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由血小板自身抗体作用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本文旨在探讨甲泼尼松龙的冲击治疗.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1994~1999年6月,我科对血小板明显减少(BPC<30×109/L)、有严重出血倾向的ITP者采用甲泼尼松龙冲击治疗,疗效较满意.21例ITP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相似文献   

3.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9%(153/172)、83·1%(59/71)、51·3%(19/37)和68·8%(11/16),4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AL、AA、ITP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同病种有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治疗实体瘤和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实体瘤患者25例、AL患者20例,于化疗结束后BPC≤30×109/L时予rhIL1150μg/(kg·d)皮下注射,连用7~14天或BPC升高至≥60×109/L时停药,用药期间隔天查血常规1次,观察外周血BPC变化、皮肤出血情况及rhIL11应用的不良反应。以同期未用rhIL11治疗的15例实体瘤和10例AL患者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用药后1周和2周,BPC在实体瘤患者分别为(67.68±9.3)×109/L、(86.55±12.76)×109/L;在AL患者分别为(69.83±7.68)×109/L、(87.17±8.66)×109/L。治疗组较对照组BPC恢复时间缩短(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轻度乏力、肌肉疼痛。3例出现短暂房性心律失常,减量或停药后消失。结论:rhIL11治疗实体瘤和AL患者化疗后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安全有效,可使BPC恢复加快,并有效缓解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5.
杨序春  方国安 《浙江医学》1999,21(9):521-522
为观察机采血小板悬液(PC)在治疗初治恶性血液病伴重度血小板减少中的疗效,对55例该类患者分别输注手工采PC和机采PC,观察其预防严重出血的效果,输注后血小板活化情况、血小板数量变化。结果显示机采与手工采PC比较,输注后血小板上升幅度大、持续时间长(均P<0.01),输注有效率高和严重出血率低(均P<0.05),血小板活化率低(P<0.01)。提示机采PC对恶性血液病伴血小板严重减少者的救治较手工采PC更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单采血小板(APC)输注中由RhD抗原引起的同种免疫频率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在没有预防性应用Rh免疫球蛋白的情况下,给予KhD阴性的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患者RhD阳性血小板,测定输注前及输注后1h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BPC),计算校正血小板增加值(CCI)来评估临床疗效;在接下来的随访中,以低离子强度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每份标本的抗-D水平,计算同种免疫频率.结果 输注后27例患者出血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输注后1h的COI为(12.7±1.2)X 10~9/L;输注KhD不合血小板引起的同种免疫频率为3.7%.结论 榆注KhD不合APC临床疗效明显,引起同种免疫反应几率很低,在紧急情况下可给予RhD阴性患者KhD阳性的APC.  相似文献   

7.
输注机采血小板(PC)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随着成分输血的开展,机采血小板大量应用于临床。1999年3~5月作者应用机采PC治疗多种疾病所致的严重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者47例,并与同期应用手工PC治疗血小板减少性出血患者25例进行了临床疗效和输PC后的不良反应比较,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输注机采PC治疗47例患者(简称机采组)和输注手工PC治疗25例患者(简称手工组),均系化疗或骨髓造血增生不良及外科手术造成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而不是因非特异性消耗因素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败血症或严重脾脏肿大所致。病程1个月~8 a。机采组男27例,女20例,年龄11~73岁,平均43岁;手工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9~72岁,平均41.5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白血病(AL)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方法 观察102例AL患者260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分析讨论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AL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43.08%;②血小板输注有效组与无效组的抗体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AL发热组输注无效率高于未发热组(P<0.01).结论 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血小板输注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输注是临床紧急而有效地治疗血小板减少所致出血的常用手段,其是否有效对临床出血的治疗至关重要.判断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除临床症状的缓解,还需有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笔者回顾性分析因血小板减少而进行输血的患者,通过计算血小板纠正增高指数(correct count increment,CCI)和回升率(percent platelet recovery,PPR)及输注无效率,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10.
机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机采冰冻血小板输注在因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患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0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随机分为冰冻血小板输注和新鲜血小板输注两组 ,观察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和出血情况的改善。结果 两组输注血小板后均有效 ,临床症状缓解 ,出血停止或减少 ,输注后 1,2 4h较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输冰冻血小板组和输新鲜血小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各有 1例低热和轻度皮疹 ,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1.
9例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血液成分分离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所引起的出血,部分出血患者经输注机采浓缩血小板治疗后,出现了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为了了解引起机采浓缩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我们对血小板输注治疗无效的9例患者,进行了血小板相关HLA抗体(HLAAb)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HPAAb)检测,并对我院所用机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进行了监测,包括浓缩血小板总数、红细胞混入数及白细胞混入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妊娠期血小板减少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临床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妊娠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GT)49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引起血小板减少(HDCP)10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8例。在治疗上对GT组不需要特殊处理,HDCP组以皮质激素及输血小板为主,ITP组以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为主。血小板计数<50×109/L伴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并考虑剖宫产分娩。67例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30例,发生产后出血5例,产后出血率为7.46%。结论妊娠期血小板减少的原因较多,在针对病因治疗的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及血小板制剂是治疗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两次干细胞输注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中对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观察其对患者并发感染和出血的影响.方法:对4例血液肿瘤患者经化疗 G-CSF动员并采集外周血干细胞,预处理后分别于0、 3天回输外周血干细胞采集物,观察外周血ANC、BPC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和血液制品支持治疗情况.结果:用Cy AraC G-CSF动员可获足够CD34 细胞,患者ANC低于0.5×109/L为5~12天,BPC持续低于20×109/L仅为3~4天,仅1例因输血小板发热,仅1例因口腔出血点输血小板1单位,移植费用降低.结论:两次干细胞输注在自体干细胞移植中可缩短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时间,并减少感染和出血,降低支持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起病急骤,出血严重,常规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但对于有内脏出血,特别是颅内出血的患者及时输注机采血小板浓缩液。疗效是肯定的。本文统计了我院1992年~2002年输注随机供体和亲子间供体(父母与子女间)机采血小板浓缩液治疗急性重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4例,二组对比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可降低肿瘤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大出血的概率.但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不容忽视.血小板输注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反复多次输注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输注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加重出血.2005年1~12月我院住院输注血小板患者,使用机采血小板112个治疗量,共输注49例,就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79例的效果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结果  1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1h P<0 .0 5 ,2 4h P<0 .0 1) ;2 87.3%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急白感染组无效输注率为 5 0 .0 % ,非感染组 18.5 % (P<0 .0 1) ;4急性白血病 (AL)组无效输注率15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46 .2 % .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感染影响输注效果 ,再障组无效输注率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由于血小板自身抗体所致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成人ITP用糖皮质激素和/或脾切除等常规治疗完全缓解率可达60-70%,约10—10%的ITP患者对常规治疗无反应,这一部分患者的治疗十分棘手,尤其是当病人BPC低于5~10×10~9/L,出现严重的粘膜出血,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的危险时。  相似文献   

18.
肿瘤药物相关血小板减少(CTIT)为抗肿瘤药物治疗常见的不良反应, 其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及治疗周期等有关。CTIT可导致出血、药物剂量强度降低及治疗时间延迟, 严重时甚至需要输注血小板, 最终影响治疗方案按计划实施、增加治疗费用、降低抗肿瘤疗效和生存质量, 导致不良预后。CTIT的治疗应首先明确病因, 评估出血风险, 再根据病因及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主要治疗措施包括输注血小板、应用各类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以及减少血小板破坏的治疗。其中, 促血小板生成的药物主要指促血小板生长因子, 包括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s)等。中医中药在提升血小板方面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 对高危患者进行Ⅱ级预防有助于降低CTIT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本共识旨在为中国肿瘤科医生提供更合理的CTIT诊疗方案, 降低患者因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相关出血风险,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罗玲  黄望香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517-2518
目的:总结27例与原发血液病相关脑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7例与原发血液病相关脑出血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与原发血液病相关脑出血病例中白血病(AL)占55%(其中ANLL-M3占AL40%),再生障碍性贫血(AA)占1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占1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占7%,多发性骨髓瘤(MM)占4%,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占4%,血友病占4%。所有病例均伴有神经系统表现、血小板数减少及其他部位出血,其中表现为意识障碍89%,有舌面血疱及眼底出血者各占78%,头颅显示多灶性出血占46%。静态下发病85%。死亡率78%。结论:血液患者密切观察血小板数,凝血指标,仔细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有效的血小板输注,可预防脑出血的发生,降低相关死亡率,争取机会进行进一步原发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输注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5例因白血病和肿瘤化疗后、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输注大量库存血引起的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在20×109/L~50×109/L之间),并伴有出血倾向而采取其他止血方法效果不佳的患者,进行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经计算输注血小板后1h和24h的血小板回升率(PPR)、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值(CCI)的变化;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是否得到改善,提出把握血小板输注的最佳时机,治疗性输注和预防性输注的适应证,分析某些因素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可靠依据,便于及时合理地进行血小板输注,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