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癌(ICC)是起源于肝内小叶间胆管至二级胆管以上的胆管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约占胆管源性恶性肿瘤的10%。根治性手术切除是ICC惟一可能治愈的手段。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ICC预后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ICC根治性切除术中是否需要行淋巴结清扫、清扫范围及意义,国际上对此尚有不少争议。多数研究认为对于可手术切除的ICC病人,区域淋巴结清扫是外科治疗的标准部分,有助于术后准确分期及选择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同时伴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都应接受术后系统性治疗。但也有研究表明单纯化疗相对于手术切除能为已有淋巴结转移的ICC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个体化预测患者总生存期(OS)。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63例行ICC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筛选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并以此构建列线图,个体化预测ICC根治术后患者生存情况。绘制前白蛋白密度图,研究ICC患者中前白蛋白与临床特征之间的潜在相关性。 结果263例患者中位随访30(1~118)个月,OS为11(0.5~118)个月,1、2、3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55.0%、40.2%及27.5%。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前白蛋白(P=0.002)、CA19-9(P<0.001)、肿瘤个数(P=0.006)、血管侵犯(P=0.04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04)是影响ICC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以较好、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的总体生存情况,一致性指数为0.730。前白蛋白与肿瘤的T、N、M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包含前白蛋白指标的列线图可以较准确地预测ICC患者肝部分切除术后生存。  相似文献   

3.
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ICC的方法。但由于ICC的生物学特性,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在操作规范和疗效上仍存在争议。对于ICC病人,腹腔镜肝切除术中实施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与开放手术相比,腹腔镜肝切除术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并未增加病人围术期病死率,但在远期疗效上暂未体现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第8版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分期系统对肝内胆管癌(ICC)术后病人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收治的155例行根治性切除术后ICC病人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病人均根据第8版AJCC分期系统进行分期,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分期系统对预后的评估能力。结果 (1)155例病人随访率为70.3%,中位随访时间为26(1~67)个月,术后病人1、3、5年存活率分别为81%、39%、25%。(2)T1a、T1b、T2、T3、T4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5.5、28.8、19.1、18.9、16.2个月(P<0.001);N0、N1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3.4、15.8个月(P<0.001);ⅠA、ⅠB、Ⅱ、ⅢA、ⅢB期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是46.8、32.3、21.6、20.3、15.6个月(P<0.001)。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的ROC曲线分析AUC分别为0.704、0.718、0.698。(3)单因素分析提示CA19-9、肿瘤数目、血管侵犯、术中输血、T分期、N分期和TNM分期是ICC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数目、术中输血、N分期是IC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第8版AJCC分期系统对ICC术后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多发肿瘤、术中输血、N分期是ICC病人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个有效的列线图预测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病人的术后生存。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415例乙肝相关ICC手术病人临床数据(模型组),通过COX回归模型的结果建立预测病人术后生存的列线图。用2010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126例乙肝相关ICC病人的临床资料(验证组)来验证列线图的预测效果。生存曲线比较TNM分期与列线图对病人的预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比较TNM分期与列线图对病人生存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列线图共包含6个预测指标。模型组的列线图预测术后生存的C-index值0.72(95%CI:0.70~0.73),验证组C-index值0.73(95%CI:0.71~0.76),证实列线图对生存的预测准确度高。列线图预测包括模型组和验证组541例病人术后生存的C-index值是0.71(95%CI:0.68~0.74),高于美国癌症联合会第7版TNM分期的0.63(95%CI:0.60~0.66)。结论:基于HBV-DNA载量、CA19-9、肝硬化、术中输血、肿瘤直径以及淋巴结转移构建预测的列线图可提高乙肝相关ICC病人术后生存的预测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梯度提升机(GBM)模型在肝内胆管癌(ICC)手术预后预测中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2004—2015年间接受手术治疗的649例ICC病人数据,按2∶1随机分为训练集433例和测试集216例。采用GBM算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衡量模型预测的准确性,校准曲线反映模型的拟合情况。比较GBM模型和ICC分期系统的预测效能。所有模型均在独立的测试集内进行验证。结果训练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39.0个月,测试集内病人中位肿瘤特异性生存时间为40.0个月,两组病人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GBM模型由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构成:年龄、肿瘤大小、区域淋巴结转移数目、肿瘤数目、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GBM模型对术后肿瘤特异性生存预测的C-index值分别为0.741(95%CI 0.709-0.773)和0.719(95%CI 0.671-0.766),GBM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系统,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准曲线示GBM模型预测概率与实际观察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GBM模型可将ICC病人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3组病人手术预后情况比较,在训练集和测试集内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GBM模型比TNM分期能够更好地识别出具有良好手术预后的ICC病人。结论构建的GBM模型集合了6个常用临床病理特征,可显著改善对ICC手术预后的评估。机器学习通过深入挖掘临床病理特征间的相互作用并以集成学习的方式实现精准预测,在大数据时代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行根治性切除(R0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18年8月行R0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237例IC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构建生存曲线;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因素。一致性指数(C-index)、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及校准曲线用于评价COX回归模型的预测效能。 结果237例IC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9.93个月(95%CI=14.31~26.21),术后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2.3%、45.0%及35.6%。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谷氨酰转移酶(GGT) >53 U/L(P=0.001)、CA125>17.4 U/ml(P<0.001)、淋巴结转移(P=0.039)、肿瘤分化不良(P<0.001)是ICC患者行R0切除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删除概率P>0.1的标准,纳入癌胚抗原(CEA)(P=0.092)后的预后模型C-index为0.74(95%CI=0.68~0.78),不同随访时间点对应的AUC值均在0.8左右,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 结论GGT、CEA、CA125、淋巴结转移情况及肿瘤分化程度可作为ICC患者R0切除术后临床预后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肝内胆管细胞癌预后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肝内胆管细胞癌(ICC)手术预后的因素,探讨提高ICC疗效的途径。方法回顾分析1996年12月至2003年6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183例ICC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成功随访到的132例病人用Cox回归模型,选择15个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2例外科手术治疗病人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1.3%、21.6%和11.8%,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病人的预后与手术方式、病理分型、是否淋巴结转移以及术前血清CA19—9水平显著相关,而与是否输血、放疗、化疗、肿瘤大小、肝硬化、AFP、TBIL、A/G(白球蛋白比)、性别、年龄等无明显相关。结论规则性肝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手术是ICC主要的治疗措施;对于术后肝内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的积极预防和治疗是提高ICC生存率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术前外周血反映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肝内胆管癌行根治性切除术的124例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ROC曲线确定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γ-谷氨酰转肽酶血小板比值指数(GPRI)、基于4因子的肝纤维化指数(FIB-4)、S指数(S-index)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基于Cox回归模型筛选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贝叶斯网络生存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APRI、GPRI、FIB-4、S-index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S-index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前S-index>0.18与≤0.18病人相比,APRI>0.50、GPRI>0.25、FIB-4>3.40、CA19-9水平>39.0 kU/L、TBIL>34.1 μmol/L、合并肝内胆管结石、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级、合并肝硬化及肿瘤大小>5 cm比例明显高于后者(P<0.05)。基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贝叶斯网络生存预测模型,建模组及验证组AUC分别为76.3%、73.8%,模型精确度分别为71.6%、70.0%。结论 术前外周血S-index对肝内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病人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的生物学特性与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存在显著差异,早期缺乏明显临床表现。因此,对合并高危因素的人群进行定期筛查,有助于ICC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现有ICC分期系统为预后评估提供了临床依据,但是在影响病人预后因素方面尚存在分歧,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修订、完善分期系统。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是ICC的主流治疗模式,根治性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有助于提高疗效、改善病人预后,非手术治疗方法的不断进展可使无法手术或术后复发ICC病人临床获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肝中静脉为导向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细胞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5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移植中心收治的91例行肝切除获得根治的肝癌病人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以肝中静脉的完全显露区分手术方式,分为肝中静脉导向组(30例)和传统组(61例)。早期复发定义为术后1年内肿瘤复发。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进行组间1:1配对,分析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 91例病人中,左半肝和右半肝切除分别为30例和61例,肿瘤直径为9.9(1.5~20.0)cm。病人术后生存时间为48(2~127)个月,1、3、5年的总体存活率为80.1%、58.0%、41.8%,1、3、5年无瘤存活率分别为 57.7%、37.4%、30.3%。肝中静脉导向组与传统组之间的总体存活率和无瘤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传统组的肿瘤早期复发率显著高于肝中静脉导向组(P<0.05)。该结果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进一步证实。对所有病人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大血管侵犯和卫星灶是术后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大血管侵犯是术后无瘤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甲胎蛋白、手术方式是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中静脉导向肝切除术可减少肝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早期复发,但总体预后主要取决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切除术后并发胆漏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的收集和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469例肝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回归分析筛选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相关因素,再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69例肝切术患者中术后胆漏106例,占22.6%。经单因素分析术后胆漏相关因素,包括男性、门静脉高压、脂肪肝、肝硬化、Child分级、术前腹水、手术时间、手术日总输液量、术中失血量、肝门阻断时间、术中微波热凝、术中淋巴结清扫、肝肿瘤数量、肿瘤边界、肿瘤包膜、肿瘤直径大小、肿瘤侵犯血管和腹腔引流管数量。多元回归分析发现,肝硬化[OR=13.2(2.3,76.9),P=0.004]、脂肪肝[OR=73.1(17.7,301.5),P〈0.001]、手术日总输液量[OR=1.0(1.0,1.0),P=0.019]和肿瘤最大直径[OR=1.2(1.1,1.3)P=0.003]是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硬化,脂肪肝,手术日总输液量,和肿瘤最大直径是肝切除术后胆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Ⅰa期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患者接受腹腔镜肝切除(laparoscopic hepatectomy,LH)术后“教科书式结局(textbook outcome,TO)”的远期预后及影响TO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诊断为Ⅰa期HCC并接受LH的320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根据术后是否达到TO分为TO组(n=226)和非TO组(n=94),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并采用COX回归分析TO的影响因素。结果 TO组与非TO组1年、3年及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97.7% vs 92.5%、87.5% vs 78.1%、77.2% vs 72.8%,P=0.036)和无复发生(relapse free survival,RFS)率(88.8% vs 75.1%、68.1% vs 60.2%、51.9% vs 40.3%,P=0.0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OR 3.26,95%CI 1.31~8.14)、长期饮酒史(OR 1.7,95%CI 1.03~3.13)、Child-Pugh B级(OR 2.93,95%CI 1.22~7.04)、肿瘤最大径>2 cm(OR 2.65,95%CI 1.28~5.47)及行大范围肝切除(OR 3.31,95%CI 1.50~7.30)是患者术后无法达到TO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腹腔镜肝切除术后是否达到TO,可有效预测Ⅰa期肝细胞癌的远期预后,肥胖、饮酒史、Child-Pugh B级、肿瘤直径>2 cm及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术后获得TO的机会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近年来ICC在全球范围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该病发病隐匿,初始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诊断依赖于血清学、影像学和或病理学,且中央型或伴肝硬化者还须同肝门部胆管癌、混合型肝癌和转移性肝癌等鉴别。肝切除术目前仍是ICC病人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治疗方式,但仅有少部分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ICC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血管侵犯,术前准确诊断及评估是精准外科治疗的基础,但术中是否常规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以及清扫范围尚无定论。肝移植在ICC中的治疗价值亦存在争议。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ICC的远期效果尚缺乏强有力的临床证据。由于ICC术后的高复发率,对于高危复发病人的辅助性治疗也备受关注。全身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为不可手术的中晚期ICC提供了治疗选择,但疗效仍需更多确切性证据。近来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为ICC的系统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估术前血清CA19-9联合CA125水平对肝内胆管癌(ICC)根治术后病人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至2019年8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且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ICC的145例病人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不同CA19-9、CA125水平ICC病人的临床特征。 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提示术前血清CA19-9及CA125水平都是ICC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2,P=0.029)。根据术前CA19-9和CA125是否为阳性[CA19-9>37 kU/L为CA19-9(+),CA19-9≤37 kU/L为CA19-9(-),CA125>35 kU/L为CA125(+),CA125≤35 kU/L为CA125(-)]分组结果显示:CA19-9(+)/CA125(+)组病人预后明显低于CA19-9(-)/CA125(-)或CA19-9(+)/CA125(-)组(P<0.001,P=0.008)。不论 CA19-9(+)或CA19-9(-),CA125(+)病人肿瘤TNM分期较差(P=0.023,P=0.005)。结论 术前血清CA19-9联合CA125水平可更好的预测ICC病人的预后,原因可能与术前血清CA125阳性ICC病人TNM分期处于更晚期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教科书式结局(TO)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及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在2013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收治的pCCA患者资料,共纳入316例。实现以下所有6个结局,被认定为实现TO:术后30 d内无并发症、术后30 d内无死亡、术后30 d内无再入院、无围手术期输血、无延长的住院时间、阴性切缘。依据是否实现TO,将患者分为TO组(n=79)和非TO组(n=237)。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确定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TO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316例患者中,79例(25.0%)实现TO。TO组患者的术前黄疸、淋巴结转移、大血管侵犯的比例均显著低于非TO组,肿瘤浸润范围显著小于非TO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无术前黄疸、肿瘤浸润范围≤3 cm、无大血管侵犯、无淋巴结转移,与pCCA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实现TO独立相关(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仅有四分之一的pCCA根治性切除术患者能够实现TO。无术前黄疸、肿瘤浸...  相似文献   

17.
背景与目的:肝内胆管癌(ICC)起病隐匿,进展迅速,患者诊断时往往错过最佳手术时机。ICC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发现血脂异常可能是风险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血脂异常及其他危险因素与ICC发生风险的关联,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以期对ICC高危人群实现早期预防并最终降低发病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3年1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通外科就诊的5 906例肝脏手术患者,其中ICC患者和非癌症患者分别设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收集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和生化指标,将血脂指标和其余风险因素纳入单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ICC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各因素影响程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临床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351例ICC患者和2 145例非癌症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与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乙肝、胆管结石病史、血吸虫病史比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癌(ICC)是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的原发性肝癌,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近年来,ICC的发病率逐步上升。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可能使病人获得长期生存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根治性切除率低、术后复发率高仍是外科医生和ICC病人共同面临的巨大阻碍。然而由于ICC发病隐匿和恶性程度高的特性使很多病人初诊时便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机会。因此,早期筛查、准确临床诊断、充分术前评估及完备精准的手术方案是手术赖以顺利实施的保障。癌胚抗原(CEA)和CA19-9对ICC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影像学检查是诊断ICC的最重要手段。腹部超声是临床第一线的早期筛查手段;CT和MRI是临床上用于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三维重建技术为术前残肝体积预估,手术方案制定提供更直接更精准的信息。建立能准确预测ICC预后的分期系统非常重要。术前减黄是否需要尚存争议。残肝体积和肿瘤是否转移是判断手术可切除性的两个要点。腹腔镜探查、腹腔镜超声检查及术中快速冷冻活检是判断是否可实施根治性切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与临床特征的关系,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来预测发生VTE的高危人群。 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肝切除术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围手术期症状性VTE诊断标准分为VTE组(n=45例)和非VTE组(n=161例)。采用SPSS 20.0软件对VTE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构建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VTE的风险评估模型,通过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模型的评估能力,并以术后实际发生结果为金标准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 结果两组在BMI、VTE史、是否有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术后肺部感染、术后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使用、D-二聚体浓度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TE史、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3 h、术后肺部感染及D-二聚体≥0.2 mg/L是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IPC使用是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保护性因素。VTE风险评估模型的AUC值为0.913(95%CI为0.869~0.974,P=0.004);当Y的最佳临界值为2.85时对VTE发生风险具有评估价值,灵敏度为86.7%,特异度为89.4%,约登指数为0.761。以术后实际发生VTE为标准对评估模型进行验证,诊断准确度为92.7%(191/206),灵敏度为80.0%(36/45),特异度为96.3%(155/161)。 结论VTE史、肝脏恶性肿瘤、手术时间≥3 h、术后肺部感染及D-二聚体≥0.2 mg/L是肝切除术围手术期发生症状性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建立的肝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症状性VTE风险评估模型对于VTE发生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良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自制肝门阻断带在腹腔镜肝脏手术中行肝门阻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n=30)于腹腔镜下使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肝门后行肝部分切除术,B组(n=30)开腹肝门阻断后行肝切除术。对比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均康复出院。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肝门阻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应根据病变位置、肿瘤大小、手术类型、肝硬化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术中应用自制肝门阻断带阻断入肝血流简单、实用、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