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动静脉内瘘术的方式、方法,通过显微技术的应用,提高动静脉内痿术的成功率。方法:总结44例动静脉内瘘术的临床资料,其中,8例稞眼吻合,后36例在2.5倍放大镜下吻合。比较两组病例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率,提出改进动静脉内瘘术的措施。结果:每位患者均随访6周,术后4~6周动静脉内瘘成熟后,血流量≥200ml/分。能顺利完成第一次血液透析,作为动静脉内瘘术成功的标准,否则为失败。8例术中未使用放大镜的病例(包括1例人工血管袢式移植左肱动脉一肘正中静脉内瘘术),成功5(62.5%)例,失败3例;36例术中使用放大镜的病例,成功34(94.4%)例,失败2例。本组44例病例中,患肢水肿7例,切口渗血3例,人工血管感染1例。结论:在动静脉内瘘术中应用放大镜等显微血管吻合技术可以明显改善吻合口的质量,提高动静脉内瘘的通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钛轮钉在动静脉内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总结136例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136例患者均用钛轮钉做动静内瘘血管吻合,根据血管大小选用不同直径的钛轮钉。结果:136例患者血管吻合均一次吻合成功,术后瘘管通畅,血流量满足血液滤过的需求。结论:应用钛轮钉做动静脉内瘘手术,具有手术简单、手术时间短、效果好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显微镜下动静脉内瘘手术效果的观察分析,探讨显微镜下血管吻合方法在动静脉内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局麻下进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65例,均采用单人操作显微镜下3定点缝合法行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结果:术后1期吻合通畅率达100%,瘘口均可闻及血管杂音或扪及震颤。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有4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栓形成,2例出现吻合口漏,1例出现切口感染皮缘坏死,2期处理后均恢复通畅。术后4~6周穿刺使用血流量均200 ml/min。结论:单人操作(3定点缝合法)显微镜下腕部头静脉~桡动脉端侧吻合动静脉内瘘术,可取得较满意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雷 《海南医学》2013,24(17):2510-2512
目的探讨高频血管彩超在尿毒症患者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高频血管彩超在动静脉内瘘领域的广泛普及应用提供临床经验及理论依据。方法 40例准备行动静脉内瘘术的尿毒症患者均术前通过触诊不能找到粗细、弹性都满意的血管,临床上认为是复杂、难建动静脉内瘘的病例,根据患者自愿和随机的原则分为指导组和对照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常规手术,指导组患者手术前后均行高频血管彩超检查,比较两组一次手术成功、内瘘成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指导组手术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较短、一次手术成功率及术后1个月末内瘘成熟率较高,而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其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高频血管彩超在动静脉内瘘领域的应用可指导手术切口方式、血管选择、血管吻合方式、提高一次手术成功率、避免严重并发症,为临床手术医生提供客观、直接的血管量化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及建立长期血透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8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端侧吻合65例,端端吻合13例,放弃手术2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78例手术患者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术后未能闻及血管杂音;2例患者术后4周内瘘口有血栓形成需要重新手术,内瘘使用首次穿刺透析,最大血流量>200 ml/min者72例,<200 ml/min者3例,动静脉内瘘使用半年至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近300次,仍使用良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的方法,提高血管条件不良的血透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成功率及使用率。方法:总结分析23例血管纤细患者,分别采用常规手术方式及经气囊导管扩张后行动静脉内瘘术患者的资料。结果:常规手术方式建立的动静脉内瘘平均成熟时间大于4周,一年内内瘘失功率达40%,而经气囊导管扩张后的内瘘成熟时间4周,一年内未发生内瘘失功。结论:终末期肾脏病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完成维持生命的血液透析,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选,在血管条件不理想时,使用气囊导管扩张血管,仔细吻合血管,能够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8.
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吻合口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①目的探讨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血栓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因素。②方法分析256例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早期吻合口血栓的形成的原因与治疗措施。③结果256例标准动静脉内瘘手术中,21例术后1~3天发生吻合口血栓,均在血栓形成的24小时内再次手术,14例二次手术后血管再通,其余7例血管彩超显示桡动脉内径〈1.5mm,其中3例行下肢管理动静脉内瘘术,4例行移植血管搭桥动静脉内瘘术。④结论标准动静脉内瘘术早期血栓形成与管理吻合技术有关,桡动脉硬化、内径〈1.5mm的患者不宜采用此种术式。  相似文献   

9.
改良动静脉内瘘术在150例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的手术方法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50例慢性肾衰患者(其中糖尿病患者20例)和改良动静脉内瘘术:动脉做纵向梭形切口,静脉管腔用肝素盐水稍加压后冲洗,吻合后血管表面滴注罂粟碱。结果:本组150例患者均一次手术成功。术后血液透析中的平均血流量为252ml/min。内瘘平均启用时间为术后12d,对于30例因动静脉内瘘处形成血栓、利用原来的头静脉行二次手术的患者,手术后2d-3d开始启用,血液透析效果满意。结论:动脉做纵向梭形切口不易发生吻合口狭窄,静脉管腔用肝素盐水稍加压冲洗可以扩大管腔,吻合后血管表面滴注罂栗碱可缓解血管痉挛。改良后的动静脉内瘘术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经验,提高对动静脉内瘘手术的认识。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间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146例患者,分析手术方式的选择、操作要点、成功率及并发症等。结果动静脉内瘘成形手术总体成功率99.3%,其中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45例、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有吻合口血栓形成,血流量不足,手术切口渗血。结论动静脉内瘘的首选是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其次是肘窝部自体动静脉内瘘。充分的术前评估及准备、手术方法的正确判断、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并发症是成功建立内瘘的保证。  相似文献   

12.
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连续和间断缝合效果的临床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两种不同缝合术对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总结治疗经验,以期进一步提高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380例前臂桡动脉一头静脉内瘘成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间断及连续动静脉吻合术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的影响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缝合术对一次手术成功率明显影响,间断缝合术瘘管1年通畅率好于连续缝合术.而性别、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对手术成功率及瘘管年通畅率均无影响,缝合方式、血管本身条件、血管吻合技术是导致手术失败及瘘管闭塞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 间断缝合术因为良好的吻合口径而优于连续缝合术,应作为动静脉内瘘血管吻合方式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与总结自体人工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方法和注意事项。方法 对本院40例尿毒症患者采用钛轮钉血管吻合法和外科血管缝合法进行桡动脉和头静脉端端吻合。结果 40例人工内瘘术中,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36例(90%),外科血管缝合法4例(10%),吻合成功率100%。1例吻合后血管杂音小,第2天杂音消失,改作长期皮下留置导管进行血透;1例鼻咽窝内瘘因伤口肿胀,术后第2天发生内瘘堵塞,重作前臂内瘘成功;1例切口感染,但血管仍保持通畅,经抗感染治疗后切口愈合良好;术后轻度手背肿胀18例(25%),数天后肿胀自行消失。结论 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成功率高,内瘘成熟快,血管通畅率高,不易形成动脉瘤和静脉血管曲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提高显微血管缝合技术,减少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03例动静脉内瘘术患者,静脉与动脉的端侧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后壁法,端端吻合采用四定点牵引先缝合前壁法,腕部用8-0线间断缝合12~16针,肘部用7-0线间断缝合12针。结果 术毕内瘘通畅率100%,术后1周内瘘闭塞1例(0.97%);术后3周首次穿刺血流量>200ml/min 91例,150~200ml/min 8例,<150ml /min 4例;术后6周全组血流量均>200ml/min;术后3年内内瘘闭塞6例(5.83%)。结论 动静脉内瘘术必须应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改进的等距四定点牵引缝合法可提高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与血管缝合法在建立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中的优缺点。方法对41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21例;外科缝合法20例。观察两种造瘘手术的手术完成时间、吻合成功率、内瘘使用时间、瘘管道通畅率、瘘口血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外科缝合手术完成时间、内瘘使用时间均长于钛轮钉吻合。钛轮钉吻合法的并发症少于外科缝合法。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吻合法操作方便,吻合口不易狭窄或扩张,并发症少,可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泡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中药泡手对动静脉内瘘术围手术期的干预作用。方法:取自2008年1月—2009年10月期间本院42例血管条件差的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内瘘术围手术期中药泡手。结果:术毕内瘘通畅率97.6%。有1例患者由于管腔极细,致手术失败,改采用人造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结论:中药泡手治疗有益于动静脉内瘘的吻合,提高动静脉内瘘的血流量,促进内瘘的成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与闭塞的临床应用护理。方法:通过介入治疗做动静脉内瘘血管造影以了解内瘘狭窄与闭塞的程度,再根据造影结果分别对内瘘血管进行CDT和(或)经PTA以及术后全面的护理及加强日常动静脉内瘘的维护。结果:观察期一年,20例患者18例手术成功,17例一年内瘘通畅,血流量达230~250ml/min,1例8个月后进行第二次介入治疗(PTA),2例患者介入治疗内瘘使用一次后再次闭塞,行手术再造瘘。结论:介入治疗动静脉内瘘狭窄与闭塞,简单安全有效;术后精心护理和日常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有利于保持长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18.
钛轮钉动静脉内瘘术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钛轮钉吻合术制作上肢动静脉人工内瘘在血液透析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上肢桡动脉和头静脉作为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吻合血管,采用钛轮钉吻合法制作内瘘。结果92例人工内瘘成功85例(92%),术后4—6周使用,血流量可达200—250ml/min。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术采用钛轮钉吻合具有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易于内科医师掌握、血管通畅率高、内瘘成熟快、不易形成动脉瘤等优点,很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鼻烟窝部内瘘及上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10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结果 100例病人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2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结论 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烟窝处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其近期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远期常见为吻合口狭窄或闭塞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20.
刘文花 《当代医学》2010,16(31):81-82
目的总结人造血管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对我科左或右前臂PTFE(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转流术的7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适应症、手术方式、近远期通畅率、并发症等。结果 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地建立了人造血管内瘘,手术一次成功率100%,近期观察未发生出血、血栓、感染等并发症,通畅率为100%。结论人造血管动静脉内瘘具有手术操作简便、通畅率高、血流量大等优点,完全满足血透需要,可作为自体血管造瘘术失败后的动静脉内瘘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