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4例肩关节周围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观察组采用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对照组采用火针治疗。观察两组不同时间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和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两组治疗后和随访VAS评分和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观察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肩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火针配合针刺董氏奇穴治疗肩关节周围炎疗效确切,在镇痛、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明显优于单纯火针治疗,显著提高了肩关节周围炎的近期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特色整经刮痧组和传统刮痧组,每组各30例。特色组采用"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刮痧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观察疗效,比较两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组内、组间患者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量和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ESCV)得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ESCV评分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且特色组升高幅度优于传统刮痧组(P0.05)。特色组的总有效率为90.0%优于传统组的76.7%(P0.05)。结论:"特色整经刮痧技术"是一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的抗炎效应,探讨血管活性肠肽(VIP)介导电针抗炎的分子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除生理盐水组、电针生理盐水组外,CIA模型组、电针组和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用II型胶原诱导制备CIA模型。生理盐水组、CIA模型组不予干预,电针组、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和电针生理盐水组选择双侧"足三里"(ST 36)、"悬钟"(GB 39)予以电针干预(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在电针前腹腔注射VIP受体拮抗剂),每周3次,共计4周。电针干预期间,每周记录关节炎指数评分;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大鼠滑膜组织的病理情况,免疫组化观察滑膜组织VIP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VIP、IFN-γ和IL-4的表达。结果实验结束时,电针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评分低于CIA模型组和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HE染色显示,电针组滑膜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滑膜细胞增生等表现较CIA模型组显著减轻;免疫组化显示,电针组滑膜组织VIP的表达高于CIA模型组和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电针组血清VIP、IL-4的表达高于CIA模型组和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P0.05,P0.01),IFN-γ的表达低于CIA模型组和电针加VIP受体拮抗剂组(P0.05)。结论 VIP介导了电针抗炎作用,其影响电针抗炎的机制可能和上调IL-4的表达水平,降低IFN-γ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唑仑治疗。结果:按疗效标准评估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80%,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结合针刺治疗慢性失眠有显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治疗对运动性疲劳者生化指标及主观体力感觉评分(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的影响。方法:将35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成3组,即空白组、对照组、观察组。空白组不予治疗,观察组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口服西洋参。每天记录受试者RPE,试验前后检测受试者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血尿素氮(Blood UreaN itrogen,BUN)和血糖(Blood Glucose,BG)。结果:空白组RPE值呈上升趋势,观察组和对照组的RPE值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观察组的RPE值比对照组对应值小。试验前后比较,空白组Hb、RBC和BG降低,BUN增高。观察组和对照组Hb、RBC和BG升高,BUN降低。结论:穴位敷贴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文献的一般情况、取穴和药物,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的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WF)、维普全文数据库(VIP)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012—2016年文献量增幅较大,2013年和2015年文献量达到发表量的高峰。发表穴位贴敷文章最多的为中医药杂志。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使用最多的调剂为醋,其次为为蜂蜜、凡士林和姜汁。使用最多的中药为吴茱萸,其次为肉桂和酸枣仁,组合药物中交泰丸的使用最为常见。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中最常使用的穴位为涌泉,其次为神阙、内关、三阴交,使用最多的经脉为足三阴经,以足少阴肾经为首。穴位贴敷的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频率最高,治疗疗程以30 d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文章具有诊断标准和疗效标准,但是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频率较低;其他标准不全。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失眠以足三阴经为主,穴位以涌泉、神阙、内关、三阴交为主,调剂以醋、蜂蜜、凡士林、姜汁为主,药物以吴茱萸、肉桂和酸枣仁为主,但选用的穴位、药物等缺乏标准化,制剂工艺等未知,还需多学科联合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穴位敷贴对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中主观体力感觉等级(rating of perceived exercise,RPE)的影响。方法 35名足球运动员随机分成三组,设空白组、对照组、穴位敷贴组,采用穴位敷贴疗法对运动性疲劳患者神阙、气海和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敷贴,对照组口服西洋参,每天对受试者进行主观体力感觉评分;试验前后采用常规方法检测受试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尿素氮(Bun)和血糖(Bglu)等指标。结果空白组RPE值呈上升趋势,穴位敷贴组和对照组的RPE值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穴位敷贴组的RPE值比对照组对应值小。试验前后比较,空白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糖含量降低,血尿素氮增高。穴位敷贴组和对照组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和血糖含量升高,血尿素氮降低。结论从受试者各项生理指标及其表现在外的主观体力感觉表明穴位敷贴能缓解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电针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大鼠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的影响及其预防大鼠EMs的效应机制。方法建立大鼠EMs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COX-2抑制剂组、P450arom抑制剂组、去卵巢组,并设立假手术组。电针组电针血海、三阴交穴;COX-2抑制剂组采用塞莱西布胶囊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P450arom抑制剂组采用阿纳曲唑片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卵巢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捆绑固定并行生理盐水灌胃。治疗及对照处理2星期和4星期后处死各组大鼠,测量各组大鼠异位囊肿长、宽、高三径并计算平均值,取异位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测定血清及组织中COX-2的蛋白水平与组织中COX-2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异位囊肿三径平均值的比较,模型组均明显大于其他各组(均P<0.05),电针组明显小于模型组(P<0.05),且比较4星期与2星期电针组可见其生长较缓慢,异位内膜趋于萎缩,部分上皮细胞坏死;电针组血清中COX-2水平、异位内膜组织中COX-2水平及异位内膜组织中COX-2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并随着疗程的延长效果更明显。结论电针可能通过调节异常升高的COX-2 mRNA水平,进而影响COX-2蛋白的合成,下调外周血和局部组织中COX-2的表达而预防大鼠EMs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循经点按手法治疗踝关节扭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踝关节扭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循经点按手法和POLICE原则治疗。于治疗前及第1、3、5周治疗结束后记录关节肿胀情况、Kofoed评分并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各时间点两组关节肿胀情况、Kofoed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 01)。对照组第1周治疗结束后,关节肿胀情况、Kofoed功能评分优于治疗组(P0. 05,P0. 01),第3周治疗结束后,Kofoed功能评分优于治疗组(P0. 05)。治疗组和对照组Kofoed评分及格率分别为97. 8%和100%,无统计学差异(P0. 05)。结论:循经点按手法在改善踝关节肿胀、疼痛、功能和活动度方面与临床常规治疗疗效相当,是治疗踝关节扭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的选穴与用药规律。【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方式检阅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全文数据库(VIP)和Pub Med数据库中有关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文献,分析其取穴和所用药物的频次,以总结穴位贴敷治疗失眠文献的选穴与用药规律。【结果】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文献中所采用的单味中药频次居前5位的是吴茱萸(47次)、肉桂(43次)、酸枣仁(38次)、朱砂(26次)、黄连(22次);药物组合中酸枣仁—夜交藤合用的几率最大,其次为朱砂—琥珀,再次为肉桂—吴茱萸—朱砂。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文献中所选用的单个穴位频次居前4位的为涌泉(95次)、神阙(38次)、内关(30次)、三阴交(27次),穴位组合中三阴交—肾俞—脾俞合用的几率最大,其次为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再次为脾俞—足三里—三阴交。【结论】穴位贴敷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为吴茱萸,经常配伍使用的药物组合为酸枣仁—夜交藤。常用的穴位为涌泉,常用的配伍穴组为三阴交—肾俞—脾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