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儿科学   9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3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19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76篇
中国医学   8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青少年情绪和行为相关障碍在1年内出现的诊断变化情况。方法于2015年4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河南省唐河县城郊乡和舞阳县文烽乡的两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年级抽取34个班共1 500名学生,采用长处和困难筛查问卷(学生版)(SDQ)进行筛查,对334例筛查阳性者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进行诊断,符合入组标准共75例,共64例完成随访,并于半年后和1年后进行两次随访,再次依据DSM-5进行诊断。结果 9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中的3例、12例抑郁障碍患者中的5例、34例焦虑障碍患者中的4例、3例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中的2例出现诊断变化;其中抑郁障碍比焦虑障碍诊断变化更明显(P=0. 039),多转变为强迫障碍、环性心境障碍、破坏性心境失调等。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诊断易出现变化,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抑郁障碍的诊断分别预示其以后更易患上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2.
川乌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面有较好的效果,现代药理发现它还具有抗肿瘤作用,但其毒性较强,能引起严重的心脏毒性和神经毒性。目前,液质谱联用、一测多评等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越来越多应用到川乌安全性、有效性的质量控制中。本文对川乌药理、毒性、质量控制方法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该药材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应对治疗(CCT)联合帕罗西汀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的短期临床疗效、社会功能以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5版(DSM-5)诊断标准的70例GA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T联合帕罗西汀组35例(31例完成)、帕罗西汀组35例(32例完成)。两组患者分别在基线期以及治疗4周后完成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功能缺陷量表(SDSS)评估、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查、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成套认知测验。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CCT联合帕罗西汀组在SAS评分、HAMA评分、SDSS评分低于帕罗西汀组(P<0.05),P300波幅、MCCB评分注意/警觉性、推理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认知领域显著高于帕罗西汀组(P<0.05),CCT联合帕罗西汀组的总显效率(51.6%)显著高于帕罗西汀组(25%)。结论:认知应对治疗联合帕罗西汀对GAD患者的治疗在短期内起到增效或协同作用,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神经营养因子能够调节神经元的生长,并维护神经元可塑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缺乏能够导致神经细胞的易损性增加甚至凋亡,本文就目前关于神经营养因子‐3和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讨论,以期为抑郁症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杨红  龚灿  王长虹  齐聪 《中国药师》2015,(5):836-840
摘 要 顺铂在临床上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也会引起广泛的不良反应如肾毒性、肝毒性、耳毒性等,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主张联合用药以达到增效减毒的作用。本文概述了近些年来关于化学药及中药(中药成分、单味中药及中药复方)对顺铂的增效解毒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化疗药联合用药研究和临床给药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初步建立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有关制剂通则要求,对制剂进行一般质量检查。以去氢骆驼蓬碱和骆驼蓬碱为指标,采用薄层色谱法对乳膏剂进行薄层色谱鉴别。以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鸭嘴花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制剂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检查项目均符合《中国药典》要求。薄层色谱中供试品在与对照品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去氢骆驼蓬碱、骆驼蓬碱和鸭嘴花碱分别在3.440~110.000 μg·ml-1、3.340~107.000 μg·ml-1和1.380~22.000 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1% (RSD=1.75%, n=6)、99.8% (RSD=1.78%,n=6)和99.3% (RSD=1.95%,n=6)。结论:所建立的质量控制方法符合方法学要求,为最终制定骆驼蓬生物碱乳膏剂质量标准奠定了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采用Symmetrix ODS-H色谱柱,以乙腈-0.1%三氟乙酸水(14∶8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流速1.0mL/min,测定天仙子药材中东莨菪碱和莨菪碱的含量。结果氢溴酸东莨菪碱和硫酸阿托品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2~513.64μg/mL(r=0.999 9)和4.00~512.00μg/mL(r=0.999 8),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41%和98.79%。结论 HPLC法测定准确、可控,能快速、简便地控制天仙子药材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9.
10.
目的 探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stress,CUS)大鼠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2,MAP-2)表达水平的变化,氟西汀联合丰富环境对CUS大鼠的作用.方法 将30只成年雄性Sprague-Dawle(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US组、正常组、CUS+氟西汀组、CUS+丰富环境组、CUS+氟西汀+丰富环境组,每组6只.CUS组均孤养并接受6周CUS,正常组标准环境每笼3只群养6周,剩余3组接受6周CUS并于第3周末至第6周末分别氟西汀、丰富环境、氟西汀+丰富环境干预,CUS前后及干预后以糖水消耗实验、体重测量、旷场实验对大鼠行为进行评估,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大鼠海马MAP-2表达水平.结果 (1)CUS前各组大鼠行为评估组间两两比较,糖水消耗、体重、水平运动距离、直立次数、粪便粒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CUS后CUS组、CUS+氟西汀组、CUS+丰富环境组、CUS+氟西汀+丰富环境组较正常组糖水消耗少、体重增加少、水平运动距离小(均P<0.05).(3)干预后正常组、CUS+氟西汀组、CUS+丰富环境组、CUS+氟西汀+丰富环境组较CUS组糖水消耗多、体重增加多、水平运动距离大(均P<0.05);正常组[(84±3)g,(6 687±664) cm]较CUS+氟西汀组[(75±4)g,(5 859±624) cm]、CUS+丰富环境组[(77±8)g,(5 876±784) cm]体重增加多(P=0.005、0.029)、水平运动距离大(P=0.028、0.031);CUS+氟西汀+丰富环境组[(6 657±430) cm]较CUS+氟西汀组、CUS+丰富环境组水平运动距离大(P=0.033、0.037).(4)免疫组织化学显示,正常组(0.408±0.014、0.405±0.011、0.406±0.012)、CUS+氟西汀组(0.403±0.011、0.403±0.011、0.403±0.012)、CUS+丰富环境组(0.406±0.015、0.399±0.013、0.406±0.017)、CUS+氟西汀+丰富环境组(0.407±0.015、0.401±0.010、0.407±0.013)MAP-2在海马CA1、CA3和齿状回区表达水平较CUS组(0.379±0.020、0.390±0.014、0.394±0.013)增加(均P<0.05).结论 氟西汀、丰富环境、氟西汀联合丰富环境均可能逆转CUS大鼠抑郁样行为,氟西汀联合丰富环境效果可能优于单独使用氟西汀或丰富环境;CUS大鼠海马CA1、CA3、齿状回区MAP-2表达水平可能降低,且可能被上述3种方法逆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