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1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8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等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间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对29例正常健康者及29例SCI患者的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Flat-min、F波出现率以及F-CD进行检测,采用Ashworth量表对SCI患者下肢痉挛状况进行评定,并比较F波各参数在SCI患者及正常人间的差异,同时还分析SCI患者痉挛与F-CD、F波出现率以及Flat-min间的相关性。结果SCI患者的F-CD值为(9.2±1.9)ms,正常人的F-CD值为(6.7±1.0)ms,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F波出现率在SCI患者与正常健康者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CD与痉挛Ashworth评分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SCI患者F波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呈线性正相关(r=0.74203,P<0.0001);而Flat-min在健康者与SCI患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患者Flat-min与痉挛Ashworth评分亦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结论F-CD和F波出现率可作为SCI患者电生理评价中的敏感性指标,同时还可用于SCI患者痉挛程度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背景: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肌电图F波是检测损伤节段以下的腱反射和肌张力的有价值的手段。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的痉挛、僵硬和肌张力增高可以有F波放电的改变。然而,目前对脊髓损伤后F波的变化以及F波与损伤后节段以下肢体痉挛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时间离散度各指标与脊髓损伤后痉挛之间的相关性。 设计:病例一对照观察。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 对象:于2002-06/2004-03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29例,为脊髓损伤组;另选取同期正常健康自愿受试者29例,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采用Ashworth量表对脊髓损伤患者双下肢痉挛程度进行分级,评定患者双侧髋关节屈曲、膝关节屈曲和踝背屈的Ashworth分级。采用丹麦产的Kepoint 1.5型肌电图仪进行F波的检测。记录双下肢胫神经F波的最小潜伏期、F波的最大潜伏期和F波的出现率,计算F波的时间离散度(即为F波的最大潜伏期与F波的最小潜伏期之间的差值)以及F波的平均出现率。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各指标在脊髓损伤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并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痉挛与F波的时间离散度、F波的出现率以及F波的最小潜伏期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纳入患者29例和正常对照者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值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分别为(9.2&;#177;1.9),(6.7&;#177;1.0)ms,P〈0.0001]。②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比正常对照者低,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分别为(84.5&;#177;6.2)%,(89.5&;#177;5.7)%,P〈0.051。③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比正常对照者高,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时间离散度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出现率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呈线性正相关(r=0.74203,P〈0.0001);脊髓损伤患者F波的最小潜伏期与痉挛Ashworth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 结论:F波的时间离散度和F波的出现率可以作为脊髓损伤患者电生理评价的敏感性指标,用于评价脊髓损伤患者的痉挛程度。  相似文献   
3.
喻澜  柯志钢 《中国康复》2012,27(5):338-339
目的:探讨针灸配合心理干预治疗顽固性中枢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患者73例随机分为2组,A组37例给予头针及体针治疗,B组36例加用放松训练及音乐治疗等心理干预。结果:治疗4d后,B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且B组1及2d的治愈率明显优于A组(P<0.05)。治疗4d后,2组SAS及S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0.01),且B组更低于A组(P<0.05)。结论:心理干预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与针灸配合能显著提高顽固性中枢性呃逆治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促进前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的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10~(-10)~10~(-5)mol/L)的ICA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 3、6、9天后采用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检测试剂盒测定ALP活性,确定ICA最适促分化浓度。最适ICA浓度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 7天后应用实时定量PCR法(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P-2、Runx2、β-catenin、cyclin D1)基因表达。ICA分别与BMP、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剂(Noggin、DKK-1)联合干预前成骨细胞MC3T3-E1后,茜素红钙结节染色观察钙化程度以及Western blot检测BMP-2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ICA促进前成骨细胞MC3T3-E1成骨分化,且10~(-9)mol/L ICA促进分化的能力最强。与对照组比较,ICA能明显上调BMP和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分子(BMP-2、Runx2、β-catenin、cyclin D1)mRNA表达(P0.01)。Noggin或DKK-1能抑制前成骨细胞MC3T3-E1钙化,且两者联合作用时抑制更加明显。与ICA单独作用比较,ICA与DKK1联合干预后BMP-2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0.01)。结论 ICA可能通过Wnt/β-catenin/BMP-2信号通路调控前成骨细胞MC3T3-E1的成骨分化。  相似文献   
5.
病例资料 患者孔某,男,58岁,干部,因"四肢活动不利1月余"入住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入院诊断为:①脑梗死,双侧偏瘫,言语障碍,吞咽障碍;②高血压病1级.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数年,未规律服用降压药,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视网膜脱落及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病史.患者入院时表现为双侧偏瘫,左侧面舌瘫,双下肢无肿胀、疼痛,下肢皮温及体温均正常.人院后经常规查凝血功能正常,行双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双侧胫后静脉血栓形成,双下肢动脉多发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立即停止双下肢被动活动训练,并嘱患者双下肢适当制动,给予华法林(2.5 mg,口服,1次/d)抗凝治疗,并监测凝血时间变化情况[8],定期复查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超,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控制在2.0 ~3.0.3d后复查凝血常规显示INR正常.1周后复查凝血功能显示INR为1.87,双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右侧静脉远心段血栓形成".此时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已被部分溶解,病情好转,继续给予抗凝治疗.2周后再次复查凝血常规显示INR为2.01,双下肢血管彩超显示"双下肢血管未见血栓",停止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此时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已基本消失,减少了发生再卒中及肺栓塞的风险,有助于患者接受下一步系统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偏瘫患者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平衡、步行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将脑卒中偏瘫患者24例随机分为减重组(12例)和对照组(12例).减重组除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外,另给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2周,每周5次,每次20~30 min,起始减重量为30%, 平板速度为0.2 km/h;对照组仅给予常规康复治疗.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评价、Berg平衡量表、步速和耐力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减重组Rivermead下肢运动功能和Berg平衡量表得分较对照组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减重组步行分级、步速和耐力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后对照组12名患者中有5名需要借助手杖或步行架保持平衡、辅助行走,而减重组仅有2名患者需要助步器. 结论早期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等综合应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运动和平衡功能,将成为脑卒中偏瘫后步行功能重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脉冲电磁场(PEMFS)对脑卒中后男性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影响。 方法 选取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的脑卒中后男性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患者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口服碳酸钙D3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PEMFS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治疗后)检测2组患者的骨密度、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腰椎、股骨颈、大转子以及Ward′s三角区的骨密度值均较组内治疗前增高(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腰椎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分别为(0.802±0.107)g/cm2和(0.670±0.112)g/cm2,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ALP、PINP、β-CTx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B-ALP、PINP、β-CTx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和口服碳酸钙D3片的基础上增加PEMFS治疗可促进脑卒中后男性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形成,减少其骨吸收,提高其骨密度。  相似文献   
8.
雷公藤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了雷公藤(TW)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 轴)的作用以及有关雷公藤的耐受性问题。方法: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正常组、TW Ⅰ组、TWⅡ组、TWⅢ组。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余下3组给予 TW 灌胃,剂量为每次20mg/kg,每天2次。给药时间分别为1个月、2个月、3个月。检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水平、肾上腺重量以及肾上腺病理学改变。结果:TW Ⅰ、TWⅡ组血浆 ACTH、皮质酮水平以及肾上腺重量均显著高于正常(P<0.01,P<0.05);TW Ⅲ组血浆 ACTH、皮质酮水平以及肾上腺重量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实验结果表明 TW 对 HPA 轴有促进作用;大鼠能对此作用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F波的时间离散度(F-CD)在脊髓损伤(SCI)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F波的潜伏期及F-CD在29例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损伤程度的29例SCI患者之间的差异;评价SCI患者痉挛程度与F波的潜伏期及F-C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SCI患者的F-CD值为9.2±1.9ms;正常人的F-CD值为6.7±1.0ms;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1)。F-CD值在完全性SCI(损伤程度A)的患者中偏大(10.8±1.7ms),且与其它损伤程度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F-CD值在损伤程度为B、C和D的3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CI患者痉挛Ashworth评分与F-CD之间的呈线性正相关(r=0.79031,P<0.0001)。F波的最小潜伏期在SCI患者和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SCI患者F波最小潜伏期与Ashworth评分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08168,P>0.05)。结论:F-CD可以作为SCI患者电生理评价的一个敏感性指标,用于评价SCI后的痉挛以及为完全性SCI患者提供客观的神经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对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电针对脑梗死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时间窗。方法选择发病3d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和电针组(常规药物治疗加电针治疗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血清NSE含量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电针组NSE含量及NIHSS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781,P<0.01)。结论电针能够促进受损神经元的修复及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