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手术切除后不同因素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CC)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诊断为ICC并行手术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54.1±7.2)岁。收集患者的体质量指数、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肿瘤长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的预后差异,分析影响ICC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2年收治的92例ICC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分为手术组(53例)和非手术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与中位生存时间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因素。结果:手术组患者的1、2、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同期非手术组患者(60.35%vs.28.21%、39.66%vs.7.69%、17.24%vs.0,均P0.05),中位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非手术组患者(24个月vs.9个月,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ICC对患者预后是保护因素(均P0.05)。结论:对ICC患者应该尽可能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以延长患者的生存率及存活时间;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是ICC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黏蛋白1(MUC1)、Ki67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探讨MUC1、Ki67的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398例ICC患者资料。最终10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6.6±9.3)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叉头盒"P1蛋白(FOXP1)在肝内胆管癌(IC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12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入选ICC患者48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24例,年龄(59.1±10.1)岁,年龄范...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为常见的肝脏胆道系统肿瘤。临床上40%~50%的ICC患者临床确诊时需要进行手术切除病灶,本研究旨在探讨ICC患者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67例I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随访(电话、门诊定期随诊的方式),主要记录患者的死亡、生存情况及患者1、2、3年存活率;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分析影响ICC患者生存时间的主要危险因素。随访截止2019年10月30日。结果:全组67例患者,其男41例,女26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61.4±9.9)岁,肿瘤直径2.9~9.4 cm,平均直径(4.1±2.1)cm,病灶数目(1.2±0.4)个。在36个月的随访中3例患者失访,术后1年40例患者生存(59.70%),术后2年24例患者生存(35.82%),术后3年12例患者生存(17.91%);中位生存时间22.5个月。采用Log-rank秩检验发现:病灶最大径、病灶数目、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分化程度、CA19-9、TNM分期与ICC患者术后的生存时间有关。采用Cox比例回归风险模型分析发现:病灶多发(OR=1.729)、血管浸润(OR=2.085)、淋巴结转移(OR=1.816)、远处转移(OR=1.902)、低分化(OR=1.560)、CA19-9≥37 U/mL(OR=1.719)是影响ICC患者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ICC患者切除术后总体生存率及中位生存时间不理想,病灶多发、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低分化、CA19-9≥37 U/mL是影响ICC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有相关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随访,必要时可以联合放化疗综合治疗进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采用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预防肿瘤复发的价值。方法:对山东省淄博市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月手术治疗的79例ICC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6例术中采取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的方法(观察组),43例术中未注射任何化学药物(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复发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1、2、3年观察组患者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55.56%、80.56%、88.89%、94.44%且均低于对照组的62.79%、90.70%、95.35%、100.0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8.5个月vs.5.7个月,χ2=3.927,P0.05);肿瘤最大直径≥5cm(RR=1.984)、病灶数目多发(RR=1.276)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术中注射丝裂霉素与术后肿瘤复发无关(P0.05)。结论:肝切除术治疗ICC术中经大网膜静脉注射丝裂霉素有助于延长复发时限,但对肿瘤复发率的影响不明显;肿瘤最大直径≥5cm、病灶数目多发是ICC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的临床特征,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2例经病理证实的ICC患者(ICC组)及80例肝细胞癌(HCC)患者(HC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与HCC组比较,ICC组组内无性别差异(HCC组男性多于女性);既往或现有合并胆石症的例数增加,且结石与瘤灶多位于同一侧肝脏;HBs Ag与AFP阳性率及检测值均明显降低,但CA19-9阳性率与γ-GT增高比率及检测值均明显升高;影像学检查更多显示有腹腔淋巴结肿大、胆管结石、肿瘤周围胆管扩张及肝包膜凹陷征或肝叶萎缩的特点;术前误诊率较高、组织学上细胞分化较差、腹腔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手术方式更多采用肝脏病灶切除加腹腔淋巴结清扫,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ICC具有一定的不同于HCC的临床特征,通过提高对ICC的认识,可减少其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腹腔镜肝切除治疗的58例I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34~71岁,中位年龄54岁。观察指标:(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率、术中肝门阻断时间、中转率、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围手术期有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术后病理情况。(3)随访。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8例患者,其中48例患者在腹腔镜下完成ICC根治性外科切除手术,10例患者行腹腔镜中转开腹。(1)手术治疗情况: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切除,腹腔镜下右半肝(Ⅴ、Ⅵ、Ⅶ、Ⅷ段)切除,腹腔镜下右肝后叶(Ⅵ、Ⅶ段)切除,腹腔镜下扩大右后叶切除,腹腔镜下肝中叶(Ⅳ、Ⅴ、Ⅷ段)切除,腹腔镜下Ⅴ、Ⅵ段切除,腹腔镜下左半肝(Ⅱ、Ⅲ、Ⅳ段)联合肝尾叶(Ⅰ、Ⅸ段)切除,腹腔镜扩大左半肝切除,腹腔镜下Ⅵ段切除,腹腔镜下Ⅶ、Ⅷ段切除,腹腔镜左肝外叶(Ⅱ、Ⅲ段)切除,腹腔镜右肝肿块切除;手术时间(320.38±107.68)min;术中出血量(262.34±76.06)mL;术中输血率为0(0/58);术中肝门阻断时间(48±15)min;其中10例腹腔镜中转开腹手术,中转率17.2%(10/58);术后胆瘘发生率为6.9%(4/58),保守治疗、通畅引流(T管负压吸引)后痊愈出院;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9.34±3.39)d;术后胃肠道恢复时间(1.84±0.57)d;围手术期内无死亡病例及非计划手术病例。(2)病理情况:术中32例行淋巴结清扫,术后26例病理结果提示胆管细胞癌未行淋巴结清扫;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肿瘤切缘的病理报告均为阴性,4例淋巴结清扫并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3)随访结果:58例ICC患者中,49例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6个月,术后肿瘤生存时间为4~36个月,28例获得无瘤生存,17例患者出现肝内转移并多发淋巴结转移,4例患者发现肝内转移后行微波消融治疗,9例患者失访。结论腹腔镜肝切除经验丰富的中心,应用腹腔镜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是安全及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肝内胆管癌 (ICC)是一高度恶性的腺癌 ,因它常侵犯肝门处门静脉、肝动脉或胆管 ,淋巴结受侵、肝内转移和腹膜布散也常见。由于 ICC较为少见 ,对其临床病理现象和手术结果尚不完全明确 ,为此作者专门复习日本 Chiba大学医学院第二外科于 1981~ 1997年施行手术的 4 0例 ICC资料。 39例均随访。 2 6例为肝门浸润性胆管癌 ,14例为周围型肝内胆管癌。按日本胆道外科学会分类 ,ICC可再分成肿瘤形成型 (2 7例 )、胆管周围浸润型 (12例 )和胆管内生长型 1例。分析各组的病理生理学和生存率。结果 两组病例的特点如附表所示。在全组 4 0例中 …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是源于二级及以上胆管上皮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其不良的预后源于对其发病机制认识不足、早期诊断方法匮乏和治疗手段有限。对ICC分子标志物的研究有助于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和指导治疗。本研究旨在探讨促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ICC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意义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65例ICC患者手术标本(ICC组织与癌旁组织)以及30例正常肝内胆管组织标本中HMGB1的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CD31的表达),分析HMGB1表达与MVD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两者在ICC组织中的相关性,及两者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HMGB1的表达与MVD计数均表现为在I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胆管组织明显依次降低(均P<0.05)。HMGB1的表达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浸润与HMGB1有关(均P<0.05);MVD计数与肿瘤血管浸润明显有关(P<0.05);在ICC组织中,HMGB1的表达量与MVD计数呈明显正相关(r=0.330,P=0.008)。全组ICC患者术后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5.4%、36.9%、7.7%。HMGB1阳性ICC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HMGB1阴性ICC患者(χ~2=6.278,P=0.012),高MVD计数ICC患者的生存率明显低于低MVD计数ICC患者(χ~2=5.101,P=0.024);具有HMGB1阳性与高MVD计数两种特征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只具有其中一种特征或两种特征均无的患者(均P<0.05)。结论:HMGB1在ICC组织中表达升高,且与ICC的侵袭转移以及预后情况关系密切,作用机制可能与HMGB1通过各种信号通路系统诱导肿瘤微血管生成,从而促进肿瘤的生长和侵袭转移有关。HMGB1可作为ICC患者预后评估、治疗方案选择的参考指标,以及提供了靶向药物开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患者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值与患者远期生存率、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89例ICC患者的诊治经过及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患者外周血NLR水平分为50例高NLR(NLR值≥2.5)组和39例低NLR组(NLR值2.5);对比两组术后生存率、中位时间的差异,并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低NLR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4.10%、48.72%、38.46%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42.00%、24.00%、18.00%(P0.05);低NLR患者的生存时间34个月、无瘤生存时间16个月均高于高NLR组患者的19、9个月(P0.05);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姑息手术、NLR值高水平与ICC患者的远期生存时间有关(P0.05)。结论:ICC患者术前外周血NLR高水平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同时ICC患者的远期预后还受到淋巴结转移、病灶数多发、病灶直径≥5 cm、血管侵犯、远处转移、手术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I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0例ICC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手术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RT-PCR方法检测MMP-2和MMP-9在以上组织中的表达,分析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术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4.0%和32.0%,而两者在癌旁组织中无阳性表达;RT-PCR结果显示,ICC组织中MMP-2和MMP-9的相对表达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均P0.05)。MMP-2和MMP-9表达与ICC患者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和肿瘤分期无关(均P0.05);MMP-2和MMP-9阳性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各自阴性者,而两者均阳性患者的生存率最低(均P0.05)。结论:ICC组织中MMP-2和MMP-9表达明显上调,且两者的表达与ICC患者恶性临床病理特征及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一个有效的列线图预测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病人的术后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415例乙肝相关ICC手术病人临床数据(模型组),通过COX回归模型的结果建立预测病人术后生存的列线图。用2010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6例乙肝相关ICC病人的临床资料(验证组)来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果。生存曲线比较TNM分期与列线图对病人的预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比较TNM分期与列线图对病人生存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列线图共包含6个预测指标。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0.72(95%CI:0.70~0.73),验证组C-index值0.73(95%CI:0.71~0.76),证实列线图对生存的预测准确度高。列线图预测包括模型组和验证组541例病人术后生存的C-index值是0.71(95%CI:0.68~0.74),高于美国癌症联合会第7版TNM分期的0.63(95%CI:0.60~0.66)。结论:基于HBV-DNA载量、CA19-9、肝硬化、术中输血、肿瘤直径以及淋巴结转移构建预测的列线图可提高乙肝相关ICC病人术后生存的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癌 (ICC)的切除率低 ,巨检类型、肝门淋巴结受侵、切级阳性、p5 3抑癌基因突变是影响其肝切除后影响预后的因素 ,作者分析ICC能生存 5年以上的因素 ,特别是肿瘤中存在的管内乳头状癌成分(IDPCC)。取日本Nagasaki大学医学院第二外科于1 980~ 2 0 0 2年收治的 3 5例ICC行肝切除病例进行分析 ,其中 4例术后因肝功能衰竭或肠出血死亡者不易分析。在余 3 1例中 ,男性 1 3例 ,女性 1 8例 ,平均年龄63岁 ( 4 3~ 81岁 )。手术计有肝段切除 6例、肝叶切除2 2例和扩大肝切除 3例。分别作尾叶、肝外胆管切除或胰十二指肠切除计 6例、1 …  相似文献   

15.
背景虽然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发病率在持续增加,但它仍然是一种少见的肿瘤。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而目前关于预后因素和适合手术的病例选择的参考数据相对缺乏,我们决定对可切除I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手术治疗的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收集患者信息、病理和手术操作等临床资料,用Cox风险模型和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和复发率。结果 共收集到31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为40.1%,中位生存率为16.2月(0.2~86.9月)。与R1/R2切除相比,R0切除可显著提高3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R0:68.6%R1/R2:2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8.1%。2例于术后30天死于肝衰竭,术前低白蛋白血症与术后低生存率显著相关。结论 手术切除治疗ICC可使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期,特别是营养状况良好的患者,甚至可达到R0切除。但扩大的切除手术将显著增加手术死亡率。所以手术者在制定手术计划时应考虑到此疾病的高切缘阳性率和浸润性疾病本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改善ICC的预后提供借鉴.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103例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ICC病人临床病理特征进行生存率、无瘤生存率的单因素分析,并通过Cox多因素分析得到有独立意义的预后指标.结果 103例ICC病人术后1年、3年生存率为77.70%、45.76%,无瘤生存率为67.65%、40.75%.单因素分析提示性别、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术前CEA影响病人的无瘤生存率及生存率.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术前癌胚抗原(CEA)是影响ICC病人生存的独立因素;肿瘤大小、神经束侵犯、脉管侵犯和术前CEA是影响ICC病人无瘤生存的独立因素.结论 ICC的局部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如何进一步规范ICC的治疗,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手术方式(是否需常规的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方案的制定,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脊柱创伤研究小组(STSG)提出的下颈椎损伤分型(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0例下颈椎外伤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年龄31 ~74岁,平均54.4岁。损伤节段:C3/42例,C4/56例,C5/67例,C6/74例,C3-53例,C4-66例,C3-62例。30例患者中8例行非手术治疗,22例行手术治疗。根据SLIC系统进行评分,该系统主要以损伤形态、椎间盘韧带复合体(DLC)的完整性及神经功能状态3个成分为基础。使用组间相关系数(ICC)评价SLIC临床应用的可靠性,使用Cohen's Kappa评价SLIC指导治疗的有效性。结果 损伤形态观察者间信度优(ICC =0.68),DLC完整性观察者间信度良好(ICC =0.51),神经功能状态观察者间信度特优(ICC=0.83),SLIC总得分观察者间信度优(ICC=0.78)。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86.7%的一致性(Kappa =0.706)。若排除得分3~5分的患者,SLIC推荐治疗方案和实际治疗方案达到92.9%的一致性(Kappa =0.837)。结论 SLIC简单、标准、可靠性强,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胆管细胞性肝癌(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Co CC)及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至2014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手术切除的94例Co CC、ICC病例资料。其中,Co CC 28例,ICC 66例,通过术后病理鉴别ICC及Co CC,从病史及病理资料方面分析两种类型胆管癌的临床特点。结果 (1)在病史和血清学检查方面,ICC大多合并胆管结石或胆管炎病史,术前血清CA19-9较高,而Co CC则肝硬化背景较常见、术前血清AFP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理方面,ICC易发生神经侵犯、而Co CC肿瘤病灶数目较多等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C淋巴结转移较易发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两类肿瘤的中位生存期及1、3年生存率,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Co CC的中位生存期较ICC长,Co CC的1、3年生存率较高。而ICC更容易在术后早期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 CC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早期复发与ICC有所不同,有必要深入探讨其内在的病理机制,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诊疗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平台髌骨角对于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前后髌骨高度的准确性、可重现性,特点及不足,以及手术影响髌骨高度的变化因素。 方法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2015年1月到2016年1月资料完整的10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均为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选取患者术前术后的膝关节侧位片,膝关节屈曲角度为30°。测量所选患者的术前术后膝关节侧位片平台髌骨角的。运用广泛使用的3种测定髌骨高度方法进行54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手术前后侧位片的测量。3种方法为改良Black-burne-Peel指数,改良Caton-Desehamps指数和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由2名观察者使用标准的方法,独立的方式进行了524个数据的测量。对这2名观察者测量的数据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CC)和95%可信区间的统计,对改良Black-burne-Peel指数,改良Caton-Desehamps指数、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和平台髌骨角的术前术后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 结果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术前ICC=0.75;术后ICC=0.87)、改良Black-burne-Peel指数(术前ICC=0.65;术后ICC=0.88)、改良Caton-Desehamps指数(术前ICC=0.72;术后ICC=0.88)和平台髌骨角(术前ICC=0.86;术后ICC=0.93)均具有更高的术后组内相关系数。其中,平台髌骨角的组内相关系数是最高的,患者术后的髌骨高度出现了降低。4种方法的术前术后数据比较显示,除了改良Insall-Salvati指数之外,改良Caton-Desehamps(t=3.69)、改良Black-burne-Peel指数(t=3.50)和平台髌骨角(t=7.55)的测量均提示患者手术前后的髌骨高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结论平台髌骨角在反应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髌骨高度变化具有准确性、可重现性、直观、简洁、快速的优点,可以有效地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髌骨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明确肝外胆管结石及胆囊结石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风险,为胆道结石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以及CBM等数据库,查找胆道结石以及胆囊结石并发ICC风险的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应用STATA软件对所获得研究数据行Meta分析,根据研究间异质性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者随机效应模型.采用Egger检验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6篇病例对照研究纳入分析,包括123 713例患者,其中ICC 4 753例,无瘤对照118 96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管结石为ICC发病的高危因素(OR:17.64,95% CI:11.14 ~27.95),除外肝内胆管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ICC发病风险仍较高(OR:11.79,95% CI:4.17~ 33.35).此外,胆囊结石也是ICC发病危险因素(OR:2.07,95% CI:1.17 ~3.67).结论 肝外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均为ICC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