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患者P波离散度(Pdisp)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观察组为39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对照组为39例健康体检者。测量心电图波最大时限(Pmax)及波最小时限(Pmin),Pdisp=Pmax-Pmin。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Pmax及Pdisp均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而P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max及Pdisp与LAD均呈正相关(r=0.603,P<0.01;r=0.642,P<0.01),而Pmax及Pdisp与LVEF均呈负相关(r=-0.559,P<0.01;r=-0.694,P<0.01)。结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Pdisp明显延长,并与其心功能不全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的护理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将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的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各45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比较2组患者临床指标改变情况、疗效、心功能分级、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均显著增加(P<0.01),而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QRS波宽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WHOQOL-BREF评分(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领域、环境领域)、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心功能分级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治疗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CRT)对扩张型和缺血性心肌病的左室机械重构疗效差别。 方法 入选21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组(13 例)和缺血型心肌病组(8 例)。所有 患者均符合CRT 指南的I 类适应证。分别观察CRT 术后6、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内径、左室收缩内 径、左室舒张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结果 ①扩张型心肌病 组CRT 术后6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二尖瓣反流 面积较术前减少(P <0.05),术后12 个月,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 缩末容积,左房内径较术前减小(P <0.05);②缺血性心肌病组术后12 个月射血分数较术前增加(P <0.05); ③扩张型心肌病组CRT 术后6 个月二尖瓣反流面积的变化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射血分数增加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P <0.05),术后12 个月扩张型心肌病组左室收缩末内径、左室舒张和收缩末容积的变化 量大于缺血性心肌病组(P <0.05)。结论 CRT 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心室逆重构效果优于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相似文献   

4.
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与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其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以传导阻滞占首位,占心律失常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占心律失常65.1%,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用多柔比星诱导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出生四周的雌性SD大鼠共32只,给予多柔比星每周2 mg/kg腹腔内注射连续8周,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模型,观察实验前后大鼠超声心动图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舒张末期容积(LVE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DD)、左室内径缩短率(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体重(BW)、心率(HR)的变化及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多柔比星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SD大鼠模型超声心动图提示与实验前相比,LVES、SD均明显增加(P<0.01),LVED、DD、FS较实验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LVEF、BW、HR均明显降低(P<0.01);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符合扩张型心肌病的病理学改变。结论:实验证明给予大鼠多柔比星每周2 mg/kg腹腔内注射连续8周建立扩张型心肌病(DCM)动物模型符合人类DCM的改变,以多柔比星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SD大鼠模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分析278例儿童心肌损害病例2~13年随访的STI测值,年龄2~14岁。男140例,女138例,按年龄分2~3岁、4~6岁、7~9岁、10~12岁四组。与正常367匹配对照。其中231例普通型病毒性心肌炎;30例心肌炎伴左室扩大以及17例扩张性心肌病。结果表明:231例普通型病毒性心肌炎中大多症状消失,左室收缩时间测值,除7~9岁组PEP延长外(P<0.05)余属正常。30例左心扩大心肌炎,STI测值,各年龄组PEP、PEP/LVET均明显延长(P<0.01~0.001),提示左室功能减退。经治疗后大部分改善,有2例病变更趋严重。17例扩张性心肌炎各年龄组STI值较正常组有明显差异(P<0.001)QS2和LVET缩短,PEP/LVET延长,提示左室收缩功能较上二组更差。STI为临床测定左心功能不全的常用方法之一。由于可多次测量,方法简单,因此可用于评价治疗效果和疾病的预后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P波离散度(PWD)在扩张型心肌病中的表现。方法: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研究组为5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对照组为53例健康查体者。测量心电图P波最大时限(Pmax)及P波最小时限(Pmin),PWD=Pmax—Pmin。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LAD)、舒张末期左心室内径(LVEDD)、收缩末期左心室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扩张性型心肌病患者的Pmax及PWD均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而Pmin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max及PWD与LAD均呈正相关(r=0.533,P〈0.001;r=0.636,P〈0.001),而Pmax及PWD与LVEF均呈负相关(r=-0.672,P〈0.001;r=-0.746,P〈0.001)。结论: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中PWD明显延长,并与其心功能不全程度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短期应用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10mg/次,1次/d。分别于用药前、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浆MMP-2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心肌质量(LVM)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10d后,两组患者MMP-2、LVEF治疗前后的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VM差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对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治疗作用;但短期内其不能通过抑制MMP-2生成而产生抗心室重塑作用,可能通过其他机制发挥抗心力衰竭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相似文献   

9.
运用微机无创性处理心脏植物神经活性的定量检测方法—心率功率谱分析,对伴有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2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匹配的22例非心肌病心脏病(风心病14例,冠心病8例)及25例正常人的心脏植物神经调节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扩张型心肌病和非心肌病心脏病存在心脏的交感、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损害且随心功能损害的加剧而加重.扩张型心肌病的交感神经调节功能损害较非心肌病心脏病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1]Richardson CP, Mckenna RM, Bristow CM, et al.Report of the 1995 Word Health 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 Society and Federation of Cardiology Task Force on the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cardiomyopathies. Circulation, 1996,93: 841 [2]Barr CS, Naas A, Freeman M,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sudden unexpected death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 Lancet, 1994,343:327 [3]Martin AB, Garson A, Perry JC, et al. Prolonged QT interval in hypertropic and dilated cardiomyopathy in children. Am Heart J, 1994,127(1):64 [4]Pye M, Quinn AC, Cobble SM. QT dispersion: a non-invasive 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to arrhythmia in patients with sustain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Br Heart J, 1994,71(5):51 [5]Berger RD, Kasper EK, Baughman KL, et al. Beat to beat QT interval variability: novel evidence for repolarization lability in ischemic and non ischem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Circulation, 1997, 96 (5):1557 [6]Wolfram G, Ulrike S, Volker M,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arrhythmic events in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Am J Cardiol, 1997,78: 458 [7]Fei L, Goldman JH, Prasal K, et al. QT dispersion and RR variations on 12-lead ECGs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econdary to idiopathic dilated cardiomyopathy. Eur Heart J, 1996,17: 258 [8]Pan YZ, Guo NS, Xing ZF,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QT dispersion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of dilated cardiomyopathy. Chin J Inter Medi, 1996,35(11):73 [9]Galinier M, Vialette JC, Fourcade J, et al. QT interval dispersion as a predictor of arrhythmic events in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mportance of aetiology. Eur Heart J, 1998,19(7) :1054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T波峰-末间期与心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Tp-Te间期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已确诊为扩张型心病的92例患者入院时的心电图,男性54例,女性38例,平均年龄(58.46±13.19)岁,平均住院天数(12.86±4.81)d。测量所有实验者入院时第一份心电图V2导联Tp-Te间期值,同时采集实验者入院时超声心动图相关数据,并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LVM/体表面积(g/m2)。结果:扩心病人V2导联Tp-Te间期(0.114±0.019)ms与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178.69±22.52)g/m2呈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654,P<0.01);扩心病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与V2导联Tp-Te间期呈正相关(Person相关系数r=0.751,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人心电图Tp-Te间期与左心室质量指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的改变有显著相关性,Tp-Te间期对预测扩心病人左心室重构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心机械图法,测定202名正常人和58例扩张型心肌病2项收缩性指标和5项舒张性指标。结果证明DCM的心力衰竭属收缩和舒张混合型,在DCM早期射血分数就已明显减低,其降幅与临床心功能不全的程度相一致,反映左室舒张性的多项指标与心衰症状的出现相关联,DCM的晚期病例提示有心室“过度”顺应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淇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10):1354-1356
目的: 探讨尼可地尔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缺血性心肌病未接受血管重建患者72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3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利尿剂、洋地黄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硫酸氢氯吡格雷、醛固酮拮抗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尼可地尔。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查B型利钠肽、6 min步行试验距离及超声心动图;观察住院期间和出院后6个月随访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2%, 对照组为80.6%, 2组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峰值/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 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B型利钠肽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 但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P<0.01)。观察组出院后随访6个月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5.56%, 低于对照组的22.22%(P<0.05)。结论: 尼可地尔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心钠素在心肌病中浓度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文青  林佑善 《上海医学》1992,15(4):201-2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超声评价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局部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超声测量21例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组)和21例正常人(control组)各二尖瓣瓣环,获得等容收缩期、射血期、等容舒张期、舒张期的持续时间(ICT、ET、IRT、DET),计算评价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以及局部收缩期和舒张期心肌功能指数.结果:窄QRS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患者左室各壁等容收缩时间(ICT)和等容舒张时间(IRT)明显延长,舒张充盈时间(DFT)缩短,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增高,局部收缩期(SMPI)和舒张期心肌功能指数(DMPI)也增高.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时左室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明显异常,提示左室局部舒缩功能普遍受损.利用组织多普勒测量整体和局部心肌综合指数可以快速、无创、敏感地评价局部心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硒关系,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机制。方法 测定56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50例健康对照者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及血浆循环免疫复合物、红细胞硒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红细胞硒浓度明显降低,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血浆循环免疫复合物浓度明显升高,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与硒含量相关。结论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低硒状态,缺硒及细胞脂质过氧化可能为其红细胞免疫功能状态低下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对缺血性心肌病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左心室扩张及收缩功能减低患者76例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对76例患者进行CTA、CMR的扫描诊断比较心功能分级及结果。结果 CTA扫描76例患者,其中14例患者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1~2级(9/14)例,3~4级(5/14例);62例患者为缺血型心肌病,心功能1~2级(33/62)例,3~4级(29/62例)。CMR扫描诊断结果 :扩张型心肌病组患者存在延迟退化的几率为35.71%(5/14),明显低于缺血型心肌病组的87.09(54/62)(P<0.05);扩张型心肌病组非典型部位(肌壁间、片状、弥漫性)强化的比例为28.57(4/14),明显高于缺血型心肌病组,扩张型心肌病组心内膜下强化比例7.14%(1/14)明显低于缺血型心肌病组80.64%(50/62)(P<0.05)。结论缺血性心肌病采取增强心血管磁共振成像检测能够较好地显示心脏内部情况,对缺血性心肌病能够较为准确地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CLBBB)患者 2 4h动态心电图Q Tc延长及最快心率Q Tc较最慢心率Q Tc的延长部分 (Q Tcp)与室性心动过速 (VT)的关系。方法 分析 11例有VT的CLBBB患者和 14例无VT的CLBBB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最快心率Q Tc ,最慢心率Q Tc及Q Tcp ,并与正常对照组作相互比较。结果 CLBBB患者的最快心率Q Tc、最慢心率Q Tc及Q Tcp均较正常对照组延长 (P <0 .0 0 1) ,而VT组最快心率Q Tc ,Q TCP比无VT组延长 ,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CLBBB患者动态心电图最快心率Q Tc及Q Tcp可作为预测高危室性心律失常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王艳超  郄占军  刘霞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5):409-411,F0003
目的应用超声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旋转(LVrot)和左室扭转(LVtw)运动特点及左室运动同步性,分析其与常规左室收缩功能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24例DCM患者及与之年龄匹配的24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经胸采集标准短轴左室心尖位、心底位的图像并存储,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心尖位旋转角度、心底位旋转角度、左室扭转峰值及相应达峰时间。结果 DCM患者扭转运动主要表现为心底位顺时针旋转和心尖位逆时针旋转,心脏整体表现为心动周期内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正常人也主要表现为心底位顺时针旋转和心尖位逆时针旋转及心脏整体逆时针方向为主的扭转运动。但DCM患者左室扭转峰值[(4.62±1.55)°/(13.85±2.77)°,P〈0.001]显著减低。DCM患者左室扭转峰值(peak tw ist,Ptw)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正相关(r=0.534,P〈0.05)。DCM患者心尖位和心底位旋转角度达峰时间不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在短轴方向表现为左室旋转和扭转运动减低及整体运动不同步的特点。Ptw减低显示左室收缩功能减低,Ptw与常规左室收缩功能参数LVEF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TVI)结合应变率对分析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患者的左室整体和局部收缩和舒张功能。方法对21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CLBBB组)与20例正常者(正常对照组)采用组织速度结合应变率显像(SRI)技术分别测定其左室基底段及中段沿左室长轴运动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舒张早期应变率(SR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Va)、舒张晚期应变率(SRa),并测定其左室射血时间(ET)和左室充盈时间(DFT)。用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1)CLBBB组室间隔及左室下壁基底段及中段的Vs、Ve、SRs、SRe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2)CLBBB组ET、DFT均较正常对照组缩短(P<0.05)。(3)CLBBB组左室EF值与室间隔的Vs、Ve、SRs、SRe及DFT呈正相关(P<0.05)。结论组织速度结合应变率显像技术可作为CLBBB患者左室整体运动和局部舒缩活动的评价手段之一,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