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9篇
内科学   41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蛋白是真核生物核染色体的重要构成成分。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与其上缠绕7/4圈的146个碱基对构成核小体核心,再与组蛋白H1间隔构成核小体,串珠状的核小体反复盘绕折叠构成染色质。不仅如此,组蛋白还参与染色质重构,发挥转录调节功能。组蛋白富含赖、精氨基酸,呈碱性,可与DNA分子紧密结合,使染色质呈致密卷曲结构。组蛋白乙酰化酶(Histone acetylase,HAT)将乙酰辅酶A上的乙酰基转移到组蛋白N端赖氨酸残基上,中和掉一个正电荷,使其与DNA间的静电引力减弱和空间位阻增大,DNA易于解聚舒展,利于转录因子与DNA模板相结合而激活转录。相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使组蛋白去乙酰化,与DNA作用增强,DNA卷曲呈阻抑结构,转录被抑制。研究发现,多种肿瘤存在HAT/HDAC的异常召募,组蛋白呈过乙酰化或低乙酰化状态,使基因的正常转录表达受到影响,导致了肿瘤的发生。本文将着重介绍一种重要的血液病——淋巴瘤与组蛋白乙酰化/去乙酰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报告11例急性双表型白血病的诱导化疗结果。5例ABL经DAPTO方案诱导化疗,4例于28-50天内完全缓解,持续CR时间7-14月,存活时间8-18月,1例仍无病生存,其余6例应用DVP等方案化疗,CR2例,持续CR分别为4和8月,6例患者作1例生存16月外,余未超过7月。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16岁。因“黄疸、纳差2个月,发热3d”于2004年9月9日入住协和医院血液科。2个月前于外院查肝功能示ALT1114U/L,AST972U/L,肝炎病毒学检查(-),1个月前血常规示三系呈进行性下降。入院体检:贫血貌,皮肤未见淤点淤斑,胸骨无压痛,心肺正常,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  相似文献   
4.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历摘要患者,男,42岁,干部,因胸骨、肋骨疼痛1月,加重3天于1993年2月3日入院。骨痛为持续性隐痛,伴轻咳、无痰,有间断低热,无衄血、龈血,渐感乏力。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并发DIC患者颅内出血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颅内出血是急性白血病(AL)并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本文收集了我所1985年~1994年3月急性白血病并发DIC资料完整的病例共55例,其中颅内出血者17例,占全部病例30.9%。本文分析17例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颅内出血组17例中,男11例,女6例,年龄19~58岁,年均32.5岁,45岁以上者3例(17.6%)。非颅内出血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13~67岁,平均34.5岁。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杂合性白血病的免疫标志抗原及患者的临床特点、疗效、预后 ,以探讨合适的化疗方案。方法 :1骨髓的细胞形态学 ;2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标记 ( APAAP)技术。结果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主要以淋系表达为主 ,其中 4例表达 T淋巴细胞抗原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患者临床髓外浸润明显 ,且化疗效果差。结论 :急性杂合性白血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差 ,生存期短 ,预后差 ,合适的化疗方案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原发鼻腔的恶性淋巴瘤在我国较常见,但由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种亚型克隆演化而来,最终又克隆演化为AML另一种亚型的病例临床少见,国内文献尚未见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存活15年且克隆3次演化的急性白血病并作相关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主要血型不合骨髓移植(MIc- BMT)后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 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 对3 例MIc- BMT 后PRCA 的临床及实验室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并与9 例对照组(8 例血型相合,1 例次要血型不合) 进行比较。结果 3 例PRCA发生于MIc- BMT后8 周内,伴有较高的血型凝集素滴度;未治疗的PRCA 骨髓中幼红细胞比例在0.05 左右,网织红细胞计数≤0.001 ;骨髓植活时间、血小板数、骨髓中粒细胞与巨核细胞在MIc- BMT 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MIc- BMT 后8 周内输血量明显增多。结论 MIc- BMT 后PRCA有显著的临床与实验室特点,其发生的主要机理可能为受者血型凝集素对供者红系前体细胞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理1.相容性抗原的差异[1] 供受者间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是 GVHD的始发因素。供者的 T淋巴细胞识别宿主的不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 MHC)抗原而增殖分化 ,并对含有该 MHC抗原的某些受者组织或器官进行免疫攻击 ,产生 GVHD。在 HLA相合的BMT中 ,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差异则成为触发GVHD的主要因素。此外 ,预处理可使 HLA抗原发生某些改变并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预处理、感染引起的某些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以上调 HL A抗原的表达 ;某些维生素可能存在与 HLA相似的交叉抗原等因素亦可能成为 GVHD的影响因…  相似文献   
10.
最近,我所收治1例对BUCY2[加用环己亚硝脲(CCNU)与足叶乙甙(Vp16)]预处理方案耐药的复发性急性白血病(AL)患者,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后早期进行2次供者白细胞输注(DLI)治疗获完全缓解及骨髓植活,报道如下。病例和方法1患者,男,28岁。1997年3月在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M4型),经DA方案(柔红霉素+阿糖胞苷)、HA方案(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及HAC方案(HA+环磷酰胺)各2个疗程诱导化疗,未缓解。同年9月转入我所。经骨髓细胞形态学、细胞化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