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针刺风池穴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膜中动脉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MLCK)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电刺激诱发法复制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肌浆球蛋白轻链激酶的结构蛋白表达。结果:成功建立偏头痛大鼠模型,经统计分析,空白对照组MLCK表达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针刺风池组与风池预防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针刺风池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风池预防组与空白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 P<0.05)。结论:偏头痛急性发作可能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itde,CGRP)信号系统中的MLCK表达减少有关,针刺风池穴对脑膜中动脉MLCK的表达有干预增多作用,对偏头痛急性发作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免疫荧光的方法研究针刺风池穴对神经源性炎症反应大鼠脑膜中动脉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RLR)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4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针刺风池组、风池预防组4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模型对照组,造模成功后不做针刺处理;针刺风池组,造模成功后立即针刺风池穴,行针2min,留针20min;风池预防组:在造模前,先行针刺风池穴,行针2mib,留针20min,然后进行造模电刺激。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模型对照组脑膜中动脉可见大量绿色荧光着色的CRLR免疫阳性颗粒,亮度高,着色深,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正常对照组脑膜中动脉可见少量分布有绿色荧光着色的CRLR免疫阳性颗粒;而针刺风池组和风池预防组荧光强度和着色分布肉眼难以区分差别,二者的着色深度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荧光强度明显偏弱。结论:神经源性炎症模型大鼠脑膜中动脉CRLR表达明显增多,与正常大鼠相比,针刺风池穴可明显抑制CRLR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受体活性修饰蛋白1(RAMP1)、5-羟色胺1D受体(5-HT1DR)表达的影响,探讨本法治疗偏头痛的镇痛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每组10只。疏肝调神组取"百会""风池""内关""太冲"、普通针刺组取"百会""风池"进行针刺,每次30min,每日1次,共8d。针刺干预结束后,于大鼠颈后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复制偏头痛模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RAMP1、5-HT1D R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疏肝调神组、普通针刺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普通针刺组比较,疏肝调神组三叉神经脊束核、中脑中RAMP1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5-HT1DR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疏肝调神针法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中枢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激活5-HT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模型5-HT_(1B)受体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对照组(C,只进行手术,不进行硬脑膜电刺激)、模型组(M,造模不给予电针)、单穴组(EA1,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双穴组(EA2,造模并给予电针风池穴、阳陵泉穴)和假穴组(SA,造模并给予电针假穴)。实验前检测面部机械痛阈基线,实验第2、4、6天分别测定大鼠足面部的机械痛阈。实验第7天取三叉神经脊束核、三叉神经核,用相对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5-HT_(1B)受体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用蛋白印迹法测定5-HT_(1B)受体蛋白相对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穴组和双穴组的痛阈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单穴组和双穴组5-HT_(1B)受体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比模型组显著提高(P0.05),且双穴组高于单穴组(P0.05)。结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模型有治疗作用,且双穴组优于单穴组。  相似文献   

5.
针刺对肥胖大鼠弧束核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针刺减肥的神经和相关信息转导因子的作用机制。方法:观察针刺治疗前后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瘦素和胰岛素(INS)的水平,弧束核(NTS)组织5-羟色胺(5-HT)、胆囊收缩素(CCK)、铃蟾肽(BOM)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水平,以及NTS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的变化。结果:肥胖大鼠体重、Lee's指数、体脂、血清瘦素和INS水平,NTS组织5-HT含量以及NTS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均显高于正常大鼠水平;NTS组织CCK、BOM和CGRP水平显低于正常大鼠水平。肥胖指标与血清瘦素和INS水平、NTS组织5-HT水平及NTS神经细胞白发放电频率均呈正相关,而与NTS组织CCK、BOM和CGRP水平均呈负相关。结论:肥胖机体血清瘦素和INS以及NTS组织5-HT水平异常升高,NTS神经细胞异常亢奋,NTS组织CCK、BOM和CGRP水平异常低于可能是产生肥胖的重要因素。针刺对肥胖机体外周瘦素和INS水平、NTS神经细胞功能和NTS组织5-HT、CCK、BOM和CGRKP水平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针刺减肥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脑缺血大鼠海马黏附分子ICAM-1、VCAM-1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穴位组、非穴位组、模型组,每组10只。对穴位组、非穴位组、模型组大鼠采用开颅法电凝大脑中动脉制作急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开颅但不电凝大脑中动脉,正常组不进行处理。造模成功45min后对穴位组和非穴位组大鼠进行针刺治疗。穴位组针刺百会穴、水沟穴,非穴位组针刺取穴在百会穴、水沟穴左侧旁开约5mm处进针,避开穴位。24h后再行针刺1次,30min后取材。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ICAM-1、VCAM-1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ICAM-1、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及假手术组(P〈0.01),表明造模成功。穴位组海马ICAM-1、VCAM-1含量显著低于模型组与非穴位组(P〈0.01)。非穴位组海马ICAM—1、VCAM-1含量与模型组接近。结论:针刺对缺血后海马ICAM-1、VCAM-1的表达有显著的调控作用,其可能是针刺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风池穴对实验性偏头痛大鼠行为症状学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合格SD大鼠40只,按体重均衡原则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风池穴电针组、非穴电针组4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对照组:予正常抓取,不作处理;模型组:参照硝酸甘油型偏头痛大鼠模型复制方法造模,建模后不予处理;风池穴电针组(造模后大鼠)与非穴电针组(造模后大鼠)均予以电针治疗:2 Hz和100 Hz交替,疏密波,刺激时间为10 min,后用TS激光探头测试大鼠头部脑血流量(PU值)。结果针刺后,风池穴电针组与非穴电针组均能降低大鼠耳红持续时间、前肢挠头持续时间及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后,风池穴组及非穴组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均升高,且风池穴组明显优于非穴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风池穴及非穴均能降低大鼠耳红持续时间、前肢挠头持续时间及大鼠各时间段挠头次数,且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针刺后均能有效改善偏头痛大鼠的脑血流量,风池穴组优于非穴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对偏头痛模型大鼠脑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组和西药组,每组10只。第8日采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制备偏头痛大鼠模型。针刺组和西药组于造模前7d及造模后30min分别针刺双侧"风池""外关""阳陵泉"及灌胃盐酸氟桂利嗪溶液,每日1次,连续8 d。观察大鼠造模前后行为学变化及50%缩足阈值,干预结束后,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干IL-6、TNF-α表达,RT-qPCR检测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m RNA表达。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行为学评分明显增加(P<0.01),50%缩足阈值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西药组大鼠脑干IL-6、TNF-α阳性细胞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针刺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外关""阳陵泉"可降低偏头痛大鼠脑干IL-6、TNF-α及三叉神经脊束核CGRP表达,这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电针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脑内IL—1βmRNA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肖达  黄诚 《江苏中医》2001,22(10):49-50
本文观察了电针对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大鼠脑水肿程度、脑梗塞灶体积和脑内IL-1β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MCAO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脑梗塞灶体积明显增大,MCAO大鼠皮层、纹状体内IL-1β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针刺可明显减少脑组织含水量,缩小脑梗塞灶体积,明显减少纹状体内IL-1βmRNA的表达量,但对皮层内IL-1βmRNA的表达量无明显作用。结果表明,针刺对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脑内IL-1βmRNA的表达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肥胖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单胺类神经递质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方法:用自制高热量饲料喂养刚断乳SD雄性大鼠造成肥胖模型,观察针刺对肥胖大鼠脑干中缝核群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结果:肥胖组较正常组中缝核群组织中色胺酸(Tryp),5-羟引哚乙酸(5-HIAA)含量升高,5-羟色胺(5-HT)及5-HT/5-HIAA水平低下,针刺在取得减肥疗效的同时,还可以升高中缝核群组织中5-HT和5-HT/5-HIAA水平,降低Tryp,5-HIAA含量,针刺前后各组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均无显著变化,结论:针刺对中缝核群5-HT及其代谢的良性调整作用可能是针刺减肥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1含量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ADL)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1含量、ADL均较同组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1),但治疗组对血浆ET-1、ADL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针刺风池、风府穴配合常规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ET-1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A组(循经取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和C组(等待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均给予电针治疗30min。每组穴位与非经非穴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周期共为28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4周随访、8周随访、12周随访、16周随访、20周随访的头痛强度;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结果:在头痛强度级别变化上,与治疗前、B组、C组比较,A组治疗结束及随访各时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C组比较,B组只有在治疗结束及4周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评分及SDS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持久,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颈性头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进行治疗的103例患者,对后溪、百会、肩井、肩外俞、风池、颈夹脊、天柱等穴位进行针灸。结果:103例患者中,无效8例,有效11例,显效38例,治愈46例,治疗效果有效达到了92.23%。结论:采用针灸治疗颈性头痛具有显著的效果,费用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治疗枕大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枕大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在风池穴注射野木瓜注射液2 mL,对照组在风池穴注射维生素B120.5 mg、生理盐水1 mL的混合液2 mL。结果治疗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野木瓜注射液于风池穴进行穴位注射是一种治疗枕大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治的7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风池穴针刺治疗,观察组采用风池穴温通针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77.1%,观察组总有效率8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势明显。结论:采用以风池穴为主运用温通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疗效确切,治疗安全方便,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皮电针结合督脉接力针、针刀综合治疗帕金森病与常规针刺、美多巴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92例入组患者随机分为综合组、常规针刺组、美多巴组,综合组30例予头皮针电针结合督脉接力针每周5次,项韧带、腰棘上韧带针刀治疗每2周1次;常规针刺组31例,每周5次治疗;美多巴组31例,口服美多巴片每次0.25 g,每日3次,3组皆治疗2月为一疗程。用改良Webster量表评定疗效,观察不良反应。结果:综合组的显效率高于常规针刺组(40%vs 16.1%,P〈0.05),与美多巴组无差异;综合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美多巴组(93.3%vs 74.2%,P〈0.05),与常规针刺组无差异。综合组不良反应少于美多巴组(P〈0.05)。结论:头皮电针结合督脉接力针、针刀综合治疗帕金森病疗效佳,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头部电针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GTS)的临床疗效及神经递质影响。方法:选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针灸科)门诊就诊的确诊为GTS患儿60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电针治疗,主穴:百会、风池、神庭、合谷、太冲、舞蹈震颤控制区。平补平泻法,在舞蹈震颤控制区和风池穴接通电针仪,选疏密波,刺激强度以患儿耐受为度。留针30m in,1次/d,2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以氟哌啶醇片2~8mg/d,分3次口服,并同时予等量的安坦以减少副反应,共连续用药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0d、40d、60d根据《耶鲁抽动症整体严重程度量表(YGTSS)》,按患儿抽动的类型、频率、强度、复杂性、对生活或行为影响程度五项进行评分。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治疗前后GTS患儿血浆多巴胺(DA)和血浆5-羟色胺(5-HT)。结果:头部电针疗法可以明显降低GTS患儿YGTSS评分,无论是运动抽动还是发声抽动及损伤因子三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疗效比较显示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头部电针疗法治疗GTS疗效与目前公认的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媲美;头部电针可使GTS患儿血浆中的DA水平显著下降,血浆5-HT水平明显提高。结论:头部电针疗法可通过调节GTS患者血浆DA和5-HT发挥治疗作用,其疗效与目前公认的氟哌啶醇的疗效相当,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MIGRAINE AND PLASMA CGRP AND SP CONTENT CHANG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undant studies demonstrate thatacupuncture can regulate functional activities ofthe body. The authors of the present paper haveachieved a fairly gOOd therapeutic effect in treat-ment of migraine using acupuncture therapy.Here is the rePOrt.1 GENERAL DATA AND METHODSl. 1 Clinical data:A total of 186 cases of migraine including7l males (38. 2l % ) and 1l5 females (61. 83 % )were subjected into this study. Among them,147 cases were outpatients and 39 inpatients.Their ages were from l…  相似文献   

19.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5例取风池和C3~C7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组加大椎、百会等督脉穴电针并配合推拿。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率36%、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温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对血IL-1a、CGRP的干预作用,比较温针及单纯针刺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温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取双侧肾俞、夹脊穴及患侧环跳、委中、阿是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另设健康对照组15例。观察各组治疗前后下腰痛评分标准(JOA评分)及血CGRP、IL-1a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后JOA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组治疗后JOA评分及改善指数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前血浆IL-1a及CGRP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温针组和针刺组治疗后血浆IL-1a及CGRP水平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温针组治疗后血浆IL-1a水平与针刺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温针组总有效率为96.7%,针刺组为83.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灸治疗可能通过降低CGRP及IL-1a浓度发挥镇痛效应,温针在提高患者痛阈、改善腰椎功能方面较单纯针刺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