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深入分析大肠黏液腺癌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指导临床诊断治疗,提高患者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大肠黏液腺癌和424例大肠非黏液腺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对各种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与非黏液腺癌相比,大肠黏液腺癌好发的年龄段偏低(平均年龄<50岁);(2)黏液腺癌好发于右半结肠,尤其是升结肠,但非黏液腺癌好发于左半结肠和直肠,且更多发于乙状结肠;(3)黏液腺癌瘤体相对较大(直径>5cm),分化程度更差;(4)黏液腺癌的分期相对较晚,更易向周围浸润生长,更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远处转移;(5)蛋白nm23、p53在黏液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更低。结论大肠黏液腺癌是一类预后较差的大肠癌,对大肠黏液腺癌应该采用更加积极全面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鉴别胃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的价值。方法搜集2006年6月至2007年6月,术前在放射科作64排螺旋CT检查,又经住院手术证实的资料齐全的68例胃癌病例,其中黏液腺癌组18例,非黏液腺癌组50例。回顾性分析2组病例在肿瘤原发部位(近侧/远侧胃壁)、胃壁厚度、病灶大小、肿瘤强化方式(分层/不分层)、强化程度(明显/不明显)、浆膜侵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94%的胃黏液腺癌病例胃壁明显增厚,主要表现为胃壁中层低密度,而非黏液腺癌胃壁增厚者占72%,主要为较高密度的内层或全胃壁;胃黏液腺癌组中,83%的病例显示分层强化,11%的病例强化明显,而非黏液腺癌组有76%的病例表现单层强化,60%的病例强化明显;胃黏液腺癌比胃非黏液腺癌更容易出现对浆膜的侵犯(89%vs64%);以上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肿瘤的原发部位或病灶大小方面,胃黏液腺癌与胃非黏液腺癌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结论64排螺旋CT能够较为准确地观察肿瘤胃壁的增厚、强化分层和瘤体内的黏液低密度区,有利于鉴别胃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3.
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和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07例行根治或姑息性切除术的胃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20例黏液腺癌和487例非黏液腺癌)及术前的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对比分析20例黏液腺癌和38例非黏液腺癌的CT征象(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厚度、大体分型及强化方式)。结果:通过术前电镜活检,仅25.0%(5/20)的胃黏液腺癌得到确诊。20例黏液腺癌均为进展期胃癌,487例非黏液腺癌中早期胃癌占16.8%(82/48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与非黏液腺癌相比,黏液腺癌肿瘤较大[(6.9±4.0)cm比(4.4±2.3)cm,P=0.011],淋巴结转移率较高(85.0%比60.6%,P=0.028),且Ⅱ~Ⅳ期病例较多(95.0%比72.3%,P=0.025);二者在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P=0.008)、厚度(P=0.001)、大体分型(P=0.037)和强化方式(P=0.000)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但黏液与非黏液腺癌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远处转移和根治性切除率间均无差异。结论:胃黏液腺癌病例数少且多属进展期,通过内镜活检判断黏液腺癌的敏感度较低,而多层螺旋CT则有助于鉴别黏液和非黏液腺癌。  相似文献   

4.
者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5.1和151.0个月,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Ⅰ、Ⅳ期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期患者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149.0个月,明显长于黏液腺癌的67.7个月(P=0.033).结论 黏液腺癌可能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其预后差与其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3年5月手术切除的38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P糖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P 糖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将患者分为多黏液组(25例)和少黏液组(13例),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P糖蛋白在单纯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20.0%(2/10),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9%(19/28),χ2=4.842,P<0.05;P糖蛋白在乳腺黏液腺癌中的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χ2=14.64, P<0.05);P糖蛋白表达与乳腺黏液腺癌肿瘤大小(≥3 cm)、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糖蛋白在混合型乳腺黏液腺癌中呈高表达,表达强度随着黏液量的减少而增加,P糖蛋白可能是判断乳腺黏液腺癌预后的可靠指标,同时也是乳腺黏液腺癌治疗的有效药物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cT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PET—CT)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且接受CT和PET.CT检查的37例结直肠黏液腺癌与50例结直肠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比较两者在CT和PET-CT表现上的差异。结果CT检查示,在肿瘤实质的平扫密度、增强后密度和强化程度上.黏液腺癌组明显低于非黏液腺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肿瘤低密度区的强化程度、低密度区面积占总病灶面积的比例、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比例,黏液腺癌组均明显高于非黏液腺癌组(均P〈0.05)。PET—CT检查示,黏液腺癌组的最大SUV值明显小于非黏液性腺癌组[(8.64±4.34)Bq/L比(12.38±5.96)Bq/L,P=0.015]。结论联合PET—CT与传统cT两种检查手段,可对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结直肠黏液腺癌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方法总结1994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2089例结直肠癌中169例黏液腺癌的病例资料.比较分析结直肠黏液腺癌与非黏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结果与非黏液腺癌相比,结直肠黏液腺癌肿瘤直径大[(5.52±3.56)cm比(4.62±2.68)cm,P〈0.01]、发病年龄轻[(52.3±16.5)岁比(58.7±13.6)岁,P〈0.01]。结直肠黏液腺癌中结肠占97例(57.4%),有浆膜浸润116例(68.7%),发生腹膜转移26例(15.4%),脏器侵犯44例(26.0%),淋巴结转移103例(60.9%);与非黏液腺癌的814例(44.3%)、914例(49.8%)、125例(6.8%)、300例(16.3%)和929例(50.1%)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黏液腺癌的根治性切除率(86.4%)和肝转移发生率(5.3%)与非黏液腺癌(91.5%和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2.6和148.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可根治切除患者黏液腺癌和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5.1和151.0个月.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0);两组Ⅰ、Ⅳ期患者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Ⅱ、Ⅲ期患者非黏液腺癌中位生存时间149.0个月,明显长于黏液腺癌的67.7个月(P=0.033)。结论黏液腺癌可能是具有独特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其预后差与其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结直肠黏液腺癌的研究进展。方法检索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结直肠黏液腺癌研究的相关文献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结直肠黏液腺癌是结直肠癌的一种病理学亚型,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率相对较低,但其与不良预后有关。目前研究认为,BRAF突变、微卫星不稳定、CpG岛甲基化及黏蛋白的表达与结直肠黏液腺癌的发生及发展有一定关系,但其分子机制仍不十分清楚。结直肠黏液腺癌多见于结肠近端,女性患者多见,多发转移、肝外及腹膜转移常见,术前MRI检查具有重要价值。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进展期患者仍需要多学科联合讨论以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相比其他类型结直肠腺癌,结直肠黏液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结论目前虽然对结直肠黏液腺癌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由于较多相关研究的样本量较小且缺乏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因而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故未来仍需更多的研究来提高对结直肠黏液腺癌的认知,未来的研究应集中在结直肠黏液腺癌的分子机制及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关系。方法 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胰外科1994-2007年收治的2089例原发性结直肠癌中的黏液腺癌144例,印戒细胞癌25例的临床资料,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及其之间的关系。 结果 黏液腺癌占结直肠癌的5.45%,印戒细胞癌占1.19%;黏液腺癌与印戒细胞癌相比, 印戒细胞癌发病年龄更年轻, 女性易发病, 黏液腺癌好发于结肠而印戒细胞癌好发于直肠(P<0.01);但在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和浆膜浸润﹑脏器侵犯﹑根治性切除率﹑中晚期比例等方面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根治手术组总体存活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印戒细胞癌与黏液腺癌是生物学行为相近而且具有独特的癌变机制的肿瘤,结直肠黏液癌尤其是印戒细胞癌是结直肠癌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其预后差的原因可能与其发生部位和独特的病理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10.
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病理学的分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病理形态学、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和随访等方法对87例含黏液腺癌的胃癌进行观察。结果: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性质和量,以及癌的原有病理类型不同,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差异。单纯黏液癌的肉眼类型多为Borrmann I型,腺管乳头结构黏液癌多为II型、印戒细胞黏液癌多为IV型,混合细胞黏液癌多为III型,4型之间淋巴结转移率和生存率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组织的病理学分型对预后评估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组织蛋白酶D检测有助于了解含黏液腺癌的胃癌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肾结石合并肾盂黏液腺癌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方法 报告1例肾结石并肾盂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肾及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为黏液腺癌.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对本病组织发生、临床特点等进行讨论.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转移及复发.结论 结石并肾盂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诊断率低.结石病史长,反复合并感染者应警惕合并肾盂癌.CT有助于提高其诊断率.影像学检查显示肾脏囊性包块,囊壁不光滑,囊壁部分钙化,囊内液体密度不均,应考虑黏液腺癌可能.尿液中或肾内发现黏液提示肾盂黏液腺癌.肾盂黏液腺癌确诊依赖病理检查.肾盂黏液腺癌应行患侧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没有证据表明术后化疗或放疗能改善患者预后,其预后难以估计.  相似文献   

12.
前列腺黏液腺癌是前列腺癌中罕见的病理分型, 本文报道1例。患者因间断血尿就诊, 术前诊断为前列腺腺癌, 行腹腔镜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前列腺黏液腺癌, 术后随访6个月, 影像学检查无复发、转移征象, tPSA正常。  相似文献   

13.
<正>胆囊黏液腺癌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表现,上海长征医院普外科自1995年1月至2009年8月年共收治150例胆囊癌,其中黏液型胆囊腺癌分泌果冻样黏液性胶状物质阻塞胆管引起黄疸3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外黏液成分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07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数据.按照病理诊断分为黏液腺癌组(A组:局灶性黏液性腺癌62例;B组:黏液腺癌53例)和无黏液腺癌组(C组:低分化腺癌22例;D组:高中分化腺癌70例).应用IBM SPSS Statistics软件,分析各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 黏液腺癌组与无黏液腺癌组在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T分期及TNM分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与B组相比,在性别、肿瘤最大径、T分期及N分期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四个亚组的年龄、癌胚抗原(CEA)阳性率、肿瘤部位、肿瘤最大径、T分期、N分期、TNM分期、脉管癌栓及神经浸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匹配相同TNM分期条件下,黏液腺癌组和无黏液腺癌组相比,以及四个亚组相比,3年无瘤生存率及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结直肠腺癌细胞外黏液成分的有无以及多寡在临床病理特征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不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乳腺黏液腺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84例黏液腺癌区分属单纯型或混合型,分析发病年龄、肿块大小、部位及腋淋巴结转移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黏液腺癌占女性乳腺癌的4.5%。单纯型黏液腺癌的10年生存率为95.1%,混合型者的10年生存率仅为70.3%。结论单纯型的预后较好,但也有个别病例发生肺、脑转移;混合型者多伴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方案的制订应参考伴随癌的病理类型。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目前发病率增长最快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肺腺癌是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中最常见的,也是组织学类型最多变的一个亚型[1].根据2004年WHO组织学分型规定,肺腺癌可分为混合型、腺泡样型、乳头状型、细支气管肺泡癌型、腺癌伴黏液分泌型以及一些变异型.肺黏液性腺癌(mucin-producing adenocarcinoma of the lung,MPA)属于肺腺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其组织学特点是肿瘤内含有丰富的黏液,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MPA主要包括肺原发性印戒细胞性腺癌(primary signet-ring cell carcinoma,SRCC)、原发性肺腺癌伴黏液分泌(primary solid adenocarcinoma with mucin production,SA)、原发性肺黏液性细支气管肺泡癌(primary mucinous 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M-BAC)、原发性肺黏液(胶样)腺癌(primary mucinous"colloid"adenocarcinoma,MCA)等[2-4].由于MPA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少见,人们对其仍缺乏深入了解.现就MPA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求结直肠黏液腺癌发病率及生存率方面的特征。选择1968~1997年新加坡癌症登记处登记的15762例浸润性结直肠癌病例,其中627例为结直肠黏液腺癌。结直肠癌在一定时期内的发病模式用年龄标化的发病率来描述。并将黏液腺癌病人及普通腺癌病人的生存率进行比较,使用相对生存率及灾难比模型。  相似文献   

19.
胃黏液腺癌是一种少见的胃癌组织学类型, 其大体分型多为隆起型, 内镜发现时多已是进展期, 且病变的活检病理诊断稍困难。本例进展期胃黏液腺癌的内镜下表现形态极为特殊, 呈蜂窝空洞样, 明显不同于常见进展期胃癌形态, 而且病理提示为单纯的黏液腺癌, 未见中高分化胃癌及其他未分化癌组织细胞成分, 同时多次、多部位活检后仍难以明确病理性质。此类病例鲜有文献报道。  相似文献   

20.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einotl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IPMN起源于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的导管上皮.向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大量黏液.进而导致胰管扩张或囊性灶形成。IPMN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可由良性腺瘤逐步进展为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或浸润性腺癌.前二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