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汤建明  欧阳臻  冯旭  方静  曹旭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16):2246-2249
目的: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浓度,分别比较红花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片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别,探讨复方配伍对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以相同剂量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50 mg·kg-1)对大鼠分别灌胃给予红花药材提取物和复方脑得生片,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利用3P97软件处理数据,进行药动学模型拟合并计算二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血浆浓度在0.03~2.56 mg·L-线性关系良好,血浆中最低检测限和最低定量限分别为10,30μg·L-1.高、中、低浓度样品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3±1.4)%,(92.8±1.8)%,(98.4±2.0)%.大鼠灌胃给予红花提取物和脑得生片后的药-时曲线均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t,AUC0-∞,Cmax和tmax在红花提取物和脑得生片各组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专属、准确、灵敏,适用于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脑得生片中其他配伍药材可以促进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吸收,提高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注射剂对家兔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体内实验法,观察三种剂量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10mg/kg、5mg/kg和2.5mg/kg)对由花生四烯酸(AA,0.35mmol/L)、二磷酸腺苷(ADP,300μmol/L)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3.6nmol/L)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以及血小板超微结构的变化;并单独研究了以PAF为诱导剂的情况下,血浆GMP-140的含量。结果:各剂量HSYA注射剂(10mg/kg、5mg/kg和2.5mg/kg)能抑制AA、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扫描电镜显示,各剂量HSYA注射剂能减少AA和PAF诱导后的聚集型血小板数量并使树突型血小板突起变少变短;另外,各剂量HSYA注射剂还能降低GMP-140的含量。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注射剂具有显著的抗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小板的活化,从而为临床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提供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心脑脉舒口服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与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方法,测定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胆固醇(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Highdensitylipoprotein,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h Lipoprotein,LDL-C)的含量。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含量测定方法准确性、重复性良好,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与高脂血症大鼠降血脂作用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可作为心脑脉舒口服液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苏木对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RP-HPLC测定红花单煎液和红花-苏木配伍液灌胃后正常大鼠血浆中HSYA的血药浓度,DAS 2.0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红花单独给药、红花-苏木配伍给药,HSYA在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均为二室开放模型;配伍后,HSYA的分布半衰期t1、2α、吸收半衰期t1/2Ka、表观分布容积VL/F显著减小,达峰时间tmax有所提前.结论:苏木可加快HSYA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加快HSYA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减少HSYA在体内的蓄积.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比较大鼠口服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体、红花提取物及复方脑得生片后羟基红花黄色素A胆汁及尿、粪排泄动力学差异。方法 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给药后大鼠胆汁及尿、粪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分别计算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累计排泄量及排泄率。结果 灌胃给予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体、红花提取物和复方脑得生片后24 h的胆汁累计排泄率分别为(0.164±0.072)%、(0.125±0.044)%、(0.056±0.016)%;尿中累计排泄率分别为(0.075±0.004)% 、(0.156±0.01)%、(0.024±0.002)%;粪中累计排泄率分别为(46.7±20.4)%、(54.5±18.8)%、(26.8±8.61)%,其累计排泄率在各组间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 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体、红花提取物、复方脑得生片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排泄存在明显差异,显示红花中的其他成分影响了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体内的吸收与利用,而复方配伍后可增加红花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体内的利用程度,减少羟基红花黄色素A以原型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6.
《中成药》2015,(11)
目的研究谷红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比较单体状态与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药代动力学差异。方法 HPLC法测定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后大鼠血浆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浓度,运用PKSolver 2.0软件拟合药时曲线,对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体与谷红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α、β、t1/2α、t1/2β、C0、V、CL、AUC0-150、AUC0-inf分别为(0.306 9±0.136 4)和(0.091 8±0.079 3)/min,(0.016 4±0.003 1)和(0.010 5±0.003 0)/min,(2.738 6±1.163 4)和(22.020 0±19.970 3)min,(43.819 9±8.607 7)和(74.941 1±32.794 3)min,(21.309 8±2.957 3)和(26.579 9±3.763 5)μg/m L,(0.098 1±0.013 5)和(0.078 6±0.010 7)L/kg,(0.003 4±0.000 5)和(0.001 2±0.000 2)(L/kg)/min,(567.774 4±66.149 7)和(1 391.658 0±159.754 7)(min·μg)/m L,(625.723 0±96.292 6)和(1 734.929 2±222.467)(min·μg)/m L。结论与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体比较,谷红注射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大鼠体内的AUC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7.
王建明  邹恬  张媛媛  范宁 《中成药》2011,33(6):947-949
目的 测定红花黄色素粉针剂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方法 采用超滤离心法除掉血浆蛋白,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低、中、高剂量静脉注射后的羟基红花黄色素A血药浓度进行测定.结果 低、中、高剂量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77.22%、78.31%、78.10%.结论 羟基红花黄色素A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在静脉给予5~20 mg/kg范围内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具有质量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单用及合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复制大鼠MI/R损伤模型,缺血30 min,再灌注180 min,再灌注即刻尾静脉给药。将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素组(2 mg·kg-1)、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0.05 mg·kg-1)、丹红注射液阳性对照组(2 m L·kg-1)及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合用组[2.05 mg·kg-1,等同于丹红注射液(DHI)中相应的含量],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给予0.9%氯化钠溶液(2 m L·kg-1)。再灌注结束后,伊文思蓝(EB)、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蓝(TTC)双染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 Tn I)水平;试剂盒比色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活力;肢体导联ECG监测ST段变化。结果:造模后各组大鼠心梗面积、血清c Tn I、LDH和CK-MB水平均有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各用药组均可改善MI/R损伤;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合用后大鼠心梗面积(P0.05)、血清中CK-MB、c Tn I、LDH的浓度显著下降(P0.05)。结论:丹参素、羟基红花黄色素A对各项药效指标均具有改善作用,两者合用后在降低心梗面积、抑制c Tn I、LDH和CK-MB水平方面作用加强,对MI/R损伤心肌起到增强保护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A、芍药苷单用及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银杏内酯5mg/kg组、羟基红花黄色素A 5mg/kg组、芍药苷5mg/kg组和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组(5mg/kg+5mg/kg)。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MCAO)。脑缺血1h再灌注6h后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尾静脉注射给药;给药7天后,再次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脑组织中IL-1β和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ICH)检测缺血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NF-κB/p65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用药7天后,与模型组比较,银杏内酯组(5mg/kg)、羟基红花黄色素A组(5mg/kg)、芍药苷组(5mg/kg)和合用组(5mg/kg+5mg/kg)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少,脑组织IL-1β和TNF-α含量明显减少,海马组织NF-κB p65表达明显减弱;且合用组对炎症因子表达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结论:羟基红花黄色素A与芍药苷联合用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损伤具有协同保护作用,且显著优于单独使用,协同作用与下调脑组织中NF-κB的表达,减少炎性因子IL-1β和TNF-α的生成,从而减轻脑缺血后脑组织的继发性炎症反应,发挥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合用时注射用双黄连中绿原酸在大鼠体内血药浓度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成2组,尾静脉给药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单独给予注射用双黄连及与地塞米松合用后不同时间点的大鼠体内绿原酸血药浓度,并对所得数据用DAS2.0软件进行分析,求出其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静脉给药后,绿原酸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开放模型,在单用和复合给药时的分布半衰期(t1/2α)、总消除率(Cl)和药-时曲线下面积(AUC)等主要药动学参数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给药剂量下,单用和合用的血药浓度变化有较大差异;两者合用时,地塞米松对绿原酸的药动学有显著影响,促进大鼠体内绿原酸的消除,从而加速双黄连的代谢。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实施颈静脉插管手术后,单次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10 mL·kg-1,含丹参素1.472 9 g·L-1,原儿茶醛0.229 0 g·L-1),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最大浓度(Cmax)分别为(73.73±11.46),(4.60±3.39)m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8±0.20),(1.13±0.6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19±5.12),(2.15±1.56)mg·L-1·h。结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舒胸胶囊微粉对急性血瘀大鼠全血黏度和血浆α颗粒膜蛋白/alpha-granular membrane protein(GMP-140)、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TM)含量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舒胸胶囊微粉0.094 5,0.283 5 g·kg-1组、舒胸胶囊0.094 5,0.283 5 g·kg-1组及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ig给药,每日1次,连续给药14 d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各组均采用肾上腺素加冰浴的方法复制急性血瘀模型,次日腹主动脉取血,肝素抗凝,检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GMP-140及TM含量。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全血低切、中切、高切黏度及血浆GMP-140及TM含量显著升高;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舒胸胶囊微粉、舒胸胶囊均可降低大鼠全血黏度及血浆GMP-140及TM含量,以舒胸胶囊微粉高剂量组疗效最佳。结论: 舒胸胶囊微粉能够改善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性,具有明显的活血化瘀作用,其作用机制与降低大鼠血浆GMP-140及TM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多烯紫杉醇LC-MS方法,并分别研究白芷中3个香豆素成分(欧前胡素、异欧前胡素及氧化前胡素)对多烯紫杉醇药代动力学的影响。以紫杉醇为内标,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LC-MS测定,方法经特异性、线性范围、准确度、精密度、稳定性等确证适合用于血浆中多烯紫杉醇的测定。试验采用每组6只大鼠,分别口服灌胃给予多烯紫杉醇(50 mg·kg~(-1))组、氧化前胡素(8 mg·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 mg·kg~(-1))组;欧前胡素(15 mg·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 mg·kg~(-1))组、异欧前胡素(15 mg·kg~(-1))配伍多烯紫杉醇(50 mg·kg~(-1))组。LC-MS测定给药后血浆中多烯紫杉醇浓度,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并用DAS 2.0软件计算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多烯紫杉醇与3个香豆素成分配伍前后其药代动力学参数有了明显的变化。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性增加,药峰浓度(Cmax)显著提高。表明白芷香豆素类化合物能促进多烯紫杉醇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三者对多烯紫杉醇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影响作用氧化前胡素最强、异欧前胡素次之、欧前胡素最弱。  相似文献   

14.
冯彬彬  张建海  徐晓玉 《中草药》2014,45(18):2664-2668
目的探讨川芎嗪、阿魏酸对延胡索乙素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规律的影响。方法 32只SD大鼠,分为延胡索乙素(20mg/kg)组、延胡索乙素(20 mg/kg)+阿魏酸(50 mg/kg)组、延胡索乙素(20 mg/kg)+川芎嗪(30 mg/kg)组、延胡索乙素(20 mg/kg)+川芎嗪(30 mg/kg)+阿魏酸(50 mg/kg)组,各组单剂量ig给药,采用RP-HPLC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血浆中延胡索乙素的浓度,DAS2.0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延胡索乙素与阿魏酸或者川芎嗪联合给药时,AUC0~t、和Cmax与延胡索乙素单独给药相比显著增加,tmax、t1/2和MRT0~t比延胡索乙素单独给药时显著延长(P<0.05);延胡索乙素同时与阿魏酸、川芎嗪二者联合给药时AUC0~t、MRT0~t、t1/2和tmax与延胡索乙素单独给药相比显著增大(P<0.05),而Cmax与延胡索乙素单独给药时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阿魏酸、川芎嗪可以显著增加延胡索乙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并显著延长延胡索乙素在大鼠体内的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注射用丹心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含量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以Agilent Zorbax Extend C18柱(250mm×4.6mm,5μm)为固定相,乙腈-0.03%磷酸为流动相.在0~65min,乙腈量从2%上升到33%,检测波长为280nm和403nm,流速0.8mL·min^-1。结果:4种成份分离良好,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红花黄色素进样量分别在范围0.313—3.756μg,0.053-0.6362μg.0.567—6.809μg和0.0443—0.5321μg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丹参素102.1%,RSD=1.1%;原儿茶醛97.3%,RSD=1.2%;丹酚酸B99.3%,RSD=1.2%;羟基红花黄色素A100.6%,RSD=1.5%。结论:本法简单、快捷、适合于测定注射用丹心宁中丹参素、原儿茶醛、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狗脊蒸后切与切后蒸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狗脊的不同炮制工艺并优选其蒸制工艺。方法:采用HPLC测定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流动相甲醇-1%冰乙酸(5∶95),检测波长280 nm。以原儿茶酸、原儿茶醛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比较鲜药材蒸后切片、切片烘干润蒸、蒸制、放置氧化后蒸制等工艺,确定合理的炮制方法;通过正交试验考察浸润时间、蒸制时间、闷润时间对狗脊鲜片烘干润蒸工艺的影响。结果:选择鲜狗脊切片烘干后润蒸的炮制方法,其最佳炮制工艺为生狗脊片室温浸润1 h,武火蒸制4 h,停火闷润4 h;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质量分数分别为1.561,0.107 mg·g-1。结论:优选的蒸制工艺节时、节能,合理可行,为狗脊的产地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冰片对原儿茶酸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冰片对原儿茶酸在家兔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建立测定家兔血浆中原儿茶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将12只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2组,分别灌胃原儿茶酸(原儿茶酸30 mg·kg~(-1))及原儿茶酸.冰片(原儿茶酸30 mg·kg~(-1)+冰片15 mg·kg~(-1)),采用RP-HPLC法测定家兔给药后不同时间血浆中原儿茶酸的浓度,DAS 2.0药动学软件拟合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原儿茶酸在0.04~2.0 mg·L~(-1)线性良好(r=0.998 3).原儿茶酸与冰片配伍给药可使原儿茶酸的吸收半衰期(t_(1/2Ka))明显减小,药物达峰时间(T_(max))显著缩短,血药浓度曲线下面积(AUC(_0~∞)))增加,表观清除率(CL/F).降低,同时表观分布容积(V_1/F)也相应的减小.结论:冰片促进原儿茶酸在家兔体内的吸收,使其吸收量增加,排泄减缓,可提高原儿茶酸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延寿液对大鼠吸入臭氧所致皮肤衰老的延缓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维生素E组(13.5 mg·kg-1),延寿液低、中、高剂量组(45,90,180 mg·kg-1),每组8只,正常组吸入空气,造模组吸入臭氧(1.2±0.2)mg·L-110 h·d-1×45 d染毒,造模的同时给予延寿液。45 d后动脉取血获得血清与血浆,取大鼠两肩胛至两髂骨之间的背部皮肤,检测血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脂质(LPO)含量,皮肤羟脯氨酸(Hyp)含量,皮肤组织学观察。形态计量表皮厚度、弹性纤维、胶原纤维、网状纤维、肥大细胞颗粒的体积比,比较组间变化的显著性。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大鼠GSH-Px,CAT,SOD活力明显下降(P0.01),LPO含量明显升高(P0.01),Hyp含量明显降低(P0.01);表皮变薄,基底细胞减少,胶原纤维排列稀疏,弹性纤维变短,数量减少,网状纤维较少,出现肥大细胞脱颗粒。延寿液低、中、高剂量组均能明显升高GSH-Px,CAT,SOD活力(P0.05,P0.01),明显降低LPO含量(P0.01),明显升高Hyp含量(P0.05,P0.01),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网状纤维均增多,增加表皮厚度,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现象。结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恢复组织结构,延寿液可延缓大鼠吸入臭氧诱导的皮肤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