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20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79篇
药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virus A16,CA16)所致疾病经济负担。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赣榆县可疑肠道病毒病监测系统发现的CA16感染病例进行调查,获得经济负担资料。结果共调查CA16感染病例299例,疾病造成的经济负担共计585 691.17元,人均1 958.83元;人均直接、间接和无形负担分别为239.52、289.99、1 429.33元。有257例病例因病有不同程度失能,患儿失能调整生命年为0.164人年,人均负担强度为0.64人年/千人。结论在农村地区CA16感染所致疾病的疾病负担较重,积极防控CA16感染所致疾病具有较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江苏省2002年病毒性脑炎暴发的流行因素。方法对江苏省2002年病毒性脑炎暴发进行回顾性研究,以暴发期间病毒性脑炎患儿119例为病例组,以同年级、年龄相近的、近两月无发热且身体健康的338名同学为对照组,进行1∶2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病毒性脑炎暴发的五个流行因素:即发病前两周接触过患者、邻居或亲戚中有病毒性脑炎患者、饭前便后不洗手、室内苍蝇密度多、家中厕所条件差。结论江苏2002年病毒性脑炎暴发流行是通过接触、粪口、虫媒等方式传播。最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是减少和病人的密切接触、注意个人和家庭卫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抗体免疫应答。方法 按照多中心研究方法, 以北京、山东、江苏、广西4省(区市)为研究现场, 选取按照0-1-6程序、使用5ng重组HepB(酿酒酵母)(HepB-SC)或10ng重组HepB(汉逊酵母)(HepB-HP)完成HepB初免的7~12月龄婴儿;以其中全部早产儿作为早产儿组, 按照I:1随机选择其中Hq>B种类、月龄、性别和居住地相同的足月儿作为足月儿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HepB免疫史根据接种卡确定;同时采集静脉血2ml, 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HBV表面抗体(抗-HBs);比较两组婴儿抗体应答率和抗体水平。结果 4省(区市)共调査648对婴儿。早产儿组初免无应答率、低应答率、正常应答率和髙应答率分别为1.39%, 8.64%、45.83%和44.14%, 足月儿组分别为1.08%、9.26%、44.91%和44.75%, 两组4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口>0.05);两组初免后抗-HBs几何平均浓度(GMT)分别为755.14和799.47mlU/ml,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排除出生体重、分娩方式、胎次、产程损伤和父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状态后, 是否早产与HepB抗体应答率无关(P>0.05)。结论 早产儿和足月儿HepB免后抗体应答无明显差异.可以按照相同的HepB免疫策略进行接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HBsAg阳性孕妇血清HBVDNA载量与HBsAg、HBeAg滴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入组乙肝疫苗母婴阻断效果研究队列892例未经抗病毒治疗孕妇,经雅培Architect i2000分析仪检测其血清HBsAg和HBeAg,并用雅培全自动实时荧光定量系统m2000定量检测HBVDNA水平。结果 HBeAg阳性组中,HBVDNA阳性率为95.65%;HBeAg阴性组中,HBVDNA阳性率为3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载量HBVDNA组,HBeA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成正相关(r=0.71,P<0.01);HBsAg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HBVDNA含量增加而增加,成正相关(r=0.53,P<0.01)。结论在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孕妇中HBVDNA载量与HBsAg、HBeAg滴度均呈正相关,HBsAg可以较好的反映HBV复制水平。  相似文献   
5.
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全球有3亿5千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与HBV感染相关的疾病。至今尚无根治乙肝的特效药物,所以接种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也是降低继发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有效措施回。现将研究和应用乙肝疫苗的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国产大流行流感裂解疫苗进行Ⅰ期临床试验研究,观察其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在16~60周岁健康成人中按1:1:1:1比例设流感疫苗7.5,15.0,30.0μg及安慰剂对照等4个试验组,分别在0,21 d肌内注射疫苗.结果 在临床试验观察和随访期间未发现其他异常反应、偶合反应和任何有临床意义的严重不良事件.各组不良反应以1级局部反应为主,反应多在48 h内痊愈.3个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X2=25.282 5,P<0.0001).30.0 μg组局部和全身反应发生率最高,分别占78.79%和51.52%.第1针接种后反应发生率高出第2针100.00%.结论 大流行流感裂解疫苗有较好的安全性,无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7.
人用大流行流感疫苗佐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5月9日,香港一名3岁男童体内分离出一株A型流感病毒,同年8月确诊为全球首例由A型禽流感病毒(H5N1)引起的人间病例.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截止到2008年4月3日,14个国家报告378例A型禽流感(H5N1)确诊病人,其中7238人死亡,病死率为62.96%.根据2005年WHO对流感大流行预警期的划分,当前全球正处在预警期的第三阶段,即以散发病例和有限的人传人疫情为特征[1].  相似文献   
8.
[目的]确认2007年12月江苏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探究病例的临床变化规律及其病原的基因特征。[方法]通过知情人访谈和查阅病志方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例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采集病例气管吸取物呼吸道标本,运用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H5N1基因检测,并开展病毒分离,分析血凝素(HA)基因特征。[结果]病例无明确禽类接触和暴露史,69名密切接触者患者父亲发病。病例病后d5后即出现"白肺",病后d8死亡,白细胞和血小板进行性下降。下呼吸道标本H5N1病毒HA和NA基因均为阳性,病原培养物经鉴定为H5亚型禽流感病毒。该分离株HA基因同源性分析显示接近我国浙江、安徽等地分离株(99.0%,98.9%)。系统发生树分析为CladeⅡ系的2.3.4基因亚群,病毒HA1和HA2连接肽及细胞受体结合位点分析表明该分离株仍为禽源特性。[结论]该病例为江苏省首例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例,无明确的禽类暴露史。分离株为2.3.4基因亚群,基因特征仍为禽源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A、C、W135和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30岁健康人群中接种的安全性与免疫原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和平行对照的设计方法,对A、C、W135和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接种人群不良反应发生率、抗体阳转率、平均几何滴度(GMT)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后对照组与试验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21%和13.79%,其中全身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6%和5.30%,局部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6%和9.85%;免疫后28d,试验组A、C、W135和Y群抗体阳转率均>94.00%,A和C群抗体阳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W135和Y群抗体阳转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免疫后抗体GMT分别为A群=394.81、C群=237.32、W135群=326.00、Y群=226.45,均达到保护性水平.结论 A、C、W135和Y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2~30岁健康人群中接种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
埃博拉病毒病以往被人们称作埃博拉病毒性出血热,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异性治疗措施与药物,疫苗成为最有可能预防控制病毒传播的手段。目前,多种埃博拉候选疫苗已经进入了临床试验,包括减毒水疱性口炎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rVSV-ZEBOV)、复制缺陷型黑猩猩3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cAd3-EBO或ChAd3-EBO-Z)、复制缺陷型人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Ad5-EBOV)和人3型副流感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HPIV3)等。ChAd3-EBO-Z和Ad5-EBOV等在早期的临床试验中均表现出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rVSV-ZEBOV率先完成了Ⅲ期临床试验,已证实其对埃博拉病毒病的预防具有很高的保护效力,但是研究数据也提示了该疫苗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问题。本文旨在回顾2014年以来埃博拉疫苗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的重大进展,讨论尚存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