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2.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3.
患者为男性,23岁,因急性肝功能衰竭、肝昏迷于2010年11月在外院行原位肝移植,术后第3天,丙氨酸转氨酶为337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03 U/L,白蛋白为43.1 g/L,胆红素总量为101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82μmol/L.行320排CT扫描检查,提示腹腔干起始部狭窄,达85%,肝右动脉起始部狭窄,达80%.腹腔动脉造影结果同上,肝动脉吻合口无明显狭窄.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1岁.因黄疸、陶土色大便、皮肤瘙痒20 d,于2010年12月24日入住我科.超声显示肝门部有一5cm×5 cm×5 cm大小肿块,侵犯右侧肝管、左肝管、右门静脉、门静脉左支起始部,压迫肝中静脉起始部和右肝静脉,但未压迫肝后下腔静脉.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汁酸、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分别增至575.5 μmol/L、267.2 μmol/L、190.3μmol/L、323 U/L、111 U/L、159 U/L和39.6 g/L.血清CA19-9和CEA浓度分别为1000 ng/L和200 ng/L.腹部增强CT显示肝门部肿块并肝内胆道梗阻,向双侧肝管扩展,侵犯门静脉右支和左门静脉起始部(图1).MRCP图像表现为Ⅳ型肝门部胆管癌.PET确诊无腹膜腔、肺、骨转移.为减轻黄疽和改善肝功能,经皮双侧肝脏胆道引流24 d后,总胆红素降至113.9 mmol/L,肝功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前CT容积评估预留肝容积占全肝的43%.  相似文献   

5.
肝性脑病是由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腹液、黄疸、出血倾向的患者多数肝功能很差,其预后也差.我们采用无肝索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成功救治1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38岁,因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原发性肝癌术后(腹腔淋巴结转移)、乙型肝炎(肝硬化)、低蛋白血症、低钠血症、高钾血症、急性肾功能衰竭入院.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谵妄、烦躁,重度腹液,双下肢浮肿,全身黄染.人院查体:患者为留置腹腔引流管(引流液呈血性),可进少量流质.实验室检查显示血肌酐322 μmol/L,尿素氮19.76 mmol/L,尿酸584μmol/L,碱性磷酸酶915 U/L,谷丙转氨酶801 U/L,谷草转氨酶6189 U/L,总胆红素496.3 μmol/L,直接胆红素219.3 μmol/L,间接胆红素277 μmol/L,总胆汁酸359 mol/L,血钠125 mmol/L,血氯90 mmol/L,血钙1mmol/L,总二氧化碳20.1.  相似文献   

6.
患者 女,48 岁.因"剑突下闷痛不适伴皮黄、眼黄、尿黄12 d"入院,体查:全身皮肤、巩膜重度黄染.腹平坦,剑突下轻度压痛,无肌卫.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肝区、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肝功能:总胆红素165.07 μmol/L,直接胆红素96.81 μmol/L,谷丙转氨酶410.9 U/L,谷草转氨酶217.4 U/L,碱性磷酸酶550.2 U/L,谷氨酰转肽酶1 123.2 U/L,胆汁酸404.65μmol/L;MRCP结果:考虑胆总管结石并肝内外管扩张;右前支胆管变异(图1).  相似文献   

7.
腹部巨大肝内胆管囊腺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 ,女性 ,39岁 ,自幼智力低下 ,家人发现其腹部日渐增大 ,认为系怀孕 ,至医院检查。查体 :病人反应迟钝、口呆 ;心、肺听诊无异常 ;腹部触及巨大包块。上界不清 ,直达剑突下 ,下界达盆腔 ,质地软 ,肿块上部固定 ,下部稍能活动。肝功能检查 :总胆红素 8.6 μmol/L ,直接胆红素 1.8μmol/L ,间接胆红素 6 .8μmol/L ,总蛋白 76g/L ,白蛋白 4 6 .2g/L ,球蛋白 2 9.8g/L ,谷丙转氨酶 2 3U/L ,HBsAg(- )。腹部CT平扫 :腹腔内显示一巨大囊性低密度灶 ,内有分隔 ,分隔之间密度不一致。病灶上缘压迫肝脏 ,肝左叶变小 ,病灶下缘达盆腔。腹部…  相似文献   

8.
2010年5月,我院收治1例肝移植后相继出现急性排斥反应、肝功能异常、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由于长期卧床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前状态,同时并发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病情特殊且复杂,经积极抢救和综合治疗,康复出院,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男性,48岁,因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入院.患者移植前重度黄疸,病情危重,曾多次发生肝昏迷,丙氨酸转氨酶为45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44 U/L,胆红素总量为591.7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209.6 μmol/L,白蛋白为33.6 g/L.于入院后第2天行经典原位肝移植.移植后第1天,受者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1.5℃,X线胸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左肺上叶肺炎.移植后第3天,受者出现肝功能衰竭,胆酶分离,胆红素总量最高为775.6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323.3 μmol/L,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提示轻度急性排斥反应.移植后第9天,受者逐渐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和四肢肌力消失,给予气管切开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移植后第17天,受者突然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右肝巨大肿瘤患者经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入路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3例右肝巨大肿瘤(>8 cm×8 cm)患者,依次采用切开第二肝门分离右肝静脉与中肝静脉间隙,于Glisson氏系统鞘内分离、结扎右半肝门静脉和肝动脉,随后逆行沿右侧肝后下腔静脉前间隙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最后于肝中线左侧置一阻断带再离断肝中线的右半肝切除术.结果 全组患者在分离右半肝动脉、门静脉、肝后下腔静脉和右肝静脉解剖的右半肝切除术中过程顺利.术中出血量:< 400 mL 7例,500~700 mL 11例,800~1 000 mL2例,l 100~1 400 mL13例;平均为640 mL.术后第3天肝功能变化情况:总胆红素20~40 μmol/L 16例,45 ~ 50 μmol/L 6例,60 μmol/L 1例.血清谷丙转氨酶150 ~200 U/L 14例,250 ~ 400 U/L 9例.血清谷草转氨酶160 ~ 200 U/L13例,230 ~400 U/L 9例,430 U/L 1例.r-谷氨酰转肽酶160 ~200 U/L 14例,220 ~310 U/L 8例,420 U/L1例.术后因并发深静脉细菌感染导致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肿瘤没有直接侵犯膈肌、肝后下腔静脉或肿瘤非特别巨大可选择沿肝后下腔静脉右前间隙逆行解剖结扎肝短静脉和右肝静脉的右半肝切除术方式,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42岁,因"反复右中上腹绞痛、发热6年,再发伴皮肤眼白黄1个月"入院.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全腹无压痛,莫菲征(一).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示:胆囊及胆囊管内多发结石伴胆囊炎,肝总管多发结石.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7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e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63 U/L,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 68.4 μmol/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54.5 μmol/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13.9 μnol/L,糖抗原CA199(carbohydrate atigen 19-9,CA199) 10.9 U/ml(正常参考值0~37.0 U/ml).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选择性胆道引流是否能够降低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患者术后的并发症以及病死率。方法:回顾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月116例血清总胆红素(TB)在85μmol/L以上行联合肝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选择性胆道引流对肝功能以及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直接手术组54例,引流组62例,平均引流9 d,引流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15)μmol/L,与引流前的(290±100)μmol/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选择性胆道引流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64/116),引流组为58.1%(36/62),手术组为51.9%(28/54),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2组之间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引流组死亡6例(9.7%),手术组死亡6例(11.1%),2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9)。结论:选择性胆道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但不能降低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减黄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的影响。方法回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58例血清总胆红素(TB)>85μmol/L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减黄和其他因素对术后并发症、病死率的影响。结果术前减黄31例(53.4%,31/58),平均减黄9d,减黄组术前的TB下降为(214±125)μmol/L,与减黄前的(292±103)μmol/L及未减黄组术前的(382±174)μmol/L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术前减黄可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丙氨酸转氨酶(ALP)、直接胆红素(DB)水平。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2%(32/58);减黄组为58.1%(18/31),未减黄组为51.9%(14/27),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单个并发症总发生率两组之间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影响术后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为肝切除,影响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为TB>340μmol/L。结论术前减黄可以有效降低胆红素水平及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手术切除病人术前的肝功能;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手术的风险性较高;术前胆红素过高易引发术后肾功能不全;术前是否减黄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不相关。  相似文献   

13.
肝母细胞瘤(HB)常见于儿童,占儿童肝脏肿瘤的60%~85%,年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1].外科手术切除是HB的主要治疗方法,肝移植主要用于不能行切除术的HB.2004年,我院为1例HB患者施行原位肝移植,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为男性,18岁,因右上腹胀痛10 d入院.入院时腹部无膨隆,腹壁静脉无曲张,肝脏右侧肋缘下两指可触及,质硬,无压痛,无移动性浊音;白细胞为4.8×109/L,血红蛋白为132 g/L,血小板为361×109/L,白蛋白为42.5 g/L,丙氨酸转氨酶为151.8 U/L,天冬氨酸转氨酶为119.4 U/L,胆红素总量为24.22 μmol/L,直接胆红素为6.44 μmol/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为11.2s,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38.1s,血氨为64 μmol/L,甲胎蛋白(AFP)为646.6μg/L,癌胚抗原为1.36 μg/L,肝炎病毒标志物阴性.  相似文献   

14.
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诊断单发巨大肝内胆管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患者男,71岁。10天前发现右上腹肿物,自觉逐渐长大,伴恶心、腹痛。查体:皮肤、巩膜黄染,右肋下缘可触及约15cm×10cm质软肿物,压痛(+),界清,无活动。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8.78×109/L,谷丙转氨酶218U/L,谷草转氨酶223U/L,总胆红素709.5μmol/L,直接胆红素491.6μmol/L,间接胆红素217.9μmol/L,碱性磷酸酶587U/L,γ谷氨酰转肽酶403U/L,总胆汁酸127.1μmol/L,尿素11.61mmol/L。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22岁。因无痛性黄疸1周入院。患者以腹胀为主,黄疸进行性加重,纳差、乏力、体重减少4k,无发热。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上腹部深压痛,可扪及肿大的胆囊。腹部B超、CT、MRCP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大,肝总管内实性占位,胰腺后和腹主动脉前可见转移的淋巴结包绕腹腔动脉和肝动脉。HBsAg、抗-HCV均阴性。ALT 247U/L,TBIL 247.2μmol/L,DBIL 151.6μmol/L,CA19—9 56.56U/ml。行PTC造影示左右肝管不通,肿瘤侵及Ⅱ级胆管,起始部闭塞,  相似文献   

16.
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广泛开展和内镜技术的成熟,LC与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相结合,为微创治疗胆囊并胆管结石提供了条件。自2002年8月~2004年12月,我们对58例胆囊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内镜下逆行胆道造影(ERC),成功后行EST及LC,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8例,男22例,女36例,年龄23~76岁,平均52.5±12.9岁。其中伴黄疸36例(62.1%),总胆红素42μmol/L~169μmol/L,直接胆红素31μmol/L~127μmol/L,转氨酶升高30例(51.7%),谷丙转氨酶53U/L~210U/L,有胰腺炎病史7例(12.1%),急诊患者6例(10…  相似文献   

17.
病人,男,43岁,间断右上腹绞痛1年,加重伴发热、黄疸1个月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腹平坦,右上腹压痛.血总胆红素54.6 μmol/L,直接胆红素29.7 μmol/L,谷草转氨酶132 U/L,谷氨酰转肽酶279 U/L,碱性磷酸酶261 U/L.B超报告胆囊多发结石、胆总管内径1.4 cm.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切开取石Ⅰ期缝合64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科自1997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对64例胆总管结石伴梗阻性黄疸患者采用胆总管纵行切开取石、横行Ⅰ期缝合术,男38例,女26例,年龄32~68岁,平均年龄48.2岁。均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术前总胆红素最高达526μmol/L,平均252μmol/L,谷丙转氨酶最高达164U/L,平均92U/L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9岁,“反复上腹疼痛不适,伴皮肤巩膜黄染二十余日”收住入院。入院B超提示:肝外胆管阻塞,左右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伴胆囊内泥沙淤积,胆总管内低回声。MRCP提示肝门部胆管狭窄,右肝管显示,左肝管未显示,考虑肝门部胆管癌(III b)。肝功能示ALT 188U/L,AST 111U/L,TB 277μmol/L, DB 209μmol/L,ALB 38.6 g/L,AKP 644 U/L,GGT 477 U/L;血CA19-9391.1 U/L。术前诊断为肝门部胆管癌(Bismuth III b)。于术中发现肝门部肿块3 cm×3 cm,延及十二指肠上方约1.5 cm处胆管,肝门部可及明显肿大淋巴结,肿块向左肝侵犯,局部侵润左右肝动脉壁及门静脉左支,门静脉主干及右支未见肿瘤侵犯。逐行肝门部胆管癌根治,规则性左半肝联合肝动脉切除+尾状叶部分切除,显露二级右肝管的开口,整形后紧贴肝脏行右肝管空肠吻合术。术后病理报告:左肝门肿块恶性肿瘤,胆管腺癌伴肉瘤样分化,侵润被膜,切缘阴性,肝尾状叶腺癌组织侵润,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肝总动脉旁侵润性转移或转移性腺癌,侵犯神经。术后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表现为ALT、AST升高,术后24 h达到高峰,分别为344 U/L、272 U/L,术后20 d时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术后少量胆漏,每天100 mL,1月后自行愈合。至今已随访10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肝叶坏死、肝脓肿等并发症出现。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性,26岁,因"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携带4年,停经8+个月,腹部阵痛1 h"于2008年5月6日凌晨2时急诊入我院产科,化验为B型血,RH阳性;HBsAg(+)、HBeAg (+)、anti-HBc(+)、HBV-DNA定量2.06×107copies/ml,HCV(-);凝血酶原时间26.3 s,凝血酶原活动度29%,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率2.05;丙氨酸转氨酶3019.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15.6 U/L,血清总胆红素174.4 μmot/L,直接胆红素78.2 μmol/L,血氨154μmol/L,诊断为"G3P1G33+3 LOA早产临产、病毒性肝炎(乙型、急性、重型)、肝性脑病(昏迷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