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5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临床症状、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予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对照组予一般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疼痛改善情况、颈功能活动度和椎间孔内臂丛神经根内径。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高于对照组的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颈痛量表(NPQ)、视觉模拟评分(VAS)均降低,左旋转、右旋转、左侧屈和右侧屈等颈功能活动度明显改善,C5~7神经根内径明显减小,且观察组的NPQ、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各方向颈功能活动度大于对照组(均P<0.05),C5~7神经根内径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郑氏“颈四步”手法治疗CSR疗效较好,可有效缓解患者颈肩疼痛,改善颈椎活动度,缓解神经根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选取收治的82例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1例,女18例,男23例;年龄20~52(39.31±5.80)岁;左侧12例,右侧29例;病程3.2~35.4个月;采用肌内效贴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41例,男22例,女19例;年龄19~53(40.67±6.13)岁;左侧11例,右侧30例;病程3.0~36.0个月;采用单纯电针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电针治疗,3次/周,连续性治疗3周。治疗组每次电针治疗后,立即贴扎肌贴并保留2 d,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采用肩关节 Constant-Murley 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肌贴胶布过敏拒绝治疗,对照组1例在治疗1周后因对金属针过敏而拒绝治疗,其余80例完成全部治疗及随访。治疗后即刻,以及治疗后1、3、8周后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为(2.06±1.03)、(2.74±1.66)、(3.28±1.04)、(3.90±0.12)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86.41±3.52)、(82.44±3.14)、(80.46±2.54)、(76.97±2.01)分;对照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35±0.41)、(3.08±0.92)、(3.77±0.67)、(3.96±1.04)分,肩关节Constant-Murley 评分分别为(75.82±2.73)、(74.72±1.53)、(73.66±1.53)、(70.68±1.95)分;两组治疗后即刻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即刻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VA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8周VAS、Constant-Murley 评分,以及肩关节活动度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Ⅰ型肩峰撞击综合征采用肌内效贴联合电针治疗,能够减轻局部疼痛,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患者运动时配合肌贴的保护,运动能力能够得到明显改善,具有良好的即时效应,而且无创伤,患者愿意接受,是一种即时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治疗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的疗效.方法 2004年2月至201 1年12月共收治13例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伴软组织缺损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3 ~ 55岁,平均36岁.骨折按AO分型:A1型2例,A2型1例;B1型1例,B2型4例,B3型1例;C1型3例,C2型1例.创伤部位:小腿中下段7例,内踝部2例,外踝并足背部4例.创面缺损面积为18cm×8cm~35cm×22cm,平均25 cm× 16 cm.早期清创,创面行VSD技术治疗并置管、持续抗生素盐水冲洗,待创面清洁后予骨折内固定或动力装置重建,同时应用游离组织瓣移植覆盖创面.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对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所有皮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所有患者术后获16 ~ 90个月(平均48个月)随访,内固定及骨与肌腱的外露区域得以游离皮瓣良好覆盖,骨折均完全愈合,愈合时间为6~12个月(平均7.2个月),无骨不连发生.7例患者因肌腱缺损行阔筋膜移植重建,3例患者因肌腱粘连行肌腱松解术.4例患者重建肌腱肌力Ⅴ级,2例Ⅳ级,1例患者踝关节保持功能位肌腱粘连,未予松解.末次随访时按Johner-Wruhs的方法评定功能:优7例,良4例,可2例. 结论 VSD技术联合游离组织瓣移植能够早期修复合并骨折的小腿及足踝部大面积热压伤,有利于骨折的早期愈合及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起病凶险,进展迅速,发病早期自然死亡率极高。传统开放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夹层,效果明确,但创伤巨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些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广泛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术创伤及围术期病死率明显下降[1]。但部分复杂病例的TEVAR,比如部位复杂(累及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和形态学复杂(短瘤颈、弓型不佳、迷走锁骨下、右弓右降).  相似文献   
5.
2005-01~2005-12我科利用关节镜技术随机选择应用于臀肌挛缩患20例,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8例,女12例,年龄8~30(平均14岁).双侧12例,单侧8例;行走呈“八”字步态12例,Ober征阳性14例,跷“二郎腿”受限20例,髋关节外展、外旋畸形及下蹲时双膝不能并拢20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41岁.因“右肘关节肿痛2年,加重并发现包块6个月”来我院就诊.临床检查:右肘部包块;肘部无压痛及叩击痛,右肘关节外侧可触及一约5 cmx4 cm大小肿块,质硬、活动度差,压痛,局部皮色不红、皮温不高,未见明显静脉曲张.右肘关节活动度30°~110°,右手虎口区感觉减退,伸指肌力M4级,末梢血液循环好.腋窝淋巴结未触及明显肿大.右肘关节MRI检查示:右肘关节外侧皮下肌间隙内病灶,考虑肿瘤性病变(图1).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80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OXA-23、OXA-24、OXA-51、OXA-58、SIM、IMP、VIM、GIM、SPM。结果 80株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检出耐药基因OXA-23[49(61.3%)]、OXA-51[73(91.3%)]、OXA-58[7(8.8%)]、OXA-24[1(1.3%)]、IMP[17(21.3%)]及VIM[2(2.5%)],未检测出GIM、SIM、SPM基因。结论 IMP、OXA、VIM是多重耐药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主要基因类型。  相似文献   
8.
1病历资料患者,男,42岁,因"重物砸伤致左足部出血、疼痛伴活动受限3 h"来我院就诊。患者自诉在工地施工时不慎被重物砸伤,当即感左足部疼痛、出血,伴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9.
孔圣枕中丹为孙思邈的名方之一,载于《备急千金要方》,由远志、菖蒲、败龟板、龙骨四味药组成。此方广泛用于治疗失眠、神经衰弱、情感障碍、儿童多动综合征等多种神经精神疾病。本文就近15年来孔圣枕中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该方的现代研究提供实践经验与思路。  相似文献   
10.
胡锐  李宝莉 《中外医疗》2008,27(27):135-136
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文献16篇,从抗炎,抗肿囊、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以及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五个方面,对传统中药中脂肪酸的药理活性和现代研究做一综述,井探讨目前该研究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为中药脂肪酸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较为完善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