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湛江市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的发生情况。方法 对1994~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1994~2003年共报告AFP 199例,其中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16例,平均检出率为8.04%。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的AFP病例分析结果显示:病例以≤1岁儿童为主(14例),男性多于女性;地区分布无明显聚集性,发病季节高峰在每年12~2月;检出的疫苗株以Ⅱ型病毒为主(9例),残留麻痹率较高;VAPP发生率为0.37/100万,服苗VAPP发生率为0.22/100万,首次服苗发生率为1.87/100万,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0.15/100万。结论 脊灰疫苗株病毒可能在湛江市外环境发生循环.今后必须提高脊灰疫苗免疫覆盖率,以阻止脊灰疫苗株病毒的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阶段提供依据。方法分析无脊髓灰质炎阶段杭州市连续5年检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的发生情况。结果检出病毒相关株的AFP病例集中在2-3月龄的儿童占60%,全部为男性。零剂次免疫儿童占30%,VAPP的发生率为0.58/100万。结论提高VAPP诊断准确性,加强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阳性、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其残留麻痹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04 - 2009年江苏省(AFP)病例1 548例,采集粪便标本1 540例,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PV),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 540例中,检出PV60例,检出率3.90%,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男性多于女性;<1岁组阳性病例均高于1~2岁和≥3岁组;<1岁组、未服苗或服苗<3次、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60d的PV阳性AFP病例残留麻痹率均较高;首次服苗并分离出混合型脊灰病毒的5例病例均残留麻痹;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总发生率为0.29/100万,首次服苗后为1.56/100万.结论 江苏省仍有一定数量的脊灰疫苗株阳性病例和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发生;年龄、服苗史、服苗与麻痹时间间隔是残留麻痹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陕西省 1999~ 2 0 0 2年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相关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以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的发生情况。结果显示 :AFP病例集中在 0~ 2岁儿童 ,占 6 8 6 %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无地区、时间分布特征 ;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 6 2 9% ;VAPP发生率为 0 32 /1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和接触者VAPP发生率均为 0 16 /10 0万。建议提高VAPP诊断准确性 ,加强AFP病例监测 ,保证高水平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6.
<正> 黑龙江省最后一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是在1992年,在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临床麻痹病例以后,口服脊灰病毒疫苗(OPV)相关病例(VAPP)的发生就更引起我们的注意。黑龙江省1997-2001年的脊灰监测系统报告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中共检出了27例脊灰疫苗株病病毒例,并未进一步诊断是否为VAPP,本文就黑龙江省1997-2001年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甘肃省2001~2003年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从331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316例粪便标本中,检出脊灰病毒16例,检出率5.06%,均为脊灰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所有病例年龄≤5岁。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麻痹部位以单下肢和双下肢为主,分离出Ⅱ型脊灰病毒的病例残留麻痹最多。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的发生率0.87/100万,其中首次服苗后为0.98/100万,接触服苗者为0.50/100万。结论无脊灰维持阶段,VAPP、疫苗重组脊灰病毒(VRPV)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导致的病例不容忽视,保持高质量的监测和高水平接种率均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聊城市自1991年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但1992~2002年在32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有2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其中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  相似文献   

9.
聊城市自 1991年 7月以来未发现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 1992~ 2 0 0 2年在 32 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中有 2 8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 ,其中 2例确诊为口服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1 资料与方法AFP病例资料来自聊城市AFP监测系统 ;病毒分离鉴定结果由山东省脊灰监测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脊灰实验室提供。VAPP诊断标准依据GB 16 394 - 1996《脊灰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2 结果2 1 AFP病例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1992~2 0 0 2年合计检测AFP病例 36 2例 ,对其中 32 2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1997-2003年检出脊灰疫苗株AFP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加强AFP病例监测.维持我省的无脊灰状态。[方法]分析1997—2003年我省检出的脊灰疫苗相关株或重组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43例脊灰病毒(PV)阳性的AFP病例.散在分布29个县市,无季节聚集性:病例中≤2岁者占66.7%.男女之比为2.07:1;零剂次免疫和未全程免疫儿童占48.8%;43株阳性株均为疫苗相关侏,Ⅱ型和Ⅰ型占55.8%;43例中诊断为VAPP有13例。[结论]我省疫苗相关麻痹脊灰(VAPP)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报告服苗率及服苗次数偏低有关。应加强AFP病例监测.重视VAPP病例调研,采取应对措施减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1例脊髓灰质炎疫苗相关病例(VAPP)进行分析,探讨控制策略和异常反应补偿机制。方法对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由省级专家组作出诊断。结果患儿有明确服苗史,出现早期发热、面瘫和渐进性单侧肢体瘫痪,粪便分离出疫苗相关株病毒,经国家实验室确认为"脊灰疫苗株Ⅲ型"。主动搜索未发现其他类似症状病例,不能排除VAPP。最后诊断为"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结论积极推动灭活脊灰疫苗(IPV)+减毒脊灰活疫苗(OPV)序贯免疫程序,可避免VAPP的发生。国家应尽量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机制,以最大保证补偿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可能的发生因素,了解VAPP的危险性,将1995~1999年 5例脊灰疫苗株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来自西安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毒鉴定:由陕西省脊 灰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特征鉴定。 2 结果 2.1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对1995~1999年10 6例AFP病例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到5株脊灰毒。Ⅱ型2例、Ⅲ型2例、混合型(Ⅱ+Ⅲ)1例 ,检出率4.72%。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 2.2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例分布 在地区、时 间分布上,5例病例分布在4个区县,占总区县的30.79%(4/13),无明显聚集性。从时间分 布看,1、4、6月均有病例发生。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小于2岁组4例占80%,10岁组1例占 20%。男女之比为1∶0.6。在免疫史上,服苗1次的1例,2次的1例,3次以上3例,最多服苗6 次。在服苗时间与麻痹,服苗后4~30天内出现麻痹3例占60%,另2例近期无服苗史,但1例 与服苗者有密切接触史。5例60天后随访均残留麻痹(表1)。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4-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从1657例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病毒91株,检出率为5.5%,均为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2岁儿童病例占92.3%。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腹泻、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结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导致的麻痹病例以2岁以下幼儿多见,应加强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服用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OPV)后有可能发生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VAPP)病例,虽然发生率极低,但随着OPV大量使用,在无脊灰国家和地区,VAPP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因此对VAPP的发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日益重要[1].本研究通过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福建省2008-2011年OPV常规免疫以及历年强化免疫/查漏补种OPV数据估算VAPP发生率,并对2004-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探讨VAPP发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1992-2011年昭通市急性迟缓性麻痹病例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维持无脊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脊灰实验室监测结果,对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581例病例合格标本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61例,检出率为10.50%;检出疫苗株病毒病例集中在2岁以内儿童,男多于女;未进行疫苗全程免疫的病例多于全程免疫病例,"0"剂次儿童所占比例较大,最多服苗剂次儿童服苗12剂次;麻痹病例中检出Ⅱ、Ⅲ型病毒较多;15岁以下儿童VAPP的发生率为0.62/100万,服苗者VAPP的发生率为0.49/100万。2010年检出1株疫苗变异株病例,变异株为新出现的VDPV病毒。环境脊灰监测从污水与河流中检出疫苗株病毒,检出率为25%。结论脊灰疫苗基础免疫工作存在薄弱环节。必须保持高水平的疫苗接种率,严防VDPV病例产生和VDPV循环引起脊灰暴发或流行。服苗儿童VAPP发生率高于国内文献报道的西安、福建和杭州,低于甘肃、深圳。加强污水的消毒处理严防接触者VAP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河北省200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运转情况,维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结果]河北省2006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486例,其中AFP病例480例,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报告发病率3.2/10万,其他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和卫生部要求.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脊灰实验室共收到474例病例标本,合格便标本采集率为93.8%,分离出脊灰疫苗株病毒25株,非脊灰肠道病毒(NPEV)71株. [结论]要维持无脊灰状态,应继续保持高质量AFP病例监测,保证高水平口服脊灰疫苗接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告1例口服脊髓灰质炎(脊灰)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为预防接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由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该省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病例中进行病毒分离,发现脊灰病毒阳性标本送国家CDC鉴定,综合病例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结果,由省级专家组做出诊断鉴定。结果患儿为首次服苗,23d后出现麻痹,60d后双下肢残留麻痹,国家级实验室鉴定结果为Ⅱ型脊灰疫苗相关株。结论该病例诊断鉴定为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病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河北省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监测情况,及时监测可能出现的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以防止其扩散. 方法按世界卫生组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手册>对河北省2008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进行分离与血清定型,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扩增目的 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 结果从407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灰疫苗株病毒24株,分离率为5.90%,从24例AFP密切接触者粪便标本中分离到2株脊灰疫苗株病毒.对分离到的39株单血清型PV进行了VP1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均未发现VDPV和脊灰野病毒. 结论 2008年河北省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实验室监测系统敏感有效,为维持无脊灰状态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978-2011年卫辉市34 a维持无脊髓灰质炎工作效果。方法对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和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工作进行评价。结果 1991-2011年共报告AFP病例31例,15岁以下非脊髓灰质炎AFP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1.54∕10万,粪便标本未检出脊灰野病毒,检出1例疫苗株,7个核苷酸变异,经国家脊灰实验室检测排除脊灰,AFP监测质量各项指标符合监测系统要求。各年报告基础免疫接种率≥95.7%,加强免疫接种率≥94.7%,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97.97%,抽查评估接种率为99.1%。结论 1978-2011年卫辉市已连续34 a无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报告,保持无脊灰状态,但AFP监测和脊灰疫苗免疫尚存在一定问题,应继续采取和落实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