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结小儿颈椎及颈脊髓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经验。回顾分析 59例小儿颈椎及颈脊髓损伤 ,全部病例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及齿状突开口位片 ,2 5例摄断层 ,2 8例摄屈 /伸侧位片。 2 1例行CT扫描 ,2 6例行MRI检查。上颈椎损伤 4 6例 ,其中寰椎椎弓骨折 9例 ,枢椎骨折 7例 ,齿状突骨折 2 1例 ,寰椎椎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 1例 ,寰椎横韧带断裂 8例 ;下颈椎损伤 1 1例 ,其中椎体骨折 3例 ,脱位 2例 ,骨折脱位 6例 ;多节段间隔性颈椎损伤 2例 ,无X线异常的脊髓损伤 (SCIWORA) 3例。认为影像学检查对于小儿颈椎及颈脊髓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对怀疑有颈椎及颈脊髓损伤的小儿患者应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及齿状突开口位片 ,小儿颈椎SCIWORA应常规行颈椎MRI检查  相似文献   

2.
MSCT在齿状突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齿状突骨折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齿状突骨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确诊的52例齿状突骨折的MSCT资料,包括横断面骨窗、软组织窗及经冠状面、矢状面多平面重建。结果 根据骨折部位将齿状突骨折分为三型:Ⅰ型为尖端骨折3例;Ⅱ型为基底骨折35例;Ⅲ型为枢椎椎体部骨折14例。结论 MSCT扫描对诊断急性或陈旧性齿状突骨折及确定骨折类型具有重要价值;对于临床上怀疑齿状突骨折,行MSCT扫描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的适应证及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Halo架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6例,按Anderson-D'Alonzo分型:Ⅰ型1例,Ⅱ型1例,Ⅲ型4例.本组均采用枕颌牵引及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结果 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4年,平均2年10个月,6例病人均获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4个月,平均3.3个月;所有患者均寰枢椎稳定,寰枢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恢复良好.2例伴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按ASIA标准,神经功能恢复1级以上.结论 枢椎齿状突骨折可以通过Halo-Vest架外固定治疗获得良好疗效,尤其对Anderson-D'AlonzoⅢ型患者是值得推崇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齿状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评价几种手术方法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采用手术治疗的2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病例,其中齿状突Ⅱ型10例,Ⅲ型14例,采用前路齿状突加压螺钉内固定8例;椎板间ATLAS钛缆系统固定或Apofix椎板夹固定、后路寰枢椎融合10例;改良后路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寰枢椎融合6例。结果术后随访3~30个月,颈椎活动度的保持以齿状突螺钉固定最佳,后路椎板间固定和Magerl联合Gallie内固定病例颈椎旋转度丧失较多;7例出现不完全性四肢瘫患者的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C级4例、D级3例,术后D级5例、E级2例,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所有内置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无复位丢失。结论前路齿状突螺钉技术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首选,只有在齿状突螺钉禁忌时才考虑采用寰枢椎融合;坚强内固定是后路寰枢椎融合的有力保障,改良Magerl联合Gallie三点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生物力学性能,是实施后路寰枢椎融合的理想内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3月~2016年3月手术治疗的成人新鲜齿状突骨折23例,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17例,浅Ⅲ型6例,男15例,女8例,年龄15~68岁(41.2±15.1岁)。患者入院时均有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其中5例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表现,术前JOA评分10~14分(12.8±1.6分)。13例齿状突骨折无移位或牵引后复位良好的Ⅱa型、Ⅱb型、浅Ⅲ型患者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8例牵引后复位不理想及2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术后23例患者均未出现血管、食道损伤及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等并发症。术后23例患者随访8~30个月(18.0±6.4个月)。5例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半年JOA评分14~17分(16.3±1.3分),平均改善率为83.3%。术后影像学复查寰枢椎对应关系良好,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术后1例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患者随访至8个月时骨折端尚未愈合,其余12例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均骨性愈合。10例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患者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成人新鲜Ⅱ型、浅Ⅲ型齿状突骨折,固定牢固,愈合率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的临床初步疗效. 方法:2010年1月~2011年7月收治8例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骨折线呈前下后上型者5例,牵引后齿状突骨折复位不佳者3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56岁,平均38岁.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不进行后路植骨;待术后随访CT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二期后路手术取出内固定,观察寰枢椎旋转功能的恢复情况. 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共置入直径3.5mm的寰椎、枢椎螺钉各16枚,其中寰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3枚、部分经椎弓根螺钉固定3枚,枢椎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11枚、椎板螺钉固定5枚;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一期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末次随访CT复查显示8例患者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左、右旋转均约35°~55°,平均约45°. 二期后路钉棒内固定取出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颈椎左、右旋转均约50°~70°,平均约60°;随访6~12个月后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颈椎左、右旋转均约80°~90°,平均约85°.结论:对不适合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非融合、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可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 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4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9例,女15例;年龄18 ~55岁,平均36岁;陈旧性齿状突骨折5例,新鲜齿状突骨折49例;齿状突骨折按Anderson-D'Alonzon分型:Ⅱ型30例,Ⅲ型24例;合并寰椎前脱位12例,寰椎后脱位12例,无明显脱位30例;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B级2例,C级5例,D级16例,E级31例.其中30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术(A组),8例患者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B组),16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组). 结果 术中无椎动脉、脊髓损伤发生,术后寰椎脱位患者均获得良好复位.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A组2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示骨折不愈合,A组其他患者和B、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后3~4个月骨折愈合.无螺钉松动、断钉、退钉发生.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神经功能按ASIA分级:C级2例,D级6例,E级46例. 结论 上述三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临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首选前路齿状突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此方法不合适时可考虑行前路经寰枢关节螺钉内固定术或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等寰枢椎融合术.  相似文献   

8.
Li FC  Chen QX  Liu YS  Xu K  Chen WS  Wu QH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20):1395-1398
目的 研究齿状突骨折并存下颈椎损伤的机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57例经手术治疗的Ⅱ型或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并存下颈椎损伤6例,平均年龄54岁,4例同时合并颈椎退行性变或强直性脊柱炎.在下颈椎损伤中,骨折脱位2例,椎间盘、韧带结构损伤4例.6例患者均行上、下颈椎Ⅰ期手术治疗:2例并发脊髓不完全损伤来自于下颈椎损伤,先行下颈椎融合固定;无脊髓损伤4例,其中2例齿状突骨折术前不能复位,先固定齿状突骨折,另2例齿状突骨折术前解剖复位,先固定下颈椎损伤.结果 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0个月,6例齿突骨折及下颈椎损伤均获骨性愈合;未出现与手术直接相关并发症及长期卧床所导致的并发症;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提高1级.结论 齿状突骨折并存下颈椎损伤的发生率占齿状突骨折的10.5%,多见于合并颈椎退行性变的老年患者,常需MRI检查以明确诊断.手术治疗此类损伤安全有效,可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对于合并神经功能损伤者,先固定导致神经功能损伤节段;无神经功能损伤者,先处理相对不稳定节段.  相似文献   

9.
小儿颈椎及颈脊髓损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小儿颈椎及颈脊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经验。回顾分析59例小儿颈椎及颈脊髓损伤,全部病例均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及齿状突开闰片,25例摄断层,28例摄屈/伸侧位片。21例行CT扫描,26例行MRI检查。上颈椎损伤46例,其中寰椎椎弓骨折9例,枢椎骨折7例,齿状突骨折21例,寰椎椎弓骨折21例,骨折1例,寰椎椎弓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1例,寰椎横韧带断裂8例,下颈椎损伤11例,其中椎体骨折3例,脱位2例,骨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APOFIX系统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  13例齿状突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 ,采用APO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  13例均获 8~ 18个月随访 ,齿状突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 ,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APOFIX内固定系统颈椎后路固定 ,稳定性好 ,固定确实 ,是一种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1.
背景:齿状突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是近来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一种新方法,临床报道较少。 目的:探讨颈前路三钉,即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前路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2008年2月至2011年10月于C型臂X线机透视下行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5例。 结果:5例骨折患者共植入5枚齿状突螺钉,9枚经寰枢关节螺钉,1例因左侧经寰枢关节螺钉进钉点处骨折而行右侧单侧固定。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0个月,平均18个月,螺钉位置满意,齿状突骨折均获骨性愈合,寰枢关节稳定,无一例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无一例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颈前路齿状突螺钉加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对齿状突直接固定同时即刻稳定寰枢椎,为寰椎-齿状突Ⅱ型骨折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10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观察齿状突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18个月。手术时间90~180 min,术中出血量80~300 ml。术中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未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或难以控制的静脉丛出血;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患者均成功完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结论 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临床疗效满意,为二期取出内固定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POFIX系统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合并脊髓损伤的作用。方法:13例齿状突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采用APOFIX颈椎后路内固定系统固定并植骨融合。结果:13例均获8-18个月随访,齿状突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结论:APOFIX内固定系统颈椎后路固定,稳定性好,固定确实,是一种治疗齿状突骨折并脊髓损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4.
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应用不同术式治疗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的效果,探讨其术式选择。方法:2002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21~68岁。术前均伴有颈项部疼痛和活动受限,17例合并不程度寰枢水平的颈脊髓损伤症状。19例为单纯齿状突骨折,65例合并寰枢椎脱位。入院后均行颅骨牵引,骨折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根据骨折线类型、伴随损伤和骨质情况,58例采用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A组),26例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融合(B组)。结果: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8个月,A组58例患者54例获得骨性愈合,4例纤维性愈合,颈椎屈伸和旋转功能正常;B组均获得骨性愈合,颈椎旋转功能不同程度受限。结论:Ⅱ型新鲜齿状突骨折应根据齿状突的骨折线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可保留颈椎的正常活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Magerl联合Brooks融合术治疗严重的寰枢椎不稳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介绍后路内固定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方式。方法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单纯II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6例,寰、枢椎前脱位5例(其中习惯性脱位2例,伴齿状突骨折2例,伴横韧带断裂1例),寰、枢椎旋转脱位伴横韧带断裂1例。采用后路C1,2经关节螺钉联合Brooks融合术治疗。结果12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中11例共放置经关节螺钉22枚,1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患者因C2单侧椎板上缘劈裂仅行Brooks融合术。本组患者术中无椎动脉、硬脊膜破裂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随访3~32个月,植骨全部融合。结论Magerl联合Brooks融合术是治疗严重寰、枢椎不稳的有效方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和提高植骨融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rauerⅡ型齿状突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8—2012-08诊治的病例资料完整的Ⅱ型齿状突骨折42例。其中4例伴脊髓损伤,分别为ⅡB型3例,ⅡC型1例。根据Frankel分级2例C级,2例D级。6例ⅡA型患者先行颅骨牵引复位,后采用Holo-vest外固定治疗,19例ⅡB型患者行前路齿状突空心钉内固定术(A组);7例明显骨折移位的ⅡB型和10例ⅡC型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B组)。结果 42例经过12~20个月,平均14.8个月的随访,所有骨折均愈合。B组中1例ⅡC型患者术后6个月发生寰椎椎弓根钉松动,重新置钉并取髂骨植骨,术后1年植骨已融合,临床疗效满意。A组与B组比较,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损伤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 GrauerⅡA型骨折齿状突骨折可以行非手术治疗,ⅡB型骨折宜采用前路齿状突空心钉内固定术,ⅡC型及明显骨折移位的ⅡB型骨折应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7.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收治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患者均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寰枢椎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68枚,螺钉位置均满意.所有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四肢肌力、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2±2.4)分(5~1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5.7±1.9)分(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35%~95%,平均68.5%.无神经症状加重、硬膜破裂、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Ⅲ度齿状突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寰枢椎颈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治疗齿状突Ⅲ度骨折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根据Anderson分型,对16例Ⅲ度齿状突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寰枢椎植骨融合。结果: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后随访6~18个月,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复查X线,未见固定枢椎齿状突骨折端移位和松动,骨折部位稳定。结论: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对治疗Ⅲ度齿状突骨折稳定和愈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有上颈椎骨折损伤患者的治疗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4年1月~2018年5月我院共收治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患者15例,根据寰枢椎CT薄层扫描图像特征,将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分为4种类型,即Ⅰ型(小寰椎型)、Ⅱ型(寰椎后弓肥厚型)、Ⅲ型(寰椎后弓内陷型)和Ⅳ型(枢椎齿状突肥大型)。针对不同类型采用相应手术方法:①对不合并寰枢椎脱位或失稳的Ⅰ、Ⅲ、Ⅳ型患者实施单纯寰椎后弓切除术;②对Ⅱ型患者采用后弓磨薄回植术;③对合并有寰枢椎脱位或失稳的Ⅰ、Ⅱ、Ⅲ型患者,附加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④对合并寰枢椎脱位的Ⅳ型患者采用经口咽前路枢椎齿状突打磨削薄+寰枢椎脱位内固定术的方法。术后复查颈椎MRI和CT,观察高位颈脊髓压迫改善情况;采用JOA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15例患者中,Ⅰ型7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4例。共实施寰椎后弓切除并后路枕颈固定融合术6例,单纯寰椎后弓切除术5例,寰枢椎后弓削薄回植术2例(其中1例因合并寰枢椎脱位同时实施枕颈固定融合手术),齿状突削薄寰枢椎前路复位内固定术2例。手术顺利,未发生术中神经脊髓损伤、椎动脉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复查MRI和CT显示寰椎平面的脊髓压迫解除。随访时间12~34个月(14±3个月),患者术后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等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前JOA评分10.60±0.96分,术后3个月恢复到14.10±0.37分,末次随访时为14.70±0.63分,改善率为64%。结论:发育性寰椎管狭窄症可分为4种类型,根据不同类型采用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枢椎齿状突是寰枢椎稳定和运动功能最重要的骨性结构。齿状突骨折是累及寰枢椎区域稳定性的严重损伤,重者危及生命。对于不伴神经症状的齿状突骨折,多主张行寰枢椎后路融合术[1-4]。本院自2001年3月以来采用APOFIX内固定系统治疗齿状突骨折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例,全部为男性;年龄29~52岁,平均37岁;病程2天~11个月,平均73天。1.2致伤原因:本组均有明显外伤史。其中车祸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矿洞塌方致伤1例。1.3影像学表现:本组入院时常规摄颈椎正侧位片、齿状突张口位片及CT平扫,并予冠状位、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