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8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地震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8年5月26日~8月4日收治的50例地震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地震伤员的伤情特点,积极手术治疗恢复伤残肢体的功能,共手术38台次。结果50例中男20例,女30例,男女比率为1:1.5。年龄10~88岁,平均48.5岁,18—60岁34例,小于12岁2例,60岁以上14例,其中80岁以上2例。44例来自农村,多数房屋被毁。外伤多发生于四肢和骨盆,复合伤多见。漏诊脊柱骨折5例。手术38台次,均成功,无死亡伤员。结论农村人口多为妇女、儿童,青壮年少,这些人占地震伤员的多数。外伤部位多在四肢及骨盆。开放性伤口较多,感染多见。积极治疗后预后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随机将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30 mg,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连续4周; 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bid,美托洛尔片25 mg,bid,连续4周,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对照组76.7%(P<0.05); 心电图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3.3%,对照组63.3%(P<0.05); 心绞痛发作次数:治疗后两组较治疗前均明显减少,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 结论 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优于单硝酸异山梨酯联合美托洛尔片.  相似文献   
3.
临床工作中,由于非糖尿病专科医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欠缺,糖尿病相关不良事件时有发生。为了减少糖尿病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服务质量,绍兴市人民医院由分管院长牵头,相关职能科室、临床科室共同参与,对糖尿病相关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分析,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运用PDCA循环,进行全院性的持续的质量改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介绍胺碘酮静脉和口服应用治疗大左心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12 0例不同病因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男性 6 4例 ,女性5 6例 ,平均年龄 ( 4 5 9± 13 2 )岁 ,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 2例 ,先天性心脏病 18例 ,扩张型心肌病 37例 ,缺血性心脏病2 3例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 7 0cm以上 ,合并心力衰竭及室性心律失常。静脉给药方法 :胺碘酮首剂 15 0mg ,10min注入 ,第 1次负荷量后心律失常控制不理想 ,可追加一次 15 0mg剂量 ,继之以 0 4 5~ 1 5mg/min维持泵入 ,第 1个 2 4小时静脉胺碘酮总量为 ( 95 6 5± 14 3 3)mg ,同时加用口服胺碘酮 ,静脉泵入时间为 ( 3 6± 2 4 )d。结果 对室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 83 5 %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终止率为 2 8 7% ,副作用 :8例出现窦性心动过缓 ,减量后恢复。一过性Ⅱ度房室传导阻滞 4例。静脉炎 2 3例 ,1例发生尖端扭转型室速 ,严重低血压反应者 6例 ,经多巴胺升压处理后稳定。未见甲状腺功能相关影响。结论 胺碘酮治疗不同病因引起的巨大左心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复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月 132例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行瓣膜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 ,根据患者的病史、手术前后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术后 6个月的随访结果对手术后不同时间心房颤动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自动复跳或电击复跳转复为窦性心律有 78例 (5 9.0 9% ) ,维持 2 4 h以上有 4 3例 (32 .5 8% ) ,窦性心律维持 2周以上有 2 1例 (15 .91% ) ,6个月以后则有 2 3例 (17.4 2 % )为窦性心律。术后即刻转复为窦性心律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心胸比例、左心房内径、右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术后电击复跳次数等因素有关 ,窦性心律的维持与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等有关。结论 瓣膜置换术可使部分风湿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恢复窦性心律 ,术前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左心房内径、肺动脉高压对心房颤动转复及窦性心律维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临床路径信息化管理已成为当代医院管理的重要手段,绍兴市人民医院在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创新管理运作模式,提出了一体化临床路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效果。认为信息化管理是一体化临床路径实施的基础,一体化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优化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满意度,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Someresultsofmeta analysesofrandomizedcontroltrialsonmyocardialinfarctionfoundthatlidocaineandamiodaronecanbeusedforthetreat mentofventriculartachyarrhythmias,butlido cainedonotreducemortalityinpatientswithven triculararrhythmiasaftermyocardialinfarctionwhileamiodaronecan[1,2].Themechanismisnotfullyunderstood.Inrecentyears,discoveryoftheMcells,andthreelayersmyocardiumtheorybeendrawed,thatmostelectrophysiologicalphenomenahadgotnewexplains[3,4].Thisexperimentthemonophasicactionpotentials(MAP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与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对心肌梗死面积(MIS)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55例AMI患者中,19例行急诊PTCA 支架植入术,36例静脉溶栓开通IRA,应用ST段运算法和QRS记分法预计IRA再通前及再通2周后MIS,并对其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死亡率进行分析.结果PCTA组和静脉溶栓组的IRA再通前MIS%分别为(24.13±5.65),(23.80±5.74),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IRA再通后,PTCA组实际梗死区心肌存活率可达(32.42±8.59)%,较溶栓组的(20.02±10.12)%要高(P<0.05).PTCA组和静脉溶栓组的住院期间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梗死后心绞痛、出院时IVEF等有显著性差异,而死亡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在两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直接PTCA较静脉溶栓治疗再通后可挽救较多处于梗死边缘的心肌;PTCA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静脉溶栓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与动脉硬度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60例IDH患者(IDH组)、60例高血压患者(收缩压及舒张压均升高患者,为SDH组)及健康人58例(对照组)。测量及比较臂-踝脉搏波速度(baPWV)。结果三组间年龄、总胆固醇和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体重指数及尿酸IDH组和SDH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H组baPWV值较IDH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DH组baPWV值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级别的IDH患者baPW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DH患者动脉弹性降低,舒张压水平越高,动脉弹性降低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影响院内心脏复苏成功的多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振  游斌权  苏唏 《中国医师杂志》2004,6(10):1358-1359
目的 研究心脏猝死患者临床特征及影响其成功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我院76例住院患者心跳骤停心脏复苏术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6例患者即刻心脏复苏成功率达47例(61.8%),完全成活率28例(36.8%),总死亡率63.2%。复苏成功与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跳骤停的方式、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呈正相关,与电除颤的次数呈负相关,与年龄性别关系不明确。结论 即刻心脏电复律是影响心脏复苏成功的关键因素,持续有效的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前提条件,基础心脏病是影响转归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