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辉  马建兵  姚舒馨  陈信林 《骨科》2016,7(5):313-316
目的:探讨个性化手术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 PSI)对现代血液保护条件下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106例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骨关节炎患者,根据入组的患者是否接受CT检查及PSI辅助手术分为PSI组(54例,接受PSI辅助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对照组(52例,行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所有患者均行后稳定型表面膝关节置换术,接受统一的血液保护和抗凝方案。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1、3、5 d的血常规,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7~10 d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发生情况。结果 PSI组总失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579±312)ml、(182±163)ml,而对照组的两项数据分别为(622±326)ml和(208±224)ml;PSI组的输血率为12.96%(7/54),对照组为13.46%(7/52);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分别为20.37%(11/54)、17.31%(9/52)。以上各项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运用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前提下,PSI的使用不能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但其在改善力线方面的潜在优势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选择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引流与否的差异.方法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100例单侧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为未引流组和引流组(对照组),每组50例,进行前瞻性研究.通过Gross方程推算,对术后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和输血量进行分析;并对两组术后并发症及功能恢复状况进行比较.结果 引流组患者总失血量为(535±295)ml,隐性失血量为(513±290)ml;对照组患者总失血量为(853±331)ml,隐性失血量(689±324)ml;未引流组总失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t=5.4611,P<0.05).未引流组患者术后输血量为(112±226)ml,对照组(316±283)ml,未引流组明显少于对照组(t=3.9852,P<0.05).术后输血人次未引流组为11例,对照组为32例,未引流组输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未校正χ~2=18,P<0.05).两组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功能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全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不放引流组无论总失血量,还是术后输血量均少于对照组,且输血率低.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背景: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其常伴随显著的失血且需要输血,人工合成抗纤溶药氨甲环酸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的:探讨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氨甲环酸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失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9月至2013年3月行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未使用氨甲环酸患者291例(对照组)和2013年4月至9月术前静脉单剂量使用15 mg/kg氨甲环酸患者220例(氨甲环酸组)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住院时间,失血量,输血及血栓事件发生率。结果:氨甲环酸组围术期平均总失血量和输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3.30±355.65)ml vs(1275.20±453.75)ml,5.45%vs 20.62%,P〈0.001]。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00%和5.15%(P=0.937)。氨甲环酸组中1例(0.45%)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照组2例(0.6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1例出现肺栓塞。术后第1天、第3天氨甲环酸组的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术前静脉滴注15 mg/kg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初次单侧非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术期的失血及输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生机制。方法选取2008年5月至2011年5月136位患者192例TKA,患者平均年龄67.5岁,其中单侧膝关节置换80例,双膝关节同期置换56例,同组医师采用同种术式完成,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利用Gross方程,计算患者的术后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以及血红蛋白降低情况,记录年龄、性别、术侧、BMI、输血等危险因素,通过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各组之间隐性失血量有无差别,分析影响TK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结果单侧TKA总失血量1650ml,隐性失血830ml;双膝同期置换者总失血量2864ml,隐性失血1487ml。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TKA,男性及应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多于对照组(P〈0.01),双膝同期置换隐性失血量比例较大(X^2=6.836,P〈0.01),高龄肥胖患者隐性失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单膝)X^2=21.587,P〈0.01,双膝X^2=29.233,P〈0.01)。结论TKA术后失血量较高,其中隐性失血比例占50%以上。男性双膝同期置换的患者,年龄〉70且BMI〉27.0,使用自体血回输均是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的临床观察,明确氨甲环酸是否既可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而又不增加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方法通过前瞻性随机选择初次单侧TKA患者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术后均按指南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发生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结果对照组术中失血量(58.3±20.3)m L,多于实验组(54.5±15.1)m 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8)。对照组术后引流量(370.0±171.9)m L,多于实验组(145.9±137.9)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显性失血量(428.3±177.7)m L,多于实验组(200.5±136.4)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实验组Hb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术后第1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术后第3、5天实验组和对照组Hb下降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14 d、1个月、3个月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和严重出血事件。结论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控制术后失血量,降低输血率,同时不增加术后DVT和P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静脉重复剂量给药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评估。方法:对2011年4月-2012年4月90例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90例患者被随机分为3组,(A组)对照组30例:(B组)单次剂量组30例: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C组)双次剂量组30例:分别于术中松止血带前10min、术后3h各1000mg氨甲环酸静脉滴注。记录术后48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术后12h血红蛋白减少量、输血量,术后14天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症状。结果: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双次剂量组最低。术后12h血红蛋白保持水平单次剂量组及双次剂量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输血量双次剂量组明显低于单次剂量组和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术后14天彩色多普勒检查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氨甲环酸并没有增加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的风险,另外,重复剂量给药可以显著减少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输血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与骨性关节炎(OA)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时的失血量,为制定适宜的输血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实施TKA的RA(30例)与OA(62例)共92个膝关节为研究对象,筛选时制定了严格的剔除方案,比较两组行TKA时总失血量。结果RA组TKA的平均失血量为(334.33±221.87)ml,OA组TKA的平均失血量为(495.97±242.83)ml。两组失血量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同膝关节疾病行TKA时失血量有差异,因而在制定输血方案时应因病制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的特点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应用Interta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07例,其中男46例,女61例,平均年龄73.08岁。骨折依照OTA/AO分型:A1型41例,A2型66例。均为初次单侧新鲜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24h补液总量不超过2000ml。通过Gross方程计算隐性失血量。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65.9±5.6)min,围手术期失血总量平均(1072.0±36.0)ml,其中显性失血量平均(182.0±13.6)ml,隐性失血量平均(917.0±16.3)ml。男女组间隐性失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AO/OTA31A1和AO/OTA31A2组间隐性失血量和总失血量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ntertan手术虽为微创手术,术中显性失血量较少,但隐性失血量较多,在临床工作中应当注意患者术后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复查血常规和给予相应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女性骨关节炎患者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围手术期输血量和输血需求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符合本组严格病例筛选标准的59例女性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病历资料,这些患者均为接受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共71个膝关节)。评估患者年龄、高血压病史、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时间、假体厂家、术前血红蛋白值及血沉值等临床因素对围手术期出血量以及输血量的影响。结果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较血沉值正常患者围手术期的输血量更大(Z=-2.015,P〈0.05),血沉值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沉值与围手术期输血量呈正相关(r=0.347,P〈0.01)。在年龄1〉65岁患者中,术前血沉值异常患者围手术期输血量比血沉值正常患者明显增多(Z=-2.915,P〈0.01),血沉值(P〈0.01)与血红蛋白值(P〈0.05)对输血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血沉值与输血量的正性相关有高度显著性(r=0.489,P〈0.01)。结论对于女性骨关节炎患者,术前血沉值可能是预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输血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使用个体化导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 ,PSI)因无需髓腔内操作在理论上可减少TKA围术期失血量。本研究目的是验证在现代血液保护条件下PSI是否可进一步降低失血量。 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选择接受PSI辅助的TKA患者共54例为PSI组,同期进行传统TKA手术的患者52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后稳定型表面膝关节置换术,接受统一的血液保护和抗凝方案。记录患者术后引流量,术后第1、3和5天血常规,人均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7-10天接受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 结果:PSI组总失血量和引流量分别为579 ±312ml (389–914 mL),182 ±163ml (20–310 mL);而对照组两项数据为 622 ±326ml (383–1042 mL)和208 ±224ml (10–494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 ,P=0.20)。PSI组平均输血率为12.9% (7/54),对照组13.5%(7/52)。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0)。两组DVT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研究证实在运用多模式血液保护技术的前提下,PSI的使用不能降低TKA围术期的失血量和输血需求,但它在改善力线方面的潜在优势仍使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两种不同止血带使用方法对围手术失血总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60例60~75岁单侧TKA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组(30例,术中采用截骨完成后使用止血带至手术结束)和B组(30例,术中采用全程在止血带下完成手术),所有手术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比较A、B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出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及手术时间的差异。结果 A组在显性失血量、手术时间较B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比例、输血量A组较B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手术当中截骨完成后开始使用止血带的方法,是一种能够明显减少围手术期总失血量、降低输血比例及输血量的新手术方式,同时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探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中心自2011年8月~2012年11月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男22例,女68例,年龄55~ 81岁,平均69.28岁,病程2~16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5),试验组在松止血带时将1瓶100 ml氨甲环酸(规格100 m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 g)进行静脉点滴,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点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4 d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17):1576-1580
[目的]探讨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应用骨蜡止血的行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的42例患者资料。与同期未使用骨蜡治疗的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按1∶1配对,配对条件为诊断相同、性别相同、年龄相近(±3岁)、BMI相近(±2)、膝关节影像学相似;手术及术后处理相同。对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比例、临床效果(膝关节疼痛VAS评分、关节活动度、膝关节HS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评估,分析骨蜡减少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出血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病例年龄、性别、BMI、术前Hb、PLT、HSS评分、术中止血带时间、术中失血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蜡组和对照组术后第1 d Hb分别为(109.88±10.71)g/L和(103.98±10.88)g/L、第3 d Hb分别为(94.67±8.64)g/L和(89.83±6.86)g/L,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5.71±173.04)ml和(453.93±163.39)ml、总失血量分别为(884.07±206.31)ml和(995.48±209.33)ml,其中术后24 h引流量分别为(138.10±110.74)ml和(206.31±107.64)ml。上述指标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肢体肿胀、切口愈合、感染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使用骨蜡封闭假体未覆盖截骨面及定位骨孔,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出血量,而且未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行初次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的个性化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对2011年12月~2016年12月在本院关节外科进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47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实施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的患者共263例为试验组;未施行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的患者共215例为对照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术后第3 d),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血制品输注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和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下降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和应用个性化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术期血液管理方案十分必要,可以减少围手术期失血,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5.
隐性失血对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手术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5年2月~2007年2月44例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及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推算术后平均显性失血量及平均隐性失血量。[结果]平均总失血量2065ml,其中显性失血量1198ml,隐性失血量867ml,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总失血量为2180ml,隐性失血量为937ml(42%);未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总失血量是1950ml,隐性失血量是799ml(41%);两组的隐性失血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双侧人工全膝关节同期置换术术后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较高,且使用自体血回输不能完全满足机体恢复体循环的需要,在围手术期要特别注意及时补充血容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21):1964-1967
[目的]评价术中静脉注射氨甲环酸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术后出血量、降低围手术期输血率的临床效果,证实静脉途径应用氨甲环酸不增加血栓的风险性。[方法]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0月由同一组外科医生完成的连续120例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术中静脉滴注15 mg/kg的氨甲环酸,另一组60例患者为未使用氨甲环酸组。通过测定患者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gb)的变化估算出术后失血量,并记录所有患者的输血情况。[结果]使用氨甲环酸组患者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输血率显著低于未使用氨甲环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未见明显差异;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全髋表面置换术(HRA)和传统全髋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总失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探讨两种术式不同的失血机制及其对手术创伤的影响。方法 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选择67例髋关节骨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施行HRA和THA,HRA组34例(34髋),THA组33例(33髋)THA,两组均为初次单侧关节置换。通过Gross方程,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差值算出所有患者的总失血量,记录显性失血量(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推算出隐性失血量。记录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将以上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HRA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都与THA组有统计学差异。总失血量HRA组和THA组分别为(1048.0±134.2)ml和(1466.0±167.4)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42.0±68.9)ml和(625.0±86.3)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P〈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66.0±93.9)ml和(379.0±162.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P〈0.05);平均隐性失血量分别为(240.0±43.4)ml和(462.0±71.5)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P〈0.05);平均术后住院时间HRA组也明显缩短,HRA为(4.6±0.9)d,THA为(6.1±0.9)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P〈0.05);平均手术时间HRA组则比HA组延长,HRA组为(114±13.9)min,THA组为(87±18.5)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P〈0.01)。结论尽管HRA比THA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都有延长,但总出血量明显降低,尤其是隐形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说明HRA出血相对偏少,创伤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口服应用蔗糖铁对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血量及输血率的影响。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初次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采用系统随机抽样法随机分为3组:静脉用药组40例,口服用药组40例,空白对照组40例,静脉用药及口服用药组铁剂用药总量均为300 mg/d,术前应用3 d,术后应用4 d。比较3组红细胞比容下降最大值、血红蛋白下降最大值、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 结果静脉用药组术后输血率、Hb平均下降最大值、平均总失血量、Hct平均下降最大值明显低于口服用药组和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口服用药组与空白组的输血率、围手术期总失血量、HGB下降最大值、Hct下降最大值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静脉应用蔗糖铁可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失血量,并降低术后输血率,效果要优于口服应用蔗糖铁和空白对照组。口服应用蔗糖铁和空白对照组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microporous polysaccharide hemospheres,MPH)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行初次TKA的患者80例,其中40例术中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MPH组;另40例术中未使用微孔多聚糖止血球,作为对照组。以手术时间、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人数和术后切口感染发生数为评价指标,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MPH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72.6±5.5)min和(75.0±4.6)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3.6±53.2)ml和(377.4±55.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输血人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59)。MPH组和对照组的术后可见失血量分别为(189.7±22.0)ml和(264.6±45.5)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总出血量分别为(563.4±56.0)ml和(642.0±75.0)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两组均未出现切口感染。结论微孔多聚糖止血球可以有效降低TKA的总失血量,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的影响,以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方法回顾性筛选、对比、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6月共52例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被诊断为股骨头缺血坏死、骨关节炎、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股骨颈骨折并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排除双侧同期置换髋关节、氨甲环酸过敏、凝血功能异常等患者。其中,实验组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而对照组术中不静脉使用氨甲环酸,两组均为26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等。采用卡方检验比较性别、患侧和基础疾病。 结果实验组围手术期总失血量(905±348)ml低于对照组(1 113±38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7,P<0.05)。同样,实验组隐性失血量(261±252)ml也低于对照组(429±3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27,P<0.05)。而实验组显性失血量(643±313)ml与对照组(684±237)ml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白蛋白及凝血指标等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合并两组数据后围手术期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98。 结论对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静脉使用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减少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但对显性失血量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