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7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克隆艾滋病痴呆综合征(ADC)患者体内不同部位的HIV-1B gp120基因,并在人神经胶质瘤细胞U87中表达.方法 分别以一例ADC患者尸检标本的外周(淋巴结)和中枢(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来源的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HIV-1 gp120基因,序列测定后,将目的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cDNA3.1(+),构建重组表达载体gp120/pcDNA3.1(+),将所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人神经胶质瘤U8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HIV-IB gp120的表达情况.结果 克隆了ADC患者体内外周淋巴结、脉络丛、大脑枕叶白质3个部位的HIV-1B gp120基因,所构建的表达质粒gp120/pcDNA3.1(+)转染U87细胞后可表达目的蛋白.结论 ADC患者不同部位来源的HIV-1B gp120基因均可在U87细胞中表达,为进一步研究HIV-1B gp120包膜蛋白的神经毒性及其作用机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单纯疱疹病毒I型糖蛋白D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构建含有单纯疱疹病毒I型包膜糖蛋白D全基因片段的克隆载体及酵母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真核表达重组gD蛋白奠定基础。方法:应用PCR方法从HSV-I基因组中扩增糖蛋白D的全长基因,产物回收后与pMD-18T载体连接,并转化,经氨苄筛选及测序,建立克隆载体pMD18T-gD;克隆载体与表达载体双酶切后,产物连接、转化大肠杆菌JM109,筛选、测序后确定构建了酵母表达载体pGAPZαA-gD。结果:重组质粒pMD18T-gD和pGAPZαA-gD经PCR和酶切均出现相应长度的片段,测序结果证实为gD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为99.66%。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单纯疱疹病毒I型糖蛋白D全基因的克隆载体及酵母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山东省正常人群风疹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保护易感人群及制定合理的预防接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山东省部分地区正常人群血清中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IgG。结果该人群RV-IgG阳性率为80.20%,其中,≤20岁组人群抗体的阳性率为66.87%,>20岁组人群抗体阳性率为8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人群抗体阳性率为77.37%,女性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83.3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不同职业及不同地区人群抗体阳性率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结论低龄儿童和青少年风疹免疫水平较低,是风疹免疫的主要对象。育龄妇女也是风疹免疫的重点对象。不同的工作环境和生活习惯对风疹病毒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将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表达的E1糖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一种优于病毒作为包被抗原的风疹病毒(rubellavirus,RV)抗体ELISA检测方法。方法将重组包膜糖蛋白(E1)抗原和风疹病毒分别作为包被抗原,用间接ELISA法检测90份临床血清标本,同时用晶美(JINGMEI)进口分装试剂盒和德国RECI公司试剂盒进行检测;将RECI试剂盒作为金标准,计算另外三者检测结果的特异性、灵敏性和符合率;比较他们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特别是重组抗原与病毒抗原作为包被抗原检出RV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重组蛋白重复性实验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ECI试剂盒与重组抗原、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抗原与病毒抗原的检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作为包被抗原,重组抗原优于病毒抗原。结论用毕赤酵母表达的RVE1重组蛋白作为包被抗原进行ELISA检测优于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筛选有效的抗RV药物。方法选用9种新合成的腺嘌呤衍生物、6种尿嘧啶衍生物及大黄醇提液,分别在BHK21、RNC和HNC细胞上进行了体外抗病毒试验。在BHK21上以CPE为观察指标,在RNC和HNC上因不出现明显的CPE,则将细胞培养物转种于BHK2l细胞并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技术检测药物的抗病毒效应。结果取代基为—CH2—C6H5、—(CH2)2OH、—C6H5—CH3的腺嘌呤衍生物及取代基为—CH3、—(CH2)2OH、—C6H5—CH3、—C6H5—Cl的尿嘧啶衍生物,对RVJR-23的最小抑毒剂量在78~625mg/L之间;大黄醇提液对RVJR-23的最小抑毒剂量为5000mg/L。结论上述药物均有抗RV作用,大黄醇提液的作用较新合成的部分腺嘌呤与尿嘧啶衍生物更为明显,且毒性小。  相似文献   
6.
研究单纯疱疹病毒Ⅰ(HSV-Ⅰ)在兔脑神经细胞(RNC)中的形态与形态发生。方法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超薄切片,并拍照记录。结果RNC感染HSV-Ⅰ6h后,细胞核中即可见散在核衣壳,12h后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均可见到,但以核内多见,24h后病毒量达高峰。胶质细胞内的核衣壳多于神经元,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的细胞质内和胞外可见少量有包膜的完整病毒。病毒颗粒为圆形或椭圆形,核心直径38~54nm,核衣壳77~100hm,成熟病毒115~129nm。结论RNC对HSV-Ⅰ高度敏感,HSV-Ⅰ在兔脑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中的形态发生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冷烫液对小鼠的免疫毒性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冷烫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体重18-22g的雌性昆明小鼠每组10只,以冷烫液12.5、250、1000mg/kg灌胃染毒3周后进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及免疫脏器重量测试。结果 250、1000mg/kg剂量组的胸腺和脾脏重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1),空斑形成细胞对数值、血清溶血素抗体体积、足跖厚度及碳郭清指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冷烫液对小鼠的免疫功能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风疹病毒(RV)JR23株感染中枢神经系统(CNS)的特性及病理学特征,BALB/c 小鼠经腹腔感染RV JR23株,并于感染后的第21d 取小鼠大脑及小脑组织,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RV 感染状况及病变特征。结果显示,受感染的小鼠无明显的CNS症状,病理学特征以大脑灰质小灶性神经元变性坏死为主,病变神经元周围见增生的少突胶质细胞形成卫星现象。在神经元坏死灶中可见小胶质细胞增生,形成噬神经元现象及由小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构成的胶质细胞结节。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内未见病毒包涵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RV 主要分布于大脑灰质,神经元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少突胶质细胞均可受到JR23株的感染。提示卫星现象、噬神经元现象和胶质细胞结节形成可作为RV-JR23感染CNS的病理学参考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确诊CNSRV 的感染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9.
艾滋病痴呆综合症患者体内HIV-1 tat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艾滋病痴呆综合症(AIDS dementia complex,ADC)患者体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反式激活因子(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的变异并对其进行表达,用于研究HIV-1 Tat变异对其神经毒性的影响。方法     从ADC病例尸检标本的脾脏(spleen,SPL)、脑膜(meninges, MG)和基底核(basal ganglia,BG)3个部位的组织中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扩增出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并将其插入到pGEM-T克隆载体中,测序证实为HIV-1 tat基因,BioEdit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比对。将克隆载体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GEX-KG表达载体中,将重组表达质粒pGEX-KG-tat转化BL21大肠杆菌,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进行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用SDS 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检验和鉴定。结果    成功克隆了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序列比对发现外周和中枢部位的Tat氨基酸序列不同;构建了pGEX KG-tat重组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细胞中高效表达了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融合Tat蛋白,SDS 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所表达的蛋白为Tat蛋白。结论     ADC患者外周和中枢不同组织部位的HIV-1 tat第一外显子基因所编码的Tat蛋白氨基酸序列存在变异,在原核细胞中对其进行了高效表达,为Tat蛋白的神经毒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初步确定汉坦病毒GM04-38株包膜糖蛋白上潜在的融合肽区域。  方法  采用基因定点突变技术将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关键氨基酸突变成性质相左的氨基酸,转染Vero E6细胞后,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糖蛋白表达,采用Giemsa染色法观察细胞融合现象。  结果   在Vero E6细胞中成功表达出糖蛋白,IFA显示关键氨基酸突变前后细胞中均有荧光信号,呈胞浆分布,但细胞融合现象在突变后消失。  结论 潜在融合肽区域的十个氨基酸突变均对细胞融合产生明显的影响,提示该段区域很可能是病毒的融合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