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2):121-124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者在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差异,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河南省洛阳荣康医院和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2013年7月至2014年8月门诊和住院的90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等进行问卷调查,另选取同期9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受试者情绪调节、应对方式和心理弹性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一步验证其与抑郁症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情绪调节方面,2组受试者在正情绪的重视、抑制、宣泄,负情绪的忽视、重视和抑制调节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正情绪的忽视和负情绪的宣泄调节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简易应对方式方面,2组受试者在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弹性方面,2组受试者在力量性、乐观性、坚韧性3个因子及心理弹性总分等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积极应对和乐观性对抑郁严重程度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消极应对有正向预测作用(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表现多种情绪失调,且应对方式不良,心理弹性较低。  相似文献   

2.
抑郁障碍患者人格特征与发病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疾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应对方式评定量表 (WCRS)和归因方式问卷 (ASQ)对 76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 ,同时选取 84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组患者在EPQ中神经质 (N)与精神质 (P)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组。②WCRS的结果显示在“宣泄接纳”、“退避调节”两个因子上 ,抑郁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健康组。③在ASQ的得分中 ,抑郁组在负性事件归因的自身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④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宣泄接纳”和“退避调节”因子呈负相关 (r = 0 .47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表现为较强的神经质及孤僻、交往障碍 ,他们这种人格特征及应对和归因方式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与其疾病发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SDS)、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应对方式评定量表(WCRS)和归因方式问卷(ASQ)对76名抑郁障碍患者进行测试,同时选取84名健康被试进行对照研究.结果①抑郁组患者在EPQ中神经质(N)与精神质(P)的得分显著高于健康组.②WCRS的结果显示在"宣泄接纳"、"退避调节"两个因子上,抑郁组的平均得分低于健康组.③在ASQ的得分中,抑郁组在负性事件归因的自身性、持久性和整体性均显著高于健康组.④抑郁障碍患者的"神经质"人格特质与应对方式的"宣泄接纳"和"退避调节"因子呈负相关(r=-0.474).结论抑郁障碍患者的人格特征可表现为较强的神经质及孤僻、交往障碍,他们这种人格特征及应对和归因方式在其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神经质人格与孕妇抑郁之间的关系及内在作用机制。方法使用短期纵向追踪设计,在T1时间点采用孕妇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以及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神经质分量表对327名妊娠晚期孕妇进行问卷调查,间隔6周后在T2时间点采用患者健康问卷9进行追踪调查,使用SPSS 20.0的宏程序PROCESS检验认知情绪的中介效应和神经质的调节效应。结果(1)以患者健康问卷9总分7分作为临界值,妊娠晚期抑郁的发生率12.23%。(2)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分(T1)呈显著正相关(r=0.25,P<0.01),神经质人格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46,P<0.01)、孕妇生活事件总分(T1)与抑郁情绪总分(T2)呈显著正相关(r=0.36,P<0.01)。(3)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T1)在生活事件(T1)与抑郁(T2)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该直接效应(效应值=0.29)和中介效应(效应值=0.07)分别占总效应(效应值=0.36)的80.55%,19.44%;(4)神经质人格调节该中介模型的中介效应后半段,具体而言,个体的神经质人格水平越高,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孕妇抑郁的正向预测作用越强。结论孕期生活事件通过非适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中介作用以及神经质的调节作用对孕妇抑郁情绪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流调用抑郁量表、儿童虐待史问卷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河南省某高校的733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除儿童期母亲憎恶与成年期人格中内外倾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儿童期精神虐待与大学生人格均呈显著相关(P<0.01);儿童期精神虐待4个维度与大学生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257,r=0.304,r=0.237,r=0.256).②儿童期父亲憎恶在神经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43,P<0.01)为正,儿童期母亲忽视在大学生精神质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206,P<0.01)为正,儿童期父亲忽视在大学生内外倾上的标准回归系数(β=-0.143,P<0.01)为负,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儿童期父亲憎恶与母亲憎恶对大学生抑郁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分别β=0.078,β=0.103,P<0.05),可以解释总变异的44%;③结构方程模型得出,儿童期父亲憎恶通过成年期神经质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大学生抑郁产生间接影响,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59.8%.结论 儿童期精神虐待对大学生人格及抑郁情绪有直接预测作用;此外,儿童期精神虐待还通过成年期人格的部分中介作用对个体成年期抑郁情绪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职业院校学生人格特点、生活事件与焦虑的关系,采用人格测试问卷简版(NEO-FFI)、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焦虑自评量表修订版(SAS-CR)3个量表,对230名职业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职业院校学生焦虑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差异显著,且高于全国常模;(2)职业院校学生人格特质中的神经质和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及总分与焦虑正相关,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开放性、认真性和外向性与焦虑负相关;(3)人格特质、生活事件与焦虑显著相关,其中神经质和其他因子对焦虑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7.
侯悦媚  邹少华  郑丽端 《重庆医学》2015,44(12):1664-1666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与情绪调节方式、人格特征相关性 ,为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选取147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胃癌组) ,选取同期15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情绪调节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以及心理弹性问卷(CD-RISC )进行调查 ,分析心理弹性水平与情绪调节方式、人格特征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患者整体CD-RISC得分为(58 .12 ± 9 .19 )分 ,属于较差范围 ;胃癌组人格特征、情绪调节方式、心理弹性评分与对照组比较 ,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内外向、神经质、宣泄调节、抑郁调节对胃癌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较低有较大影响( P<0 .05 );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宣泄、抑制调节呈正相关( r= 0 .287、0 .136 ,P< 0 .05 ) ,与内外向、神经质呈负相关( r= -0 .232、-0 .789 ,P<0 .05 ).结论 胃癌患者的内外向、神经质、宣泄调节、抑郁调节是影响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因素 ,应采取多角度干预措施提高胃癌心理弹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自尊是否在绍兴市某医院医护人员社会经济地位与情绪调节策略间起中介作用,为进一步改善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社会经济地位、情绪调节策略及自尊3种问卷对绍兴市某医院医护人员进行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得到646份有效问卷。医护人员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正性情绪重视调节(r=0.114,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绪忽视调节(r=-0.097,P<0.05)以及负性情绪重视调节(r=-0.079,P<0.05)呈负相关,并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影响正性情绪重视调节,正性情绪忽视调节和负性情绪重视调节,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87,-0.059,-0.109。客观社会经济地位与正性情绪忽视调节(r=-0.107,P<0.01),负性情绪重视调节(r=-0.137,P<0.01)以及负性情绪宣泄调节(r=-0.107,P<0.01)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并通过自尊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正性情绪重视调节,正性情绪宣泄调节以及负性情绪宣泄调节,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42,-0.075,-0.052。结论:医护人员常采取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轻中度抑郁症患者具体的人格特质表现及其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抑郁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根据一定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出健康人群和临床上确诊的轻中度抑郁症各217例,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定其人格特质,比较两组患者人格特质上的差异。结果抑郁组精神质(P)、神经质(N)得分(50.34±7.86、61.15±7.68)高于健康组(48.12±9.25、46.26±9.58),内外向(E)得分(42.96±8.97)低于健康组(53.67±10.64),精神质、神经质和内外向值经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轻度抑郁组与健康组内外向(E)和神经质(N)值有显著差异,中度抑郁组与健康组内外向(E)、神经质(N)、精神质(P)和说谎(L)值均有显著差异(P0.01);相关分析结果 HAMD-17得分与精神质(P)(r=0.228)、神经质(N)(r=0.397)呈正相关,与内外向(E)(-0.249)呈负相关。结论轻中度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与健康人群存在显著性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症患者具有较高得分水平的神经质和精神质,而较低得分水平的内外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格、应付方式与部队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应付方式问卷、心理健康测查表对260名部队医院护理人员进行调查。结果部队医院护理人员躯体化、抑郁、兴奋状态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焦虑、疑心、精神病性、脱离现实得分显著低于全国常模。除兴奋状态外,神经质、精神质对心理健康各因子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责对心理健康各因子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对抑郁、疑心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部队医院在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培训中关注人格特质、应付方式是确保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究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抑郁症患者(n=78)和正常对照被试者(n=80),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两组测评.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较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P<0.01),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较高(P<0.01,P<0.05);②相关分析中,认知重评和性虐待、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述情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P<0.01),外向型思维与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和述情障碍,可能与童年期心理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偏头痛合并药物过度使用患者的人格特点.方法 选择2016年3-12月在该院神经内科头痛专病门诊就诊的偏头痛患者(对照组)67例、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MOH)患者(观察组)175例,均符合国际头痛协会2004年制订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3版的偏头痛诊断标准.人格测评采用国际通用的明尼苏达人格问卷.结果 观察组男性和女性在疑病、抑郁、癔症、社会内向指标得分均较对照组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人格方面疑病、癔症、神经衰弱、社会内向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观察组男性疑病、抑郁、癔症、精神病态和社会内向得分评分比女性更高(P<0.05).观察组中,人格方面疑病、癔症、神经衰弱、社会内向与文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 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患者在疑病、抑郁、癔症、社会内向4个方面人格改变较单纯慢性偏头痛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抑郁症病人躯体不适症状与神经质、注意偏向和被束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探究抑郁症躯体不适症状发病的心理机制。 方法 选择门诊确诊85例抑郁症病人(抑郁组)和9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躯体症状自评量表(SSS)、艾森克人格测试量表(EPQ)、正性负性信息注意量表(APNI)、中文版神经症被束缚自评量表(SSTN)评估,分析其相关关系。 结果 抑郁组躯体症状、被束缚状态、负性注意偏向、抑郁症状评分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 0.01);对照组的正性注意偏向评分明显高于抑郁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抑郁组神经质和精神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掩饰程度和内外向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组的抑郁程度评分与躯体不适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581,P < 0.01);而抑郁程度评分、躯体不适评分与正性注意偏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355、-0.256,P < 0.01和P < 0.05);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234、0.393,P < 0.05);与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59、0.351,P < 0.01);与神经质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323、0.327,P < 0.01);病人的被束缚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75,P < 0.01);神经质评分与负性注意偏向评分、被束缚状态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84、0.407,P < 0.01)。 结论 抑郁症病人伴有的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与其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增强和正性注意偏向减弱、神经质人格、被束缚状态有关,神经质人格与负性注意偏向、被束缚、躯体不适、抑郁症状之间的交互作用、互相加强,可能是抑郁症躯体不适、抑郁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躯体疾病所致慢性疼痛人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调查表的方式.对山东、广东、河南和上海4省市6处县级以上医院2003年4月~6月在疼痛门诊就诊的患者进行调查。结果:246例慢性疼痛患者中.焦虑情绪的发生率为30.89%.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为38.62%;在影响患者焦虑情绪的因素中.抑郁情绪、家庭关系、病程、体重指数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最大;在影响患者抑郁情绪的因素中.焦虑情绪、社交能力、疼痛强度和情绪控制能力的作用最大。结论:慢性疼痛人群焦虑和抑郁情绪的状况比较严重.且与多种因素有关.应引起疼痛临床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汉族与少数民族抑郁症患者中,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情绪和自杀意念及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生活事件量表、认知情绪凋查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对126名抑郁症患者进行测评,其中少数民族55人,汉族71人,利用SPSS17.0对各量表的结果进行双变量相关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全部样本中抑郁与负性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和生活事件、自杀意念呈正相关(自责r=0.599,接受r=0.527,沉思r=0.484,灾难化r=0.618,LES总分r=0.649,自杀r=0.482,P均<0.01),与正性认知情绪调节呈负相关(积极重新关注r=-0.476,重新关注计划r=-0.254,积极重新评价r=-0.221,理性分析r=-0.492,P均<0.01).自杀意念与工作学习问题、生活事件总分、负性认知情绪调节和抑郁、呈正相关(工作学习问题r=0.182,LES总分r=0.482,自责r=0.438,接受r=0.338,沉思r=0.378,灾难化r=0.457,抑郁r=0.724,P均<0.01),与积极重新关注和理性分析呈负相关(r=-0.319,r=-0.326,均P<0.01).汉族和少数民族患者中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相似.少数民族抑郁症患者中应激性生活事件和灾难化、责难他人对抑郁的贡献显著,汉族抑郁症患者中生活事件和灾难化对抑郁的贡献显著,两组中抑郁程度对自杀的贡献最大.结论 应激性生活事件和负性认知情绪调节对抑郁症状有着重要影响,而抑郁的严重程度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各民族间没有质的差别.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 of risk factors to depression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the relationship of stressing life events,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epression and suicide ideation were studied by correlate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s 126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diagnosed by CCMD-III,55 minority nationality and 71 Han nationality patients,completed life events questionnaires,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aire(CERQ) and HAMD. All the parameters be analyzed by SPSS 17.0,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be employ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ameters. Results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stressing life events and suicide ideation related positively to depression, while posi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lated to depression negatively(r self-blame=0.599,r acceptance=0.527,r rumination=0.484,r catastrophizing=0.618,r LES=0.649,r suicide ideation=0.482,P<0.01;r positive refocusing=-0.476,r planning=-0.0254,r positive reapprasial=-0.363,r putting into perspective=-0.492,p<0.01);stressing life events and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and depression related positively to suicide i-deation(r LES=0.482.r self-blame=0.438,r acceptance=0.338,r rumination=0.378,r catastrophizing=0.457,r depression=0.724,p<0.01) , and posi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lated negatively to it(r positive refocusing=-0.319,r putting into perspective=-0.326,p<0.01). The outcome of correlate analysis was similar i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Stressing life events and catastrophizing and other-blame contributed more to depression than other factors in minority nationality group, and only the former two factors contributed to depression in Han nationality group. In both two groups, depression contributed more to suicide ideation than others. Conclusions Stressing rife events and negative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and the severity of depression is a critical factor to suicide ideation.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bout above outcome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绩效考核公务员的行为模式、自我接纳及幸福感的特征及相关关系。方法采用C型行为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以及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问卷对杭州市级单位部分年度考核优秀与不合格的2组公务员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考核不合格公务员在C型行为量表的焦虑、抑郁分量表得分分别为(42.77±9.55)分和(42.68±8.59)分,明显高于考核优秀公务员(P<0.05);乐观得分为(21.79±3.74)分,明显低于考核优秀的公务员[(23.89±3.76)分]。(2)考核不合格组自我接纳问卷得分明显低于考核优秀组(P<0.05);(3)考核不合格组主观幸福度明显低于考核优秀组(P<0.05);(4)C型行为模式与自我接纳、主观幸福感之间有明显相关(r=-0.688~0.669,P<0.05或P<0.01)结论考核不合格公务员具有焦虑、抑郁、低乐观等C型行为特征,与低自我接纳和低幸福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原军人抑郁、焦虑与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调中心抑郁自评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CES-D)、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军人情绪调节方式量表(armymen emotion regulation types questionnaire,AERTQ)对4691名高原军人进行抽样调查.结果 ①高原军人抑郁发生率为31.60%,均分为(13.27±7.19);状态焦虑均分(39.28 ±8.98),特质焦虑均分(39.28 ±8.43).②4种军人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3 890)=1401.99,P<0.01],从高到低依次是自我安慰(15.60 ±4.29)、情感求助(13.82 ±4.22)、行为抑制(13.45 ±4.32)、认知重视(11.16 ±3.98).③高原军人的抑郁、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都与认知重视(r=0.492、r=0.303、r=0.373,P<0.01)、行为抑制(r=0.189、r=0.041、r=0.057,P<0.01)呈正相关,而与情感求助(r=-0.099、r=-0.185、r=-0.161,P<0.01)、自我安慰(r=-0.150、r=-0.221、r=-0.227,P<0.01)呈负相关.③认知重视、行为抑制、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能够有效地预测高原军人抑郁情绪,总解释率为29.40%;认知重视、情感求助、自我安慰能够预测高原军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总解释率分别为17.00%、22.10%.结论 使用不同军人情绪调节方式对高原军人抑郁、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背景 抑郁和焦虑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认知管理情绪的方式与老年人生活密切相关。目前,关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负性情绪研究在老年人群中少见。目的 调查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状况,探讨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情绪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为老年人抑郁、焦虑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3—4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年龄≥60周岁社区老年人5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及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进行调查。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抑郁、焦虑与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焦虑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5%。社区老年人抑郁、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5%(136/514)、9.9%(51/514)。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收、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焦虑得分与自责、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呈正相关(P<0.05),与接受、自我安慰、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受教育程度、患慢性病种数、好朋友数量、与家人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自我安慰、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抑郁的影响因素(P<0.05);年龄、患慢性病种数、与家人关系、月均收入及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积极重新评价的调节策略是社区老年人焦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社区老年人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抑郁、焦虑情绪密切相关,越多使用沉思、灾难化、责备他人非适应性策略,越少使用积极重新评价适应性策略的老年人越有可能产生抑郁、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生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其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情绪调节问卷,应付方式问卷,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对405例大学本科生进行评定,并依据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自评量表的评定标准,将其分为症状组和对照组。结果在对正性情绪的忽视、抑制和对负性情绪的重视调节上,症状组要高于对照组(P<0.001或P<0.05),而对正性情绪的宣泄方面,症状组要低于对照组(P<0.05)。在应对方式上,症状组比对照组更倾向于选择幻想、自责、退避和合理化。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对正性情绪的忽视,对负性情绪的重视和自责等呈正相关(P<0.01),而与对负性情绪的抑制、解决问题、求助等呈负相关(P<0.05或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对负性情绪的重视调节,负性情绪的感受频率,幻想等是创伤后应激反应症状总分的独立预测变量。结论心理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发生与大学生不适当的应对方式和情绪调节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