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1篇
外科学   12篇
预防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在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2—2021年以来收治的胆囊癌行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的13例病人资料,通过分析病人手术方式、术后病理及分期、术后并发症及复查随访情况探讨此种手术方式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 13例病人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范围50~83岁,平均年龄66岁,合并胆囊结石10例,结石合并息肉1列,2例无结石或息肉,肿瘤位于胆囊管4例,胆囊颈部4例,胆囊体部3例,胆囊底部2例,CA19-9升高3例。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77(100~600)mL,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0(6~16)d,均未出现胆瘘。其中1例失访,其余12例随访时间为1个月至8年,生存时间为1~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36个月,目前生存病人为6例,生存时间为1~96个月,中位生存时间28个月,除去1例近期手术者,术后生存时间均在2年以上,最长8年。术后随访未见明确胆管复发狭窄证据,所有生存病人至随访终点未见肿瘤复发转移。结论 保证胆管切缘阴性,R0切除的前提下,对于部分病人可把胆管T型切除端端吻合作为胆囊癌根治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乳腺癌患者与健康人群血液中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暴露水平,探究PAEs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在2015年10月—2016年12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招募乳腺癌患者和健康人群各6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月经初潮的年龄、吸烟饮酒习惯、受教育程度、体育锻炼情况、哺乳时间等。由专业医务人员对调查对象进行身高、体重以及血压的测量,并计算其体质量指数(BMI)。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调查人群血清中15种PAEs的含量进行测定,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乳腺癌血清学特异性指标糖类抗原(CA)153的含量。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PAEs与CA153的关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乳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结果]120名调查对象中,乳腺癌组与对照组月经初潮年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MI、舒张压、收缩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体育锻炼情况、饮酒吸烟习惯、哺乳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调查对象血液中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DCH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DMEP)、邻苯二甲酸二(4-甲基-2-戊基)酯(BMPP)、邻苯二甲酸二(2-乙氧基)乙酯(DEEP)、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的检出率均高于8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EP、DIBP、DBP、DMEP、DPP、DEHP与CA153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282、0.581、0.664、0.632、0.499、0.597,均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结果表明,DIBP、DBP、DMEP、DPP、DEHP为乳腺癌患病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2.356、5.253、1.126、1.879、2.217,均P0.05)。[结论]PAEs暴露可能会增加乳腺癌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后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行外科手术切除的114例胆囊鳞癌及腺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胆囊鳞癌和腺鳞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Nomogram)预测模型。应用C-指数、ROC曲线以及校准曲线对模型进行评估。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T分期、TNM分期、切缘性质、血管侵犯、联合肝切除、淋巴结清扫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影响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只有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此时赤池信息测量准则(AIC)值最小(720.66),并据此建立胆囊鳞癌和腺鳞癌Nomogram预测模型。该模型C-指数为0.614(95%Ci 0.585~0.643)。1年、2年、3年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5、0.598、0.592。校准曲线图可见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T分期、联合肝切除是胆囊鳞癌和腺鳞癌患者术后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的Nomogram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索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该类型肿瘤的生存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2021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35例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人临床病理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方法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并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效能。结果 35例病人中,混合型神经内分泌肿瘤15例,神经内分泌癌20例。病人年龄(57.8±10.9)岁。35例病人中位总生存期为16.2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9.1%、38.7%、38.7%。脉管癌栓、外科手术是总生存期独立危险因素,远处转移是总生存期重要影响因子,并据此成功构建生存预测模型。该模型C-指数为0.739(95%CI 0.633-0.845),1、2、3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ROC-AUC)分别为0.706、0.795、0.795,且校准曲线表明模型预测一致性较好。结论 脉管癌栓、外科手术和远处转移是胆囊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生存期重要影响因素,据此构建的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准确度,有助于辅助临床决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新式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在改良四孔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聚氨酯导管制成眼镜蛇形自行脱落胆道支架,为70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改良四孔法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导丝置入、支架置入及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术。结果:手术时间90~155min,平均(106±95)min;出血量20~110mL,平均(35±15)mL。术后第1天出现短暂胰淀粉酶增高18例(25.71%),无急性胰腺炎发生。术后发生胆漏1例(1.43%),经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痊愈。术后住院3~9d,平均(4.5±2.9)d。支架均经肠道排出体外,支架排出时间2~7d,平均(4.2±1.5)d。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应用眼镜蛇形自行脱落胆道支架可达到有效胆道减压的目的,从而扩大了胆总管切口一期缝合的适应证,改良四孔法使手术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导丝进入胰管的困难性胆管插管策略应用于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3例导丝进入胰管的困难性胆管插管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次采用双导丝法、胰管预切开法和胰管支架法选择性胆管插管,根据不同胆管插管方法分为双导丝组、胰管预切开组和胰管支架组。分析各组的插管成功率、插管时间及ERCP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总体插管成功率为96.8%。双导丝组、胰管预切开组及胰管支架组的插管时间分别为(70.7±28.6)、(116.6±43.2)和(129.1±88.2)s,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ERCP术后高淀粉酶血症总体发生率为39.3%,胰管预切开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ERCP术后胰腺炎(PEP)总发生率为21.3%,胰管预切开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 < 0.05)。ERCP出血发生率为6.6%。未发生重症胰腺炎和十二指肠穿孔病例。结论 导丝进入胰管后依次采用双导丝法、胰管预切开法和胰管支架法选择性胆管插管,上述方法插管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食管旁静脉的CT检查解剖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24例,女49例;中位年龄为47岁,年龄范围为22~71岁。观察指标:(1)术前CT检查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人民医院2011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采用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部肿瘤的手术要点及手术效果。结果 成功完成15例手术,平均手术出血量为(455±322)mL,平均手术时间为(183±56)min,无手术死亡。术后无胰瘘,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例,发生胆瘘1例。术后随访时间6~60个月,术后饮食及营养状况良好,随访期内肿瘤复发4例(26.67%)。结论 同时保留幽门及十二指肠升部的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创伤较小,最大限度保留胃肠道功能,并同时达到根治性切除效果,是老年壶腹部肿瘤患者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 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