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5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8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T)的疗效,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12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行直肠ESD治疗、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为RNET的80例患者(91处病变)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病变均为完整切除病灶。有症状的患者术后3天~2月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标本切缘阳性率20.88%(19/91),切缘可疑阳性率35.16%(32/91)。切除标本最大长径20 mm。单因素分析中,肿瘤长径≥10 mm、肿瘤处于G2级与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相关(P<0.05)。肿瘤处于G2级为切缘可疑阳性及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仅有1例患者术前证实为RNET。中位随访时间34月,复发率4.40%(4/91)。结论ESD在治疗直径<20 mm的G1级和G2级的RNET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对于ESD术后显示切缘阳性及可疑阳性的RNET患者,可密切随访暂不实施其他治疗。  相似文献   
2.
Objective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of non-curative resection in 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ncer (SEC) after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and t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of 207 SEC patients who received ESD. The median follow-up was 48 months. Results The en bloc resection rate was 89.25% (191/214), the complete resection rate was 80.84 % (173/214), the curative resection rate was 70.09% (150/214) and the non-curative resection rate was 29.91% (64/214). The maximum long diameter of specimen was 110 mm. Age, gender, tumor size, lesions performance during surgery and operation time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non-curative resection (P<0.05). Female, lesion diameter≥50mm and poorly performed lesions were identified as significant risk factors for non-curative resection. In the noncurative resection group,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in cancer-free survival and survival between patients who had no additional treatmeat after ESD and those who underwent surgery or radiotherapy. Conclusion For patients with poor general condition who are not willing to undergo surgery or chemoradiotherapy, regular endoscopy seems to be an option. © 2020, CHINA RESEARCH 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贫血状况,探索学龄前儿童贫血与体格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5 313名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血红蛋白浓度,并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年龄别体重Z评分、年龄别身高Z评分、年龄别体质指数Z评分,根据各Z评分计算低体重率、生长迟缓率及消瘦率。采用卡方检验对不同特征人群贫血检出率进行比较,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贫血与体格发育的关系。结果贵州省农村地区5~6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为28.1%(26.9%,29.3%),以中重度为主(占总贫血人群的54.3%),不同年龄(P=0.0003)及地区间(P0.0001)贫血检出率不同。调整年龄、性别、地区因素后,轻度贫血组、中重度贫血组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分别为非贫血组的1.57倍(OR=1.57,95%CI:1.21,2.01)、1.59倍(OR=1.59,95%CI:1.26,2.01)。结论贵州省农村地区5~6岁学龄前儿童贫血检出率较高,贫血可能会增加学龄前儿童发生生长迟缓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正>迷走胆管为汇入胆囊引流肝脏一个区域的肝管,是从肝右叶胆囊窝右侧穿出的细小肝管。该管起自邻近胆囊窝处的浅层肝组织,数目一般为1~2支左右,偶见3支者,该管径细小,直径一般1~2 mm,往,但出现率较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如果损伤又没有及时发现,术后出现胆漏。因此它的处理和预防是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需要高度警惕的。我院2008年至2012年行LC术1832例,其中术中发现10例迷走胆管漏,由于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社区骨干护士科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量化分析结果,为社区骨干护士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潘银河版《护理人员科研能力量表》对200名社区骨干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不同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发表论文和进修科研课程情况的社区骨干护士科研能力得分。结果:社区骨干护士科研能力得分为(43.04±23.80)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发现问题能力、文献查阅能力、科研实践、论文写作、资料处理、科研设计。不同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工作年限、发表论文和进修科研课程情况的社区骨干护士科研能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管理决策者应结合社区骨干护士个体科研能力情况,制定有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的方案,从而带动社区护理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分析中国西南地区育龄妇女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GDM组3 593例,对照组15 346例)的方法,选取18 939例于2013~2015年在四川、贵州、云南定期产检的单胎孕妇,测量身高及孕期体质量,于孕24~28周进行GDM筛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暴露水平1)、孕期增重(暴露水平2)与GDM结局的关系。结果 孕前超重和肥胖可增加GDM的发生风险〔比值比(OR)=2.44,95%可信区间(CI):1.98~2.99;OR=4.98,95%CI:2.52~9.91)。采用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研究所(IOM)孕期增重标准,调整了预产年龄及孕前BMI后,与增重适宜组相比,孕早期增重过多或孕中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OR=1.33,95%CI:1.03~1.70;OR=1.48,95%CI:1.26~1.72)。孕早期,高龄组(预产年龄≥35岁)中,与增重适宜者相比,孕期增重过多发生GDM的风险更大〔OR和95%CI为1.42(1.02~2.28)〕,而非高龄组(预产年龄OR值无统计学意义;孕中期,高龄组和非高龄组发生GDM的风险均是增重过多者高于增重适宜者〔OR和95%CI分别为1.59(1.14~1.88)和1.49(1.20~1.72)〕。结论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妇女中,孕前超重和肥胖、孕期增重过多均是GDM的危险因素,孕期增重过多的高龄妇女尤应注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成都市7~12岁儿童的膳食模式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选取911例成都市7~12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膳食数据及生活方式信息。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调查对象过去1年内各种食物的摄入频率及次均摄入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儿童的膳食模式。通过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确定儿童膳食模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成都市7~12岁儿童有4种膳食模式,分别为西方型、传统型、蔬果型以及高能量型膳食模式。年龄与西方型(P0.001)和高能量型膳食模式(P0.001)得分成正相关,而父亲学历和夜间睡眠时间与西方型膳食模式得分呈负相关(P0.05)。性别对传统型膳食模式有影响,女生的传统型膳食模式得分较男生低(P0.05)。体力活动水平与蔬果型膳食模式得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成都市儿童有4种主要的膳食模式,社会人口学因素以及生活方式会对儿童的膳食模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各阶段增重、孕期总增重与子痫前期-子痫(PE-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抽样),招募西南三省5 396例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测量获得其身高、孕前体质量、每次产前检查的体质量等指标,并计算孕期各阶段增重和孕期总增重。根据美国医学研究院(IOM)标准定义其孕期增重是否适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孕前BMI、孕期增重指标与PE-E的关系。结果 与孕前BMI处于正常范围内的孕妇相比,孕前BMI较低者PE-E发生的可能性较低(OR=0.19,95%CI:0.03~0.62),孕前超重、肥胖的孕妇发病风险增加(超重OR=3.69,95%CI:2.21~6.01;肥胖OR=6.12,95%CI:1.68~17.30)。孕中期增重速率过大(OR=2.24,95%CI:1.25~4.35)、妊娠期总增重过高者(OR=1.70,95%CI:1.02~2.85)发生PE-E的风险增加。结论 孕前BMI、孕期增重和PE-E的发生密切相关,育龄妇女孕前应尽量达到正常体质量标准,孕期保持适宜的体质量增加,以减少PE-E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综述人群中端粒长度与癌症、衰老相关疾病和膳食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端粒长度”、“癌症”、“衰老”、“膳食因素”等中文关键词及对应的英文关键词在CNKI、pubmed等数据库中进行文献检索,筛选高质量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端粒长度与人群癌症发病风险及死亡风险相关,与某些癌症发病风险之间可能存在U型关联;较短的端粒与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病风险及多种衰老相关疾病的不良预后相关;膳食因素中单一食物组分与人群中端粒长度的关系存在争议,尚需要前瞻性研究进一步探讨。结论 端粒长度具有作为多种疾病临床治疗预后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潜能;前瞻性队列随访研究有助于发现膳食因素与端粒长度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