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性眩晕患者,将70例患者简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实施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另一组采用针刺结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ADL评分。结果:观察组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更胜一筹(P0.05)。结论:对颈性眩晕患者使用针刺和脊柱微调手法联合治疗有利于患者临床症状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优越。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颈椎曲度的变化的观察,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将106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53例)和牵引对照组(53例),通过积分量表观察疗效,并测量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均明显改善(P<0.05)。手法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手法治疗组改善症状体征积分方面明显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在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较之牵引能明显改善症状体征。手法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3.
江旭  任燕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5):795-796
目的 观察脊柱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脊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治疗,对照组单予脊椎微调手法治疗,10次为1疗程.结果 治疗组改善眩晕症状优于对照组.结论 颈椎微调手法配合雷火灸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观察颈椎曲度的改善情况,探讨分析手法作用机理。方法:4家医院将1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组(77例)和牵引对照组(60例),测量治疗前后颈椎X片颈曲值。结果:颈椎曲度改善程度上,手法治疗组亦优于牵引对照组(P0.05)。结论:脊柱微调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获效的可能机理之一是恢复颈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将69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5例,采用微调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颈椎牵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椎动脉供血情况。结果:采用自身及组间对照,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前后通过经颅多普勒(TCD)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感兴趣侧椎动脉供血情况,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微调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优于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   

6.
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颈椎牵引配合针刺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性眩晕症状、功能评分及颈椎失稳等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改善明显,差异也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半年后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颈椎失稳情况(包括颈椎曲度变直、颈椎曲度反向、颈椎旋转移位)比较,除颈椎旋转移位外,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颈椎牵引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颈椎牵引配合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与常规针刺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先用超微针刀松解下项线及第1、2颈椎横突处的痛性结节,再用三维平衡整脊手法对颈椎进行整脊微调,间隔2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风池、风府、颈夹脊、百会、合谷,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方法均可改善颈性眩晕的症状,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6.67%,优于对照组的63.33%和80.00%(均P0.01);两组治疗后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均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超微针刀结合三维平衡整脊能有效改善颈性眩晕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效果优于针刺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川芎嗪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椎动脉流速及血液流变学影响。方法:将9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盐酸氟桂嗪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静脉滴注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椎动脉的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对照组痊愈10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83.33%,治疗组痊愈18例,显效18例,有效7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与流变学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1或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或P0.05)。结论:丹参川芎嗪配合颈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以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血液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浆中NPY、ET-1、CGRP表达水平的变化,为颈性眩晕机制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0例符合颈性眩晕诊断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仅给予针刺法治疗,观察组则在针刺法基础上加用颈椎整脊法治疗,对治疗前后临床疗效、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及血浆中NPY、ET-1、CGRP的表达水平进行比较。结果:(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2)观察组治疗后颈椎生理曲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1);(3)血浆检测结果表明,治疗前后相比,两组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血浆中NPY、ET-1和升高CGRP的水平(P0.01),且观察组治疗后NPY、ET-1、CGRP变化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结合颈椎整脊法能够显著改善颈性眩晕症状,调节NPY、ET-1、CGRP表达水平为其治疗机制,从而为颈性眩晕机制的研究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0.
寰枢椎微调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寰枢椎微调手法对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推拿手法作疗效比较。方法将颈性眩晕患者8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治疗组42例在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基础上,加用寰枢椎微调手法,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来评定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和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但2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寰枢椎微调手法结合常规推拿治疗较单纯常规推拿治疗更能有效地提高颈性眩晕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小针刀、针灸和推拿松解颈项部筋结点对颈源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颈性眩晕伴颈椎曲度变直患者随机分为针刀组、针刺组和推拿组各30例,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颈椎生理曲度、眩晕评分的变化。结果:针刀、针刺和推拿对颈源性疾病均有一定疗效,针刀组总有效率为100.0%,推拿组总有效率为86.7%,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3.3%,两者均低于针刀组(P<0.05);针刀组颈椎生理曲度、眩晕评分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针刺组、推拿组(P<0.05)。结论:恢复颈源性疾病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的稳定性是治疗颈源性疾病的重要方案;针刀松解筋结点能有效改善颈源性疾病症状,对颈源性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选用跷脉腧穴申脉、照海穴结合常规针刺,对照组单纯采用颈夹脊穴常规针刺,通过对两组眩晕症状积分进行评估,观察临床疗效及两组治疗前后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1%,对照组为79.4%,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疗程结束后眩晕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眩晕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针刺的基础上针刺申脉、照海穴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应用关节松动手法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60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两组,以接受颈动脉型颈椎病手法治疗者为A组,以接受关节松动手法治疗者为B组,每组30例。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临床症状评分及颈椎曲度值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但经治疗后,B组临床症状评分及颈椎曲度值均明显优于A组(P0.05)。同时B组治疗总有效率同样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关节松动手法可有效的提高颈性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采用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按摩手法及颈椎牵引治疗,观察两组效果。结果:1疗程后两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仰头旋转手法结合颈椎牵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可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益气温中法治疗组(治疗组)3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30例,比较治疗后两组临床效果及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情况。结果:益气温中治疗组临床疗效及眩晕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运用益气温中针灸疗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张任  海兴华 《天津中医药》2016,33(7):403-405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电动间歇牵引治疗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颈椎曲度异常并伴有颈、肩、背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6例,对照组34例。试验组患者先后采用推拿手法及颈椎电动间歇牵引疗法进行治疗,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共14次;对照组患者仅采用颈椎电动间歇牵引进行治疗,每日1次,持续治疗2周,共14次。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患者的临床疼痛症状及颈椎曲度变化进行评价。[结果]临床疗效分析方面,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76.47%,试验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显示,试验组治疗方法对于改善患者局部疼痛症状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颈曲值比较分析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颈曲值比较显示,试验组改善颈椎曲度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该研究初步证明了推拿手法配合颈椎电动间歇牵引对于改善颈椎曲度异常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恢复其颈椎曲度具有较好疗效,值得临床中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艾灸颈夹脊(1~4)和悬钟配合常规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艾灸颈夹脊(1~4)和悬钟配合常规针刺的治疗组和单纯针刺治疗的对照组,每组45例.治疗组针剌风池、颈夹脊(1~4)、天柱、肩井等穴位,艾灸颈夹脊(1~4)与悬钟穴;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其操作同治疗组中的针剌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积分、压痛积分及Borden氏颈椎生理曲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愈显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与压痛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艾灸配合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疗效较好,能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消除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颈性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将12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针刺电针仪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针刺结合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及相关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流速度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一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评分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针灸结合放血治疗颈性眩晕临床效果明显,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针刺联合放血的治疗方式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胡静  赵莉  庞青民  王承惠  孙洁  张静静  李博  焦永伟 《新中医》2021,53(10):125-128
目的:观察定点正骨复位联合针刺治疗颈椎生理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8例颈椎生理曲度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正骨复位手法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生理曲度恢复情况,统计2组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临床症状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69.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各项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点正骨复位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纠正患者颈椎生理曲度,减轻患者疼痛和临床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青年颈椎曲度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组(治疗组)及常规针刺结合推拿疗法组(对照组)各32例。两组治疗频次均为3次/周,3周结束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和颈椎生理曲度D值的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随访脱落1例,治疗后两组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椎生理曲度的D值都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治疗前后颈椎生理曲度D值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组显愈率为81.25%(26/32)和总有效率为93.75%(30/32),均优于常规针刺结合推拿疗法组的61.29%(19/31,P0.05)和80.64%(25/31,P0.05)。结论:项七针结合颈椎微调法能有效缓解颈部疼痛、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是治疗青年颈椎曲度异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