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1篇
综合类   90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力霉素(DOX)治疗早期钩端螺旋体(钩体)病的研究,国内尚未见报告。随机采用DOX治疗钩体病19例,并以青霉素G(PNC-G)治疗15例作对照。两组病例都治愈,其主要征候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但PNC-G组发生赫氏反应(JHR)11例(73.3%),其中1例(9.1%)演变成肺弥漫性出血,而DOX组无JHR发生。DOX和PNC-G对新分离出的8株钩体的体外抗菌活性良好。检测3例DOX组病人的血药浓度,服药期中都显著高于最低抑菌浓度。  相似文献   
2.
戴保民教授于1986年任博士导师,1981~1987年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1986~1993年任国际细菌学会钩端螺旋体命名委员会协作委员,1992~1997年任卫生部自然疫源性疾病专家咨询委员,1990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相似文献   
3.
作者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了三株钩端螺旋体的全细胞蛋白电泳图谱及McAb识别的抗原分子。三株钩体在10%SDS—PAGE中均被分出40多条清晰的区带,其中致病性的问号钩端螺旋体赖型017株,秋季型606株蛋白电泳图谱的平均相似性为90%,与非  相似文献   
4.
钩端螺旋体病黄疸时血清胆红素以结合型的为主(50—80%),其含量在黄疸、非黄疸及对照组间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SGPT在三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黄疸组肝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无显著性(P>0.05)下降。结合型高胆红素血症出现时,与形态结构的改变相应,肝细胞紧密连接对硝酸镧通透,即其通透性增大。由此导致的胆汁渗漏反流及胆汁生成障碍在钩端螺旋体病黄疸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微胆管的病变可加剧该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在钩体病PDH实验模型的基础上,用40只健康豚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0只。(1)静脉内注射强毒力浓缩钩体菌液感染组;(2)菌液和地塞米松混合组;(3)地塞米松组;(4)正常对照组。动物一律在注射后48小时处死。注射前后对照组观察动物表现、体温变化,死后均作肉眼、光镜和电镜观察。活体取肝组织,匀浆、差逮离心、超声、  相似文献   
6.
重组钩体基因多肽疫苗候选抗原p6 8(分子量 6 8× 10 3 )是作者构建的问号钩体赖型 0 17株基因库筛选的重组质粒表达抗原。该疫苗候选抗原具良好免疫原性 ,能激起体内强有力T B细胞协同效应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和动物保护性 (BALB c小鼠、豚鼠 )。然而 ,好的交叉保护是作为衡量疫苗候选抗原的金标准。因此 ,作者将该p6 8钩体重组基因保护性抗原按常规制备兔抗血清 ,分别与我国分布的主要致病钩体群、型强毒力组 :(1)菌号 0 17,黄疸出血群 ,赖型 ;(2 )菌号 5 6 6 0 7,澳洲群 ,澳洲型 ;(3)菌号 5 6 6 0 6 ,秋季热型 ;(4 )菌号 5 6 6…  相似文献   
7.
作者应用胶体金技术和单克隆抗体1A7E7和2F9D4成功地对钩体抗原进行了超微定位的研究,发现胶全金颗粒主要分布于钩体外膜部位,提示1A7E7和2F9D4所识别的抗原位于钩体外膜,为研究钩体抗原的超微定位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作者用人体单层中性粒细胞技术,体外检测了抗绿脓杆菌Ⅰ群10115株单克隆抗体(A_4和D_4)的调理吞噬活性,证明BALB/c小鼠 B细胞杂交瘤细胞株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可显著增强人体中性粒细胞对同型绿脓杆菌的吞噬。  相似文献   
9.
作者应用质粒载体pUC9构建了肺弥漫性出血型构端螺旋体(钩体)病的主要病原——赖型钩体的基因库,并从中筛选出与致病钩体DNA同源的重组质粒pCX7和pCX9。重组质粒pCX9可识别致病钩体017株DNA1.7kb片段、601株9.0kb片段及610株30.0kb片段,而不与非致病的双曲钩体Patoc I株和illini细螺旋体DNA杂交。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致病钩体与非致病钩体DNA的同源性很低;致病钩体间DNA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选用钩体赖型56601株、017株、秋季型56606株、曼耗2型67020株、1987年分离株87112、87369株,用内切酶EcoR Ⅰ、Bgl Ⅱ、Hha Ⅰ和Hind Ⅲ消化分析其DNA,结果表明:钩体017株的四种内切酶图谱明显不同,在EcoR Ⅰ酶切图谱上,赖型、秋季型、曼耗2型钩体DNA的主要差别在高分子区带,赖型强毒力株017较同型弱毒力株56601在10.5kb处染色较深;三型钩体的Hind Ⅲ酶切图谱仅有细小差异;分离株87112和87369的EcoR I 酶切图谱与赖型56601和017基本一致。在HindⅢ酶切图谱上,分离株87112与赖型56601株、017株相似。提示: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析可以作为钩体分型和鉴定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