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疗效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84例SCI患者,将其随机分为高压氧治疗组(HBO组)及对照组。2组均给予常规处理(包括脱水剂、神经营养药物、康复训练、针灸以及对症支持治疗等),HBO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不同时间窗(SCI发生8 h以内、8 h~1 d、1 d~1周、1周以上)分别辅以HBO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及Barthel指数对患者脊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在SCI发生8 h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感觉、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2组间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在SCI发病24 h内或1周内开始治疗,2组患者脊髓功能、ADL能力亦较治疗前获得一定程度改善(P<0.05),但均明显不及发病8 h内开始治疗的患者(P<0.05);且此时HBO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SCI发病1周后开始治疗,发现2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均无明显改善(P>0.05)。 结论于SCI发病早期(<8 h)辅以HBO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脊髓功能及ADL能力,其疗效明显优于其它时间窗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脊髓损伤(SCI)患者呼吸肌功能及其影响因素,为SCI患者呼吸功能康复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SCI患者60例,根据吸气肌百分比(实际肌力指数/预计肌力指数)将患者分为呼吸肌功能障碍组(<50%)35例和对照组(≥50%)25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运动爱好、BMI、病因、病程、损伤平面、ASIA残损程度分级、ASIA感觉/运动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SCI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结果:在60例患者中,呼吸肌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8.2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呼吸肌功能障碍组间在性别、损伤部位、ASIA残损程度分级、运动得分和感觉得分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BMI、病程和AISA残损分级是SCI患者呼吸肌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其中BMI分级和ASIA残损程度分级为危险因素,病程为保护性因素。结论:SCI后约有60%患者会存在呼吸肌功能障碍,BMI、病程和ASIA残损程度分级是影响SCI患者呼吸肌功能的重要因素,对于肥胖伴完全性SCI患者应尽早介入呼吸肌训练,促进患者呼吸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刺激对脊髓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增殖分化的作用。 方法 将46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的Allen重物坠落法造成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治疗组于SCI后24 h开始,每天给予脉冲磁刺激,频率为0.5 Hz,强度为1.44 T,每次3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7 d。应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评价磁刺激治疗后大鼠运动功能的改善,采用免疫组织荧光化学技术检测脊髓神经上皮干细胞巢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荧光三标技术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微管相关蛋2(MAP2)/巢蛋白/4,6 二乙酰基 2 苯基吲哚(DAPI)的表达。 结果SCI后,治疗组大鼠运动功能改善明显,治疗组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室管膜下区、损伤病灶周围和血管周围巢蛋白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多(P<0.05),且尽管总体细胞数量有限,在上述部位的MAP2/巢蛋白双标阳性细胞数多于对照组。 结论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内源性NSCs的激活,并有可能诱导其向神经元细胞分化,该诱导分化作用是否在神经再生方面具有实质性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高压氧(HBO)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表达变化的影响及疗效评价。 方法选取70只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SCI组、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每组10例。将SCI组、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大鼠均采用改良的Allen法制成T8~T9急性脊髓损伤模型(打击后大鼠尾部痉挛摆动、双侧下肢瘫痪,诱发电位测定值明显异于对照组,表明制模成功);假手术组只进行硬膜囊暴露手术但不打击损伤脊髓;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CI组仅饲养不做高压氧处理;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分别在制模成功后2、4、6和8 h始置于动物实验纯氧舱内行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分别于制模成功时和高压氧治疗完成时2个时间点,采用Gale等建立的联合行为评分(CBS)法对各个损伤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神经学评定,使用神经肌电图机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评价大鼠肢体功能。在HBO治疗结束后24 h内处死所有大鼠取材,取材后用重氮比色法测定iNOS表达量,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一氧化氮(NO)含量。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SCI组、HBO 2 h组和HBO 4 h组在实验期间各死亡1只,余67只大鼠纳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结束后,脊髓损伤的大鼠脊髓组织中iNOS检测显示, SCI组iNOS测定值为(0.64±0.13)U/L,表达量最高;iNOS表达量逐渐明显降低,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P<0.05),HBO 8 h组iNOS值为(0.36±0.10)U/L,表达量最低,且与其它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脊髓损伤各组大鼠的iNOS值仍高于假手术组的(0.33±0.07)U/L和对照组的0 U/L,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BO治疗结束后,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CI组大鼠血清中NO的测定量分别为(6.52±4.17)、(48.36±8.49)和(105.68±13.12)mmol/L;经HBO治疗后大鼠NO生成量明显降低,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HBO 2 h组、HBO 4 h组、HBO 6 h组和HBO 8 h组大鼠血清NO的测定量分别为(89.25±12.82)、(66.53±17.91)、(41.33±15.59)和(33.14±11.21)mmol/L,均低于SCI组(P<0.05);且与假手术组比较,组间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及其它HBO治疗组比较,HBO治疗各组大鼠的CBS评分百分比均有提高(P<0.05),运动功能逐渐恢复良好,以HBO 8 h组最为明显,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除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脊髓损伤大鼠治疗前、后MEP检测的潜伏期和波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8 h开始高压氧治疗与损伤后2、4和6 h开始高压氧治疗相比,在减少iNOS的合成和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方面有更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对相同的督脉腧穴采取不同的刺激方式(艾灸与电针)对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SCI)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方法将20只Sprague-Dawley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SCI组、电针督脉组(电针组)和艾灸督脉组(艾灸组),并在显微镜下行脊髓全横断术(对照组除外)。自术后第7天开始,艾灸组和电针组分别采用艾灸和电针督脉腧穴的方法治疗3 d(SCI组不予任何治疗)。实验第10天各组分别取材并以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CGRP含量变化。 结果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比率比较,艾灸组(0.054 579±0.007 044)与电针组(0.058 581±0.006 941)明显高于SCI组(0.034 939±0.005 161)(P<0.05);CGRP含量比较,艾灸组(1.552 409±0.165 974)与电针组(1.579 893±0.159 371)明显高于SCI组(0.668 149±0.073 298)(P<0.05);艾灸组与电针组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及其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艾灸组、电针组与对照组脊髓背角CGRP阳性染色区面积(0.058 236±0.007 044)及其含量(1.527 093±0.095 64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艾灸督脉穴与电针督脉穴两种治疗方法均可以促进大鼠受损脊髓组织表达CGRP,且两者对其影响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脊髓损伤(SCI)患者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相关因素。 方法对105例SCI患者进行分析,入选时收集每位患者病史,记录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病因、损伤水平、损伤分级、受伤(发病)时间、手术时间、入院和出院时间等,并记录出院和入院时的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SCI积分,对影响患者出院时ADL能力的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出院时,SCI患者ASIA运动评分、ASIA针刺觉评分、ASIA轻触觉评分和MBI评分均有改善,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SCI分级、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入院时ASIA针刺觉评分等3个因素与出院时MBI评分密切相关,康复介入时间、康复疗程、入院时ASIA运动评分等3个因素与出入院MBI差值密切相关。 结论通过康复训练,各年龄阶段、不同损伤平面、不同损伤程度的SCI患者的ADL能力都可得到改善。入院时运动能力较好、康复疗程足够长、康复介入时间早的患者改善幅度也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减重步态训练对胸11(T11)~腰4(L4)节段脊髓损伤(SCI)患者步行能力及综合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条件的胸腰段SCI患者按开始接受康复治疗的时间顺序进行编号(1~60),奇数编为治疗组,偶数编为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包括心理疏导、运动治疗(不包含减重步态训练)、物理因子治疗、矫形支具治疗等,其中运动治疗每次45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物理因子治疗每次15~20 min,每日2次,每周6 d,共治疗12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美国Pneumex公司生产的减重步态训练仪(型号:Pneu-DPW)进行减重步态训练治疗,每次30~40 min,每日1次,每周5 d,共治疗12周。在治疗前和治疗计划全程实施完成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分别采用综合功能评定量表(FCA)进行综合功能评分(FCA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2011年修订的《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中的运动项目评分法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ASIA评分),采用FCA中的行走项评分法进行患者步行能力(WA) 评分,并全部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 结果治疗前,治疗组患者的FCA、MBI、ASIA和WA评定评分分别为(42.83±10.13)、(26.50±12.33)、(9.97±11.44)和(2.10±0.40)分,对照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43.67±11.73)、(27.17±12.98)、(9.93±11.52)和(2.13±0.43)分;治疗前2组上述各项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治疗组上述各项评分分别为(81.87±7.49)、(72.67±7.04)、(17.30±16.40)和(7.47±2.05)分,对照组则分别为(74.93±8.89)、(66.00±8.03)、(13.67±12.85)和(5.07±1.87)分;2组FCA、MBI、ASIA和W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上述各项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减重步态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较单纯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胸腰段SCI患者更能显著提高胸腰段SCI患者的步行能力,且更能显著地促进胸腰段SCI患者的综合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BWSTT)促进脊髓损伤(SCI)功能恢复的脊髓可塑性机制。 方法将84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意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胸髓横断模型组(SCI组,n=33)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组(BWSTT组,n=33),每组大鼠再随机分为7,15,45 d 3个亚组。建立大鼠胸髓完全横断模型,观察BWSTT对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镜检免疫荧光双标技术,研究SCI大鼠腰髓前角腹内侧区神经元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4)、囊泡膜谷氨酸转运体2(VGluT2)的表达,以及两者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的变化。 结果BWSTT组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较SCI组大鼠明显改善。胸髓横断大鼠BWSTT后,腰髓前角腹内侧区EphA4和VGluT2的表达以及EphA4/VGluT2双标免疫阳性细胞比率均显著增加。 结论BWSTT通过增强胸髓横断大鼠腰髓前角神经元EphA4/VGluT2的表达,促进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用重心移动式截瘫步行器(AGO)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影响。 方法完全性胸腰段SCI患者12例,入院后进行8周综合康复治疗及膀胱功能训练,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装配AGO并进行针对性步行训练8周;分别于步行训练前及步行训练8周后进行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感觉和运动评定及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流率测定;所有数据均经统计学处理,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步行训练前、后ASIA感觉及运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步行训练后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增加,平均单次尿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应用AGO进行步行训练有助于改善截瘫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使单次尿量增加及残余尿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Nogo-A及NgR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80只SD大鼠,采用改良Allen法制成大鼠T10节段脊髓损伤模型,将其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细胞移植组、康复训练组及模型组。联合治疗组及康复训练组于制模后次日给予滚筒训练与跑台训练,每周训练5 d;联合治疗组与细胞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时,将体外培养的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受损脊髓中。每周采用BBB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于干细胞移植后第1,3,7天时每组各取5只大鼠处死,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脊髓中Nogo-A及NgR蛋白表达。 结果从脊髓损伤后第2周开始,发现联合治疗组大鼠BBB评分在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P<0.05),第5周时康复训练组BBB评分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随着时间推移,各组大鼠Nogo-A及NgR蛋白起始均呈现高表达、随后快速下降等特点,以干细胞移植第7天时联合治疗组的降低幅度最显著,细胞移植组次之,康复训练组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康复训练联合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大鼠具有协同效应,能进一步抑制受损脊髓中Nogo-A、NgR蛋白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磁刺激治疗对急性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细胞凋亡、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l-2)、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成磁刺激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采用脊髓离断法将磁刺激组、模型组大鼠制成急性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手术过程中未离断脊髓。磁刺激组大鼠于SCI后第6,12,24及72小时时给予磁刺激治疗,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则于相同时间点给予假磁刺激。各组分别于上述时间点磁刺激(或假磁刺激)治疗结束后2 h各取5只大鼠处死,取受损脊髓组织制成切片,采用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情况,选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标本中Bcl-2及caspase-3基因表达。 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受损脊髓中有散在凋亡细胞分布,模型组大鼠可见大量凋亡细胞,磁刺激组大鼠凋亡细胞数量显著少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及磁刺激组在各观察时间点其Bcl-2及caspase-3表达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水平(P<0.05);磁刺激组大鼠Bcl-2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caspase-3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CI后早期介入磁刺激治疗,能显著上调受损脊髓部位Bcl-2表达,下调caspase-3表达,从而尽可能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受损脊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时间窗高压氧(HBO)治疗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D大鼠分为3组,分别是正常组(n=12)、SCI组(n=12)及HBO组(n=36),HBO组大鼠又根据HBO介入时间点不同细分为HBO-8h组、HBO-48h组及HBO-1 W组共3个亚组。将SCI组及各HBO亚组大鼠制成SCI动物模型,各HBO亚组大鼠分别于制模后8h、48h及1 W时介入HBO治疗。于SCI制模后及最后1次HBO治疗结束时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检查,随后处死大鼠提取受损脊髓标本及血清,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受损脊髓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分析受损脊髓中iNOS合成情况,采用比色法检测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 结果待HBO治疗结束后,发现HBO-48h组大鼠受损脊髓中iNOS mRNA相对量(0.93±0.24)、iNOS合成量[(1.26±0.39)U/L]及血清中NO含量[(26.64±3.78)mmol/L]均较SCI组及其他HBO亚组明显下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HBO-48h组大鼠BBB运动功能评分[(3.91±1.45)分]、MEP潜伏期[(11.09±3.12)ms]及波幅[(0.35±0.06)mV]亦显著优于SCI组及其他HBO亚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SCI发生48h后介入HBO治疗对SCI大鼠具有较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iNOS mRNA-iNOS-NO通路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脐血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下层(SGZ)Foxg1基因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培养,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培养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表面标志。将7日龄SD大鼠15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IBD组和NSCs组,HIBD组和NSCs组分离并永久性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假手术组只分离不结扎左侧颈总动脉,也不进行缺氧,NSCs组于造模24 h后经大鼠尾静脉行脐血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3组大鼠分别于造模后第3、7、14、21、28天共5个时间点取材,每个时间点各取10只大鼠,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各组大鼠SGZ Foxg1基因HIBD后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 结果诱导培养的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诱导前,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中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数较少,至诱导6 d时,Nestin、NSE、GFAP阳性细胞数均明显增多(P<0.01),至诱导9 d时,Nestin阳性细胞数较前减少,NSE、GFAP继续增多(P<0.01)。造模3 d后,3组大鼠的Foxg1基因均有表达,HIBD组和NSCs组在造模7 d后达到高峰[分别为(131.20±2.11)和(139.52±1.98)],此后逐渐下降,假手术组表达于造模3 d后呈逐渐降低趋势。HIBD组和NSCs组造模后各时间点Foxg1基因的表达均高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造模7、14、21、28 d后,NSCs组Foxg1基因的表达均高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可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Foxg1基因在生后大鼠SGZ可有表达,HIBD可诱导Foxg1基因表达,NSCs移植可促进Foxg1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脑损伤后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四川地震51例脊髓损伤(SCI)伤员的临床特征、并发症与康复治疗的结果。 方法对51例经3~4个月康复治疗的住院SCI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调查,分析受伤原因、损伤程度、并发症和康复效果。 结果SCI平面:C7以上占9.8%、C8~T6占5.9%、T7~L2占68.6%、L3~S2占13.7%、S2以下占2.0%;完全性损伤22例,不完全性损伤29例;76.5%的伤员实现轮椅独立,78.4%穿戴矫形器步行,88.2%生活基本或完全自理。 结论地震SCI患者通过积极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较好的生活独立能力,但长期康复医疗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肋间动脉移植骨髓基质细胞(BMSC)对家兔脊髓损伤(SCI)后神经轴突及胶质瘢痕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家兔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BMSC治疗组。采用钳夹法将损伤对照组及BMSC治疗组制成T9 SCI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不损伤脊髓。BMSC治疗组和损伤对照组于制模后1周时分别经肋间动脉注射0.5ml BMSC细胞悬液和等量生理盐水。于制模后第1天、第1周、第2周和第4周时分别采用BBB评分评定各组家兔后肢运动功能,于制模后4周时提取各组家兔受损脊髓行HE和Nissl染色,观察脊髓病理形态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家兔受损脊髓神经丝蛋白(NF200)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变化。 结果制模后不同时间点发现假手术组BBB评分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及BMSC治疗组(P<0.05);BMSC治疗组制模后第2周、第4周时BBB评分[分别是(8.38±0.97)分和(14.63±1.77)分]均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分别是(6.38±1.07)分和(8.50±0.93)分](P<0.05)。HE染色显示,制模后第4周时假手术组脊髓内未发现胶质瘢痕及空洞形成;损伤对照组和BMSC治疗组SCI区域均可见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瘢痕及空洞形成,并且BMSC治疗组病理改变较损伤对照组减轻。Nissl染色显示假手术组典型神经元数量较多,损伤对照组及BMSC治疗组均有大量神经元碎裂、降解,其中BMSC治疗组的残存神经元数量明显多于损伤对照组;免疫组化检查提示损伤对照组、BMSC治疗组NF200阳性细胞数及GFAP阳性染色面积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加(P<0.05),其中BMSC治疗组受损脊髓内NF200阳性细胞数[(57.88±9.76)%]明显高于损伤对照组[(21.25±4.50)%](P<0.05);同时BMSC治疗组GFAP阳性染色面积[(3154.01±334.47)μm2]明显小于损伤对照组[(4536.79±686.83)μm2](P<0.05)。 结论经肋间动脉移植BMSC能促进SCI家兔受损脊髓神经轴突生长,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及胶质瘢痕形成,有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采用改良的简易打击装置制作T11完全性SCI模型,将SCI造模成功的40只大鼠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减重步行训练组、联合治疗组(干细胞移植联合减重步行训练)和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处理),每组10只大鼠。SCI手术1周后,对干细胞移植组及联合治疗组大鼠进行干细胞移植。取传至第3代的BMSCs,移植前1天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标记,移植后减重步行训练组及联合治疗组进行减重步行训练,其余2组进行自由活动。分别于SCI后第1、2、3、4和5周,通过BBB(Basso-Beattie-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来判断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于SCI第5周,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检测神经特异性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微管相关蛋白(MAP-1β)及波形蛋白(VIM)的阳性表达,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分化及损伤部位神经纤维的恢复情况。 结果①BBB运动功能评分显示,SCI手术第2周联合治疗组BBB评分为[(6.60±0.97)]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干细胞移植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的BBB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5.00±0.67)和(4.80±0.63)]分,均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术后第3周,干细胞移植组的BBB运动功评分为[(8.00±0.67)]分,高于减重步行训练组[(6.80±0.79)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法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特异性标志物(NSE、MAP-1β、VIM)阳性细胞充填于各组大鼠的SCI组织中,通过半定量分析法读取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阳性表达半定量值,联合治疗组分别为[(4.72±0.19)、(4.50±0.22)和(4.62±0.27)]分,明显高于其余3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荧光染色法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特异性标志物(NSE、MAP-1β、VIM)荧光表达明显强于其余3组,同时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增生和分化。 结论干细胞移植结合减重步行训练可有效促进SCI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干细胞移植组和减重步行训练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法治疗脊髓损伤(SCI)术后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选取脊髓损伤术后排尿功能患者82例,按系统抽样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40)与对照组(n=42)。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1~2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拔除尿管试验,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膀胱B超检查和尿动力学测定,最后于随访结束时对2组患者进行满意度指数(PSI)评定。 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拔除尿管成功率为87.5%,对照组仅为42.8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有膀胱巨大结石,有25例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治疗组患者中未见膀胱结石和尿路感染。治疗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束时,对照组患者满意15例(35.7%),治疗组患者满意27例(67.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法可显著改善SCI术后患者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8.
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在脊髓损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对脊髓损伤(SCI)截瘫患者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胸腰段SCI后不完全截瘫患者40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对2组患者下肢肌力、ADL能力进行评定,同时检查2组患者6 min步行距离及10 m步行时间。 结果除双下肢远端肌力外,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近端肌力、ADL能力及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或0.05),并且以治疗组下肢近端肌力及步行功能的改善幅度较显著,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MOTOmed运动训练系统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改善SCI患者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治疗对脊髓损伤(SCI)患者骨量丢失的影响。 方法将入选的SCI患者55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PEMFS治疗。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评定其骨密度和骨代谢生化指标。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仅转子间的骨密度(0.827±0.103)g/cm2与组内治疗前的(0.796±0.092)g/cm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其股骨颈、大转子、Ward′s 三角区以及总的骨密度值分别为(0.594±0.110)g/cm2、(0.671±0.109)g/cm2、(0.396±0.106)g/cm2、(0.679±0.123)g/cm2、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且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Ward′s 三角区以及总的骨密度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骨钙素(BGP)、尿吡啶啉/肌酐(U-Pyd/Cr)和1,25- 二羟基维生素D3[1,25(OH)2D3]3项生化指标分别为(5.76±0.35)ng/ml、(21.6±2.51)nm/ml和(10.5±2.75)ng/ml,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脉冲电磁场可延缓SCI患者的骨量丢失,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心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CI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则辅以中频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RSE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自信心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SES、ASIA运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组RSES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RSES评分与ASIA运动评分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RSES运动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rt;0.05)。通过肌电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SCI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