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1.
目的探讨颈部胸腺样分化癌(carcinoma showing thy-mus-like differentiation,CASTLE)的临床病理类型、肿瘤组织来源和鉴别诊断。方法对2例CASTLE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CASTLE均为女性,中位年龄26.5岁。以颈前包块,声音嘶哑就诊。肿瘤位于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内,包膜完整,囊实性。镜检:例1肿物为腮裂样囊肿结构,囊壁见胸腺样组织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组织。例2肿物在甲状腺内呈岛状、巢状分布,岛间有纤维分隔,瘤细胞梭形、合体样,可见胸腺小体样结构,并向鳞状上皮分化,形似鳞状细胞癌。间质伴淋巴细胞浸润,形似甲状腺髓样癌。结论 CASTLE是一类具有良、恶性胸腺上皮样肿瘤结构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良性胸腺上皮样特征可表现为胸腺样囊肿,并可向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分化;恶性胸腺上皮样特征多类似甲状腺鳞癌或甲状腺髓样癌,易误诊。结合肿瘤部位、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CD5、CD117、CK19检测有助鉴别。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ER、PR、HER-2、E-cadherin、CK5/6检测与浸润性乳腺癌(invasive breast cancer,IBC)临床预后关系.方法 应用ER、PR、HER-2、E-cadherin、CK5/6抗体,对64例IBC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检测结果后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4例IBC中ER、PR、HER-2、E-cadherin、CK5/6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93%、56.25%、37.50%、89.06%、10.94%.经统计学分析,ER与PR表达呈正相关(r=0.646,P=0.000);ER与HER-2、CK5/6表达呈负相关(r=-0.320,P=0.010;r=-0.385,P=0.002);PR与HER-2、CK5/6表达呈负相关(r=-0.392,P= 0.013;r=-0.362,P=0.003).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ER、CK5/6在组织学分级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在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之间,PR、HER-2和E-cadherin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CK5/6在患者的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总生存率(OS):HER-2或CK5/6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低(OS:P=0.048和P=0.041).E-cadherin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总生存率(OS)高(OS:P=0.038).但ER、PR的表达与总生存率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S:P>0.05).患者的组织学分级越高,总生存率(OS)越低(OS:P=0.048).患者在不同年龄、是否绝经、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与总生存率(OS)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OS:P>0.05).结论 IBC中ER、PR、E-cadherin表达丧失,HER-2或CK5/6呈阳性表达,组织学分级呈高级别,提示IBC患者预后较差.联合检测IBC组织中ER、PR、HER-2、E-cadherin、CK5/6的表达,可为IBC临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21、HER2、EGFR蛋白在胃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65例胃腺癌病理切片进行P21、HER2和EGFR的联合检测,并结合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5例胃腺癌组织中P21、HER2、EGF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37/65)、43.1%(28/65)、30.8%(20/65).经统计学分析,P21、HER2、EGFR蛋白的表达与胃腺癌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否有癌栓、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P<0.01).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和组织学类型均无统计意义(P>0.05).P21表达与HER2、EGFR阳性表达,及HER2表达与EGFR阳性表达均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 P21、HER2、EGFR的表达结果表明胃腺癌存在着多基因表达,这些基因可能共同参与了胃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三者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胃腺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也可为临床选择分子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分化特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分化特性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对11例LGESS进行Vim、CD10、ER、PR、CD99、Iinhibin、CK、EMA、Des、SM、CD117、CD34等抗体成分检测,分析瘤组织分化特性与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关系。结果临床表现停经后阴道流血6例,月经增多3例、下腹痛2例。肿瘤直径2-10cm,6例息肉样突入宫腔,5例肌间结节状。镜下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弥漫束状排列,类似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呈舌状浸滑性生长,可见丛状分布薄壁螺旋动脉样血管,核分裂数〈10个/10HPF,可见泡沫细胞。伴有平滑肌、性索样分化各3例,经典型、腺样分化各2例,混合型1例。免疫组化:Vim(11/11)、CD10(10/11)、PR(8/11)、ER、SM(7/11)、CK(6/11)、EMA、Des、S-100(3/11)、CD99、Iinhibin(2/11)、CD117、CD34、LCA均阴性。结论LGESS是一种以梭形细胞为主,类似增殖期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肿瘤,可以向平滑肌、性索样等组织分化。多向分化特性致使瘤组织形态易误诊为平滑肌肿瘤、低分化子宫内膜腺癌。结合临床,免疫组化有助于病理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免疫表型与组织学起源关系.方法 对3例乳腺癌肉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3例病例均发生在中老年妇女,年龄36~91岁不等,病程10天~20年,单侧乳房外上象限多见,可伴有皮肤溃烂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B超检查常提示肿块回声分布不均,边界欠清,不规整,血流丰富.X线钼靶检查BI-RADS级别高.肉眼肿块边界欠清,切面灰白,质中偏硬.镜下改变:肿瘤细胞由类圆形上皮样和梭形细胞构成,伴有鳞状上皮、平滑肌、软骨和骨组织分化.上皮样细胞呈巢团实性,伴有粉刺样坏死,形似浸润性导管癌结构.梭形细胞弥漫排列,异型性大,形似肉瘤样结构.免疫组化结果:3例中,2例癌成分均表达CK、E-cad、CK(H)和EMA,肉瘤成分表达Vimentin、SMA、S-100和EMA; 1例癌和肉瘤成分均表达CK和Vimentin,肉瘤成分表达CD34.结论 乳腺癌肉瘤是一种既可表达上皮性抗体,也可表达非上皮性抗体的上皮/间叶混合性化生性癌.肿瘤的发生与导管上皮有关,部分病变可能与肌上皮化生有关.免疫组化相关抗体检测,可提示肿瘤成分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108例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p53蛋白阳性率为48.2%,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肿瘤大小、分子分型、HER-2、ER、PR的表达相关(P<0.05).(2)Ki67蛋白阳性率为95.4%,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分子分型、HER-2、ER、PR的表达相关(P<0.05).(3)p53与Ki67蛋白表达相关(P<0.05).结论 乳腺癌组织中p53和Ki67蛋白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可为乳腺癌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neurocytoma,cNc)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组织发生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7例脑胶质细胞肿瘤,应用免疫组化syn、NsE、GFAP、s-100等检测,检m9例为cNc,7例为伴有分化特性的cNc。结果男6例,女3例,平均38岁。临床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肢体乏力、抽搐、昏迷症状。2例发生在侧脑室,7例发生在脑室外。肿瘤直径3。7.5cm。光镜下瘤细胞均匀一致圆形,胞质少,透明状,核小而圆,染色质均匀,呈点彩状,核居中,核周空晕,形似少突胶质细胞,瘤细胞弥漫密集排列,可见菊花形,无细胞区神经毡样结构,间质少,血管丰富,纤细分枝状,少数出现血管增生、钙化及囊性变。少数病例瘤细胞核有异型性,可见核分裂及灶性坏死。免疫组化:svn(强阳性7,9、阳性2,9),s-100(强阳性4/9、阳性4,9),NsEf弱阳性6/91,GFAP(阳性3/9、弱阳性4/9),Vimentin(强阳性2,9、阳性1,9、弱阳性1,9),Ki67f弱阳性9,9),NF(弱阳性3/9)。随访8例,6例死亡,2例存活。结论cNc形态学表现有多分化特性,既可发生脑室内,也可见于脑室外,易误诊为室管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等肿瘤。免疫表型具有分化特性,脑室外cNc可能是一种具有胶质细胞分化基因型的肿瘤,可提示为一种伴有胶质细胞分化的cNc,生物学行为不稳定,临床预后不良。免疫绢化Svn、GFAP对诊断、答别诊断有帮助。GFAP及Ki67高表达.提示临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ATs)组织发生及命名、临床病理特征与鉴别诊断。方法对50例子宫ATs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复习。结果 50例子宫ATs发生率占同期子宫肿瘤切除标本的1.4%,单纯子宫ATs 14例(28%),伴子宫其他病变36例(72%)。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肌壁间,结节状生长,单发43例(86%),多发7例(14%),肿瘤直径0.5~5 cm,边界清或欠清,无包膜。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均无特征性。肿物类似平滑肌肿瘤,切面灰白、灰黄色,实性均质,质硬或较软,部分切面湿润,可见大小不一的囊腔,囊内含有黏液。镜下肿瘤组织均由增生平滑肌和上皮样成分组成,上皮样成分形态呈大小不一的腺样、腔隙样、实性巢状、条索状,单个形似浸润性分布于平滑肌束之间,上皮样细胞异型性小或无,未见核分裂象,增生的平滑肌呈束状或编织状排列。18例腔隙内黏液样物阿尔辛蓝染色(+),PAS染色(-)。免疫组化:50例上皮样成分CK、vimentin、HBME-1、CR和D2-40(+),Ki-67阳性指数均1%。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恶变。结论子宫ATs是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起源于间皮,临床及病理检查均不易确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