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随访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中远期疗效,并评价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56例患者共64支狭窄闭塞股浅动脉.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史者分别为84.3%(54/64)、75.0%(48/64)、73.4%(47/64)和45.3% (29/64).按照泛大西洋协作组织(TASC)分型,A型10支、B型20支、C型18支、D型16支.在A+B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C+D型组中行PTA手术21例、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术后给予患者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及血糖等治疗,观察治疗随访结果.进行保肢率和疗效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实际随访47例(52支患肢),失访9例(12支患肢),随访率83.9%.随访期6~36个月,平均(24±18)个月.术后1、2、3年的一期通畅率:A+B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9例分别为87.5%、85.7%、57.1%,PTA手术21例分别为83.3%、75.0%、46.6%;C+D型组中,行PTA及支架植入术13例分别为92.3%、80.0%、55.6%,PTA手术21例分别为61.5%、41.7%、25.0%.术后保肢率为94.7%.术后共有23条患肢出现下肢缺血症状复发(1个月内~3年),其中15支为TASC C+D组病例,8支为TASC A+B组病例;而按照手术方式划分,其中14支为PTA手术组病例,9支为PTA及支架植入术组病例.在23例下肢缺血复发的患者中,13例血糖未行规律控制,而在未复发患者中仅10例.结论 球囊扩张或(及)支架植入术治疗股浅动脉狭窄闭塞病变可以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TASC A+B型优于TASC C+D型.是否有效控制血糖和TASC分型可能是影响术后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60年代Dotter首次成功为1例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83岁女性患者施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1972年Gruntzig发明了双腔球囊导管,使这一技术发展成熟.此后外周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技术和医疗器械的发展非常迅猛,治疗范围也由原来的肢体动脉发展到大动脉以及静脉,甚至几乎全身的血管,越来越多的外周血管疾病可通过经皮血管介入治疗[1],其优点是药物及手术治疗所不能代替的.下面就老年人重要的外周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提高对青年及中老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的认识.方法 对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下肢静脉造影诊断明确的47例45岁以下(青年组)和143例45岁以上(中老年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对其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青年组及中老年组LEDVT患者在是否为住院过程中发生及发生LEDVT的肢体位置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及LEDVT的肢体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青年组患者,妊娠/产后、口服避孕药/雌激素治疗及吸毒史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而对于中老年患者,合并高血压病、恶性肿瘤、手术及制动(外伤/骨折)是发生LEDVT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青年和中老年LEDVT患者在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5.
术后早期炎症性肠梗阻(EPISBO),是指腹部手术后早期(一般指术后2周内),由于腹部手术创伤或腹腔内炎症等原因导致肠壁水肿和渗出而形成的一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同时存在的粘连性肠梗阻[1].临床上并不少见,但长期以来对其认识上存在着较大争议,处理方法也和其他肠梗阻截然不同,处理不当将会引起不必要的手术,甚至肠瘘、重症感染、短肠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其能否正确地认识并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预后影响很大.本院2004年1月~2009年1月共治疗31例,现对其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全组48例患儿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8月—18月17例,18月以上31例,发病时间14—76h,平均为36h左右,临床表现以腹痛、呕吐、发热为主,白细胞计数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6例患儿B超发现腹部有包块或液性暗区。  相似文献   
7.
8.
阴茎根部皮肤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包皮环切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从而最大可能地避免常规包皮环切手术所带来的并发症。方法: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采用阴茎根部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环切多余的阴茎根部皮肤,术中注意保护阴茎背侧浅静脉,从而达到根治包皮过长的目的。结果:本组80例,年龄8~64岁,平均年龄32.4岁,均为包皮过长,采用该法均取得满意疗效,术后无1并发症。结论:采用阴茎根部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是一种全新的手术方法,手术方法简单,无特殊并发症,疗效佳,临床上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纳米炭示踪兔胃癌前哨淋巴结的对照研究,为纳米炭应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打下基础。方法:兔胃癌病灶周围浆膜下分别注射99Tcm-SC和纳米炭混悬液(卡纳琳),记录两种示踪法检测到前哨淋巴结(SLN)的例数、SLN数目及分布情况,计算两种示踪法检测SLN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和预测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以及SLN和非前哨淋巴结(NSLN)的转移率。结果:纳米炭与99Tcm-SC SLN的检出率及数目,显示SLN分布情况、SLN的转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示踪法检测SLN的敏感性、特异性、假阴性率、准确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炭示踪胃癌前哨淋巴结效果与放射性核素99Tcm-SC是一致的,但纳米碳示踪法具有显影快而持久、无放射性、使用方便等优点,可替代放射性核素用于胃癌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