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22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249篇
耳鼻咽喉   82篇
儿科学   35篇
妇产科学   22篇
基础医学   347篇
口腔科学   112篇
临床医学   1198篇
内科学   587篇
皮肤病学   91篇
神经病学   157篇
特种医学   296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620篇
综合类   2437篇
预防医学   813篇
眼科学   96篇
药学   855篇
  13篇
中国医学   957篇
肿瘤学   221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56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205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02篇
  2017年   128篇
  2016年   179篇
  2015年   189篇
  2014年   499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363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416篇
  2009年   377篇
  2008年   406篇
  2007年   372篇
  2006年   369篇
  2005年   377篇
  2004年   310篇
  2003年   328篇
  2002年   257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263篇
  1999年   271篇
  1998年   225篇
  1997年   219篇
  1996年   210篇
  1995年   158篇
  1994年   140篇
  1993年   141篇
  1992年   114篇
  1991年   103篇
  1990年   69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22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6篇
  1976年   3篇
  196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肝内胆管癌(ICC)病人肝切除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O)的影响因素,构建预测TO评分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八一医院收治的261例行肝切除术的ICC病人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TO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的权重构建预测TO的评分模型。结果 261例ICC病人中,67例(25.7%)术后发生TO。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和T分期[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癌症分期]为术后TO的独立预测因素。依此4项因素构建的评分模型显示了较好的预测准确性,最佳截断值为-1.9分,其敏感度为67.2%,特异度为62.9%。一致性检验显示其预测概率和实际发生概率有着较好的一致性(χ2=1.350,P=0.853)。结论 基于年龄、肝硬化、手术时间、T分期4个因素建立的评分模型可较准确地预测ICC病人术后TO的可能性,即手术时间短、无肝硬化、肿瘤直径<5 cm的年轻ICC病人肝切除后获得TO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基于《温疫论》理论视角下,本文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因、病位、病性、传播途径、传染性、传变以及中医防治理念等7个方面详述了中医的认识,认为感受疠气和正邪多寡是发病之因,病位在肺与膜原,病性为寒湿、多有化热,且本虚标实,以标实为主;从"力攻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谨防‘邪气复聚’、瘥后调理适宜"等5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的中医防治理念,强调"逐邪"为第一要义,二要"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三要调养正气,四要注意防范余邪、避免"劳复""食复""自复",五要做好瘥后调养、养阴清余热、顾护胃气。《瘟疫论》是一部疫病学专著,内涵丰富,认识全面,对如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及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生血管特异性结合肽GX1二聚体对胃癌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化学合成GX1二聚体、GX1单体、对照肽二聚体,CCK-8实验、管状结构形成实验、迁移实验研究GX1二聚体对胃癌血管内皮细胞(co-HUVEC)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学技术分析其对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的影响。结果:CCK-8结果显示,GX1二聚体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100~200 μmol/L可抑制co-HUVEC增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呈剂量依赖性,GX1二聚体较单体抑制作用增强,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管状结构形成实验、细胞损伤迁移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对照组PBS 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且二聚体抑制作用强于单体;对照肽二聚体仅有轻微的抑制胃癌内皮细胞管状结构的形成及迁移。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与对照肽二聚体及PBS对照组相比,GX1二聚体及GX1单体均可诱导细胞凋亡(P<0.05),且GX1二聚体的诱导作用强于GX1单体(P<0.05),而对细胞周期分布则无明显影响。结论:GX1二聚体和GX1单体均可抑制胃癌新生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微管形成、迁移能力及诱导凋亡,且GX1二聚体较GX1单体作用增强。GX1二聚体有望代替单体成为胃癌新生血管靶向治疗小肽类药物。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占所有糖尿病患者的25%,其围手术期病死率、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较正常人明显增加,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对于围手术期血糖控制范围仍众说纷纭,综合各研究结论,笔者认为将血糖控制在7.8~10 mmol/L是一个较为理想的范围。在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应联合多学科制定各项相应的治疗方案,围手术期尤为注意避免患者发生低血糖和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也亟待后续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确定有效的血糖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可调式外固定支具治疗第5掌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54例第5掌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7例。A组行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B组行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比较两组末次随访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和主观满意度。结果:随访4~10个月,两组患者第5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主观满意度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整复可调式外固定支具固定可为第5掌骨颈骨折提供可靠、有效的固定,有助于患者的早期功能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方法采用Waters Acquity UPLC HSS T 3色谱柱(2.1 mm×100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水(A)和乙腈(B)梯度洗脱,流速为0.3 mL/min,进样量2μL,在电喷雾正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经Reaxys数据库检索番荔枝属类化合物信息,通过质谱信息比对各化合物的m/z值、保留时间、质谱特征碎片等,并结合文献数据对鉴定的化合物进行验证。结果根据各化合物的特征裂解规律,从刺果番荔枝叶中共鉴定出45个化合物,包括16个生物碱类,14个番荔枝内酯类,7个黄酮类和8个其他类化合物,其中以番荔枝内酯类和生物碱类成分居多,与文献报道番荔枝内酯与生物碱类化合物是发挥抗癌的主要活性成分一致。结论利用UPLC-LTQ-Orbitrap-MS技术对刺果番荔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快速、准确的定性分析,为刺果番荔枝叶的提取分离与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是否可以活体示踪经门静脉移植的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 BMSCs),为介人性门静脉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肝脏疾病的研究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方法供体大鼠5只,梯度密度离心分离BMSCs,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体外经普鲁士蓝染色和HE染色确定细胞标记率。受体大鼠15只,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和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2h、3d、7d及2周组。1.5T场强MRI联合动物专用线圈行T1W、T2W和T2*序列扫描,观察肝脏信号改变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并且与组织切片对照。结果纳米级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和脂质体转染BMSCs,细胞标记率〉95%。经门静脉移植人正常大鼠肝脏后,T2*序列扫描显示经标记的BMSCs在肝内显示弥漫性的结节性低信号影,移植后2h到2周均可见到细胞在受体肝脏内存在,组织学切片显示信号缺失部位与铁颗粒标记细胞相一致。结论纳米级超顺磁性铁氧体颗粒标记的大鼠BMSCs经门静脉移植后可以通过1、5T场强行MRI活体示踪,为临床干细胞移植的应用提供可行的示踪方法。  相似文献   
8.
癫痫手术后短期内癫痫发作病因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癫痫手术后短期癫痫发作的原因以及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患者资料,将抗癫痫药物使用情况、以及是否颞叶癫痫、是否由肿瘤引起的癫痫、是否外伤性癫痫发作作为危险因素与术后短期癫痫发作进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了12个月以上的随访。手术后短期癫痫发作与患者术后长期控制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19例患者发生APOSs。手术后抗癫痫药物使用不合理可能是APOSs独立的危险因素。癫痫手术患者出现APOSs组与未出现APOSs组在术后随访的癫痫Enge分级评分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抗癫痫药物的使用不当可能是手术后短期癫痫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癫痫手术后APOSs的出现不能预测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9.
《内经》多针刺法治疗痹证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军民  雷国华 《陕西中医》2006,27(1):120-120
1齐刺 1.1临床运用《灵枢·官针》篇谓"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曰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基于"治寒气小深者"的启发,我们将齐刺应用于局部韧带和肌腱的附骨端慢性劳损病变,如网球肘、肩周炎、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梨状肌损伤等病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探讨经皮穿刺臭氧溶核术(POC)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可靠性、安全性、实用性及与其他微创治疗的对比。方法:采用细针经皮穿刺,椎间盘内、外双注射法。浓度选择45~55mg/L,O2盘内氧化用量40~90ml,盘外及椎间孔附近10ml,平均住院日5天。结果:共治疗602例,共1078个间盘,其中单间盘238例、双间盘255例、三间盘106例、四间盘3例。最大年龄83岁、最小年龄17岁,随访3~24个月以上,优良率为87.9%。40%患者在治疗12小时内出现轻微不良感觉,24小时内自行缓解。与其他微创介入技术比较,突出优势为安全性极高,痛苦极小,操作简便、易掌握。投入成本及患者负担费用明显较低。结论:①经过前期小量病人试用后,近2年临床大量病人应用及观察研究。经皮穿刺臭氧溶核术(POC)非常适合作为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方法;②基层医院开展此技术,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