菌药物。但使用首剂青霉素后有部分病人发生赫氏反应(Jarisch—Herxhei mer—Reaction 简称 JHR),使病情加重。为了探讨 JHR 的发生发展规律、防治 JHR和控制危重钩体病的发生,我们于1979~81年在本病流行季节,按照钩体病赫氏反应观察的统一标准、指标、时间,用统一表格逐项观察记  相似文献   

20.
钩体菌苗的应用对控制和消灭钩体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几年来我区使用钩体菌苗后,钩体病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但由于钩体菌苗过去的免疫方法是皮下注射。接种剂量大,注射次数多,群众不易接受,给防治工作带来不少麻烦,影响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