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1 毫秒
1.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量化针刺与牵引配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105例用量化手法针刺与颈椎间歇牵引治疗2疗程。结果:总有效率100%。结论:量化针刺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椎舒筋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颈性眩晕症患者7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给予颈椎舒筋整复手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眩晕程度、颈部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效率为92.11%,优于对照组的81.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舒筋整复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眩晕程度和颈部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颈性眩晕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给予"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手法加颈椎牵引;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加颈椎牵引,两组均以14 d为1疗程.1疗程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积分并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83.36%(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2周后眩晕、恶心、头痛、呕吐、视物模糊、耳鸣、颈项部疼痛积分均改善(P0.05)。结论 "解肌通脉、醒神开窍"法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安全有效,临床疗效满意,患者依存性好。  相似文献   

6.
中药离子导人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离子导入并配合颈椎牵引,对照组仅采用颈椎牵引。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及X线颈椎摄片、CT扫描结果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临床确诊颈性眩晕的患者68例,随机分为施氏伤科手法研究组和颈椎电牵引对照组,每组34例。评价治疗前后TCD中Vs的改变,以及进行颈性眩晕评估量表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后3周,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双侧椎动脉Vs值和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施氏伤科颈及头面部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有确切效果,可以作为改善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中药离子导入并配合颈椎牵引,对照组仅采用颈椎牵引.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及X线颈椎摄片、CT扫描结果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离子导入配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轻手法推拿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84例青岛市骨伤医院(266021)于少平林成陈少萍关键词颈性眩晕推拿牵引疗效观察我们采用轻手法推拿与坐椅式枕颌带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简称颈性眩晕)84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4例,男39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常规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组(治疗组)和常规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观察、比较治疗前后2组的症状评分及颈椎曲度改善程度。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治疗组亦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较单纯针刺治疗能够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和颈椎曲度。  相似文献   

11.
蒋新慧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2):39+41-39,41
本人采用推拿结合牵引治疗276例颈性眩晕患者,1疗程15d后,总有效率达92.3%。说明推拿结合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本治疗方案不用药、无创伤、疗效稳定且无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药综合疗法治疗颈椎病眩晕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中药内服、牵引、推拿综合治疗,15d为1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86例患者中,临床结果痊愈26例,显效35例,有效2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4.2%。结论:中医综合疗法对于治疗颈椎病眩晕症状疗效明显,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刘婷 《内蒙古中医药》2014,(32):116-117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颈型颈椎病的疗效影响。方法:将6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治以按摩、颈额牵引、针灸和独活寄生汤,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综合护理干预。两组均以30d为1疗程,比较1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85.29%和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在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中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10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64例。对照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静脉滴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口服,同时配合牵引+理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推拿按摩、电针及中药辨证口服)进行治疗,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痊愈34例,有效1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7%;对照组痊愈14例,有效10例,好转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71.1%,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牵引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7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应用牵引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治愈5例,显效47例,好转14例,未愈4例,总有效率为94.2%.结论:牵引结合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手法配合牵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把我院就诊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给予牵引治疗,治疗组给予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27例,显效32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为95.71%;对照组治愈16例,显效27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5.71%。结论:五步手法与颈椎牵引相结合,可使颈椎间隙扩大,椎体滑脱复位,使颈椎恢复正常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17.
手法结合牵引治疗中老年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特征,探讨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和穴位推拿对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和两种手法的疗效差异。方法:64例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旋转扳法结合牵引组(A组,32例)和穴位推拿组(B组,32例),分别施加相应的治疗手法。应用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测手法前后椎基底动脉流速并观察流速改变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疗程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的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改变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的疗效优于B组(P〈0.05)。结论:中老年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主要表现为低流速状态,在手法治疗中旋转扳法结合牵引对椎基底动脉的影响较穴位推拿明显,并可能具有比穴位推拿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推拿、牵引、理疗与健康教育综合治疗高校学生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将64名高校学生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名,治疗组予推拿、牵引、理疗与健康教育综合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及外敷关节止痛膏治疗.两组均治疗5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疼痛McGill评分(short form of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两组各有2例病例脱落;两组疼痛SF-MPQ评分、颈部症状与体征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比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1),且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推拿、牵引、理疗与健康教育综合治疗高校学生颈型颈椎病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