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3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0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坦克武器击中坦克时舱室内有害气体测试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在模拟实验条件下,坦克受到反我武器攻击后舱室内有害气体的取样方法和分析方法,用3种武器发射3种弹药攻击坦克,在远距离控制取样设备,取样后在实验室进行坦克舱室内有害气体浓度分析,结果取样成功,坦克被击中后,一氧化碳气体含量有明显的增高,氮氧化物、二氧化硫增高幅度不大,氧含量无明显变化,说明对坦克舱室进行远距离现场控制气体采样是可行的;坦克的受反坦克武器打击后,除弹片和冲击波等致伤因素外,还会造成坦克内乘员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文献   
2.
某医院船医疗舱室改装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改装某医院船医疗舱室布局,提高海上医疗救治能力。方法:通过调研,设计改装方案,邀请专家进行现场技术论证,工程评估,申报,批复,派专人监督实施。结果:改装后的医院船医疗舱室集中,布局合理,装备优良,功能齐全。结论:改装后的医院船更加方便救治,研制的“十”字导轨式固定法,解决了舱室医疗装备固定难的问题,为今后新造和改装医院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型导弹驱逐舰舱室大气质量卫生学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舰船作战性及居住性的要求及“全封闭”的环境特点 ,使舱室大气质量的卫生学分析与评价迫在眉睫。方法 :在随舰测定基础上 ,以水面舰艇舱室空气组份容许浓度标准为依据 ;应用人 -机 -环境系统工程理论 ,采用对比方法。结果 :分析归纳了舱室大气污染的主要途径及浓度变化规律 ;提出了舱室大气质量控制建议。结论 :该舰舱室大气质量符合标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和评价舰员疲劳状态和某舰艇舱室空气质量,找出可能导致舰员疲劳的原因,为维护和提高长航官兵的健康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见。方法采用《疲劳自觉症状调查表》对舰员出航前后疲劳状况进行调查分析。采用Gasmet DX4035型傅立叶红外多组分气体分析仪对航行舰艇各个舱室的空气质量进行检测,并依据环境质量标准对舰艇舱室空气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1)经过1周的航行后,所有舰员疲劳症状明显加重,"身体"、"精神"、"神经感觉"3种疲劳因子均明显升高。(2)部分舱室空气中甲醛、SO2超标。结论舰员出海后较出海前疲劳程度明显加重;该舰某些舱室空气中部分有害气体含量超标,从而可能加重舰员的疲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制一种具备气流控制和温湿度检测功能的微环境密闭舱室用于生物气溶胶检测研究。方法利用风速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电动调节阀、管道高效过滤器和真空泵组成控制系统,解决气流流向控制、温度补偿技术、压力控制和气溶胶均匀分布技术。利用Fluent 软件对该密闭舱室气溶胶浓度分布状况进行数值模拟,并测试不同位置的气溶胶浓度。结果该微环境密闭舱室由一个气密舱和一个控制柜组成,控制柜采用单片机控制,并为气密舱提供送风、排风和温湿度调控,设有单独排风模式和自循环送排风模式,且舱内保持着负压状态。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微环境密闭舱室内生成气溶胶5 min后,气溶胶粒子分布于整个舱室,底部气流可到达舱室上方,舱室内气溶胶浓度分布基本一致。结论该微环境密闭舱室以负压状态运行,能够避免生物气溶胶泄露,气溶胶浓度分布比较均匀,适用于进行生物气溶胶检测研究。  相似文献   
6.
机动手术舱室内气流组织与温度分布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具有超压防护功能的机动手术舱室通过过滤污染空气、建立稳定超压和合理组织气流等方式减少生化污染物的危害,为患者和医生提供安全的舱室环境。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具有超压防护功能的机动手术舱室内的气流运动形式和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在超压防护系统作用下机动手术舱室内的气流组织形式和温度分布规律。结果:在超压防护系统作用下。在人员活动的绝大部分区域内气流速度较低,气流速度分布在0.5m/s以下。气流速度分布较均匀;整个舱室内在垂直方向上不存在明显的温度梯度。在人员活动的绝大区域内温度分布均匀性较好,温度分布在27℃左右,温差在2℃左右。结论:舱室内人员的舒适性较好,舱室内环境能够满足手术作业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羟色胺(5-HT)的变化及其对大鼠旷场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在密闭舱内亚致死剂量爆炸伤的大鼠模型,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法分析爆炸伤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和额叶皮质内5-HT浓度的变化,应用旷场行为观察箱观察大鼠旷场行为。结果:①舱内及舱外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大鼠血浆和脑组织内5-HT含量短暂升高后出现明显降低;②舱内爆炸伤后额叶皮质5-HT在48 h达峰值,随后下降,而舱外爆炸伤后在24 h即达峰值,随后下降;③亚致死剂量爆炸伤后大鼠旷场行为明显增加,且舱内明显高于舱外。结论:大鼠旷场行为变化与血浆5-HT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已证实冲击波和烟雾均可引起机体显著的血流动力学紊乱,但对冲击波烟雾复合伤时血流动力学特点少有文献报道。目的探讨舱室内爆炸复合有害气体对大鼠血流动力学早期变化的影响,评价脑钠肽做为冲击波烟雾复合伤早期检测损伤指标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观察,于2006—08/2007—08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纳入健康雄性SD大鼠104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8只,爆炸损伤组48只,复合损伤组48只。方法:将大鼠按模拟战位固定于模拟舱室内,0.4g黑索金点纸质爆源置于舱室中心爆炸,模拟冲击波烟雾复合伤模型。复合损伤组大鼠在爆炸后放置100S取出,爆炸损伤组大鼠爆炸后立即取出,正常对照组不做处理。主要观察指标:大鼠于伤后1,3,6,12,24,72h再次麻醉后行动脉插管观察心功能变化,并采血,运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脑钠素蛋白水平,取心脏病理标本观察心肺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爆炸损伤组和复合损伤组大鼠心肺病理形态学,均有明显改变,且复合损伤组比爆炸损伤组损伤严重。爆炸损伤组和复合损伤组大鼠血浆脑钠肽在各时相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伊〈O.05),复合损伤组高于爆炸损伤组(P〈0.05)。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左室收缩压、平均动脉压与脑钠肽质量浓度的变化一致,而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则呈负相关性。结论:脑钠肽可做为冲击波烟雾复合伤早期检测损伤指标,舱内爆炸烟雾复合伤对心肺损伤较单纯爆炸损伤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早期血浆S-100B蛋白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自制舱室内大鼠颅脑爆炸伤模型,于伤后1、3、6、12、24、72小时取血,运用双抗体夹心法(ELISA法)检测S-100B蛋白含量,取脑组织测含水量并观察伤后病理变化.结果 伤后S-100B蛋白随时问延长而逐渐增高,24小时达高峰,72小时仍高于正常;脑含水量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6小时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24小时内仍高于正常,72小时接近正常.结论 舱室内颅脑爆炸伤模型稳定可靠,早期检测血S-100B蛋白有助判断舱室内颅脑爆炸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密闭舱室环境下,肢体爆炸伤后肺损伤的特点及全身短暂低温对肺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致伤组和短暂全身低温干预组.采用比色法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肺湿重/干重代表总肺水含量;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密闭环境中,肢体爆炸伤后肺组织发生出血、水肿,肺间隔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肺组织MDA含量和MPO活性明显升高,SOD活性明显下降;短暂全身低温可减轻肺组织出血、水肿和炎症细胞的浸润,降低肺组织MDA含量和MPO活性,增加SOD活性.结论 密闭环境中,肢体爆炸伤后发生明显的肺冲击伤,氧化应激和炎症细胞浸润可进一步加重肺组织损伤,短暂全身低温可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细胞浸润,减轻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