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3例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应用微量泵输注小剂量胰岛素控制血糖,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胰岛素,观察2组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微量泵输注胰岛素组与对照组比较,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天数及低血糖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量泵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方法安全有效,操作简单,适用于基层医院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抢救治疗。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抽取32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6例,治疗组采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照组采用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结果:两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后血糖均明显降低,但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次数均少于MSI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胰岛素泵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可快速稳定控制血糖,且不增加低血糖发生率,能减轻病人多次注射的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胰岛素持续输注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血糖、胰岛素用量、及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68例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观察组34例,用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诺和灵R,另34例分次皮下注射。观察血糖达标所需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频率及疗效巩固等指标。结果: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前者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频率显著低于后者(P〈0.05).且疗效持久。结论:对T2DM特别是新诊断的,T2DM同样应该尽早使用胰岛素持续注射治疗,有利于残存β细胞功能的保护,从而达到血糖长期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治疗在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疗效。方法:将62例需外科手术的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胰岛素泵或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的血糖变化,同时比较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用胰岛素泵治疗的患者其空腹血糖、靶血糖达标时间和胰岛素用量比较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治疗围手术期糖尿病患者可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且血糖更稳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诺和锐30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依从性。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用诺和锐30,对照组30例用诺和灵30R,均采用早、晚餐前两次皮下注射,诺和锐为餐前立刻注射,诺和灵30R为餐前30min注射,观察12周。分别记录空腹、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用量。结果:①两组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均明显下降(P<0.01),但诺和锐30组的餐后血糖、空腹血糖下降更明显(P<0.05);②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组。结论:诺和锐30能更为平稳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血糖水平,尤其是餐后血糖,且安全性好,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T2DM)失效后改用诺和锐30和诺和灵30R每日2次皮下注射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诺和锐30组和诺和灵30R组,诺和锐30组为餐前立刻注射,诺和灵30R组为餐前15-30 min注射,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体重指数(BMI)、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情况及血糖波动性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能较好降低血糖水平,诺和锐30组降低餐后血糖水平明显低于诺和灵30R治疗组(P<0.05);诺和锐30组低血糖发生率、胰岛素剂量及血糖的波动均明显低于诺和灵30R(P<0.05,<0.01)结论:T2DM患者采用早、晚餐前预混胰岛素皮下注射方案治疗时,诺和锐30对餐后血糖控制更为满意,且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少,血糖波动性小.  相似文献   

7.
张改红 《中医药研究》2010,(12):1521-1522
目的比较不同胰岛素给药方法对糖尿病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治疗(CSⅡ组,32例)与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MSⅡ组,28例),观察比较两组空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显著降低血糖及改善病人症状。CSⅡ组与MSⅡ组比较,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的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降低(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输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病人较常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诺和锐?30)每15三次强化治疗与传统四次强化治疗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62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诺和锐?30每日三次,皮下注射,对照组予传统的胰岛素每日四次皮下注射,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体重指数。结果:双相门冬胰岛素30可减少注射次数,患者依从性更好,可作为简单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且此方案不增加低血糖风险、胰岛素剂量和体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治疗2型糖尿病(T2DM)对降低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日数、提高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优越性.方法:通过观察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和每日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Ⅱ)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住院病人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医疗费用等,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FPG和2hpG比较无显著差异,胰岛素用量和达标时间有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日数及医疗费用有统计学意义,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CSII和MSII治疗均可改善新诊断2型糖尿病病情,cSⅡ较MsⅡ临床效果好,达标快,胰岛素用量少,低血糖发生率低,缩短住院日数,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施治配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药辨证施治配合胰岛素治疗组(A组)和胰岛素配合二甲双胍治疗组(B组)各7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的差别。结果:A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发生率等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1)。结论:辨证施治配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缩短血糖达标时间,减少低血糖发生率,具有独特的临床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进一步做好小儿紫癜中医辨证治疗作用的研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对80例小儿紫癜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保守治疗,观察两组的作用疗效。结果: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总有效率达到92.5%,而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只达到57.5%,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即中药组对小儿紫癜患者治疗后临床作用明显有效。结论:小儿紫癜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人工骨异烟肼体外及家兔体内释放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蜂蜡为阻滞剂包裹的异烟肼-人工骨(INH-PHA-wax)与未包裹蜂蜡的异烟肼-人工骨(INH-PHA)体外及家兔体内的释放度。方法:用RP-HPLC在不同时间分别测定体外及植入家兔体内的包裹或未包裹蜂蜡的异烟肼-人工骨中异烟肼的浓度。结果:包裹15%蜂蜡INH-PHA-wax,体外20 d释药66%;包裹25%蜂蜡INH-PHA-wax,20 d释药22%;未包裹蜂蜡INH-PHA,6 d释药97%。包裹25%蜂蜡INH-PHA-wax植入家兔体内,可持续释药达240 d,而未包裹蜂蜡INH-PHA持续释药仅60 d。结论:INH-PHA-wax可有效地控制药物的释放,对治疗骨结核可能是一有效植入式缓释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不同职业人群的亚健康状态。方法:通过中国人亚健康状态调查问卷(CSHS-3),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东西南北中8个省市20~60岁调查对象进行现场调查,运用卡方检验、协方差分析、秩和检验等统计方法,比较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及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结果:亚健康状态不同方面的职业特征存在差异;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存在差异。其中亚健康状态总得分最高的是工人;躯体表现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心理领域学生得分最高;社会适应领域得分最高的是工人;性生活领域农民得分最高。结论:对不同职业的亚健康状态的差异及特点进行分析,可为职业相关的亚健康状态的干预提供流行病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分子细胞学遗传技术,具有快速、安全、高灵敏度及探针可长期保存等优点,在分子细胞遗传学、肿瘤生物学、产前诊断等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从FISH与常规宫颈癌检测技术比较、荧光探针类型及标记方法和在宫颈癌中的应用做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刘洋  胡连栋  唐星 《中草药》2009,40(2):228-230
目的 测定川芎挥发油中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采用RP-HPLC法,以蛇床子素为内标物测定大鼠口服川芎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物后藁本内酯的血药浓度,使用3P97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 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主要的药动学参数:t_(1/2)(α)为(1.429±1.161)h,t_(1/2)(β)为(6.877±2.275)h,t(peak)为(3.401±1.951)h,AUC为(70.87±25.92)μg/mL·h.结论 以蛇床子素为内标,RP-HPLC法能够准确、灵敏地测定藁本内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  相似文献   

17.
彝族药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动力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透皮吸收的特点,探讨伤益气雾剂外用时栀子苷的透皮吸收的动力学。方法:利用体内外实验对栀子苷透皮量及其血药浓度进行测试观察。结果:无论体内体外试验均表明,给药后半小时栀子苷即可透过皮肤,在皮下组织中分布,同时血中也能明显测到栀子苷。其透出量具有累积增多的线性关系。结论:伤益气雾剂中栀子苷可明显透过皮肤,并在皮下组织及血液中分布。本实验为该药外用治疗相关病症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芩及其制剂中黄芩苷定量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近5年来黄芩苷定量分析方法研究状况,系统阐述了4种方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扫描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黄芩苷的应用,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方法提供了较全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痛经是由于情志所伤、六淫为害、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导致冲任受阻,出现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的小腹疼痛。痛经被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本文主要探究原发性痛经的中医药辨证治疗,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为原发性痛经,中医学称为经行腹痛,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几年内,占痛经的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组合化学和高通量活性筛选技术的发展,大量的活性化合物被发现,而这些活性化合物要最终成为上市的药物必须具备合适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这就对这些活性化合物的药代属性进行筛选提出要求。因此,在新药研发领域迫切需要发展高通量的药代筛选技术。目前,这项研究主要从体外和体内两个方面着手开展,本文介绍了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所必需的生物样品分析技术的发展近况和体内药代高通量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