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开展,人们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同时脉络膜也有相应的改变,认为糖尿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可能同时存在[1],Saracco等[2]提出了糖尿病脉络膜病变(DC)的概念.我们通过建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在不同病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进一步观察糖尿病大鼠发生脉络膜病变的超微结构改变,分析它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特别是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根据眼底造影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和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运用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评价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液循环状态及造影特征,重点观察服药前和服用芪明颗粒后的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利用精确数据评价芪明颗粒对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的影响.结果:在服用芪明颗粒3mo后NDR和NPDR两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及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加快,充盈倒置及脉络膜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芪明颗粒可以使视网膜及脉络膜的血流加快,改善糖尿病患者眼部血液循环状态,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测视网膜循环时间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测了正常人、高血压者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11种眼底病,结果证明:正常人视网膜循环时间(RCT)在3.0秒以内,可代表视网膜微循环状态;视网膜血管疾病微循环阻滞RCT延长。根据RCT3.0秒界限可将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进行分型。其它眼底疾患RCT一般正常;但当其病变累及视网膜血管进而发生视网膜萎缩、机化时,也会影响到视网膜微循环  相似文献   

4.
就115例(217只限)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进行分析。发现46例(86只限)有视网膜内新生血管,集中发生在Ⅲ期以后。并就其表现形式,与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视网膜内新生血管可以成为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殖前期的标志,视网膜内界膜的健康状况是视网膜内新生血管转变为视网膜前新生血管的关健。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青 《临床眼科杂志》2006,14(3):258-259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方法对231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行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23例(453只眼)均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眼底改变,DR的FFA检查结果比检眼镜的检出结果严重。结论FFA在DR诊断和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的眼底特征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129眼DR合并RVO患者的视力、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图像特征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DR合并RVO的患者118例中,双眼同时发病有11例22眼,其余皆为单眼,其中66眼表现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占51.2%,58眼表现为颞上分支静脉阻塞,占45.0%,其它分支静脉阻塞有5眼,占3.9%。FFA表现为:静脉阻塞区视网膜有大量神经纤维层出血,相应黄斑区荧光渗漏,掩盖了此眼DR的改变,对侧眼均可见DR不同级别的改变。结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眼底表现复杂,应与单一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静脉阻塞甄别。  相似文献   

7.
眼挫伤后脉络膜病变FFA及ICGA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荧光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了解眼挫伤后脉络膜血管的病变。方法 应用德国Heidelberg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技术对眼挫伤患者16例(17眼)进行荧光素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观察脉络膜血管的异常变化。结果 17眼中,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显示视网膜血管充盈时间和血管形态大致正常,显示高网膜渗漏5眼。眼底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局限性脉络膜充盈延迟16眼、血管扩张5眼、荧光遮蔽2眼及吲哚青绿渗漏8眼。结论 由于脉络膜血管主要供应视膜外层,因此外伤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对视功能影响很大,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提供了对各种程度脉络膜血管损害的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8.
Ⅱ型糖尿病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ndocyaninegreenangiogrphy ,ICGA)能较好地显示脉络膜血液循环 ,提高对眼底病的认识。为了了解Ⅱ型糖尿病对脉络膜血管的早期影响 ,我们对Ⅱ型糖尿病尚未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作了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undusfluoresceinangiography ,FFA)检查。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Ⅱ型糖尿病尚未出现视网膜病变的患者 17例 34只眼 ,视力 (包括矫正视力 ) 0 . 6~ 1. 2 ,年龄 46~ 76岁 ,平均年龄6 3 . 1岁 ,糖尿病病程 5~ 10年。诊断标准为 …  相似文献   

9.
首都钢铁厂职工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淑琴  郭玉銮 《眼科》1997,6(3):161-163
对3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63例,检出率18%,本文就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性别、年龄、血糖、病程关系进行探讨,并分析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检眼镜所见的符合率。  相似文献   

10.
蔡立维  苏钰  陈长征 《国际眼科杂志》2023,23(12):2012-2016

视网膜血管床面积(RVBA)是在超广角荧光素血管造影(UWFA)图像中分割出的视网膜血管的面积总和,是一个以平方毫米为单位的绝对值,客观性较强。RVBA主要受视网膜血管直径和长度的影响,其增加或减少取决于局部缺血和血管生成之间的“竞争”,可以提示视网膜血管形态上的细微改变。作为研究视网膜血管性疾病的新指标,与既往常用的缺血指数(ISI)、无灌注区面积(NPA)等相比,RVBA可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目前,RVBA主要被用于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病程进展和疗效预后。与正常眼相比,DR眼的视网膜总RVBA更大; 在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DR眼的视网膜总RVBA下降。这些发现为研究DR中的微血管病变提供了有利支持。本文就RVBA在DR中的应用作一综述,为RVBA在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等其它视网膜血管性疾病中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改变。方法 正常对照组17例 (30只眼 ) ,糖尿病患者 6 8例 (114只眼 )进行矫正视力、眼压、散瞳眼底、荧光眼底血管造影及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结果 正常对照组 30只眼 P波潜伏期为 2 7.8m s± 2 .5 7m s,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 (NDR) P波潜伏期为2 7.89ms± 3.2 5 m s,背景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BDR) P波潜伏期为 30 .90 ms± 3.2 5 m s,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PDR) P波潜伏期为 34 .90 ms± 4.18ms,正常对照组与 NDR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与 BDR、PDR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P波振幅密度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分期间也有差异 ,但无统计学意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显示黄斑区无荧光渗漏的 P波潜伏期为 2 9.82 ms± 2 .34 ms,有荧光渗漏的 P波潜伏期为 32 .98ms± 4.2 5 ms,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无荧光渗漏的振幅密度为 11.2 7ms± 3.6 5 ms,有荧光渗漏者为 8.2 4ms± 3.6 8ms(P <0 .0 5 )。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能客观的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检测 ,特别对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的诊断、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傅娆  刘大川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0):1727-1731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 OCTA)作为一项近年来兴起的新型成像技术,具有非侵入性、快速、高分辨率等特点。相比于传统的造影检查,OCTA更加快速、安全且避免了传统造影剂带来的副作用和风险。如今OCTA已经逐渐应用于眼科疾病的诊疗与随访。通过对视网膜脉络膜血管的实时成像,可以用于观察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脉络膜新生血管等的进展。本文就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患者脉络膜造影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点,探讨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的改变及其与DR发生发展的关系。
  方法:选取糖尿病患者45例分为NDR、NPDR、PDR三组,并选择20例健康正常人作为对照。采用德国海德堡共焦激光眼底扫描系统对所有糖尿病患者及正常对照同步进行FFA及ICGA,对比观察两种影像特点,阐述糖尿病患者脉络膜循环病变特点。
  结果:(1) DR各组患者视网膜中央动脉充盈时间与正常组相比无显著差异;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均较正常对照组减慢,有显著性差异(P<0.05)。(2)各组DR患者中,病变程度越重,发生充盈倒置的比例越大。(3)随着病变程度加重,造影早期脉络膜充盈不良及晚期斑点状强荧光的比例逐渐增多。
  结论:糖尿病患者进行ICGA揭示了脉络膜循环状态的异常,是FFA的一个重要补充,并且研究提示在DR发生之前已有脉络膜循环的异常,充分证明了糖尿病脉络膜病变的存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的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特点.探究其发病机理.方法 应用海德堡造影系统HRA2对26例(28眼)患者进行视网膜.脉络膜同步造影,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眼底照相:黄斑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检查显示:28眼均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2眼伴色素上皮脱离.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检查显示:早期28眼均有区域性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脉络膜高通透性,24眼区域性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其余4眼脉络膜充盈大致正常;中、晚期23眼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高荧光扩散,5眼表现为高荧光点:18眼ICGA揭示的病灶要比FFA多.10眼可见RPE色素脱失.1例女性CSC患者激光光凝FFA渗漏点后1个月,FFA见黄斑下液体吸收、RPE渗漏点封闭,而ICGA仍见脉络膜活动性渗漏点.结论 CSC的发生可能是由于脉络膜循环紊乱及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RPE损害引起.激光能改善RPE渗漏,但对脉络膜病变本身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观测了正常人、高血压者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等11种眼底病,结果证明:正常人视网膜循环时间(RCT)在3.0秒以内,可代表视网膜微循环状态;视网膜血管疾病微循环阻滞RCT延长。根据RCT3.0秒界限可将视网膜动、静脉阻塞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视网膜血管疾病进行分型。其它眼底疾患RCT-般正常;但当其病变累及视网膜血管进而发生视网膜萎缩、机化时,也会影响到视网膜微循环,从而使RCT延长。因此观测RCT,对某些眼底病的临床诊断,疗效判定与预后推断,都具实际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特征。 方法 用共焦激光扫描眼底血管造影仪对70例CSC患者进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与ICGA同步检查。 结果 79只眼FFA检查有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渗漏。ICGA检查23只眼的脉络膜血管充盈迟缓;79只患眼有脉络膜血管扩张充血;78只眼的RPE渗漏处有脉络膜血管的通透性增高;27只对侧健眼有同样的改变;19只患眼和6只健眼有RPE脱离;21只眼有RPE的色素脱失、萎缩和/或带状萎缩。 结论 脉络膜血管异常是CSC的基本ICGA特征。(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14-16)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多发性后极部色素上皮病变(multifocal posterior pigment epitheliopathy,MPPE)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循环特点,探讨该病的发病机制及其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chorioretinopathy,CSC)之间的关系。 方法 对6例MPPE患者的7只眼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5例5只眼FFA检查为活动期,其中4只眼在ICGA造影早期有脉络膜充盈延迟,占80%。FFA显示有渗漏处,ICGA均有相应的渗漏灶。在渗漏灶的周围及后极部尚有弥漫性相对强荧光。病变恢复期,FFA已无明显渗漏,ICGA仍显示脉络膜荧光渗漏。 结论 MPPE与CSC有着相同的ICGA改变,但前者病变范围更加广泛。MPPE为CSC的较严重型,为原发于脉络膜病变的疾病。(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6-8)  相似文献   

18.
眼底无可见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荧光血管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表现。方法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其表现主要为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无灌注等。结论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改变。  相似文献   

19.
唐云鹏  高烨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11):2200-2201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FFA检查对88例176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对DR临床分期进行修正,并根据FFA检查结果指导治疗。结果:其中11眼眼底检查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FFA检查出现早期微血管瘤病变。眼底镜下Ⅰ~Ⅱ期DR患者中有15眼FFA检查出比检眼镜更多的微血管瘤。眼底镜下Ⅲ期DR患者中有11眼FFA检查出现新生血管改变。结论:FFA检查是DR诊断和分期的金标准,且为指导眼底激光和评价激光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多种与视网膜、脉络膜血液循环相关的眼病,例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都与眼部血管异常有关。目前有报道许多因素都影响血管形成和退化的过程,其中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等。我们就眼内病理性新生血管化的发生机制和相应防治措施的相关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