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介绍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方法:2011年5月~2012年12月,对于116例行单侧TKA的骨关节炎患者,术后1、3、5天复查血红蛋白,低于90g/L者给予输血治疗。以同期在我院其他科室行单侧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共纳入132例为对照组。观察此规范化管理办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与输血需求量的影响。结果:术后实验组总失血量为(818±352)ml,对照组失血量为(1578±659)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显性失血量:实验组显性失血量(171±152)ml,对照组引流量为(388±274)m1.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规范化的围手术期血液保护管理经验对于降低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医疗费用中的各项组成与手术方式的相关性,为人工全膝关节感染翻修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统计2000年到2010年于本组因感染行人工全膝关节翻修术的患者,并按纳入标准选取符合要求的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50~85岁,平均66.6岁。分析并比较其围手术期发生相关费用组成,同时选取同期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匹配的初次人工关节置换患者,并对一期、二期翻修及初次人工关节置换进行费用对比,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23例患者翻修手术的平均费用为(98736.94±44330.23)元,一期翻修住院时问及治疗费用明显较二期翻修者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84,P〈0.05;t=2.94,P〈0.05);与初次膝关节置换相比,翻修手术住院13及翻修费均明显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165,P〈0.05;t=5.678,P〈0.05)。翻修手术中更换部分关节假体组件的翻修方式较全部更换更为经济,但风险更大。翻修假体及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仍然是整个医疗费用中最大的部分,占整个治疗疗费用77.42%。结论膝关节感染是膝关节置换术后翻修的重要原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和手术方案可以极大的减少医疗费用的消耗。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口服应用蔗糖铁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3组:静脉用药组40例,口服用药组40例,空白对照组40例,静脉用药及口服用药组铁剂用药总量均为300 mg/d,术前应用3 d,术后应用4 d。比较3组红细胞比容下降最大值、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 结果静脉用药组术后输血率、Hb平均下降最大值、平均总失血量、Hct平均下降最大值明显低于口服用药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口服用药组与空白组的输血率、围手术期总失血量、HGB下降最大值、Hct下降最大值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脉应用蔗糖铁可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量,并降低术后输血率,效果要优于口服应用蔗糖铁和空白对照组。口服应用蔗糖铁和空白对照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一期双膝关节与单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比较一期双膝关节与单膝关节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 1996年10月至2006年10月,行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97例,男112例,女385例;年龄24~86岁,平均66岁;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171例,单膝关节置换术32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合并症、围手术期并发症等.结果 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及术前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出血量为1050.90 ml(963.36~1138.44 ml),输血量为400~2800 ml;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出血量为466.75 ml(444.85~488.65 ml),输血量为0~1200 ml.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单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消化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浅表伤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及术后2年深部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与单膝关节置换术相比,术后心血管系统并发症(P=0.0003)及神经系统并发症(P=0.0356)的发生率增高.结论 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积极治疗术前合并症,对降低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的风险至关重要.当患者术前存在心脑血管合并症时,应避免采用一期双膝关节置换术.对于存在高风险的患者,术前应向其充分交待手术风险及术中有临时决定改为分期手术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寻找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最佳预防方案,评价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持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2002年1月~2005年12月对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者280例(均为单侧关节置换)根据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的不同,采用分层随机化的方法前瞻性地分成空白对照组(对照组,n=70)、单纯抗凝组(抗凝组,n=70)、单纯早期被动活动组(CPM组,n=70)和抗凝+CPM锻炼治疗组(观察组,n=70)。手术后第4天观察各组患者下肢的肿胀情况,并行术侧下肢彩色多普勒血管检查,诊断DVT。统计各组中DVT的发生率,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抗凝组术后DVT发生率25.7%,CPM组30.0%,观察组12.9%,对照组45.7%,经统计学检验,观察组术后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围手术期抗凝并早期被动活动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对围手术期失血量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KA的10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随机分成全程组(手术开始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和短时组(术中截骨完成后至假体安装完成使用止血带),记录2组手术时间、使用止血带时间、肢体肿胀程度、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术后是否能主动直腿抬高、有无大腿疼痛,比较2组间的差异。结果2组间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短时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全程组(P〈0.001);短时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较全程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TKA术中短时应用止血带并未增加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可降低输血率以及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8.
中药膳食配合运动干预对肥胖性脂肪肝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血液稀释(AHH)联合控制性降压(CH)对减少脊柱手术患者术中失血的效果。方法 将42例脊柱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全麻诱导后采用AHH和CH;对照组麻醉后常规输注复方乳酸钠。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尿量以及术前、术毕、术后第1、7天的Hb和Hct值。结果 观察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尿量显著多于对照组(均P〈0.01);两组术后不同时段Hb和Hct值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AHH联合CH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输血,且对Hb和Hct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行初次TKA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术中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MPH组;另40例术中未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人数和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数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MPH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72.6±5.5)min和(7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3.6±53.2)ml和(377.4±55.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输血人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MPH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可见失血量分别为(189.7±22.0)ml和(264.6±4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563.4±56.0)ml和(642.0±7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可以有效降低TKA的总失血量,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自体输血在人工关节置换术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人工髓、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较大,尤其是膝关节置换术后平均引流量达600~800ml,常需输血治疗。而异体输血可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因此自体输血技术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介绍自体输血的初步经验。方法自1991年起,我院骨关节科共对433例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了自体输血技术,主要方法包括术前预存自体血和术后引流血回输技术。结果单纯依靠术前预存自体血输血组,术后约有69%(258/374)的患者无需异体输血而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其中93.4%(241/258)为单侧关节置换患者,6.6%(17/258)为双膝、双髋或单侧膝髋同时置换的患者;而在单纯术后引流血回输组和两种方法结合组,这一比例则分别为36%(5/14)和75.6%(34/45)。结论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加术后引流血回输的方法,可使多数施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术的病例避免了异体输血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的作用。方法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对45例骨关节炎患者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根据止血带不同的使用方法分为两组,A组24例,在安装假体前至安装假体后骨水泥硬松开止血带;B组21例,在手术开始至安装假体完毕,骨水泥硬化后松开止血带,术野止血后关闭伤口。观察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量、术后患肢肿胀情况和术后HSS评分。结果手术时间(t=3.0,P〈0.05)、术中(t=9.2,P〈0.05)和术后(t=13.5,P〈0.05)出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但是总出血量(t=0.6,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患肢肿胀情况(t=2.3,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减少使用止血带时间可能利于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使用氨甲环酸(TX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对88例(88膝)行初次TKA术的退变性骨关节炎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化研究。患者随机分为使用TXA(TXA组)和使用安慰剂(对照组)两组。TXA组,在松止血带前15 min静脉给予15 mg/kg剂量的TXA;对照组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共11例失访(TXA组,5例;对照组,6例),剩下77例(TXA组,39例;对照组38例)患者纳入最终分析,对其术中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总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量、和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术后24 h D-二聚体,下肢瘀斑发生率、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如年龄(t=0.390,P〉0.05)、性别比(Х^2=0.127,P〉0.05)、合并疾病(Х^2=0.142,P〉0.05)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TXA组术后24 h引流量(t=6.512,P〈0.01)、总引流量(t=4.913,P〈0.01)、隐性失血量(t=5.980,P〈0.01)、总失血量(t=5.808,P〈0.01)、24 h D-二聚体值(t=18.401,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XA组术后第3天血红蛋白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4.815,P〈0.01);TXA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例(共1200 ml)和4例(共1400 ml)患者接受异体输血(P〉0.05)。TXA组和对照组下肢远端深静脉血栓均为3例(P〉0.05)。TXA组下肢瘀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6%vs.18.4%,P〈0.05)。结论静脉使用TXA,能够安全有效的减少TKA围手术期失血量,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TKA)后夹管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相比自体血回输方案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接受初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的骨性关节炎患者91例(103膝),随机分为夹闭组(53膝)和回输组(50膝)。夹管组TKA术后夹闭引流管6h后开放,回输组术后6h内引流液过滤后回输。统计术后总引流量和自体血回输量、异体血输血量,同步监测术前和术后第1、3、6天血常规,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出血量和总失血量。记录手术前后的患肢周径了解肢体肿胀幅度,记录切口愈合等级判断感染并发症,检查术后下肢血管超声排查下肢静脉血栓(DVT),记录术后关节活动度了解关节粘连情况。结果夹管组总引流量(161.13±138.63)ml,与回输组(798.20±337.9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12.65,P〈0.01)。夹管组隐性失血量(712.77±338.22)ml,与回输组(793.54±325.50)ml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1.23,P〉0.05);但夹管组总失血量(1024.85±422.68)ml,与回输组(1561.54±416.83)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6.48,P〈0.01)。夹管组异体血输注率56.00%,平均输血量(150.94±159.74)ml,与回输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异体血输血率65.31%(x~2=0.90,P〉0.05),输血量(200.00±169.71)ml(t=1.50,P〉0.05)]。术后第1、3、6天夹管组大腿及小腿周径增幅与回输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4d膝关节夹管组活动度(96.53°±6.07°),与回输组(96.72°±6.8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0.15,P〉0.05)。夹管组出现2例切口乙级愈合,1例股深静脉血栓(DVT),回输组切口全部甲级愈合,无DVT发生,但是,切口感染率和DVT发生率无组间统计学差异(t=0.17,P〉0.05)。结论 TKA术后引流管暂时夹闭6h后开放的引流方案较自体血回输方案可显著减少术后失血和引流量,不增加异体血输血率和输血量,同时,不影响肢体肿胀程度和术后近期关节活动度,不增加感染、DVT等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已成为治疗膝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OA)的有效方法。但在治疗满意度上,男女之间差别较大。 目的:比较采用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与普通高屈曲度假体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2008年3月至2011年11月,55例(79膝)女性OA患者接受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A组:24例37膝,采用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美国Zimmer公司);B组:31例42膝,采用普通高屈曲度假体(美国Zimmer公司)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并发症、KOOS (Knee injury and Osteoarthritis Outcome Score)评分、主观满意指数(satisfaction in-dex,SI)、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最大屈曲度、膝前疼痛发生率。 结果:55例患者中4例失访,平均随访35.2个月(24~50个月),KOOS各项评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组间及组内膝关节活动度、最大屈曲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1)。组间主观满意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1)。A组下肢静脉血栓1例,给予抗凝治疗后痊愈;B组膝关节浅度感染1例,膝前反复痛7例,两组膝前疼痛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病例无膝关节僵直、神经血管损伤、假体松动。 结论:Gender Solutions Nex-Gen与普通高屈曲度假体均能有效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但Gender Solutions Nex-Gen膝关节假体符合女性膝关节解剖,满意度、临床疗效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65岁以上老年全膝关节置换(TKA)患者人群中,观察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对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预防作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2009年10月~2010年12月,195例接受TKA的老年患者(男61例,女134例,平均年龄70.1岁),随机分配进入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不同抗凝方案。(1)研究组:口服利伐沙班10mg,每日一次至术后14d;(2)对照组: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按体重调整剂量,每天一次,至术后10d。对比术后早期和术后6周时两组病例中DVT的发生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早期研究组DVT发生率为8.33%,对照组为17.17%,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6,P〉0.05)。至术后6周随访时,研究组DVT发生率无改变而对照组DVT发生率增加了3.0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583,P〈0.05)。两组病例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分别为13.5%和15.2%(X^22=0.104,P〉0.05)。结论在老年TKA患者围手术期口服利伐沙班能够获得与常规针剂抗凝相似的DVT预防疗效。较长的治疗时间使得在术后6周时,老年TKA患者的DVT风险较常规抗凝更低。老年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的出血风险与常规抗凝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比洛芬酯对膝关节置换手术后患者运动痛及功能恢复的镇痛的效果。方法本组333例TKA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分为二组:A组PCA镇痛+氟比洛芬酯,B组PCA镇痛。记录两组各时间点的VAS评分,镇静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安全评价指标。结果二组之间VAS评分(t=2.900,P〈0.05)、活动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7,P〈0.05),镇静状态评分无统计学意义(t=1.337,P〉0.05)。恶心、呕吐、瘙痒、运动及感觉障碍,A组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比洛芬酯用于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静脉镇痛效果确切,镇痛满意度高,可安全用于膝关节置换患者手术镇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