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2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后巩膜加固术(PSR)辅助超长眼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手术(PPV)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眼轴≥29mm的超长眼轴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46例46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PSR+PPV+硅油填充,B组采用单纯PPV +硅油填充。随访1a,分析各组术后BCVA、黄斑裂孔愈合情况、视网膜脱离复位率、再手术率等指标。

结果:两组治疗后平均BCVA(LogMAR视力)均较术前改善,A组由1.61±0.02提升为0.85±0.22(t=10.36,P<0.01),B组由1.59±0.04提升为1.08±0.16(t=7.92,P<0.01),其中A组改善幅度大于B组(t=-2.38,P=0.03)。两组术前术后眼轴均无明显改变(P>0.05)。A组一次手术黄斑裂孔愈合率为91%(21/23),取油前再手术率4%(1/23),取油后无再脱离患者,1a随访期内所有术眼完成了硅油取出。B组一次手术黄斑裂孔愈合率为65%(15/23),取油前再手术率35%(8/23),取油后再脱离比例26%(6/23),1a随访期取出硅油比例74%(17/23)。

结论:后巩膜加固术有助于提高病理性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减少复发及再手术的几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无玻璃体眼并发难治性青光眼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分析其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分析绵阳市中心医院眼科2008 年1月至2010年12月因玻璃体切除术后或硅油取出术后并发难治性青光眼患者17例,其中5例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手术(A组),8例采用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B组),4例因光感丧失采用810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C组)。分析各组随访观察1年的眼压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情况。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 各组在术后早期眼压均控制良好,术后1年A组术眼眼压平均为(30.44±4.23)mmHg,联合降眼压药物治疗后可将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B组平均眼压为(20.78±4.54)mmHg;C组平均眼压为(30.79±3.23)mmHg,达到缓解疼痛目的。与治疗前比较,各组眼压明显降低(F=32.20、46.81、27.69,P<0.01)。3组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或硅油取出术后并发青光眼因有多次手术史,结膜瘢痕重,属于难治性青光眼,常规复合小梁切除手术因滤过道瘢痕化,远期效果不理想,需联合药物治疗;青光眼引流阀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远期降眼压效果理想;对于光感消失患者810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术后降压药效果确切,是很好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结膜囊及玻璃体液细菌培养及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等措施研究眼球内异物伤继发急性眼内炎的诊断及预防策略.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2010年1月到2010年12月因球内异物伤行一期急诊手术者48例为研究对象,每例患者手术前均取结膜囊分泌物及玻璃体液作细菌培养,术毕均于玻璃体注射万古霉素1 mg及头孢他定1 mg.回顾收集2010年以前同等情况病例但未采取眼内注射抗生素病例48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细菌培养结果及眼内炎的发生率,视力恢复情况等.结果 对照组眼内炎发生率为14.58%(7例),注射组为2.08%(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均低,注射组为2例(4.17%),对照组1例(2.08%),阳性菌均为表皮葡萄球菌.而玻璃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较高:注射组细菌培养阳性率17.39%(8例),即潜在感染率为17.39%,与实际发生率2.08%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细菌培养阳性率14.58%(7例),即潜在感染率为14.58%,与实际发生率14.58%(7例)一致.结论 眼球内异物伤一期眼内注射抗生素可以减少继发细菌性眼内炎的发生率,为二期手术提供良好的手术条件及相对好的视力预后.玻璃体液细菌培养阳性率远高于结膜囊细菌培养,更接近继发眼内炎的发生率,对眼球内异物伤继发眼内炎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绵阳市糖尿病(DM)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病率和相关因素。 方法:普查社区登记确诊的749例DM患者,通过询问和检查获得病史资料,采用眼底检查或眼底血管荧光造影确立DR诊断,并分别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清脂联素。结果:DM患者749例中共确诊DR患者151例,DR的患病率为20.2%。非增殖型和增殖型DR分别为108例(71.5%)和43例(28.5%)。空腹血糖在DM、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中分别为7.86±0.93mmol/L,8.24±217mmol/L,8.35±3.89mmol/L,三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脂联素在这三类居民中测得的结果分别为 6.24%±1.34%,7.12%±1.51%,7.94%±1.75%和8.48±2.89mg/L,6.74±2.11mg/L,4.57±1.82mg/L,三者比较有明显差异。结论:在DM居民中DR患病率高,需密切监测DM患者的高糖化血红蛋白和低血清脂联素,以控制DR患病。  相似文献   
5.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bri-oretinopathy,CSC)是一种常见的眼底病,近年来我们采用氩激光治疗,疗效甚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白内障手术及视网膜光凝时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行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视网膜病变的发展情况,以及氩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远期效果,探讨该类患者白内障手术和视网膜光凝治疗的时机,分析其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合并白内障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人共67例,以未手术眼作为对照.白内障术后经眼底荧光造影(FFA)随访观察,随访时间1年.当检查具有光凝指征时,均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对比观察手术眼和对照眼视网膜光凝前后的视网膜病变发展程度.结果 白内障术后手术眼和对照眼经FFA随访观察需行视网膜光凝分别为26只眼(41.94%)及24只眼(38.71%),其视网膜病变发展程度基本一致;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后及时光凝的病人,DR病情稳定或减慢发展,黄斑水肿消退或减轻,视力稳定,手术眼比未手术眼获得更充分的视网膜光凝及稳定的视力和视觉质量,2例患者拒绝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晚期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及玻璃体出血.结论 完美的无并发症的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不会加速DR的发展;及时充分地视网膜光凝治疗,将减缓DR的发展及减少其并发症(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玻璃体出血)的发生,稳定视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开展,人们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同时脉络膜也有相应的改变,认为糖尿病的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可能同时存在,Saracco等提出了糖尿病脉络膜病变(DC)的概念。我们通过建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在不同病程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病理学角度进一步观察糖尿病大鼠发生脉络膜病变的超微结构改变,分析它与视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基因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常引起严重的视力障碍,基因治疗从分子水平抑制血管的发生,提出了防治CNV的新思路。基因载体的选择和基因转入的途径是技术上的两个关键问题。各种抑制因子是治疗的靶点,PEDF、内皮他丁等在治疗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经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并随访3年的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立体视功能变化,评价RGP联合常规弱视治疗对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后立体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3年1月-2004年12月在我科门诊诊断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43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2例.配戴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B组21例.配戴框架眼镜.戴镜后两组同时进行正规弱视综合治疗,总共随访3年。当弱视矫正后行远立体视、近立体视检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B组治愈率分别为90.91%(20/22)和61.91%(13/21),A组明显高于B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4.18,P〈0.05)。A组立体视出现平均时间为治疗后(7.00±0.45)个月,B组立体视出现时间为治疗后(13.00±0.53)个月.A组早于B组。经秩和检验,A组具有的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均优于B组(P〈0.01)。结论RGP矫正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有利于弱视矫正后双眼立体视功能的建立,为屈光参差性弱视的临床治疗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