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2篇
临床医学   39篇
内科学   22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190篇
外科学   13篇
综合类   75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介入放射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传入我国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继内外科治疗后的第三大临床治疗手段。本课题基于2019年、2017年、2007年三次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发展现状调查结果,简要报道了近十年江苏省介入放射学学科人员配置、科室规模及介入手术量的发展变化趋势,客观分析目前我国介入放射学发展现状,并从学科平台建设、介入手术的标准化及规范化、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探讨目前介入放射学在我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初步观察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及支架内通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腔内治疗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随访资料,对比分析腔内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支架内通畅情况.结果 2012年3月至12月共6例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患者接受腔内治疗,其中男4例,女2例,中位年龄50岁(40.75~54.75岁),发病至接受腔内治疗中位时间为10d(1周至3个月).所有患者支架植入后夹层真腔血流立即恢复,部分假腔内仍有对比剂允盈;1例术中出现视网膜动脉栓塞,无死亡患者.中位随访时间54.4个月(49.7~57.9个月),末次随访时NIHSS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2);影像学复查可见颈内动脉支架段假腔均消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结论 采用裸支架对部分有症状的自发性颅外段颈内动脉夹层进行腔内治疗,可有效防止临床症状复发,随访发现夹层重塑良好并保持支架内通畅.  相似文献   
4.
恶性胆道梗阻临床常见,病因复杂、起病隐匿、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预后较差。对于无法手术患者需要尽快解除胆道梗阻,支架成形术是首选的姑息性治疗方法。本文作者就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治疗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骨性关节炎(OA)与骨质疏松症(OP)患者最多的国家。病变使老人生活和劳动能力下降,经济负担加重,心理健康受累,骨质疏松性骨折则增加了老年人的病残率和死亡率。因此,骨关节病的早期预警、诊断与有效干预将十分必要与紧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利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静息态下抑郁症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方法:26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单相抑郁症诊断标准,同时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学手册》第四版(DSM-IV)重性抑郁诊断标准抑郁症住院患者及25名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参与了静息态fMRI扫描。分别分析抑郁症患者前、后注意网络内区域相互之间低频fMRI信号波动的相关性,以观察抑郁症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抑郁组双侧前扣带回与丘脑[左侧Z分:(0.58±0.10)vs.(0.64±0.06),P=0.012;右侧Z分:(0.53±0.13)vs.(0.61±0.13),P=0.025]、双侧基底神经节与丘脑[左侧Z分:(0.66±0.07)vs.(0.70±0.05),P=0.043,右侧Z分:(0.64±0.07)vs.(0.71±0.07),P=0.002]、左侧额叶皮层与前扣带回[Z分:(0.51±0.16)vs.(0.63±0.12),P=0.003]、左侧额叶皮层与基底神经节[Z分:(0.59±0.07)vs.(0.65±0.11),P=0.029]、右侧辅助运动区与基底神经节[Z分:(0.57±0.11)vs.(0.64±0.11),P=0.024]、右侧前扣带回与辅助运动区[Z分:(0.54±0.10)vs.(0.61±0.11),P=0.043]、右侧额叶皮层与辅助运动区的功能连接减低[Z分:(0.64±0.10)vs.(0.70±0.10),P=0.028]。结论:静息态抑郁症患者注意网络的功能连接存在异常,可能与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尤其是注意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脾源性内皮祖细胞的培养方法,探讨7.0T磁共振(7.0T MR)系统对磁标记单细胞成像的可行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脾脏单个核细胞,诱导培养得到内皮祖细胞(EPC).免疫化学、荧光染色鉴定细胞特性.Fe_2O_3-PLL标记细胞,普鲁士蓝染色,MTT法评价Fe_2O_3-PLL对细胞生长的影响,邻菲啰啉法定量分析细胞内铁含量.7.0T MR不同序列体外单细胞成像.结果 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经体外诱导培养呈内皮细胞形态,表达EPC表面标志物CD31、CD34、vWF,显示内吞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acLDL)、结合凝集素1(UEA-1)等内皮细胞的功能.MTT检测Fe_2O_3-PLL标记对细胞增殖活力影响不明显,标记组与未标记组吸光度(A)值比较第4天至第7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4天,t=2.81;第5天,t=-1.87;第6天,t=-0.298;第7天,t=-0.115;P均>0.05).磁标记单细胞能够在7.0T MR检测中成像,自旋回波序列(MSME)图像中标记细胞显示灰度高于梯度回波序列(2D-FLASH),MSME序列图像标记细胞平均导致信号缺失体素个数为20.2个,而2D-FLASH序列图像为30.1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2,P<0.05).结论 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可诱导分化为EPC.在7.0T MR检测中Fe_2O_3-PLL标记的EPC能够实现体外单细胞成像.  相似文献   
8.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入住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163例266节椎体采用PVP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原发癌肿主要为肺癌(42例),肝癌(19例),食管及胃肠癌(34例),肾癌(10例),乳腺癌(46例)等.PVP术后3 d 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状况及有无渗漏.按PVP术后24 h,1周,1、3、6和1年以上定期随访评价临床疗效、疼痛复发的原因及观察生存时间.结果 266节椎体PVP操作均成功,138节胸椎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1.5)ml,128节腰椎为(4.5±1.7)ml.平均随访时间(12.0±10.6)个月,术后24 h,1周,1、3、6和12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7.7%(143/163)、92.6%(151/163)、91.4%(149/163)、84.5%(136/161)、78.3%(108/138)和77.2%(71/92).术后12个月症状复发39例,复发率23.9%(39/163),包括骨水泥周围癌肿进展6例,其他椎体转移33例.平均生存时间(10.5±10.5)个月,其中乳腺癌与前列腺癌椎体转移54例生存时间为(15.4±11.7)个月,明显长于肺癌、肝癌、胃肠癌及肾癌等105例的生存时间[(8.5±8.1)个月](P<0.05).随访期间死亡136例,主要死亡原因为脊椎外原发肿瘤进展及全身多发转移衰竭.CT证实椎旁骨水泥渗漏58例,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PVP治疗椎体转移性肿瘤可迅速缓解疼痛且可保持较长时间稳定;疼痛复发的主要原因是其他椎体新发转移;生存时间与椎体外原发癌肿类型和合并内脏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能够直观地重建气管支气管树,发现其形态学的改变及与邻近结构的立体关系,从而为病变的全面诊断提供依据[1-2].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我们通过对73例呼吸急促或紫绀患儿行64层螺旋CT检查,探讨64层螺旋CT对小儿气道及气道周围病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功能磁共振是目前研究人脑工作的有效手段.通过局部刺激诱导脑血氧水平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从而间接反应神经活动情况.大部分功能磁共振研究是通过比较刺激组和对照组(或者基线)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dependent,BOLD)信号强度的改变,因此对照组的精心设计能使得特殊刺激的神经活动信号改变显得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